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血友病性跟腱挛缩症是血友病的常见下肢合并症,可导致下肢不等长、活动受限等症状。在全面的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下手术矫正跟腱挛缩可极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血友病性跟腱挛缩症的围术期处理方法、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血友病性跟腱挛缩患者15例(15足),均为男性;年龄18~41岁,平均24.6岁;左侧7例,右侧8例。其中甲型血友病11例,乙型血友病4例。病程11~84个月,平均30.2个月。术前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为(41.2±20.1)分,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量表)评分总分为(41.4±17.7)分。入院后行凝血因子预试验,制定围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方案,均行跟腱Z型延长术。结果:手术时间55~75 min,平均61 min;术中使用止血带,出血量均〈20 ml,围术期均未输异体血。术后14例手术切口Ⅰ期愈合,1例伤口裂开,经换药后3周愈合。术后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15年5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3个月及6个月随访时,AOFAS评分分别为(77.8±16.7)分和(79.8±12.5)分,SF-36量表评分分别为(73.6±13.8)分和(77.7±11.2)分,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术治疗可以纠正血友病性跟腱挛缩患者的马蹄足畸形,改善足部负重及行走功能。术前行凝血因子预试验、围手术期行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可降低术后大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血友病足踝部病变围术期处理方法、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 1998年6月-2012年2月,收治血友病足踝部病变男性患者10例(12足)。年龄13~41岁,平均22.6岁。其中甲型血友病9例(11足),乙型血友病1例(1足)。单足受累8例,双足2例;左侧3足,右侧9足。病程5~84个月,平均32.2个月。术前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为(43.2±21.1)分,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量表)评分总分为(45.4±20.0)分。入院后给予凝血因子2 000~3 500 U行预试验,围术期行凝血因子替代方案治疗。行踝关节融合术4例(4足),单纯跟腱延长/肌腱转移术7例(8足);其中1例左足行单纯跟腱延长术,右足行踝关节融合术。结果手术时间65~265 min,平均141.1 min;除1例术中出血400 mL、术中回输200 mL自体血外,其余患者出血量均<50 mL,围术期均未输血。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4年3个月,中位时间22个月。行踝关节融合术患者末次随访时X线片检查示踝关节完全融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分别为(78.8±14.7)分和(75.8±14.5)分,SF-36量表评分总分分别为(76.6±13.1)分和(75.5±13.2)分,两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血友病足踝部病变患者,手术治疗可以缓解足踝部疼痛,改善功能。术前行凝血因子预试验,围手术期行凝血因子替代方案,可降低术后大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背景:踝关节是血友病最常侵犯的关节之一,对于双侧出现严重关节面破坏的血友病性踝关节病患者,一直未能有很好的治疗方案。目的:探讨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行一期双侧胫距跟融合术治疗双侧终末期血友病性踝关节病的围术期处理方法、手术方法及短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5例双侧终末期血友病性踝关节病患者,甲型血友病3例,乙型血友病2例,均为男性;年龄为22~42岁,平均27.6岁。术前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为19~31分,平均25分。入院后由血液内科会诊,通过凝血因子预实验确定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方案,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行一期双侧胫距跟融合术。结果:单侧融合术用时为60~90 min,平均73 min;术中出血量为10~60 ml,平均24 ml。术后双足完全负重时间为3.5~6.0个月,平均4.2个月。5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0~61个月,平均37个月。术后1年随访时X线片示踝关节完全融合,AOFAS评分为83~92分,平均87分。1例术中发生双侧胫骨下段骨折,1足踝前正中切口皮缘愈合不良,1足因1枚交锁螺钉刺激皮肤于术后5周时局部麻醉下取出。结论:在良好的围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方案下,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行一期双侧胫距跟融合术治疗双侧终末期血友病性踝关节病变安全有效、医疗费用低、康复周期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血友病合并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特点及治疗,为这类患者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例乙型血友病合并骨折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9~52岁,平均(34.9±12.2)岁。按照骨折部位不同分为:股骨远端骨折2例,股骨干骨折4例,肱骨髁间骨折1例;根据手术创伤大小,选择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方案且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分析患者的围手术期特点。结果 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4±2.1)个月。手术时长90~150min,平均(115.3±24.7)min;术中出血750~1 800mL,平均(1107.1±234.7)mL;术中输血600~1 650 mL,平均(970.0±353.1);术后引流量540~900mL,平均(685.7±80.2);围手术期凝血酶原复合物使用量518~676U/kg,平均(572.4±60.5)U/kg。术后均骨性愈合,无血肿、感染、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乙型血友病合并骨折患者以男性青年为主,骨折主要发生在股骨,在完善术前准备和替代治疗的基础上,手术治疗能有效缓解症状,术后骨折愈合良好,但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较多,应及时合理补充凝血因子替代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友病性假肿瘤的外科治疗措施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2015年6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血友病性假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1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9~59岁,平均(41.72±9.63)岁。其中位于大腿部9例,小腿1例,肩背部1例。治疗方法均为假肿瘤切除。[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作。手术时间平均(158.23±20.16)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815.34±102.23) ml,共4例患者给予输血,平均每例输血量为6.5 u。全部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4~42个月,平均(24.12±4.36)个月。全部病例无局部假肿瘤复发。1例愈合不良。[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血友病性假肿瘤的有效方式,围手术期的良好处理,充分的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是预后良好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对Wagner 4级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3月~2016年3月,采用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治疗10例Wagner 4级糖尿病足患者。男8例,女2例;左足6例,右足4例;年龄45~82岁,平均(61.8±8.9)岁。均经保守治疗失败,有行截肢指征。术前患足缺血性疼痛强度根据视觉模拟量表,7~10分6例,4~6分4例。术前行CT血管造影证实患肢动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与闭塞。糖尿病足病程15~102 d,平均(52±6.8)d。[结果]术后10例患足缺血性疼痛均获明显缓解,足部坏疽溃疡创面均愈合,平均治愈时间(72.0±20.5)d,均未截肢。未发生术后胫骨截骨处继发骨折、伤口感染等并发症。1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1年,平均(6.3±1.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足缺血性疼痛强度,0分8例,1~3分2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0例患者均对术后结果感到满意。[结论]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对糖尿病足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术后病情改善明显,可明显降低截肢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赘清理结合Ilizarov关节牵伸术治疗中晚期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4年12月本科收治的9例中晚期踝关节炎的病例,女6例,男3例;年龄20~45岁,平均34.2岁。均为单侧发病。踝关节创伤病史5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足部矫形术后病史3例,无足部相关疾病史者1例。采用切开清除踝关节骨赘,然后安装术前已组装好的Ilizarov踝关节牵伸外固定器,术后逐渐牵伸并维持踝关节间隙5~8 mm负重行走。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9例患者获得随访,末次随访时间为术后12~60个月,平均29.4个月。术后佩戴外固定器时间12~24周,平均16周。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76~89分,平均(81±7.2)分,较术前29~48分,平均(34.6±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出现严重并发症。5例随访过程中出现轻中度外固定针道感染,给予局部酒精敷料包扎结合口服抗生素后控制。1例足跟固定针折断,未予特殊处理,拆除外固定装置时拔除。[结论]骨赘清理术结合Ilizarov关节牵伸术治疗中晚期踝关节炎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创伤小,能延缓关节置换或踝关节融合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膝关节晚期血友病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7-04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血友病性关节炎12例,髋关节3例(4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9例(11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10例甲型血友病凝血因子替代治疗首选基因重组FⅧ制剂,2例乙型血友病凝血因子替代治疗选用冻干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康舒宁。结果 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2(6~60)个月。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生关节感染,未出现假体脱位及松动,假体位置及力线满意。末次随访时全髋关节置换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2分提高至平均88分,疼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5分降低至2.8分,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全膝关节置换者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由术前平均46分提高至平均83分,疼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降低至2.5分,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45.0°改善至86.2°,屈曲畸形由术前平均20.5°改善至5.0°。结论在足够的凝血因子替代治疗的前提下,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血友病性关节炎的有效手段,可以显著减轻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5):1380-1384
[目的]探讨晚期血友病性关节炎(髋、膝及踝关节)的外科治疗与围手术期处理策略。[方法] 2010年06月~2018年7月共收治晚期血友病性关节炎患者18例,甲型16例,乙型2例,表现为下肢负重关节疼痛、畸形、活动受限。行全膝关节置换术10例(12膝),全髋关节置换术4例(5髋),踝关节融合术4例(4踝)。联合氨甲环酸及凝血因子替代疗法控制血友病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采用HSS评分、Harris评分及Kofoed评分分别评价膝、髋及踝关节术后疗效。[结果]术中失血量:髋关节置换约1 000 ml,膝关节置换约710 ml,踝关节融合约310 ml,均未出现危急生命的大出血。术后早期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关节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发生1例膝关节伤口血肿,1例踝关节切口愈合不良。随访5~60个月,平均(30.24±5.12)个月。5髋THA的Harris评分由术前(42.00±8.97)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87.20±4.08)分;12膝TKA的HSS评分由(47.00±7.14)分增加至(84.75±6.25)分;4例踝关节融合的Kofoed评分由术前(33.50±2.64)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70.00±6.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髋、膝假体松动或脱位,踝关节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晚期血友病性关节炎外科治疗虽然手术难度大,出血多,但联合运用氨甲环酸及凝血因子替代疗法控制出血,配合术中仔细操作以及围手术期相关科室的合作,术后均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血友病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手术特点及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方法。方法自2010年9月至2014年3月我科共对6例A型血友病性晚期膝关节炎患者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Amold分期Ⅳ期5例,Ⅴ期1例。观察围手术期凝血因子Ⅷ替代治疗过程、效果及膝关节置换术特点,对手术前及术后2年时患膝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the 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AKS)系统中的膝评分及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随访时间2~5年,平均3.6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无关节内出血、皮肤裂开,晚期无关节出血、假体松动、下沉,AKS膝评分从术前(57.7±5.6)分上升至术后2年时(97.0±1.4)分,功能评分从(65.0±6.3)分升至(92.5±4.2)分。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血友病性膝关节炎需在确保凝血因子理想活性的前提下进行,手术难度较大,但效果满意,是治疗晚期血友病性膝关节炎安全、理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关节镜技术治疗血友病A膝关节滑膜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关节镜技术在血友病A膝关节滑膜炎中的应用,探讨其疗效。[方法]自2002年9月~2007年1月对25例血友病A膝关节滑膜炎患者,行关节镜下滑膜切除,围手术期内适量Ⅷ因子滴注,进行系统康复训练。采用HSS评分标准,对术前、术后结果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关节镜下软骨Outerbridge分期分组,按照Insall疗效标准,分别评估各组手术效果。[结果]23例患者得以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个月。术前平均输血次数(23.4±4.6)次/年,术后(9.8±2.5)次/年(P<0.01)。HSS评分术前(58.6±4.7)分,术后(80.5±6.8)分(P<0.01)。OuterbridgeI期术后优良率100%(4/4),II期83.3%(10/12),Ⅳ期优良率差(0/2)。[结论]对于早中期血友病A膝关节滑膜炎,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使用卵圆钳结合可吸收骨锚微创无结固定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5月~2018年11月16例急性跟腱断裂患者,采用卵圆钳引线并结合可吸收锚钉微创无结缝合方法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48~60 min,平均(54.13±4.34)min,术中出血量13~18 ml,平均(15.82±2.44)ml。所有患者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随访时间8~16个月。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工作及适度体育活动,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从术前的51~67分[平均(59.12±9.76)分]恢复到术后6个月的90~100分[平均(96.25±17.6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为术后6~12周。[结论]跟腱修复采用腱-骨的固定方式固定比腱-腱固定更加牢靠,并且微创无结技术可以减少缝线结对跟腱断端的影响。卵圆钳引线结合可吸收骨锚微创无结固定方法治疗急性跟腱断裂可以取得优异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尺骨远端锁定加压钩板治疗第五跖骨近端基底部显著移位及粉碎性的关节内Ⅰ区骨折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4年5月本院24例采用尺骨远端锁定加压钩板治疗急性难治性第五跖骨近端骨折的病例资料。患者平均年龄38.46岁(19~66岁);男11例,女13例。骨折采用Lawrence and Botte分型,术后每间隔2~3周随访1次,直至骨折愈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中足(AOFAS)评分对患者康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平均随访23.25个月(12~36个月)。术后平均7.42周(5~11周)骨折获得一期愈合。AOFAS评分平均为94.58分(87~100分)。术前骨折移位平均(5.08±1.14)mm(3.5~7.0 mm),术后复位残留平均(0.38±0.49)mm(0~1 mm),术后无显著移位(P0.000 1)。术前VAS评分(8.5±1.0)分(7~10分),术后VAS评分(0.3±0.8)分(0~3分)(P0.000 1)。未发生感染、骨不连、骨不愈合、足畸形等并发症。术后均无皮肤激惹症状。患者在休息或者运动期间均无明显疼痛表现,未发生再骨折。[结论]应用尺骨远端锁定加压钩板治疗难治性第5跖骨近端Ⅰ区骨折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可供选择的内固定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6):1513-1515
[目的]探讨跟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术后距下关节炎的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采用跟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21例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术后距下关节炎,疗效评定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2013年1月采用跟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21例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术后距下关节炎,疗效评定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32个月,平均14.5个月,完全负重时间为术后332个月,平均14.5个月,完全负重时间为术后36个月。术前患肢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406个月。术前患肢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4055分,平均(46.6±4.2)分,视觉模拟评分(VAS)755分,平均(46.6±4.2)分,视觉模拟评分(VAS)79分,平均(7.9±0.7)分。术后患肢AOFAS评分709分,平均(7.9±0.7)分。术后患肢AOFAS评分7090分,平均(82.6±5.2)分,VAS评分090分,平均(82.6±5.2)分,VAS评分04分,平均(2.1±1.3)分。术前与术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跟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术后距下关节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Scarf联合Akin结合骨突植骨治疗中重度[母]外翻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6月采用Scarf联合Akin结合骨突植骨治疗32例(45足)中重度[母]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全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9.8个月。术后1足并发[母]内翻,2足出现轻度[母]僵硬,1足出现转移性跖痛,予以矫形鞋垫治疗后疼痛消失。截骨均愈合,愈合时间2~4个月,平均2.6个月。末次随访时HVA为13.1°±2.9°,1、2 IMA为4.9°±2.2°,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A为20.9°±3.2°,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评分和VAS评分分别为(89.2±6.9)分、(1.5±0.9)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满意度调查显示,患者非常满意及满意29例(90.6%),不满意3例(9.4%)。结论Scarf联合Akin结合骨突植骨治疗中重度[母]外翻短期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治疗下肢血管瘤继发屈膝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7月~2014年5月,共收治血管瘤致屈膝畸形14例,男6例,女8例;年龄12~27岁,平均22岁,合并马蹄足畸形4例。左下肢5例,右下肢9例,病史1~7年。屈膝畸形20°~55°,平均37.4°;被动伸膝后VAS疼痛评分4~10分,平均7.8分。所有患者均单纯实施Ilizarov膝关节外固定牵伸术;伴有跟腱挛缩马蹄足畸形者,同时行经皮跟腱松解术后安装Ilizarov足踝牵伸器。术后5~7 d开始牵拉矫正屈膝及踝足畸形,牵伸治疗期间,可以扶双拐下地术肢轻负重行走。[结果]14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47个月,平均21个月。所有患者屈膝均矫正,膝关节伸直达0°~5°,平均2.2°,合并马蹄足同期矫正,恢复下肢负重力线。被动伸膝后VAS疼痛评分0~5分,平均3.4分。牵拉矫形时间12~37 d,平均17 d;治疗期间未出现持续的针孔及牵拉区域出血,5例牵伸区域针孔周围渗血经针道周围无菌纱布加压、口服云南白药及减慢牵伸速度渗血停止。[结论]采用Ilizarov技术缓慢牵拉矫正下肢血管瘤所致的屈膝畸形,无需开放手术切除畸形血管,避免了开放手术引起的出血风险,能够满意一期矫正屈膝畸形及合并的足踝畸形,恢复下肢负重力线和关节活动度的同时能够有效缓解膝关节活动性疼痛,是治疗血管瘤致屈膝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经髋臼截骨术后继发髋关节骨关节炎的中期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2015年因髋关节发育不良经初期髋臼截骨术后继发髋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29例患者(29髋)所行单侧THA的结果。手术时患者平均年龄(42.00±13.85)岁(21~64)岁。分析患者手术前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和系列X线片,对临床和影像学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术后脱位1例、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1例以及术中假体周围骨折2例。无需要翻修者。全部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5.52±51.06)个月(25~188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42.90±12.18)分(16~63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2.66±5.16)分(76~97分)(P0.001)。26例(86.66%)患者对手术疗效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结论]尽管既往髋臼截骨术会对后续的THA治疗造成诸多技术性困难,但采用生物固定型假体对髋臼截骨术后继发髋关节骨关节炎病例进行THA重建的中期临床和影像学结果仍然令人满意,具有较高的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第1跖骨颈截骨应用T型阶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足外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2014年1月采用T型阶梯接骨板治疗的50例足外翻畸形患者(88足);年龄26~65岁,平均43.6岁,比较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和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足趾、跖趾关节、趾间关节评分评估患者功能愈后。[结果]有45例(76足)患者获随访,其中男性5例(8足),女性40例(68足);平均随访时间21.3个月(15~27个月),HVA由术前平均(35.1±2.7)°减小至术后平均(17.7±2.0)°(P0.05);IMA由术前平均(13.5±2.5)°减小至术后平均(8.7±0.7)°(P0.05),AOFAS评分由术前平均(45.7±8.6)分提高至术后平均(91.2±4.3)分(P0.05);无感染、骨不愈合和转移性跖骨痛发生,有4例6足(7.9%)出现趾僵硬,2例3足(3.9%)出现足外翻复发。功能评级:优51足,良16足,差9足,优良率为88.2%。[结论]足外翻第1跖骨颈截骨应用T型阶梯接骨板内固定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皮肤牵张术在手掌、足跟等特殊区域创面修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我科运用Ilizarov皮肤牵张术修复手掌、足跟等特殊区域创面的8例患者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28~56岁,平均(41.5±9.1)岁;碾压伤5例,重物砸伤2例,交通伤1例;手掌6例,足跟2例;均未合并重要神经、血管等损伤。受伤至皮肤牵张术时间35~56 d,平均(43.5±7.0)d,缺损范围5.5 cm×4.5 cm~8.0 cm×6.0 cm,均为菱形或椭圆形。沿缺损长轴在距缺损皮缘1~1.5 cm置入克氏针,安装皮肤牵张器,术中调整牵张力量,术后第5天开始以1 mm/d的速度牵张皮肤,缩小创面。随访时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Quick上肢功能(Quick 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 Quick-DASH)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评分等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皮肤牵张时间13~20 d,平均(15.8±2.7)d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得到完全覆盖,伤口完全闭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5个月,平均(11.7±2.4)个月。末次随访时,VAS由术前(6.23±1.04)分降低至(1.75±0.71)分,Quick-DASH评分由术前(54.22±4.83)分降低至(14.58±3.88)分,AOFAS评分由术前(59.50±0.71)分增加至(85.50±2.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经Ilizarov皮肤牵张术修复的创面皮肤色泽、弹性、感觉及功能与健侧相同部位皮肤近似。所有患者对Ilizarov皮肤牵张术修复特殊区域创面的疗效表示满意。结论 Ilizarov皮肤牵张术是修复手掌、足跟等特殊区域创面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5年8月于本院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3例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估手术疗效,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对腰椎功能进行评估,并计算JOA改善率,术后1年改良Mac 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40~85 min,平均55 min;出血量5~25 ml,平均10 ml;住院时间3~14 d,平均7 d。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13±0.54)分,术后3 d为(2.05±0.34)分,末次随访为(1.41±0.28)分。术前与术后3 d、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JOA评分为(9.89±0.53)分,出院当天评分为(18.23±2.25)分,末次随访评分为(28.41±2.34)分,术前与出院时、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JOA评分标准计算改善率,优18例,良3例,可1例,差1例;术后1年优良率为91.3%。[结论]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性疾病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