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高原睡眠障碍综合征防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杨永勤 《西南军医》2006,8(1):69-70
在高原低氧、低气压等特殊环境下,机体的神经、呼吸调节功能和昼夜生理节律均有变化,随着海拔的升高,将会引起睡眠模式的紊乱及夜间周期性呼吸的发作。很多研究表明,居住在高海拔的人们存在着严重的睡眠紊乱,脑力活动可发生衰退,其变化程度与海拔高度和在高原停留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2.
(哈振德 ,等 .中华内科杂志 ,2 0 0 4 ,4 3(5 ) :36 8~ 370 )  由于睡眠呼吸疾病的高发病率和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危害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但有关高原低氧环境条件下睡眠结构改变对机体的影响在国内却报道甚少。为此本文通过监测移居海拔 370 0m高原 30天青年的睡眠结构 ,并与富氧条件下的监测结果进行比较 ,旨在初步探讨高原低氧环境对睡眠结构的影响 ,分析高原移居者在富氧室前后睡眠结构的变化 ,初步评估富氧室对高原移居者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作者首先在海拔 370 0m建立富氧室 ,选取 12例移居高原 30天的健康汉族青年入室休息和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长期居住海拔5000m以上地区人群睡眠呼吸障碍的特征以及红景天复方和乙酰唑胺的调节作用;方法:对居住海拔5380m高原一年的24名青年随机分为A组(红景天组)、B组(乙酰唑胺组)和C组(红景天+乙酰唑胺组),每组8人,在服药前和服药24天后分别进行睡眠结构和睡眠呼吸监测;结果:服药24天后非快动眼睡眠(NREM)Ⅰ、Ⅱ期缩短,Ⅲ、Ⅳ期及快动眼睡眠(REM)期延长,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服药后每小时周期性呼吸(PB)和呼吸停(SA)的次数及平均时间减少,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红景天复方和乙酰唑胺均能明显改善高原睡眠结构和睡眠呼吸紊乱,抑制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SA),但两种药物合用并无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这一研究报告了青海果洛地区(海拔3 730m)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患者8例,先后在果洛、苏州(海拔10m)两地连续七小时用多导记录仪记录EEG、EOG、EMG、胸腹式呼吸运动,弄通气和SaO_2变化。进行高原与平原两地自身对比研究,结果发现:(1)HAPC在高原总睡眠时间、有效睡眠指数较平原明显减少(P<0.05),总醒觉时间较平原明显增多(P<0.01);(2)5例出现周期性呼吸(PB),分布在睡眠的两个时相,其中2例PB停呼吸暂停时随其暂停时间的延长,SaO_2明显降低。例1平均SaO_2为29.8%;(3)抵平原后HAPC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SaO_2有显著改善(P<0.05)。高原低氧是HAPC患者发生睡眠结构和呼吸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呼吸紊乱又是加重其低氧血症并使红细胞进一步增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平原工人进入玉树灾区重建期间普遍出现睡眠障碍,为此对比研究其在海平面和在高原的睡眠结构和血氧饱和变化。方法:对10名健康男性工人先在济南(50m)和在结古(3 750m)习服5个月后进行睡眠研究。应用多导睡眠监测仪(PSG)经行睡眠监测,按国际统一的睡眠监测方法实施。同时测定动脉血氧分压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结果:在平原表现为正常的睡眠结构并有较高的睡眠血氧饱和能力。但到高原后出现明显的睡眠结构改变,总睡眠时间(TST,min)明显减少,1期非快眼动睡眠时间%(1-nREM)显著增加,而2nREM及3+4期快眼动睡眠时间%(REM)明显减少,反应处于浅睡眠状态。同时周期性呼吸活跃,伴有明显的睡眠低氧血症。但存在个体差异。在高原5个月后,受试工人的动脉血氧水平仍较低,而血红蛋白值则明显增高。结论:本研究证实平原健康工人尽管在海拔3 750m高原初步习服了5个月,但其睡眠生理结构仍未恢复至平原正常状态,长期处于浅睡眠使机体机能活动受到影响,而睡眠低氧血症导致高原红细胞增多是发生慢性高原病的病理途径。改善高原睡眠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平原地区人群到高原地区后因不能很快适应高原低压低氧环境而易产生高原反应,出现头痛、头晕、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纳差、睡眠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出现高原脑水肿、高原肺水肿等从而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短、发绀、头痛、恶心呕吐、昏迷等症状。高原地区人群转至平原后,机体面对一个从低氧环境到"相对高氧"环境的改变,也会出现一系列生理生化的改变,出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条件下急进高原人员发生高原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entral sleep apnea,CSA)的特点规律,初步探讨CSA的发生程度与特征性生理指标变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 12名男性健康受试者,分为预习服组、供氧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人.所有受试者急进3800 m高原环境,低氧环境暴露48d.预习服组:进驻高原前10 d,在常压低氧舱内进行连续10d(每天210 min)的阶梯式低氧暴露训练;供氧组:进入高原后前10 d,受试者实施阶梯式低氧暴露方案;对照组:不做任何措施进入高原.试验过程中,用微动敏感床垫式睡眠监测设备对受试者进行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监测,并对受试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测量. 结果 ①高原低氧环境暴露的48 d内,12名受试者CSA指数均值先呈上升趋势,第18天升高至最大值9.62次/h,之后呈下降趋势,第48天降低至2.72次/h;CSA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到第16天达到最大值(41.67%),然后不断下降,到第48天达到8.33%.②低氧暴露前10 d,与对照组比较,预习服组和供氧组受试者CSA发生率降低(x2=12.984、12.984,P<0.01);预习服组和供氧组CSA指数均值小于1次/h,对照组CSA指数均值均大于1次/h.③受试者CSA指数均值与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变化率呈显著正相关(r=0.747、0.934,P<0.01). 结论 阶梯式低氧暴露措施可明显提升睡眠质量;CSA可作为人体高原低氧环境习服或慢性高原病发生程度的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时肺血管收缩、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导致患者右心后负荷过高,继而并发急性肺心病(ACP),加重右心功能损害,出现严重肺水肿及低氧血症.长期暴露在高原慢性低氧环境的健康人,极易出现生理性肺动脉高压及血液黏滞度改变等,这些因素会加重高原ARDS的严重程度.因此,高原ARDS与平原ARDS...  相似文献   

9.
回顾高山病研究所近年来在高原医学研究中的工作情况。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急慢性高原病的预防和治疗、高原供氧措施研究、提高高原军事作业能力措施研究、高原睡眠呼吸障碍及高原脱习服的防治研究。通过药物、营养补充剂、高压氧、供氧等措施进行干预,提出预防和治疗急慢高原病及高原脱习服的方法,确定低氧环境下提高军事作业能力的最佳药物和最佳营养补充剂,为促进高原医学研究和高原军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大气压及氧分压低,高原人群持续受缺氧影响,世居藏族顺应于低氧环境,而移居汉族多数人会发生一系列高原性生理和病理反应。在高原低氧环境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这一常见症候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藏族和汉族  相似文献   

11.
李爽  兰德 《西南军医》2011,13(5):903-905
平原人在进入高原地区后睡眠结构紊乱在很早以前就被发现.且常伴随有周期性呼吸(periodic breathing, PB )的出现.因此探讨高原睡眠障碍对个体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学上将海拔高度在3000m以上的地域称为高原,在这个海拔高度上常常有高原反应及高原特发病的发生,高原缺氧和睡眠紊乱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及生活.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在高原自然环境中睡眠呼吸紊乱及睡眠呼吸紊乱对机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陈勇胜  王生成 《空军医学杂志》2012,28(3):150-153,158
高原低氧环境对睡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睡眠的生物电活动、睡眠的生物节律、维持睡眠状态时正常脑灌注、与睡眠有关的作业能力等。本文就高原低氧对上述几方面的影响特征及其预防措施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一种在睡眠期间发生的并且常导致高碳酸血症及慢性间歇性低氧血症的临床综合征,而低氧血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尤其突出。随着MRI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常规MRI联合功能MRI不仅能从形态及灰白质容积方面对大脑的结构进行分析,还能从能量代谢、纤维连接以及信息处理等方面对大脑各区域功能进行评估。就MRI在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移居高原居住不同时间尿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对移居海拔4 300 m高原3个月(103人)、6个月(70人)及1年(106人)的男性汉族健康青年,采用自动尿分析仪进行晨尿11项指标分析。结果:移居高原者尿11项指标均有异常出现,主要以尿蛋白、尿潜血、白细胞居多。尿蛋白、尿潜血和白细胞在移居高原3个月较6个月和1年以上的阳性率均增高(P<0.01或0.05);6个月与1年以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低氧环境对肾脏的损害是随着居住时间的延长而减弱。低氧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降低和肾小球透性增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急进高原前渐进式间歇性低氧预习服训练、急进高原后渐进式低氧暴露及急进高原3种不同进驻高原方式的习服效果. 方法 12名青年男性受试者,分为预习服组、供氧组和对照组3组,每组4人.预习服组进驻高原前在常压低氧舱进行连续10 d的渐进式间歇性低氧暴露训练(1次/d、210 min/次),模拟海拔高度从3000 m递增至4500 m.供氧组急进高原后前10d,对受试者实施渐进式低氧暴露方案:白天活动期间,宿舍内采用弥散式供氧,氧浓度22%~25%o,等效生理高度2600~3500 m;夜晚睡眠期间,利用睡眠氧帐进行供氧,氧浓度25%~27%,等效生理高度2000~2600 m;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比较3组人员在不同情况下的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O2)和睡眠情况. 结果 ①在3600 m模拟海拔高度检测,预习服组通过10 d训练后SaO2明显高于训练前(t=3.66,P=0.035).②3组受试者睡眠总时间、深睡时间和Sa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253~70.865,P<0.01);预习服组和供氧组睡眠总时间、深睡时间和Sa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22~7.88,P<0.05或P<0.01). 结论 进驻高原前进行渐进式间歇性低氧预习服训练和急进高原后进行渐进式低氧暴露均可提高缺氧耐力,促进高原低氧习服.  相似文献   

16.
高原移居人群肺功能与血浆一氧化氮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原移居人群低氧初期和居住6个月后的动态肺功能与血浆一氧化氮之间的内在关系,充分认识低氧环境中肺通气功能的变化物调节过程,为急性高原病的防治寻求新的途径;方法:采用美国产ES800肺功能仪对同一群体的20名男性健康青年于上山前(海拔1400m)和进驻海拔5380m10天及居住6个月后在静息状态下进行动态肺功能及血浆一氧化氮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周其全,等.解放军医学杂志,2012,37(2):146~155)平原人群进入高原居住生活一段时间后,机体在功能和结构上会发生一系列改变以适应高原环境,当他们再返回平原时,在高原低氧环境下所获得的适应性改变必须重新进行调整以适应平原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不同海拔高度不同进驻高原时间战士尿10项进行检测,探讨高原低氧居住时间对肾功能的损害关系及适应性;方法:采用尿液分析仪对1038名不同入伍年限健康男性开警战士进行尿液检测,以平原地区健康战士为对照组;结果:不同高海拔区同年限阳性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初入高海拔区阳性率 显著高于对照组各年度兵(P〈0.01);结论:高原低氧等环境因素对肾脏有较轻微的损害,随着居住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了解高原移居人群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的患病率,为制定该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作者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由专人对移居海拔4 300 m的西藏阿里地区某部官兵进行睡眠问卷调查,分别统计不同年龄、移居高原不同时间、进入高原不同次数人群中不同程度打鼾的发生率,并对被调查者白天的嗜睡情况进行评分。结果:在调查的571人中打鼾的发生率为46.76%,其中中、重度打鼾者占14.01%。吸烟和饮酒与打鼾程度相关。随着高原暴露时间的延长,轻度打鼾者增多(2=35.909,P=0.000)。进入高原环境1次以上者较首次进入高原者轻、中度打鼾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高原低氧条件下经颅微电流生理训练对脑认知功能的影响,为高原脑认知功能的保持及训练提供技术及方法. 方法 采用经颅微电流生理训练(transcranial micro-electric current physiological training,TMCPT)对4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高原低氧条件下(海拔高度3700 m以上)的脑认知功能训练.TMCPT强度为生理级安全范围,志愿者每天训练2次(上、下午各1次),每次5 min.观察志愿者高原急进阶段(进入高原后前10 d)和高原常驻阶段(常驻1个月、常驻2个月和常驻3个月)的神经行为能力指数(neurobehavioral ability index,NAI);对其高原急进阶段和常驻阶段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 ①高原急进阶段:与第1天比较,训练至第10天,志愿者的数字检索能力(digital scan,DS)、记忆扫描能力(memory scan,MS)、视觉简单反应时(simple visual reaction time,SVRT)、视觉复杂反应时(complex visual reaction time,CVRT)、目标跟踪能力(pursuit aiming,PA)、连续操作能力(consecutive performance,CP)6项能力均显著增加(t=1.982~4.412,P<0.05).②高原常驻阶段:与常驻1个月比较,常驻3个月的训练仅使6项NAI中的DS、MS、SVRT显著增加(t=3.744~5.812,P<0.05).③睡眠质量评价:与高原急进阶段比较,经TMCPT训练的志愿者睡眠质量评定各项目分数明显降低(t=1.833~3.552,P<0.05). 结论 经颅微电流生理训练能提高高原低氧条件下的脑认知功能和睡眠质量.可采用β频段脑波反馈训练提高脑认知能力;α频段脑波反馈训练促进睡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