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矫形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患者末次随访时发生失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0年1月~2020年12月间DLS患者共156例。纳入术后即刻(3个月内)冠状位平衡患者,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冠状位平衡状态、L5横突与骶骨融合状态、顶椎位置、顶椎偏距(apical vertebra translation,AVT)值、主弯Cobb角及腰骶弯Cobb角、术前L4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术后即刻主弯Cobb角及腰骶弯Cobb角、术后即刻L4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术后即刻近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术后即刻T1-UIV Cobb角等情况。根据末次随访冠状位平衡状态分为末次随访冠状位平衡组与末次随访冠状位失衡组。分析上述因素与末次随访时冠状位失衡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94例DLS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状态患者,其中15例男性,79例女性,年龄63.10±6.47岁,随访32.5±26.9个月。术后即刻冠状位平衡患者末次随访时冠状位仍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腰椎融合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手术(topping-off)对腰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并分析其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2008年8月-2012年8月,31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接受腰椎融合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手术,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对所有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同时测量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均获得显著改善(P<0.001).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而骶骨倾斜角则显著增加(P<0.05).根据随访时间将所有患者分为3年以内组(A组)和3年以上组(B组),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腰椎前凸角呈轻度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骶骨倾斜角无显著变化(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B组患者的腰椎前凸角呈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骶骨倾斜角则显著增加(P<0.05).各临床疗效评分与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测量结果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腰椎融合联合Coflex动态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近中期疗效较为满意,手术对腰椎矢状面平衡有一定保护作用.未发现术后临床疗效与矢状面平衡指标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柱缩短钛网植骨治疗活动期胸腰段结核成角后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6年12月,共对25例活动期胸腰段结核成角后凸患者行病灶清除后柱缩短钛网植骨术,总结分析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均安全度过围术期。手术切口均达一期愈合。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36.25±6.32)月。末次随访时,25例患者VAS、ODI及JOA评分均显著改善(P0.01)。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局部后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偏移(SVA)及骨盆倾斜角(PT)显著减小(P0.05),而骨盆入射角(PI)和骶骨倾斜角(SS)显著增加(P0.05)。与术后即刻相比,末次随访时上述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至末次随访时,25例患者无断钉断棒、拔钉等内固定失败情况,无钛网断裂、移位、沉降;所有患者结核病灶静止,达到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结论]后柱缩短病灶清除钛网植骨技术是一种治疗活动期胸腰段结核成角后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撑开型经椎弓根截骨术(oPSO)与经后路椎体次全切(PSVR)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8年1月本院手术治疗的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36例。其中,20例采用oPSO治疗,16例采用PSVR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术中并发症。oPSO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小于PSVR组(P0.05)。随访12~48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功能逐步改善,Frankel神经功能评级由术前oPSO组D级2例,PSVR组D组3例,末次随访时均进步为E级。末次随访两组患者O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而JOA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ODI和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后凸Cobb角显著减少(P0.05),而椎间高度显著增加(P0.05);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相比,两组的Cobb角和椎间高度均无显著改变(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Cobb角和椎间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SO及PSVR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均可取得满意的矫正和临床治疗效果。oPSO技术优于PSVR。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跳跃式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长节段融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1年10月~2015年10月采用跳跃式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长节段融合内固定治疗25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9.0±7.2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患者胸腰椎后凸Cobb角、腰椎前凸Cobb角、颌眉角、脊柱矢状面偏移(SVA)、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观察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96.4±51.5min,术中出血量1612.0±490.2ml,2例患者术中硬脊膜破裂,及时修补,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9.0±6.6个月,患者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ODI由术前33.9±6.5分降至术后6个月8.5±3.6分,末次随访时为6.8±5.0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6个月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的颌眉角、胸腰椎后凸Cobb角、腰椎前凸Cobb角、SVA、PT、SS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I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颌眉角、胸腰椎后凸Cobb角、腰椎前凸Cobb角、SVA、PT与术后2周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SS、PI与术后2周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均未见内固定物松动、脱出及断裂,植骨均骨性融合。结论:跳跃式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长节段融合术治疗AS胸腰椎后凸畸形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LLIF与TLIF对腰椎矢状面序列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3月~2016年10月因腰椎退变性疾病进行LLIF与TLIF的患者126例(149个节段),其中LLIF组59例(67个节段),TLIF组68例(81个节段)。比较两组手术椎间隙高度、局部Cobb角和腰椎整体前凸(L_1~S_1)角度。[结果] 手术椎间隙高度,LLIF组术后1周较术前增加(2.63±1.81) mm (P0.05),末次随访较术前增加(0.94±2.22) mm (P0.05)。而TLIF组术后1周较术前增加(2.77±1.71) mm (P0.05),末次随访时仅较术前增加(0.90±1.77)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LIF组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Cobb角无显著变化(P0.05)。而TLIF组术后及末次随访局部Cobb角显著大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腰椎(L_1~S_1)整体Cobb角自术前、术后1周至末次随访时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LLIF组有23例患者29个间隙行辅助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PS),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局部Cobb角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全部辅助PS固定的TLIF组类似。[结论] LLIF能更好维持椎间隙高度,辅以后路椎弓根螺钉加压固定更有利于重建腰椎局部前凸。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2月在我院行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并具有完整影像学及随访资料的61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男24例,女37例;年龄53~78岁(59.0±6.1岁);按鼓楼医院退变性脊柱侧凸分型:A型31例,B型19例,C型11例。固定融合范围:T10~L5 18例,T10~S1 6例,T10~S2 6例,T12~L5 14例,L1~L5 8例,L1~S1 7例,L2~S1 2例。随访18~85个月(平均36.4个月),根据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平衡情况将其分为平衡组和失平衡组,比较两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冠状平衡距离(CBD)、畸形矫正率和术前L5倾斜度、畸形分型、腰弯顶椎位置、顶椎旋转度、截骨级别、固定节段及数量、远端固定椎、腰骶弯Cobb角、主弯Cobb角与腰骶弯Cobb角比值等,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中,末次随访时8例出现冠状面失平衡加重或新发失平衡。两组患者术前主弯Cobb角、CBD、顶椎旋转度、腰弯顶椎位置、截骨级别、固定节段及数量、远端固定椎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腰骶弯Cobb角、术前主弯Cobb角与腰骶弯Cobb角比值、术前L5倾斜角、术后主弯Cobb角、术后CBD、畸形矫正率及畸形分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冠状面失平衡与术前主弯Cobb角、术前腰骶弯Cobb角、术前L5倾斜度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158、1.210、1.322(P<0.05),与畸形矫正率、顶椎旋转度、固定节段数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退变性脊柱侧凸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后可出现冠状面失平衡,术前主弯及腰骶弯Cobb角较大、L5倾斜角较大是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后冠状面失平衡或原有失平衡加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论证一种新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远端融合椎的选择方法,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 运用新的远端融合椎选择标准,前瞻性研究2005年7月至2008年9月接受诊治且符合人组条件的AIS患者31例,平均年龄15.6岁(12~19岁),平均随访27.5个月(12~49个月).观察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的侧凸Cobb角、远端融合椎倾斜角、远端融合椎椎间角、C_7椎体中心至骶骨中垂线的距离(C_7-CSVL)、胸后凸、腰前凸等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术后即刻冠状面胸弯Cobb角分别为(42±17)°和(12±7)°,侧凸矫形率平均70.6%;冠状面腰弯Cobb角分别为(44±7)°和(9±4)°,侧凸矫形率平均80.2%;C_7-CSVL分别为(13±8)和(9±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端融合椎倾斜角分别为(20.8±5.7)°和(1.5±3.1)°,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0).末次随访时患者胸弯Cobb角为(14±8)°,腰弯cobb角为(9±5)°,C_7-CSVL为(6±5)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远端融合椎倾斜角为(0.8±3.7)°,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远端椎旋转度数和远端椎柔韧性选择远端融合椎的方法手术治疗AIS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9):1754-1758
[目的]评估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XLIF)对腰椎矢状面序列的影响。[方法]回顾2012年6月~2017年1月本科采用极外侧入路微创融合手术(XLIF)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38例(42个节段)。观察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手术间隙Cobb角、腰椎整体前凸Cobb角度、手术间隙高度(L1~S1)的变化。[结果]患者手术节段Cobb角由术前平均(11.54±7.67)°增加至末次随访时平均(12.58±8.06)°,腰椎整体前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37.42±15.25)°增加至末次随访时平均(39.46±11.86)°,但两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手术间隙前缘高度由术前(11.26±3.95) mm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平均(14.42±7.37) mm(P0.05),手术间隙后缘高度由术前平均(6.37±2.46) mm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平均(8.29±2.89) mm(P0.05)。带角度笼架组18个节段术前手术节段Cobb角为(13.96±7.22)°,末次随访平均为(18.67±4.51)°,有明显改善(P0.05),但不带角度笼架组24个节段手术前Cobb角与末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且两组腰椎(L1~S1)前凸Cobb角术前及末次随访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能明显增加椎间隙高度,实现椎管的间接减压,使用带角度笼架能明显增加手术节段前凸Cobb角,但是对腰椎整体的前凸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腰椎骨盆固定术在治疗累及S_1椎体腰骶段脊柱结核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01—2015-01行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腰椎骨盆固定术治疗的累及S_1椎体的腰骶段脊柱结核17例。比较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腰骶角、L_5S_1椎间高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观察手术前后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改善情况。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65(125~170)min,术中失血量1 070(700~1 650)ml。17例均获得随访12~32个月,平均16.8个月。植骨融合时间6~9个月,平均6.8个月。术后ASIA分级:1例C级恢复至D级,1例C级、10例D级恢复至E级。术后腰骶角、L5S_1椎间高度较术前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腰骶角、L_5S_1椎间高度与术后比较无明显丢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评分、ESR、CRP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ESR、CRP较术后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腰椎椎弓根钉联合髂骨钉固定治疗累及S_1的腰骶段脊柱结核有效、可行,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