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1):1050-1051
[目的]分析长管状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点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31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长管状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由于病理上瘤体组织成分的不同,长管状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为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可呈"皂泡状"改变。[结论]大部分长管状骨骨巨细胞瘤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可从宏观上显示病变;CT可从横断面显示病灶的骨质破坏程度、灶周软组织改变、病灶内部的CT值;MRI可以多方位成像,全面显示病灶的范围、灶周软组织的受累情况;三者的影像学表现综合分析对长管状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盆软骨肉瘤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骨盆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资料,其中15例行DR(digital radiography)拍片,14例行CT检查,12例患者行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检查.[结果]15例DR检查中13例DR片清晰显示不规则骨质破坏,11例DR片清晰显示病灶内有大小不一钙化.14例CT表现骨质呈溶骨性或膨胀性破坏,周围不均匀密度软组织肿块,可见不规则钙化或骨化.12例MRI表现为骨质破坏,周围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脂肪抑制序列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周边强化或分隔样强化.[结论]软骨肉瘤影像学特征表现为骨质不规则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内钙化.DR、CT、MRI三者相结合有助于骨盆软骨肉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软骨肉瘤的X线平片和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16例软骨肉瘤的X线和CT表现。结果全部病例均显示骨质破坏,X线显示骨化和钙化11例,显示软组织肿块8例;CT显示钙化和骨化15例,显示软组织肿块13例。结论软骨肉瘤的X线平片和CT表现呈多样性,但有一定的特征性,CT在显示肿瘤骨化、钙化和软组织肿块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脊椎良性与侵袭骨母细胞瘤的临床及CT、MRI表现。方法 选择本院2017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90例脊椎骨母细胞瘤患者,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良性组35例和侵袭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CT、MRI表现。结果 良性组的病程显著高于侵袭组,放射性疼痛、运动感觉障碍显著低于侵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夜间疼痛加剧、肌肉痉挛、肢体麻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T表现中,良性组的病灶直径、骨质破坏的占比显著低于侵袭组,病灶密度、病灶内骨化或钙化、周围骨质硬化的占比显著高于侵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边界、膨胀性改变的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RI表现中,两组周围软组织水肿、T1WI信号和T2WI信号分级、邻近软组织强化的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脊髓受压、病灶强化的占比显著低于侵袭组,骨髓水肿的占比显著高于侵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椎良性骨母细胞瘤的神经症状较侵袭骨母细胞瘤轻,病灶更小,骨质破坏、脊髓受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与CT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特点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30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与CT特点。[结果]由于病理上骨组织成分的不同,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在X线片和CT上可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丝瓜络样、磨玻璃样密度的改变。[结论]大多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X线片可显示病变的整体观,但CT可从横断面来显示病变的内部结构、比邻组织的关系,同时可测量CT值,在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脊柱骨髓瘤的MRI和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骨髓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结合7例经骨髓穿刺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脊柱骨髓瘤的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其MRI、CT表现。结果(1)发病部位:累及腰椎7例次,胸椎2例次,骶尾椎2例次;(2)病灶数目:6例多骨多发,1例脊椎骨单发;(3)MRI信号:骨髓异常表现为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4)病灶形态:7例呈多发灶状、斑片状,有椎体骨质破坏及变形;(5)据T1WI骨髓信号减低的形态分以下类型:弥漫型、局灶型、“盐和胡椒”型,腰椎病变以弥漫型多见;(6)病理性骨折:3例合并椎体病理性骨折。结论CT,尤其是MRI检查在骨髓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踝关节结核的平片、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踝关节结核,并对其CT、平片表现及鉴别进行了分析。[结果]5例均为右侧全关节结核。典型影像学表现:(1)关节面模糊、糜烂,虫蚀样骨质破坏,松质骨内破坏区呈“穿凿样”,内有小死骨;(2)关节间隙狭窄或不规则增宽;(3)病变区及周围骨质疏松;(4)胫、腓骨远端广泛骨膜反应;(5)冷脓肿和窦道形成。[结论]踝关节结核的CT、X线表现有一定的特点,CT优于X线检查。早期正确诊断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lasia,FNH)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倒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 共捡出9个病灶,7倒为单发病灶,1例2个病灶CT平扫痛灶均呈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痛灶均明显强化,4个病灶周边见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4个病灶见中央疤痕;门脉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延时期痛灶呈稍低密度;4个病灶的中央疤痕均延时增强。结论 多层螺旋CT能够显示FNH的病理及血供特点,能对大部分FNH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对18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行CT检查,对其中9例行MR检查,观察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结果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可累及脊柱各节段,以胸椎最多。CT表现为椎体及附件的骨质破坏,以溶骨性骨质破坏最常见,可出现椎体压缩及轻度骨质疏松。MR T1WI和T2WI均以低信号为主。结论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以椎体及附件的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要表现,病灶易侵及椎旁或硬膜外间隙;MRI显示病灶较CT敏感、清晰。  相似文献   

10.
胸腰椎骨纤维结构不良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胸腰椎骨纤维结构不良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胸腰椎骨纤维结构不良的X线、CT与MR I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胸腰椎骨纤维结构不良X线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囊状低密度影,有清晰的硬化带与周围正常骨组织间隔。CT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晰,边缘有完整骨质硬化带,骨皮质略微变薄但连续性未有破坏。MR I表现为T1W I中均匀长T1信号,T2W I中病灶呈混杂偏低信号,在T1W I、T2W I及质子像中病灶周围均有较完整的低或极低信号环状带;增强扫描时病灶信号明显强化。[结论]胸腰椎骨纤维结构不良具有独特的影像学特征,完全不同于骨纤维结构不良发生在脊柱以外的影像学表现,掌握这些特征是正确地做出影像学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CR、CT、MRI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目的]评价计算机X线摄影(CR)、CT、磁共振成像(MRl)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5例经病理证实的影像学资料,其中55例均有CR平片,21例CT扫描,20例做了MRI检查。[结果]55例中51例CR片清晰显示骨质改变,40例CR片清晰显示病灶边界,20例CR片清晰显示骨膜反应,19例CR片清晰显示病灶内有大小不一钙化。21例行CT扫描病例均清晰显示骨质改变、病灶边界、病灶内有大小不一钙化,8例清晰显示骨膜反应。20例做了MRI检查病例均清晰显示病灶边界及软组织肿块,8例显示相应骨髓水肿。[结论]CR片仍为骨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CT较好显示了肿瘤的范围及细微结构,MRI对显示肿瘤的范围、软组织肿块及相应骨髓水肿有明显优势。三者相结合有助于骨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腱鞘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腱鞘巨细胞瘤的X线、CT及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腱鞘巨细胞瘤病例资料。男16例,女19例;年龄7~66岁,平均39.4岁。所有病例行X线检查,8例行CT检查,16例行MR检查。结果:病变位于膝关节2例,踝关节6例,桡骨小头1例,腕关节2例,14例手部,10例足部。病变呈弥漫型10例,局灶型25例。X线:32例表现为骨旁稍高密度软组织肿块,3例正常。相应骨质受压侵蚀或小囊样破坏9例,明显骨质破坏5例。CT:能清晰显示软组织肿块及骨质破坏。MRI:在T1WI上接近于骨骼肌信号9例,稍低于骨骼肌信号7例,在T2WI上以低信号为主,混杂斑片状等高信号,6例可见少量积液改变。结论:X线可初步发现病灶及骨质破坏,CT观察骨质破坏较好,MRI特征性长T1短T2低信号,能清晰显示病灶范围及分型。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9):1771-1776
[目的]探讨腰椎布氏菌性脊椎炎病变椎间盘不同时期病理特点。[方法]2012年11月~2015年3月,88例行手术治疗的腰椎布氏菌性脊柱炎患者,男72例,女16例,年龄40~68岁,平均52.6岁。76例行腰椎后路病灶清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12例行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术。术前收集X线片、CT及MRI等影像资料,术中收集病变椎间盘,采用HE和Gimesa染色进行病理观察。[结果]X线片及CT显示88例患者椎间盘均可见炎性改变,其中椎间盘破坏者84例,12例表现为早期椎间隙正常或轻度变窄,多为1~2个临近椎体终板及终板下局灶性骨质毁坏;76例表现为中晚期椎间隙明显变窄,可累及大部分甚至整个椎体,表现为空洞、破坏、硬化、增生。MRI显示12例早期病变椎间盘T1WI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及压脂T2WI呈不均匀混杂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76例中晚期病变椎间盘T1WI呈低信号,T2WI及压脂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病理结果示88例病变椎间盘均可见布鲁氏菌Gimesa染色阳性;HE染色发现早期病变椎间盘大量炎症细胞增殖,包含大量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中晚期病变椎间盘纤维组织广泛增生。[结论]腰椎布氏菌性脊椎炎病变椎间盘不同时期病理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可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椎化脓性脊椎炎影像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6年3月,16例行手术治疗的腰椎化脓性脊柱炎患者,其中男11人,女5人;年龄35~74岁,平均(49.21±7.42)岁。术前收集X线片、CT及MRI等影像学资料,术中收集病变组织,采用革兰氏染色和HE染色等进行组织病理观察。[结果]16例患者X线片显示病变椎间隙变窄,可见椎体骨质破坏。CT显示病变椎体骨质破坏、硬化,可见空洞形成。MRI显示病变椎体在T1WI像上表现为低信号或混杂低信号,在T2WI像上表现为高信号或混杂高信号,压脂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16例患者病理学观察革兰氏染色可见革兰氏阳性菌,HE染色可见破坏组织内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结论]腰椎化脓性脊柱炎影像学及病理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其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可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5.
田萍  江凯  蔡志强  王咏涛  邓生德 《中国骨伤》2017,30(12):1141-1146
目的:探讨脊柱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8月经病理证实的23例脊柱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MRI资料,男14例,女9例;年龄28~70岁,平均53.4岁。临床症状以脊柱区疼痛为主,少数伴周围神经症状。病程2周~3个月,平均9周。CT平扫9例,CT平扫及增强8例;21例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5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对病灶的部位、骨质改变、形态、密度/信号特点及强化特征进行观察,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病变部位及大小:颈椎1例,胸椎16例,腰椎2例,骶椎4例。肿块常较大,最大的横断面73 mm×125 mm。病变类型:23例中15例表现为骨质破坏型,7例为软组织肿块型,无骨髓浸润型。CT及MRI表现:CT示11例伴"云雾"状改变,6例伴压缩性骨折,并伴"浮冰"样改变,伴"袖套"样改变9例;11例伴椎管狭窄;增强扫描明显强化。MRI示T1WI均为稍低信号,T2WI均为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增强后强化明显,椎管狭窄16例,伴"袖套"样改变13例;椎间隙均无明显狭窄。CT及MRI表现对照:CT对骨质破坏细节的显示明显优于MRI,但其对病灶范围及其周围结构是否受累的显示不及MRI,MRI显示病灶的范围往往大于CT。病理:23例均为脊柱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脊柱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发病年龄、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表现中"云雾"状、"浮冰"状骨质破坏及椎管内"袖套"样浸润对脊柱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7):1621-1623
[目的]观察分析CT诊断脊椎单椎体结核的影像学特点,探究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诊治的20例脊椎单椎体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7例经穿刺病理证实,13例经抗结核治疗证实。患者入组后进行CT扫描及增强扫描检查,观察并分析影像学结果,总结脊椎单椎体结核CT诊断的影像特点,明确诊断并给予相应治疗。[结果]观察CT图像结果,根据椎体骨质破坏情况发现20例脊椎单椎体结核患者中11例为边缘局限型,6例为中央溶骨型,3例为碎裂弥漫型,均发生跨病椎体椎旁软组织肿胀,且6例患者伴有钙化,3例伴有脓肿,1例伴有碎骨片。临床好转患者CT图像结果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区边缘硬化,形成修复性骨赘,死骨吸收。[结论] CT扫描诊断脊椎单椎体结核具有特征性表现,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可靠依据以及抗结核治疗的指导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关节炎软骨下骨病理损伤磁共振成像(MRI)模式。方法本组共106例,临床均怀疑膝关节骨关节炎。采用GE Signa Profile SYS#0.2TMR Siemens Symphony Maestro class 1.5 T超导型,成像方位为矢状位、冠状位及横断位;序列为自旋回波(SE)T1WI,T2WI,自旋回波质子加权序列。结果膝关节软骨下骨灶状损伤呈多样性改变,包括股骨、胫骨、髌骨软骨下骨灶状损伤。MRI表现:(1)软骨下骨灶状骨髓水肿,本组88个病灶。(2)软骨下骨灶状脂肪样损害,本组79个病灶。(3)软骨下骨灶状血液样损害,本组96个病灶。(4)软骨下骨灶状水样损害,本组99个病灶。(5)软骨下骨灶状纤维样损害,本组87个病灶。结论 MRI膝关节骨关节炎软骨下骨病理损伤MRI模式对明确病理改变、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关节镜下治疗胫骨近端软骨母细胞瘤的疗效。方法 2008年6月-2010年5月采用关节镜下病灶刮除植骨术治疗5例胫骨近端软骨母细胞瘤。男4例,女1例;年龄13~24岁,平均18.5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21个月。左侧3例,右侧2例。病灶直径为3~6 cm。结果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软骨母细胞瘤。术后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2年,平均15个月。X线片及CT示植骨均愈合良好,愈合时间为12~20周,平均16周。膝关节无游离体产生;膝关节无僵直,屈曲活动范围正常,无复发。术后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为(94±4)分,较术前(76±2)分显著改善(t=9.095,P=0.001)。结论关节镜下病灶刮除植骨术治疗胫骨近端软骨母细胞瘤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探讨骨血管内皮瘤X线平片及CT表现并与病理分级相对照,试图找出病理分级与X线征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例经病理证实的骨血管内皮瘤,男4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3-32岁,病程3-5年,结果:6例中多灶3例,单灶3例,5例为溶骨性破坏且以髋腔为主,仅1例髓腔皮质同时累及,无论病灶大小,单灶,多灶,病变周围均出现程度不等的反应性硬化,5例破坏区内残留骨,3例病灶内残留呈“发团样”或“细网状”结构,具有普通骨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结论:骨血管内皮瘤在骨肿瘤分类中属于中间中低度恶性,因此本组6例X线征象与病理对照分析显示二者之间有一定相关性,但最后诊断仍依赖于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肉瘤的X线、CT及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股骨下端骨肉瘤的各种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骨肉瘤的基本征象有骨质破坏、肿瘤骨、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X线特征与CT表现大致相同,但CT显示积液、肿瘤坏死、邻近侵犯及肿瘤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等优于X线,MRI则更能反映肿瘤的侵犯范围、跳跃灶及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都能反映骨肉瘤的表现特征,但X线与MRI结合可能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