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鼻咽癌(NPC)颅底骨侵犯的MRI特征及其与p53、p16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对150例NPC患者和20例鼻咽炎症患者行鼻咽部MR平扫和增强扫描,并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蛋白质p53和p16的表达.结果 MRI发现颅底骨侵犯63例,其中溶骨性破坏29例,成骨改变13例,混合性破坏9例,骨髓浸润10例.沿神经侵犯2例.破坏部位最多见于斜坡(42例).NPC及鼻咽炎症中p53、p16蛋白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53蛋白表达与分化程度、颅底骨质侵犯相关(P<0.001),形成溶骨性颅底破坏的NPC组织与仅有颅底骨成骨改变者中p53蛋白表达率分别为93.10%(27/29)、61.54%(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蛋白表达与颅底骨质侵犯无关.结论 p53蛋白表达与NPC颅底侵犯有一定相关性.成骨改变可能是反应性骨改变,颅底骨质破坏形式可以反映p53蛋白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颅底沟通性软骨肉瘤的CT和MRI征象,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颅底沟通性软骨肉瘤的CT和MRI征象。10例行CT平扫,12例行MRI平扫,9例同时行MRI增强扫描检查。结果 12例病变均位于鼻部及颅底。肿瘤主体位于中线区4例,左侧3例,右侧5例。CT表现:行CT平扫的10例CHS均见鼻及颅底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内部可见高低混杂密度影,边界不清,周围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轻度膨胀性改变5例,明显虫噬状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轻度模糊斑片状、地图样溶骨性骨质改变3例,肿瘤内明显粗条状、环形钙化5例。MRI表现:12例均见鼻及颅底混杂T_1、混杂T_2软组织肿块影,与周围正常组织的边缘呈现波纹状小分叶外观。T_2WI上肿块局部见明显高信号影8例,8例肿瘤内部多发小叶状结构伴较明显的分隔,分隔周围见大量粗条状长T_1、短T_2信号5例,少量斑点状长T_1、短T_2信号3例。9例MR增强检查示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边缘、间隔明显强化,内部无强化。结论鼻颅底沟通性软骨肉瘤具有典型的影像学征象,总结其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相互对照,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髂骨原发性淋巴瘤CT、MRI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经穿刺细胞学检查的6例髂骨原发性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结果6例均为单发,6例行CT平扫,2例CT增强检查,CT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浸润性骨质破坏1例,混合性骨质破坏1例,5例周围伴有较大软组织肿块,髋关节受累3例,骶髂关节受累2例,关节间隙保持正常。2例行CT增强扫描均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行MRI检查,T1WI主要表现为低信号3例,等信号1例,T2WI主要表现为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髂骨原发性淋巴瘤与其它恶性骨肿瘤鉴别困难,但具有以下特点:全身症状轻、溶骨型骨质破坏伴或不伴骨膜反应及骨皮质增厚、软组织肿块明显而骨质破坏轻微、病变有包绕关节趋势(关节间隙保持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7例儿童颞骨郎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CT影像特点,提高CT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2011年5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颞骨LCH7例,术前均行颞骨螺旋cT轴位薄层平扫(层厚2-3mm),3例行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结果5例为颞骨单发病灶,2例颅骨有多发病灶;5例cT表现为颞骨乳突部的溶骨性骨质破坏.2例颞骨乳突部及颞骨鳞部的骨质破坏,1例听小骨骨质破坏,7例颞骨骨质破坏区均见软组织肿块形成,软组织肿块突入外耳道,3例侵入左侧中颅窝,2例侵入后颅窝,2例肿块侵及颞下窝,4例肿块累及鼓室及乳突窦,3例乙状窦前壁骨质破坏缺损;2例累及面神经管乳突段,1例见多发点状残留骨,7例均未见明显骨膜反应及骨质硬化。结论儿童颞骨LCH好发于颞骨乳突部,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并局部软组织肿块形成,无骨质硬化及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强化明显,cT检查可以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特性,着重分析其MRI信号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例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放射学和MRI表现.结果 单骨发病17例,多发4例;其中病灶位于脊椎14例次,骨盆11例次,长骨5例次,颅骨1例次.放射学表现:浸润性、溶骨性骨质破坏16例,不规则硬化并浸润性骨质破坏3例,溶骨性骨破坏并囊状膨胀2例;18例见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影,CT扫描见软组织肿块直径平均约7.36 cm,相应层面骨质破坏区直径约3.64 cm.MRI检查T1WI显示病灶呈等信号12例,等低混杂信号2例;T2WI呈中等-稍高信号12例,高信号2例;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者10例.结论 骨盆及脊椎为本病好发部位,多侵犯单骨.骨质破坏的范围小而软组织肿块大,T2WI信号不高,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为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彪 《现代医用影像学》2022,(11):2039-2041
目的:探析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鼻咽癌(NPC)颅底骨质侵犯的检出率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被我院与总院收治的80例NP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及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NPC颅底骨质侵犯的检出率,并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80例NPC患者经CT检查发现61例颅底骨质侵犯,经MRI检查发现64例颅底骨质侵犯,两种方法对各部位骨质侵犯的检出率差异不大(P>0.05);NPC颅底骨质侵犯经CT检查可见,骨质破坏型患者骨质密度降低,病灶边界不规则,可见肿瘤软组织影,骨质硬化型患者骨质密度增高,骨松质可见新生骨影,骨皮质增粗,外型无显著变化,混合型患者同时存在骨质破坏与骨质硬化现象,经MRI检查可见骨样高信号消失,呈中等信号或低信号。结论:NPC患者接受CT或MRI检查可较好显示颅底骨质受侵情况,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胸骨肿瘤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证实的23例原发性胸骨肿瘤患者X线胸片、CT及MRI影像资料,其中17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1例行X线胸片+CT检查.结果 1例X线胸片与CT均表现为骨性突起,与术后组织病理相符;17例行CT检查者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12例,混合性骨质破坏4例,骨性突起1例;其中软组织肿块9例,与组织病理相符14例;MRI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混合性骨质破坏1例同,软组织肿块2例,与术后组织病理相符2例.结论 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为原发性胸骨肿瘤主要影像学特征,影像学检查用于胸骨肿瘤术前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的CT征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鼻咽癌(NPC)颅底骨质破坏和颅内侵犯的CT征象及侵犯途径。方法和材料:应用全身CT机对64例经病理证实为NPC且伴有颅底骨质破坏或颅内侵犯的患者进行轴位成像。结果和结论:CT轴位扫描可以显示几乎所有颅底骨质结构的改变和颅内侵犯。颅底骨质结构改变主要有三种表现:吸收破坏、增生硬化或两者共存。破坏部位以枕骨斜坡、蝶骨体部和岩尖最多见,分别占20.1%、17.9%和16.7%。侵犯途径可分为前、前上、上、外上和后上五种,以上和后上最多见。作者认为颅底骨质破坏及颅内侵犯对临床分期,放疗方案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同时强调颅内侵犯时采用冠状位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24例中骨孤立性浆细胞瘤20例,其中脊柱6例,长骨6例,扁骨5例,颧骨1例,斜坡2例,X线和CT上均为单发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多有残存骨质,均未见骨膜反应。骨质破坏区见软组织充填,可突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髓外浆细胞瘤4例,CT表现为病变部位软组织肿块及病变邻近部位骨质破坏。MRI信号具有多样性,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强化。结论: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包括孤立的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伴残存骨质及软组织肿块、无明显骨膜反应、出现"微脑征""皂泡状""花边状"改变、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等。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颅底区域扫描参数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优化颅底区骨及脑组织螺旋CT扫描及成像参数。方法 对42例疑颅底区病变患者分别行1mm,3mm,5mm层厚螺旋CT扫描,改变扫描及成像参数,以对颞骨内细微结构如听小骨或骨病显示的清晰度及颅底区域脑组织及其病变显示清晰度为标准,分析扫描和成像参数与成像质量的关系。结果 用1mm层厚,小扫描野,0.2mm骨重建,只能非常清晰地显示骨组织及其病变,用3mm层厚,适当增加管电压及照射量,一次扫描,再以1mm间隔,分别以骨和标准算法重建,以骨窗和脑窗显示,能分别清晰显示骨和脑组织及其病变。5mm层厚扫描只能较清晰显示脑组织及病变。结论 颅底区螺旋CT扫描用3mm层厚扫描及成像参数组合的成像质量最佳,可用它来代替常规5mm层厚的扫描技术。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我院135例鼻咽癌患者CT扫描进行分析,着重分析、比较其两种扫描方法,前89例病例采用平扫,后46例病例采用直接增强薄层扫描。结果表明:135例鼻咽癌患者CT显示原发肿块130例,5例未见异常而活俭为鼻咽癌。采用直接增强薄层CT扫描的鼻咽癌患者从肿大的淋巴结的显示、颈部血管的显示以及颅底骨质结构的显示来看均优于平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颌骨造釉细胞瘤的CT表现,提高对颌骨造釉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颌骨造釉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 13例位于下颌骨,1例位于上颌窦牙槽突部。单房型8例,呈单房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骨壳完整或不完整,内未见骨嵴影,壁可见小嵴状突;多房型6例,表现为多房皂泡状,骨壳菲薄,部分中断,内部不均匀,可见条状骨嵴影。根据肿瘤密度分囊性型、实性型及囊实性型。囊性型6例,呈均匀低密度,CT值为12~25HU,增强扫描囊壁可见轻度强化;实性型2例,呈不均匀中等密度,CT值约30~50HU,增强扫描后呈不均匀强化;囊实型6例,密度混杂,增强扫描可见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结论造釉细胞瘤的位置、骨质破坏特点、内部密度特点、生长方式等方面有一定特点,CT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普通CT 2 mm薄层骨算法扫描在肺部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本组135例患者存常规CT 10 mm标准重建扣描后对感兴趣区行2 mm薄层骨算法扫描。结果 本组135例患者通过10 mm标准重建与2 mm薄层骨算法重建扫描的CT征象对照(表1—3)认为2 mm薄层骨算法扫描可清晰显示肺部中轴间质及小叶间隔、胸膜下线影、蜂窝症、2~5mm小结节孤立结节内成分、边缘征象及支气管壁改变.结论 通过对135例患者肺部病变的影像分析、研究认为普通CT 2 mm薄层骨算法扫描较10 mm标准重建扫描能更好、更清晰的显示肺部病变的各种征象,在诊断肺部孤立或弥漫性结节病灶、肺部弥漫性间质病变及气道性病变的诊断中具有与高档螺旋CT高分辨扫描相似的价值,对基层医院CT检查工作的开展,具有实用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14.
鼻咽癌颅底侵犯的途径及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颅底侵犯的途径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病理证实的NPC颅底侵犯的CT资料,结果:最常见的侵犯部位是翼突同,外板,蝶骨体及枕骨斜坡,颅底侵犯以骨质破坏最常见,占71%,其次为骨质硬化占21%,二者并存最少见,仅占8%,侵犯途径可分为5种,以向上、向前、向后上多见。结论:CT可以显示NPC侵犯途径,但侵犯途径的分类有待统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咽癌颅底侵犯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在放疗靶区勾划的应用价值。方法鼻咽癌颅底侵犯21例,均行CT及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并依据CT扫描图像(A组)、MRI扫描图像(B组)及CT联合MRI图像(C组)分别勾划放疗靶区。结果A组放疗靶区体积〈C组放疗靶区体积〈B组放疗靶区体积。结论CT联合MRI可准确反映出鼻咽癌颅底侵犯的范围及程度,可作为鼻咽癌颅底侵犯放疗靶区勾划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平扫和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为鼻咽癌并接受放射治疗的病例共380例,所有患者在放疗结束后进行6月至3年的随访复查并接受至少1次以上磁共振检查,常规进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168例行DWI扫描。结果在复查过程中,共有32例证实为放疗后复发,复发的肿块形态不规则,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呈中等-明显强化,其中19例伴有新发颅底骨质破坏,12例伴有新增淋巴结肿大。复发肿块DWI呈高或稍高信号,其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为(0.96±0.08)×10~(-3) mm~2/s;无复发者DWI大部分呈等、稍高信号,部分呈稍低信号,其ADC值为(1.31±0.16)×10~(-3) mm~2/s,二者ADC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增强和DWI成像对鼻咽癌放疗后复发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骨淋巴管瘤CT淋巴管造影(CTL)及常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病理证实或临床综合诊断为骨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79例均接受直接淋巴管造影及造影后CT平扫,16例接受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其CTL和常规CT表现。结果 骨淋巴管瘤CT表现为骨内单发或多发低密度影,多位于脊柱(n=71)及骨盆(n=73)。79例中,囊状病变37例,筛网状病变18例,24例二者均存在;28例患者所有骨病变均可见硬化边,47例患者部分骨病变可见硬化边,4例患者所有骨病变均未见硬化边。骨内病变增强CT扫描均未见强化。CTL检查中,24例病变内可见碘化油沉积。结论 骨淋巴管瘤CTL及常规CT表现较具特征性,且常伴淋巴系统其他异常改变,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CT特征及诊断价值,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HAML的各期CT表现,其中8例动脉期、门脉期加做薄层CT扫描,5例加做MRP、MIP、VR等后处理技术.结果 12例中女性10例,右肝7例,左肝5例,其中2例呈外生性.CT平扫12个病灶皆为低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鼻咽癌(NPC)骨转移的特点;与CT对比,分析颅底骨转移病灶检测的敏感性。方法:151例 NPC SPECT~(99m)Tc-MDP全身骨显像,其中 66例作头颅正侧位骨显像及CT 扫描。结果:151 例NPC骨显像阳性98例,占64.9%;其中颅底骨阳性显示者43例,占28.5%;66例与CT对比结果,骨显像检出颅底阳性26例,占39.4%;CT 检出16例,占24.2%。结论:核素骨显像对NPC骨转移病灶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对颅底病灶检测敏感性高于CT。核素骨显像对NPC分期,选择治疗方案,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鼻咽癌99mTc-MDP SPECT/CT颅底显像阳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患者头颅SPECT/CT颅底显像阳性的临床意义。方法经病理证实为NPC患者44例(初诊患者30例,复诊14例,低分化鳞癌38例,未分化癌6例,其中患头痛14例),同期行头颅99mTe-MDP(锝标亚甲基二膦酸盐)SPECT/CT与鼻咽MR显像对比,正常对照组10例行头颅SPECT/CT。于SPECT/CT图像矢状面颅底异常浓集最高计数区域(L)与高位颈椎体(S)处各画相同大小的感兴热区(ROI),计算L/S值。L/S〉1考虑颅底骨侵犯。结果@SPECT/CT示颅底骨侵犯组(SBBI)24例与未侵犯组(none-SBBI)20例,L/S值分别为1.83±0.69和0.68±0.13,差异显著(P〈0.01);MRI示24例SBBI和20例none-SBBI,但病例与SPECT/CT不全一致,且SPECT/CT与MRI有一定的相关性②伴头痛患者,SPECT/CT颅底阳性检出率较高(P〈0.01);低分化鳞癌和未分化癌的阳性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颅底骨受累部位的多少未见明显影响阳性检出率(P〉0.05)。③对照组L/S〈1。结论NPC患者头颅99Tc-MDPSPECT/CT颅底显像阳性为颅底骨侵犯可能性大,与MRI有较好的相关性。伴头痛患者应高度怀疑颅底骨受肿瘤侵犯,其它影响因素还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