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48周的疗效及其预测指标。方法采用替比夫定(LdT)600 mg/d治疗78例HBeAg阳性CHB患者48周,从性别、年龄、ALT和HBV DNA基线、早期病毒学应答(治疗12周时HBV DNA转阴)为预测因素,分析其对治疗48周疗效的影响。结果性别、年龄与治疗8~48周时HBV DNA转阴无相关性(P〉0.05);5 ULN≤ALT≤10 ULN组治疗24、36及48周时HBV DNA转阴率高于2 ULN≤ALT≤5 ULN组(P〈0.05,P〈0.01);HBV DNA 106~105拷贝/ml组治疗48周时ALT复常率和HBV DNA转阴率高于HBV DNA〉107拷贝/ml组(P〈0.05);早期病毒学应答组治疗48周时HBeAg阴转率ALT复常率和HBV DNA转阴率也高于非应答组(治疗12周时HBV DNA≥500拷贝/ml)(P〈0.05)。结论 ALT、HBV DNA基线、早期病毒学应答可能可以作为预测替比夫定抗HBV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LdT)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肌酸激酶(CK)升高情况及预后.方法 对2004年2月-2010年2月接受LdT治疗的4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CK结果进行评估,其中LdT初治患者35例,拉米夫定(LAM)治疗2年后改用LdT继续治疗1~3年患者14例(中间无间隔).LdT用药时间1~5年.治疗期间每8~ 12周随访1次,评估项目包括血清HBV DNA、血清HBV标志物、血清生物化学指标(包括CK)、血液学指标,并记录不良事件和合并用药.结果 LdT治疗中,随访1、2、3、4、5年的过程中,CK1 ~4级升高总累积发生率分别为61.2% (30/49)、81.6% (40/49)、87.8% (43/49)、91.8% (45/49)、95.9% (47/49),CK1-2级升高累积发生率分别为57.1% (28/49)、73.5%(36/49)、75.5%(37/49)、77.6%(38/49)、81.6% (40/49),CK3 ~4级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1%(2/49)、12.2% (6/49)、12.2% (6/49)、14.3% (7/49)、14.3% (7/49),第2年CK 3级以上年发生率最高(14.妣).7例患者出现8例次3级以上CK升高,见于36~ 168周,其中6例患者发生于52 ~ 104周,CK最高达正常上限的35.8倍;4例3级以上CK升高患者有诱因存在,去除诱因、继续用药,CK多于2~3周下降至3级以下或正常,无肌力改变.1例LdT初治患者因CK升高>7×ULN而终止治疗;1例LdT初治患者因CK升高至1096 U/L且出现肌无力而终止治疗;1例LAM经治患者因诊断肌病停止治疗.结论 CK升高不能作为停药的依据,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核苷(酸)类似物联合干扰素延长疗程至96周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随访24周的疗效. 方法 135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0例接受核苷(酸)类似物联合干扰素治疗(联合治疗组),45例接受单一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对照组).分别在治疗12、24、48、72、96周及随访24周时进行生物化学、病毒学、血清学评估.应答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 135例患者纳入分析.联合治疗组90例完成96周疗程后,17例(占18.9%)患者发生HBsAg血清学转换,37例(占41.1%)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对照组无患者发生HBsAg血清学转换,15例(占33.3%)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联合治疗组HBsAg血清学转换明显高于对照组,x2=8.08,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现HBsAg血清转换< 30岁为64.7% (11/17),30 ~ 40岁为9.7%(6/62),>40岁11例中无一例出现HBsAg血清转换,< 30岁患者HBsAg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x2值分别是12.62和4.24,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核苷(酸)类似物联合干扰素延长疗程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能提高HBsAg血清学转换,年龄<30岁者出现HBsAg血清学转换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4.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 α-2a)治疗过程中HBeAg血清学转换和病毒学应答的相关因素,HBeAg血清学转换与HBV DNA应答的相关性。方法患者采用PEG-IFNα-2a每次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共治疗4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用Abbott公司生产的第三代HBV血清学检测试剂和AXSYM自动酶标检测仪检测血清HBeAg、抗-HBe,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载量,分析不同治疗阶段和随访结束的病毒学应答率(HBV DNA〈1.0×10^5拷贝/ml),HBeAg血清转换率及变化规律和影响病毒学应答和HBeAg血清转换的因素。结果治疗12周和随访结束时HBeAg血清转换组和非转换组的AL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毒学应答无论在治疗期还是随访结束时,应答组与非应答组之间的A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eAg血清学转换与非转换组之间的HBV DNA载量之间在治疗12周、治疗结束和随访结束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病毒学应答与非应答组的HBV DNA载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持续病毒学应答与HBV DNA载量无显著相关性。治疗12、24周和48周获得病毒学应答组的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3.8%、21.4%和18.9%。治疗12、24周和48周时病毒学应答组,在随访结束时的HBeAg的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2.9%、33.3%和27.6%。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72周的HBeAg血清转换与治疗结束时的HBV DNA阴转显著相关(OR=2.15,95.0%CI=1.744-2.664,P〈0.01)。结论治疗12周和持续HBeAg血清学转换以及病毒学应答均与ALT基线水平相关,HBeAg血清学转换与基础HBV DNA载量无关,但与治疗过程中病毒学应答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HBeAg阳性、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初次使用替比夫定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3例CHB患者(HBeAg阳性50例,阴性23例),接受替比夫定治疗至少1年,于治疗基线、病毒学应答前每个月、病毒学应答后每3个月检测HBV DNA、ALT、HBV血清标志物,观察治疗期间累计病毒学应答率、血清学转换率和耐药率;分析12、24周HBeAg下降幅度对预测血清学转换的价值;根据患者的情况不定期检测肌酸激酶(CK)。结果 (1)HBeAg阳性、阴性累计病毒学应答率1年分别为96%、100%,2年分别为96%、100%,其中90%HBeAg阳性、95%阴性患者在24周获得病毒学应答;(2)HBeAg阳性者1、2年累计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48%、61%;(3)HBeAg阳性、阴性累计耐药率1年分别为2%、4%,2年分别为24%、11%;(4)12、24周HBeAg下降幅度预测血清学转换的cut-off值分别为0.2557、0.3844log PEIU/ml,12周HBeAg下降幅度≥0.2557log PEIU/ml、24周≥0.3844log PEIU/ml的患者较低于该值者2年累计血清学转换率高,χ2值分别为28.996、15.036,P均=0.000(log-rank);(5)186人次查CK,78.8%数值超过参考范围(>140 IU/L),其中95.6%升高值在2级内,3级以上仅占4.4%。CK升高者无明显肌痛、肌炎,3~6个月内能自行下降至正常,无因CK升高而停药者。结论替比夫定对初治HBeAg阳性、阴性CHB患者疗效佳、安全性好。12、24周HBeAg下降幅度可作为2年血清学转换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分型论治联合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按3:1:1随机分组(A组为辨证论治联合ETV组;B组为固定处方联合ETV组;C组为单用ETV组),共236例完成48周的疗程。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12周、治疗24周、治疗36周、治疗48周的HBV-M、HBV DNA,观察患者的中医证候、健康调查简表(SF-36)。结果 A组治疗48周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为94.29%(132/140),显著高于C组78%(39/50)(P0.05)。A组治疗48周HBV DNA较基线下降≥2log10拷贝/ml的应答率为99.29%(139/140),均显著高于B组93.48%(43/46)及C组90.00%(45/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A组HBeAg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为37.50%(24/64),均高于B组26.67%(8/30)及C组15.00%(3/20)(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48周,A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1.25%(20/64),与B组26.67%(8/30)及C组15.00%(3/20)比较,差异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A组中医证候积分(5.46±3.52)均低于B组(7.33±3.80)及C组(8.46±2.92),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8周,A组总体生理健康均优于B组及C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病毒学应答率、中医证候疗效、总体生理健康比较,均呈A组B组C组的趋势。结论辨证论治联合ETV治疗能显著提高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改善中医证候、提高生活质量。辨证论治联合ETV治疗有理想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需延长随访时间以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阿德福韦酯与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 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48例 HBeAg 阴性入选病例分为两组:阿德福韦酯组(对照组)22例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阿德福韦酯组(治疗组)26例。分别在治疗48周时进行疗效、耐药评估。结果45例纳入分析,其中对照组1例、治疗组2例在治疗进行中被剔除。治疗48周时,病毒学应答(HBV DNA≤500拷贝/mL)在对照组为15例,治疗组为23例,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χ2=0.18,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sAg 的定量下降值在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t=9.41,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在疗程12周、24周及48周时的病毒学应答均高于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的效果,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可抑制或减少 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 HBV 的复制和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As)及Peg-IFN 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1990年至2011年8月1日PubMed、OVID、EMBASE、万方数据库、CNKI、维普全文数据库等,纳入Peg-IFN单用及联合NA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采用比值比(OR)为疗效分析统计量,记录95%可信区间(CI),用RevMan5.0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个试验通过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比较治疗结束时及随访结束时的生物化学应答率、病毒学应答率和随访结束时的HBeAg阴转率、HBsAg阴转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结束时,联合治疗组的生物化学应答率高于单药治疗组(51.1%比38.9%,OR=1.63,95% CI为1.33~2.01,P<0.01);无论是联用拉米夫定(65%%比34.9%,OR=3.57,95% CI为1.83~6.95,P<0.01)还是阿德福韦酯(57.5%比30.7%,OR=3.15,95% CI为1.66~5.95,P<0.01),联合治疗组的生物化学应答率均高于单药治疗组.治疗结束时,联合治疗组的病毒学应答率高于单药治疗组(67.4%比36.8%,OR=3.70,95%CI为2.42~5.63,P<0.01),且无论是联用拉米夫定(65.9%比34.9%,OR=3.57,95% CI为1.83~6.95,P<0.01)还是阿德福韦酯(74.6%比46.2%,OR=3.66,95% CI为2.13 ~ 6.30,P<0.01)均高于单药治疗组.随访结束时,联合治疗组持续生物化学应答率较单药治疗组高(47.6%比42.1%,OR=1.28,95%CI为1.05~1.55,P<0.05),且联合拉米夫定组的持续生物化学应答率高于单药治疗组(47.3%比41.0%,OR=1.33,95% CI为1.08~1.63,P<0.01),而联合阿德福韦酯组则无明显优势(50.7%比54.5%,OR=0.87,95%口CI为0.46~1.65,P>0.05).随访结束时,除联用阿德福韦酯组在HBeAg转阴率的比较中显示联合治疗组高于单药治疗组外(75.4%比46.9%,OR=3.55,95% CI为1.67~7.53,P<0.01),联合拉米夫定组HBeAg阴转率,以及单药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的HBsAg阴转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治疗结束时,Peg-IFN联合NAs治疗可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物化学应答率及病毒学应答率,且Peg-IFN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组的HBeAg阴转率高于单药治疗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早、中期患者48周的临床疗效及和病毒学应答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73例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HBV-ACLF早、中期患者,观察0、4、8、24、48周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ALT、AST、总胆红素、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HBV DNA定量、病毒学应答及生存率.使用SPSS17.0软件分析,组间两均数比较用成组t检验,两率间比较用x2检验.结果 (1)在4、8、24、48周时完全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57.5% (42/73)、71.0% (44/62)、83.1% (49/59)、86.5% (45/52);部分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30.1% (22/73)、25.8% (16/62)、16.9% (10/59)、13.5% (7/52).(2) 48周时总的生存率为71.2%(52/73);完全病毒学应答患者、部分病毒学应答患者生存率分别为61.6% (45/73)、9.6% (7/73);完全病毒学应答患者的预后优于部分病毒学应答患者,两组比较,x2=6.82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肝功能、MELD评分,HBV DNA定量在第8、24、48周较基线水平有明显改善.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HBV-ACLF早、中期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预后与病毒学应答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Peg-IFN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疗程对疗效的影响,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 方法 收集2006年9月至2009年10月进行Peg-IFNα-2a(180 μg每周1次)治疗的HBeAg阳性CHB病例,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疗程48周)和延长治疗组(疗程72周).疗程结束后均随访24周.每3个月评估病毒学及生物化学应答直至疗程结束后24周.应用x2检验比较两组治疗结束时应答率,利用t检验、logistic回归探讨影响应答的因素.结果 完成本研究的患者86例,其中常规治疗组53例,延长治疗组33例,比较两组的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基线ALT水平、基线HBV DNA载量及基线HBeAg半定量(S/CO),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常规治疗组与延长治疗组比较: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41.5%、60.6%;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2.1%、42.4%; HBsAg清除率分别为9.4%、18.2%;P值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常规治疗组与延长治疗组比较: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62.3%、97.0%,x2=13.273 ; 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9.6%、57.6%,x2=6.765;HBsAg清除率分别为15.1%、36.4%,x2=5.155;复发率分别为58.5%、33.3%,x2=6.713;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eAg清除与疗程(OR=3.702,95%CI为1.225~11.188)和性别(女性,OR=3.005,95%CI为1.038 ~ 8.696)呈正相关,与基线HBeAg水平(OR=0.999,95%CI为0.998~ 1.000)和年龄(OR=0.902,95% CI为0.839 ~ 0.970)无关.结论 延长Peg-IFNα-2a治疗疗程可使HBeAg阳性CHB患者获得较高的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清除率及更低的复发率,HBeAg清除与疗程及患者性别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服用替比夫定的近期疗效。方法给予48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口服替比夫定治疗48周,观察患者应答情况。结果在治疗12周、24周和48周时,患者血清学应答率分别为22.9%、56.2%和64.6%,它们与基线ALT、AST和HBV DNA水平无相关;12周、24周、48周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47.9%、85.4%、89.6%,与基线ALT、AST、HBV DNA水平无相关性(P>0.05),48周病毒学应答率高低与24周呈正相关(P<0.01);12周、24周、48周生化学应答率分别为47.9%、83.3%、95.8%,24周生化学应答发生与否与基线ALT、AST水平有相关性,发生生化学应答者治疗前ALT和AST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生化学应答者(P<0.05)。本组患者中有3例发生无肌肉症状的磷酸肌酸激酶升高(192~610U/L)。结论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48周疗效满意,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中对肌酸激酶(CK)的影响。方法将参加007及015研究的52例患者随机分为替比夫定治疗组和拉米夫定治疗组,分别给予替比夫定600 mg/d和拉米夫定100 mg/d治疗104周。观察2组患者在不同时期CK的变化,并观察临床症状。结果在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均观察到CK升高的现象,替比夫定组CK升高频率高于拉米夫定组(76%vs 44.4%),两组患者CK升高均没有出现症状。结论在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CK升高。应用替比夫定治疗对CK影响大于拉米夫组,但多为1~2级(1~7×ULN)CK升高,且CK升高不是由于损伤心肌所致,常不伴随临床症状,不需要特殊干预,可以自行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国产阿德福韦酯片(ADV)10mg/d治疗拉米夫定(LAM)失效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有限的(12周)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筛选合格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2:1的随机比例,分为ADV+LAM→ADV组:ADV10mg/d联合LAM100mg/d,治疗12周后改为单用ADV10mg/d治疗36周,共41例;安慰剂+LAM→ADV组:安慰剂10mg/d联合LAM100mg/d,治疗12周后,改为单用ADV10mg/d,治疗36周,共18例。结果12周双盲治疗结束时,ADV+LAM→ADV组患者血清中HBV DNA水平与基线相比的平均下降量(2.69lg拷贝/ml)、HBV DNA〈5lg拷贝/ml的患者比例(92.7%)、与基线相比下降≥2lg拷贝/ml的患者比例(78.1%)明显高于安慰剂+LAM→ADV组(1.06lg拷贝/ml、33.3%、27.8%),P=0.00。两组患者继续治疗,病毒学、血清学和生化学应答均有进一步改善。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其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8周内未发现rtN236T和rtA181V突变。结论ADV10mg/d具有明显抗LAM失效的HBV株复制作用,且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作用增强,其安全性与安慰剂相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替比夫定持续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3年时病毒学指标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91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替比夫定600mg口服,1次/d,持续治疗3年,随访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病毒学指标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91例患者均接受替比夫定持续治疗3年,结果血清HBV DNA检测不出率为86.8%,血清HBeAg转阴率为70.3%,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4.1%;经分层分析,46例治疗24周时血清HBV DNA<500拷贝/毫升的患者治疗3年时血清HBV DNA检测不出率达100.0%,而45例血清HBV DNA>500拷贝/毫升的患者则为73.3%(P<0.05),且前者血清HBeAg转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亦分别明显高于后者(P<0.05);治疗3年时,41例<30岁、37例女性患者分别较50例>30岁和54例男性患者获得了更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P<0.05),年龄和性别为治疗3年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 替比夫定持续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3年能够显著抑制HBV复制,治疗24周时血清HBV DNA水平低、年龄轻、女性可能为疗效较好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背景: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完全应答包括血清HBVDNA低于检测水平和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是评估乙型肝炎治疗效果和停药的监测指标。目的:探讨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时影响HBeAg转阴的因素。方法:采用替比夫定治疗156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观察ALT、HBVDNA、HBeAg治疗前后变化,分析治疗前基线HBVDNA载量、ALT水平、HBVDNA降至检测下限的时间对HBeAg转阴和定量的影响。结果:替比夫定治疗48周后,HBVDNA转阴128例(82.1%),ALT恢复正常153例(98.1%),HBeAg转阴52例(33.3%);HBVDNA载量、HBeAg定量、ALT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前HBVDNA〈10^7 copies/mL、ALT≥200U/L组的HBeAg转阴率分别显著高于HBVDNA≥10^7 copies/mL、ALT〈200U/L组(46.4%对23.0%,P〈0.01;55.2%对16.9%,P〈0.叭),且HBeAg定量显著降低(P〈0.01)。HBVDNA降至检测下限的不同时间组HBeAg转阴率和定量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线HBVDNA〈10^7 copies/mL、ALT水平较高、治疗后HBVDNA降至检测下限的时间对替比夫定治疗48周时HBeAg转阴和定量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替比夫定(LdT)和恩替卡韦(E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GHB)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升高的发生率、意义和处理方法。方法370例CHB患者分别接受LAM(n=108)、ADV(n=146)、LdT(n=78)和ETV(n=38)治疗52周。将血清CK升高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同时观察肌肉、关节疼痛情况,并作相应的处理。结果在LAM治疗组,出现血清CK轻度升高10例(9.25%);在ADV治疗组,CK轻度升高12例(8.22%);在LdT治疗组,出现CK升高13例(16.7%),其中10例(12.9%)为轻度升高,2例(2.6%)为中度升高,1例(1.3%)为重度升高;在EDV治疗组,2例(0.53%)轻度升高。结论核苷(酸)类似物在治疗CHB过程中均可有血清CK一过性升高,轻度升高者无需停药,能自行缓解,对重度升高者,应换药治疗。CK升高的发生率并未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8周时的疗效.方法 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口服替比夫定600 mg/d或拉米夫定100 mg/d,持续治疗48周.观察治疗不同时间点患者的病毒学、生物化学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Child-Pugh积分及病毒耐药等变化情况.结果 替比夫定组患者血清HBV DNA在治疗前为(6.52±1.33)log10拷贝/ml,在接受替比夫定治疗后2、4、8,12、24、48周时的下降值分别为(2.09±1.30)log10拷贝/ml、(2.83±1.22)log,o拷贝/ml、(3.23±1.27)log10拷贝/ml、(3.42±1.32)log10拷贝/ml、(3.65±1.30)log10拷贝/ml及(3.67±1.43)log10拷贝/ml.在24、48周时均有92.5%(37/40)的患者HBV DNA阴转.在治疗24、48周时,分别有30.0%(6/20)及35.0%(7/20)的患者出现了HBeAg血清学转换.在治疗48周时ALT、AST明显下降,白蛋白、总胆红素、PTA及Child Pugh积分等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48周时替比夫定组YMDD变异率为5.0%.治疗后24、48周HBV DNA水平下降值、HBV DNA阴转率替比夫定组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结论 替比夫定能快速有效抑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毒复制,使HBV DNA水平下降,同时可以改善肝功能,且具有较低耐药率.  相似文献   

18.
替比夫定对妊娠后期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阻断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妊娠后期替比夫定对HBV宫内感染的阻断作用.方法 妊娠后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1例,31例给予替比夫定600mg,口服,1次/d;30例为对照,不给予抗病毒药物.观察两组患者母体HBV DNA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新生儿HBsAg的阳性率.对HBsAg阳性率的差异分析采用x2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 替比夫定组母体HBV DNA水平较服药前明显下降(t=19.09,P<0.01),且分娩前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23.64,P<0.01).两组新生儿7月龄时HBV感染率分别为0和13.3%(4/30),x2=4.29,P<0.05.结论 妊娠后期应用替比夫定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替比夫定可显著抑制妊娠晚期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可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