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腹腔镜在腹透植管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腹腔镜外科技术在腹膜透析植管方面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选择1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其中9例曾腹部多次手术、2例腹膜透析后因反复感染致腹透管拔除、3例腹膜透析导管移位,在腹腔镜引导下行腹膜透析植管术或再植管术和将移位的Tenckhoff卷曲腹透管末端重新植入膀胱直肠窝或子宫直肠窝。结果18例患者腹透管均放植成功,手术时间30 ̄45min,均成功进行了腹膜透析,患者术后1周内出院。结论腹腔镜引导下放植和复位移位的Tenckhoff卷曲腹透管具有创伤小、对腹腔及大网膜情况了解清楚、腹透管放置定位准确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腹透管的通畅是腹膜透析成功的首要条件。腹透管漂移(又称漂管)是腹膜透析管路相关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着透析效果。现将50例腹膜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移位进行手法复位的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腹膜透析(PD)是治疗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目前有效的方法之一。PD导管的主要功能是保证透析液可以无障碍地持续双向流动,临床上因大网膜包裹,腹透管移位,腹膜炎后堵管,造成PD管路障碍,透析液引流不畅,不能进行腹透治疗[1],而重置导管,这样会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使病死率升高。重视导管的护理,可以大大降低甚至避免腹膜透析再次置管。1资料与方法选择2003~2008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行腹膜透析的患者78例。其中,男41例,女37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5±17)岁,腹透时间6~54个月。患者均采取手术切开法放置腹透管,腹部切口选择在旁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12 cm,切口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与常规开放手术腹膜透析置管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及护理。方法将2011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腹透中心进行的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进行的开放手术腹膜透析置管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探讨腹腔镜下置管手术患者的护理对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伤口渗血对照组11例,观察组3例(P=0.035);导管堵管对照组9例,观察组2例(P=0.039);导管移位对照组8例,观察组1例(P=0.033),两组并发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置管腹膜透析病员术后恢复时间短,短期并发症少。腹腔镜腹膜透析置管比常规开放手术有明显优势,可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纳入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怀疑腹膜透析(腹透)导管功能障碍的患者共36例, 腹透管功能正常的对照组5例。男22例, 女19例, 年龄(45±21)岁。对照组与腹透管功能障碍组快速期引流量分别为(2 086±65)、(1 181±637)ml, 总引流时长分别为(15.2±1.3)、(38.3±14.9)min, 腹透管功能障碍组较对照组的快速期引流量减少、总引流时长延长(均P<0.05)。与腹透管移位组比较, 腹透管堵塞组新一袋灌入时长延长, 快速期引流量减少, 总引流时长延长, 负超量增加(均P<0.05)。快速交换试验可早期诊断腹透导管功能障碍, 鉴别导管功能障碍类型。  相似文献   

6.
蒋松云  陈志团 《广西医学》2000,22(6):1417-1418
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 (CAPD)是治疗终末期肾衰较为经济、有效、安全的疗法。家庭腹膜透析的建立有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日 ,降低医疗费用 ,提高生活质量 ,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本文收集 1 999年 1月至 2 0 0 0年 4月的 2 2例行家庭腹膜透析病例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 1 2例 ,女 1 0例 ,年龄 2 2~ 70岁。原发病 :慢性肾炎 1 6例 ,糖尿病肾病 5例 ,多囊肾 1例。采用 Baxter公司的双联腹膜透析系统和腹透液、碘伏帽、蓝夹子。Tenckhoff管植入术后即行间歇性腹膜透析 (IPD) ,每天交换 8次 ,每次用 50 0 ml,2~3天后可酌情逐渐…  相似文献   

7.
家庭腹膜透析技术已越来越被广大患者所接受 ,而如何正确有效地做好实家庭腹膜透析病人及家属的理论与技术培训 ,直接关系到透析效果及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作者就近年来我院在这方面的工作作概要总结。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1995年 6月~ 2 0 0 1年 12月在我科经住院确诊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行家庭腹膜透析者 30例 ,男18例 ,女 12例 ,年龄 4 1~ 77岁。所有病例均采用美国百特公司的卷曲腹透管和腹透液进行透析 ,腹膜透析置管术后 2天行间歇性腹膜透析 (IPD) ,10~ 14天后行持续性腹膜透析 (CAPD)治疗。透析两周后对患者及家属进…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腹膜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移位的原因,探讨对策.方法 对15例腹膜透析患者进行住院检查及随访.结果 腹膜透析患者导管移位发生率为20%.原因与原发病、年龄、腹膜透析管植入技术有关.通过促进肠蠕动、练习下蹲运动、导丝复位可避免导管移位.结论 腹膜透析植管术中及腹透操作过程中应积极防止发生导管移位的诱因,及时发现导管移位,并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同时保证腹膜透析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正>腹膜透析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一体化治疗的首选方法[1]。腹膜透析置管技术日臻成熟,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因各种因素导致置管术后即发生导管早期移位,影响腹膜透析的正常进行。传统再次手术置管矫正导管移位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较大,且感染风险高。我科采取综合的非再次手术方法成功矫正腹膜透析置管术后早期导管移位10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3年5月-2015年9月,10例在我科行腹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管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和对策。方法对2001年~2009年在我院行腹膜透析治疗的1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索腹膜透析管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及对策。结果管周漏液仅1例患者发生,经封管停透6d后渗漏停止;2例患者术后手术切口渗血明显伴血性引流液,经腹带加压,同时应用凝血酶原针渗血停止、引流液转清;引流障碍患者34例,经采用改变体位、尿激酶封管以溶解导管内的血凝块或纤维蛋白、铜线疏通导管方法处理后,21例导管再通,13例无效的患者9例位置正常,二次置管术证实其中7例因大网膜包裹堵塞导管侧孔或嵌入导管,2例为纤维蛋白堵塞导管。结论腹膜透析管相关并发症较常见,也是导致腹膜透析患者早期退出治疗的主要原因,尤其引流障碍是腹膜透析相关并发症中最棘手的问题,纠正术前的不利因素,正确掌握腹膜透析置入技术,加强术后教育可减少腹透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34岁,主因尿检异常3年,血压升高2年,血肌酐1365.6μmol/L、尿素氮65.6 mmol/L,诊断为慢性肾衰竭,于2011年3月30日住院行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即腹透管植入术。2012年8月25日患者门诊复诊发现,腹透管外涤纶套体表处有3 cm×2 cm疖肿,皮下波动明显,体温正常,腹透液引流通畅透明,无浑浊。询问病史,2周前患者腹透导管出口处分泌物较多,自行外敷莫匹罗星软膏1次/d,后已自愈。给予疖肿基底处4~5 mm切开引流并挤压排除脓液,腹透导管出口亦有脓液流出,表明疖肿与腹透导管走行的皮下隧道相通。做腹透导管出口及疖肿切口处分泌物培养、腹透引流液常规及腹透引流液培养等,经验给予莫匹罗星软膏在疖肿处外敷1次/d。应用7d后,感染无明显控制。随后到中医外科门诊,应用去腐生肌、消肿止痛的中药外敷治疗。检测腹透引流液常规正常,腹透引流液培养阴性;疖肿处与导管出口处分泌物培养均为金黄色葡菌球菌,鼻腔拭子金黄色葡萄球菌筛查阴性。据药敏试验结果给予头孢米诺环素片10 mg 2次/d口服,继续辅以中药外敷。治疗3周后疖肿处感染略有好转。为了解腹透导管隧道情况,行隧道 B超,结果显示:右侧腹腹透管周围红肿处皮下可探及范围约2.7 cm×2.0 cm×1.1 cm低回声,近似无回声,该置管向腹腔走行区周围未见明确类似回声。考虑疗程已超过3周,但疗效不佳,为避免隧道炎导致腹透相关腹膜炎发生,故与患者协商,选择再次住院拔出腹透导管同时给予对侧重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腹膜透析置管的疗效及早期与晚期并发症。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月1日-2013年6月1日确诊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符合 CKD5诊断标准)患者135例,根据患者意愿选择手术方式,43例行腹腔镜腹膜透析置管术(A组),92例行开腹腹膜透析置管术(B组),均采用标准Tenckhoff导管,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生化指标水平、围手术期情况、腹膜透析导管(腹透管)使用寿命、术后早期与晚期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两组术后肌酐(Scr)、尿素氮(BUN)及血磷水平明显低于术前,而血红蛋白(Hb)、血钙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术后 Scr、BUN、Hb、血钙及血磷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疼痛方面优于 B组,但 A组手术相关费用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1个月及6个月腹透管使用寿命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 A组1、2、3及4 a腹透管生存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术后早期并发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主要表现为早期移位及切口疼痛(P <0.05~0.01);B组晚期移位率、腹透管堵塞率明显高于 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腹膜炎、腹壁疝、腹透液渗漏、出口及隧道感染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两种腹膜透析置管术各有利弊。腹腔镜腹膜透析置管术具有创伤小、腹透管使用寿命长、术后近期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但对经济条件差、心肺功能差而不能耐受全麻及合并症多的患者建议选择开腹置管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延长腹直肌内段的改良腹膜透析置管术和传统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漂管率。方法 2004年1月—2010年3月在我科行腹膜透析置鹅颈直管术的患者68例,其中采用传统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患者36例为A组,采用延长腹直肌内段改良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患者32例为B组,观察两组患者置管术后1年内腹膜透析导管的漂管率。结果 A组36例患者中有6例(16.7%)发生漂管,B组32例患者中均未发生漂管,两组漂管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腹膜透析置管术相比,延长腹直肌内段的改良腹膜透析置管术能有效减少导管的漂管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 (Acuterenalfailure ,ARF)是临床上非常多见的小儿急症 ,病死率高。本院于1995年开展了小儿ARF急诊腹膜透析 ,生存率较前有显著提高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研究对象 本组患儿共 10例 ,其中男 7例 ,女3例 ,年龄 3~ 11岁。急性肾小球肾炎 6例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中毒 2例 ,磺胺类致肾脏结晶 1例 ,鱼胆中毒 1例。均符合ARF诊断标准[1] 。1 2 方法 本组患儿均在局麻下行腹透置管术 ,采用Braun的急性腹透管 ,旁正中切口 ,置管成功后即可行腹透治疗。采用Baxter的腹膜透析…  相似文献   

15.
腹膜透析置管经验及并发症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腹膜透析置管术是关系到腹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探讨其成败的因素有利腹膜透析的开展。方法 采用Tenckoff管经左或右旁正中的切口进入,在腹直肌后鞘处做一荷包缝合,切开腹膜进入,然后于皮下做一隧道将腹透管引出。结果 术后2周内是出现并发症的高危期,其并发症主要有腹透液引流不畅、漏液、隧道口炎、反射性肠梗阻性。结论 分清并发症情况,对应处理是能够保证腹膜透析顺利进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的护理方法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肾脏内科2007年1月2011年1月间33例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治疗的护理方法与并发症发生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出现引流不畅,改变体位后引流通畅。2例因导管堵塞拔管改血液透析治疗。2例出现透析导管出口处感染,局部处理后好转。2例发生腹膜炎,进行抗感染治疗,控制感染后继续腹透。结论:腹膜透析治疗,应重视患者的整体护理;腹膜透析发生并发症受多种因素影响,预防和治疗腹膜透析并发症要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7.
CAPD术后两种即时透析方式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APD术后即时透析的最佳方式。方法选择行首次腹透植管术的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146例,于CAPD术后随机分为强化透析组70例和减半透析组76例,强化透析组术后第1~3d行1000ml腹透,每日10次;减半透析组第1~3d每日1000ml腹膜透析6次。分别观察两组患者CAPD术后即时透析疗效及并发症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透析前后血BUN、Cr、Hb、Alb、电解质等比较无差异(P〉0.05);但2周内并发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强化透析组共发生不良反应36例次,发生低血钾和低血压分别为19和8例次;减半透析组共发生不良反应14例次,仍以低血钾、低血压常见。所有的不良反应均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未停止腹透,术后2周内均未发生腹膜感染。结论CAPD术后即时行腹膜透析切实可行,减半透析方式优于强化透析方式。  相似文献   

18.
腹膜透析是用人工方法来代替失去的肾脏功能 ,清除代谢产物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以维持病人生命。其方法是将腹膜透析管的一端放入腹腔最低处的膀股直肠窝 (女性为子宫直肠窝 ) ,然后从另一端注入腹透液。现腹膜透析多采用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 (CAPD)。我科自 1989年至 2 0 0 1年 ,共做腹膜透析 2 0 6例 ,其中有 5例做了二次置管 ,重新置管率 2 .4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2 0 6例腹膜透析病人均为各种原因所致慢性肾功不全 (尿毒症期 ) ,5例二次置管病人中 ,2例为大网膜包裹腹透管 ,1例为纤维蛋白凝块堵塞腹透管 ,1例出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分析中老年尿毒症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与开腹腹膜透析置管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1年4月-2016年4月间,浙江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共86例中老年(年龄 ≥ 45岁)尿毒症患者接受了腹透导管置入手术。其中54例接受了开腹置管术(A组),32例接受了改良腹腔镜下置管术(B组)。回顾性对比分析2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资料、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 结果 2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63.6±10.9)岁及(57.7±8.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但2组患者性别比例、原发病、合并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既往腹部手术史比例分别为1.9%(1/54)及18.8%(6/32),P=0.018;2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2.95±7.10)d及(8.93±4.03)d(P=0.001),2组患者术后腹透导管移位发生比例分别为16.7%(9/54)及0.0%(0/3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2组患者5年腹膜透析管技术生存率分别为66.2%及7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2)。 结论 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管置管术后导管移位等并发症少,术后住院时间短,适合既往腹部手术史的中老年尿毒症患者。   相似文献   

20.
我院自1987年2月至1996年2月,在尿毒症腹膜透析的患者中,有30例病人进行了多次重置腹透管,现对重置管的原因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30例均采用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双环金属头腹透管和Y型双套腹透管。女18例,男12例,年龄21~70岁,平均42岁,重置管次数26例2次,4例3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