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检测乳腺癌患者肿瘤原位组织的一群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s)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2,3-dioxygenase,IDO)的表达情况,探讨IDO对MDSCs介导T淋巴细胞免疫抑制作用的影响。   方法   收集30例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外周血及30例健康供者外周血,将肿瘤组织制成单细胞悬液,采用免疫磁珠技术分选肿瘤单细胞悬液中CD33+ MDSCs和健康供者外周血中的CD33+细胞,应用Western blot和PCR方法检测MDSCs中IDO的表达情况。将肿瘤组织来源MDSCs和异体T淋巴细胞按照1:1比例混合培养3天,在加用和不加IDO特异性抑制剂1-MT条件下,利用Annexin-V凋亡试剂盒检测各组T淋巴细胞凋亡率,利用ELISA法检测各组T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量。   结果   Western blot和PCR检测发现MDSCs中IDO过表达。T细胞单独培养时凋亡率为(2.40±0.66)%,MDSCs和T细胞共孵育组中T细胞凋亡率为(12.30±0.80)%,比T细胞单独培养时显著升高(P < 0.05),在共孵育过程中加用1-MT组的T细胞凋亡率为(3.30±0.58)%,与不加1-MT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细胞因子检测的结果发现MDSCs促进T淋巴细胞TGF-β、IL-10的释放,抑制IFN-γ的分泌,而对IL-4和IL-12的分泌影响并不明显,而加用1-MT后MDSCs和T淋巴细胞共孵育组中TGF-β、IL-10的分泌水平与未加1-MT组相比显著降低,IFN-γ的分泌显著增加(P < 0.05)。   结论   在乳腺癌患者中,原位肿瘤组织来源的MDSCs对T细胞具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IDO在此群细胞中有过表达,MDSCs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与IDO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正常CD33+细胞与肿瘤细胞共培养系统, 模拟肿瘤局部髓系来源抑制细胞的诱导过程, 观察吲哚胺2, 3双加氧酶在MDSCs中表达及其免疫抑制作用, 并探讨MDSCs中IDO表达相关机制。方法: 免疫磁珠分选健康供者CD33+细胞, 体外与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共孵育诱导MDSCs, 以单独培养CD33+细胞为对照组, 培养2天后收获实验组MDSCs及对照组CD33+细胞,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 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IDO和STAT3的表达与活化情况; AnnexinV-FITC的方法检测MDSCs对T细胞促凋亡作用, 并观察IDO在MDSCs诱导T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结果: 正常CD33+细胞与MDA-MB-231共孵育2天后, 出现一群表型为Lin-CD33+13+CD14-CD15-的MDSCs, 体外诱导的MDSCs中IDO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 STAT3蛋白磷酸化增强, 经过STAT3磷酸化抑制剂JSI-124预处理后, MDSCs中IDO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并可诱导高百分比T细胞凋亡, 经IDO抑制剂1-MT处理后T细胞凋亡显著降低。结论: 体外将乳腺癌细胞系与正常CD33+细胞共孵育可以诱导出具有独特表型特征和免疫抑制活性的MDSCs, 而STAT3磷酸化导致的IDO表达升高可能是MDSCs抑制T细胞功能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通过IL-6 诱导STAT3/IDO信号通路活化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5 年11 月至2016 年2 月收治的20 例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和40 例健康供者的外周血样本。免疫磁珠技术分选肿瘤组织中的CD33+和健康供者外周血中的CD33+和CD14+细胞,CD33+体外与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 共孵诱导MDSCs生成。流式细胞术检测表型为CD45+CD13+CD33+CD14-CD15-的MDSCs 比例,Western blotting 检测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suppressors of cytokine signalling 1,SOCS1)、SOCS3、JAK1、JAK2、TYK2、STAT1、STAT3 及其磷酸化水平,qRT-PCR 检测IL-6、SOCS1-3 的表达水平,CCK-8 法检测T 细胞增殖情况,Annexin V检测T 细胞凋亡,ELISA 检测T 细胞分泌的IL-10 和IFN-γ。结果:20 例乳腺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MDSCs浸润(15.3%~58.1%),平均为(29.82±11.46)%;IL-6high组MDSCs浸润比例明显高于IL-6low组[ (13.75±3.44)% vs(4.31±1.50)%,P<0.05],且IL-6 表达与MDSCs浸润呈正相关(R2=0.4399,P<0.01)。体外实验发现肿瘤源性IL-6 明显促进体外MDSCs的生成和免疫抑制活性,该过程可被IL-6 信号的阻断所逆转(P<0.05);同样发现在体外诱导的MDSCs中SOCS3 表达缺失,阻断IL-6 后,以上过程被明显抑制(P< 0.05)。结论:乳腺癌来源的IL-6 刺激MDSCs中JAK/STAT信号通路的持续活化和SOCS3 的表达缺失,进而促进MDSCs的浸润、生成和免疫活性。因此IL-6 信号通路可以作为削弱MDSCs生成和逆转MDSCs活性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4.
李慧  程颖 《肿瘤》2011,31(7):665-670
髓样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存在于荷瘤小鼠及肿瘤患者体内、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细胞群。它由髓系来源的未分化成熟的具有异质性的细胞组成,其中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等。肿瘤细胞分泌的各种因子能诱导MDSCs的产生、运动及活化。荷瘤小鼠来源的MDSCs主要表达CD11b+Gr1+,而肿瘤患者来源的MDSCs主要表达CD11b+CD14-。在荷瘤小鼠骨髓、脾脏和外周血及肿瘤患者的外周血中MDSCs水平升高。MDSCs通过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和促进新生血管生成等机制参与肿瘤的生长及向远处转移。抑制体内MDSCs的功能和降低其数量有助于恢复机体识别、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并提高药物疗效。本文对MDSCs在肿瘤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不同疾病状态下的数量分布情况,并探讨其在介导ALL肿瘤免疫逃逸过程中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初发未治、治疗后缓解和复发难治AL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DSCs细胞的比例,并采用定量PCR法检测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以健康人外周血为对照组.分离不同疾病状态ALL患者的MDSCs细胞与健康人T淋巴细胞共培养,观察其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的情况.结果 复发难治组外周血中的MDSCs数量所占比例高于初发未治组、缓解组以及对照组,而初发未治组又高于缓解组以及对照组(均P<0.05).Foxp3 mRNA水平在复发难治组中最高,其次为初发未治组.患者外周血中MDSCs与健康人T淋巴细胞共培养第5天和第7天时,初发未治组和复发难治组T细胞增殖水平均低于缓解组(均P<0.05).结论 初发和复发ALL患者中存在MDSCs数量扩增,且Foxp3 mRNA表达水平增高.MDSCs可能通过抑制正常T淋巴细胞增殖或诱导调节性T细胞产生介导肿瘤免疫逃逸,从而导致ALL的发生和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负载人肝细胞性肝癌(HCC)组织来源的CD133+肝癌细胞RNA树突状细胞(CD133+HCC RNA-DC)疫苗的免疫活性。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从人HCC组织中分离出肝癌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分选出CD133+肝癌细胞,制备负载CD133+肝癌细胞RNA树突状细胞疫苗,最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的表型,ELISA法测定DC分泌IL-12水平,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法检测DC在体外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CD133+肝癌细胞RNA树突状细胞的HLA-ABC、HLA-DR、CD86、CD80、CD83表达水平分别是(96.52±2.02)%、(92.17±3.04)%、(94.25±3.28)%、(55.14±1.67)%、(40.53±2.31)%,与肝癌细胞RNA树突状细胞和成熟D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33+肝癌细胞RNA-DC、肝癌细胞RNA-DC、成熟DC和未成熟DC分泌IL-12的量分别为(421.50±3.12)、(418.20±1.10)、(324.20±2.19)和(102.47±4.60)pg/ml,前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前两者均高于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33+肝癌细胞RNA-DC与肝癌细胞RNA-DC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分别均强于成熟DC和无DC刺激的自体T淋巴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133+肝癌细胞RNA树突状细胞疫苗具有成熟表型,能够在体外有效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CIK cells)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对比接受CIK细胞免疫治疗前后,培养细胞表型及患者淋巴亚群的变化.方法:选取辽宁省肿瘤医院手术、放化疗治疗结束1个月以上或无法进行以上治疗,单纯接受4个周期CIK细胞免疫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67名入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接受4周期CIK细胞免疫治疗前后患者淋巴细胞CD3+CD4+、CD3+CD8+、CD4+/CD8+、CD3+CD56+、CD3-CD56+、CD3+PD1+亚群的变化情况.同时对各次输注细胞表型(CD3+CD4+、CD3+CD8+、CD3+CD56+)进行检测,观察其变化.结果:患者接受4周期CIK细胞免疫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淋巴细胞CD3+CD4+、CD3+CD8+、CD4+/CD8+、CD3+CD56+亚群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CD3-CD56+、CD3+PD1+亚群无明显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输注细胞表型与第一次培养后相比,第二次、第三次的CIK细胞CD3+CD8+、CD3+CD56+表型呈阶梯型上升,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第三次与第四次无明显变化.结论:CIK细胞免疫治疗能稳定肿瘤患者免疫状态.接受过CIK细胞回输的患者,再次抽取外周血进行培养时,可增加体内CD3+CD56+前体细胞增殖和定向分化的能力,有望得到远期获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肝细胞性肝癌组织浸润淋巴细胞与外周血T 细胞表型可能与肿瘤进展及预后相关,本研究检测肝癌患者组织及外周血T 细胞表型与分布,分析淋巴细胞表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2007年10月至12月中山医院147 例肝癌及癌旁组织浸润淋巴细胞表型(T 细胞或B 细胞表面标志物:CD3、CD8、CD4、CD20、CD19、Foxp 3),表型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检测26例肝癌外周血CD3、CD8、CD4 +T细胞数量并其比例变化。结果:癌巢内肿瘤浸润细胞明显少于癌周组织(P < 0.01),癌周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癌旁正常肝组织、汇管区,其与患者肝炎病史及肝硬化相关,表型以CD3 +T细胞为主,其中又以CD8 + 细胞毒性T 细胞为主;CD4 染色在多数病例为阴性,Foxp 3 仅在个别病例(15/ 109)呈阳性。肿瘤浸润淋巴细胞B 细胞标志CD20、CD19均为阴性。肿瘤组织内CD8 +T细胞浸润数量与预后正相关,而癌周浸润淋巴细胞数目与患者转移及复发无显著关系。结论:肝癌肿瘤浸润细胞在癌巢内明显少于癌周组织,肿瘤及癌周浸润细胞以CD8 + 细胞毒性T 细胞为主。肿瘤组织内CD8 +T细胞浸润数量与预后相关,而癌周浸润淋巴细胞数量与患者转移及复发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腺样囊性癌肿瘤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通过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体外杀伤腺样囊性癌细胞的细胞毒性效应.方法:外周血单核细胞在GM-CSF + IL-4 的诱导下体外培养,用肿瘤细胞抗原冲击后,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抗原负载前后CD1a、CD83表达量的变化.MTT比色法检测同种异体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诱导细胞毒淋巴细胞CTL杀伤肿瘤细胞.结果:凋亡肿瘤抗原刺激后,CD83 表达增加﹙P<0.01﹚,而CD1a表达量下调﹙P<0.05).负荷肿瘤抗原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出明显的细胞不良反应,并刺激同种T淋巴细胞增殖.结论:GM-CSF + IL-4 诱导的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能在体外摄取肿瘤抗原而进一步成熟,通过激活淋巴细胞杀伤癌细胞.  相似文献   

10.
Chen WK  Song M  Chen FJ  Guo ZM  He LR  Yan SL 《癌症》2006,25(10):1300-1302
背景与目的: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是主要的细胞免疫形式,通过对两者的研究可以了解细胞免疫在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喉咽鳞癌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细胞免疫缺陷,本研究是通过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了解喉咽鳞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对78例喉咽鳞癌患者的外周血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的检测,并取20例非肿瘤患者的外周血作为对照组。结果:喉咽鳞癌患者组较非肿瘤患者组CD4淋巴亚群、CD4/CD8比值下降,CD8淋巴亚群升高;NK细胞活性下降。T3~4组较T1~2组、N 组较N0组都有CD4淋巴亚群、CD4/CD8比值下降;NK细胞活性下降。中低分化组CD4淋巴亚群、CD4/CD8比值下降(均P<0.05)。结论:喉咽鳞癌患者CD4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受到抑制,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检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有助于喉咽鳞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