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热休克蛋白-70对人类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热休克蛋白-70对人类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碱性磷酸酶(strep-tavidin-alkalinephosphatase,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热休克蛋白-70(heatshockprotin-70,HSP-70)在人类糖尿病性白内障(23例)和正常晶状体(7例)上皮细胞中的表达。结果:热休克蛋白-70在人类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中全部为阳性表达,而在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全部为阴性表达,二者差异有显著性(χ2=24.67,P <0.01)。结论:热休克蛋白-70在人类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HSP70在STZ-糖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HSP70在链脲佐菌素—糖性白内障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与白内障组。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糖性白内障,每周观察晶状体的变化,在实验开始后2,4,8周末,分别摘取眼球,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中的表达。结果:对照组晶状体一直保持透明,白内障组晶状体在2周末出现空泡,8周末全部混浊。HSP70在对照组中未见表达,在白内障组中表达明显,并随着白内障的发展而表达增加。结论:HSP70可能通过调节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生长在糖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HSP70在STZ-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HSP70在链脲佐菌素-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与白内障组。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糖性白内障,每周观察晶状体的变化,在实验开始后2w末、4w末、8w末,分别摘取眼球,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晶状体一直保持透明,白内障组晶状在2w末出现空泡,8w末全部混浊。HSP70在对照组中未见表达,在白内障组中表达明显,并随着白内障的发展而增加,结论:HSP70可能通过调节LECs的生产在糖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莲  钟敬祥  张广斌  汪炬  高思红 《眼科研究》2007,25(11):875-877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HSPs)70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法,检测68例(其中皮质型23例、核型29例、后囊下型16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前囊膜上皮细胞中HSP70的表达,以8例正常成人晶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中HSP70含量为对照。结果HSP70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454±0.241)和正常人(0.713±0.009)LECs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皮质型、核型、后囊下型HSP70表达也不相同。结论HSP70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的细胞保护作用,HSP70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皮质型、核型、后囊下型的作用机制可能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HSP) 27在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用Westernblot蛋白印迹法,检测老年性白内障 50例(其中皮质型 17例、核型 18例、后囊下型 15例 )、正常人晶状体 4例上皮细胞中HSP27的表达。 结果 HSP27在老年性白内障(0 411±0 188)和正常人 (0 147±0 006)晶状体上皮细胞表达有显著性差异,老年性白内障皮质型、核型、后囊下型HSP27表达也不相同。 结论 HSP27可能在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HSP27在皮质型、核型、后囊下型白内障发生的作用机制可能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6.
p53和 bcl-2在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蛋白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p53,bcl-2基因在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蛋白表达,探讨p53,bcl-2在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0例老年性白内障及10例正常透明晶状体上皮细胞进行p53,bcl-2基因蛋白表达的检测,计算p53,bcl-2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p53在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无蛋白表达,在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蛋白表达率为16.9%-19.1%,bcl-2在2组中均无蛋白表达,结论:p53在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蛋白高表达,p53可能促进了老年性白内障中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7.
晶状体上皮细胞转分化对老年性白内障形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国兴  王婷婷  张声 《眼科》2002,11(6):371-373
目的 :为研究晶状体上皮细胞转分化对老年性白内障形成的影响。方法 :对 14例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囊上皮细胞进行角质蛋白 -8、波形纤维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皮质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的波形纤维蛋白表达明显强于核性白内障 (P <0 0 5 ) ;角质蛋白 -8在皮质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的表达比核性白内障弱 ((P <0 0 1) ;纤维粘连蛋白在皮质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的表达明显强于核性白内障 ,而在正常晶状体上皮不表达。结论 :晶状体上皮细胞具有转分化为成纤维样细胞的双向化潜能。晶状体上皮获得转分化能力后而失去原来的细胞学特性。在老年皮质性白内障中 ,晶状体上皮细胞转分化成为成纤维样细胞 ,伴随波形纤维蛋白的过度表达和角质蛋白表达下降。同时合成包括纤维粘连蛋白在内的细胞外基质增多 ,而纤维粘连蛋白能促进晶状体上皮的增殖、迁移及粘附 ,因而晶状体上皮细胞转分化对老年性白内障形成及后囊混浊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内热休克蛋白mR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HSP27、HSP70、HSP90在高温、氧化应激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分别在高温(45℃)、氧化(50mmol·L-1H2O2)条件下培养30min后,恢复至正常条件,于不同时间段(0h、2h、4h、6h、16h、24h)采用RTPCR法检测HSP27、HSP70、HSP90的表达情况。结果晶状体上皮细胞在生理和应激情况下均有HSP的表达。热休克和氧化应激后2h导致热休克蛋白mRNA表达明显增加。其中HSP27在2种应激后6h表达最高;HSP70于高温后2h表达最高,以后逐渐降低,而在氧化组中6h表达最高;HSP90在2种应激后4h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但它们在16h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存在HSP。应激情况下,诱导HSP合成增加,其作为一种对抗应激的蛋白质可能对晶状体上皮细胞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衰老标记蛋白-30(senescence marker protein-30,SMP-30)的表达,探讨其在白内障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制备57例人晶状体前囊膜、4例正常人肝组织和2例正常人肾组织的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MP-30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验发现SMP-30在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较透明晶状体弱(P<0.05),其在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与性别、年龄未见相关性.结论 SMP-30在晶状体上皮细胞表达的减少可能导致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蛋白激酶C-α(PKC-α)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在皮质性白内障形成过程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 离体培养的大鼠晶状体,应用Western-blot检测蛋白激酶C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和分布;H_2O_2诱导大鼠皮质性白内障形成,Western-blot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内蛋白激酶C-α的蛋白表达变化;RT-PCR检测其mRNA含量改变。同时,流式细胞仪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调亡率。结果 在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PKC-α高表达,经H_2O_2处理产生凋亡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PKC-α的蛋白表达和mRNA含量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H_2O_2可抑制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PKC-α的活性,提示PKC-α与白内障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1.
视网膜色素上皮-脉络膜在近视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目的 :探讨人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RPE)、黑素细胞、成纤维细胞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β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和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的关系。 方法 :①用不含血清的培养液培养三种细胞 48h ,收集培养液 ,用酶标免疫吸附法测量生长因子含量 ;②将各种生长因子加入含有三种不同细胞的培养液中 ,五天后行细胞计数。结果 :在RPE和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中能测出HGF、bFGF和TGF ,而在黑素细胞培养液中则不能测出。bFGF能刺激上述三种细胞的生长 ,HGF能刺激RPE与黑素细胞的生长 ,而TGF β能抑制三种细胞的生长。结论 :RPE、成纤维细胞和黑素细胞具有上述生长因子受体 ,其中RPE和成纤维细胞还能产生上述生长因子。视网膜产生的各种与近视有关的信使不能透过RPE—脉络膜 ,所以不能直接作用于巩膜。RPE、成纤维细胞和黑素细胞通过产生、抑制和应答各种生长因子、神经递质及激素 ,在近视发生中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应用眼震电流描记术,对16例先天性和10例后天性眼球震颤患者进行了多项试验检查。结果表明,两者在凝视性眼球震颤、扫视和视跟踪反应,以及视动性眼球震颤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认为,此项技术可对两类眼球震颤作出较为客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合并近视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with myopia,M-POAG)视盘形态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改变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对38例63只合并近视[(-6.92±3.79)D]、高眼压性[(32.00±9.36) mm Hg(1 mmHg=0.133 kPa)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作眼底彩色照相,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设备分析视盘形态及RNFL 缺损的变化,并与单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simple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S-POAG)的相应临床检查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 M-POAG视盘形态和RNFL萎缩除具有与S-POAG相同的一般表现外,尚有其特征性改变:视盘呈椭圆形(垂直或水平)、斜入及部分缺损形,色泽苍白;视杯形态各异,呈碟形(28.6%)、垂直形(25.4%)、倾斜形(23.8%)、锅形(9.5%)及局限与同心圆形等;盘沿面积及杯/盘横径比值显著低于S-POAG组(P<0.05,P<0.001)。视盘凹陷偏心 多向下方。RNFL局限性萎缩主要出现在下方视网膜;弥漫性RNFL萎缩与合并高度近视的中后期POAG视野缺损密切相关(P<0.005)。 结论 M-POAG的视盘形态特征以及RNFL改变特点有助于在合并高度近视的POAG中的临床诊断。(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81-84)  相似文献   

14.
背景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和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融合性辐辏和分开运动的评估对了解患者控制隐斜或间歇性偏斜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目的 分析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融合性辐辏运动和分开运动与外斜视控制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63例.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患儿双眼偏斜角度;采用修正纽卡斯尔控制分数(RNCS)方法评估外斜视的控制能力并进行评分;采用1 Δ~40Δ的水平三棱镜排镜及调节性视标检测融合性辐辏和分开运动的破裂点、恢复点和恢复易度检测.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评估融合性辐辏和分开运动的测量参数与间歇性外斜视控制分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患儿右眼和左眼的平均屈光度分别为(-1.95±1.63)D和(-2.01±1.73)D,受检眼视远和视近时斜视度分别为(36.67±15.69)Δ和(38.25±14.83)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0.13、-0.57,均P>0.05).患儿视远及视近时融合性辐辏运动的破裂点与外斜视控制分数之间均呈明显负相关(rs=-0.41,P=0.03;rs=-0.56,P<0.01);而视远及视近融合性分开运动的破裂点与外斜视控制分数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rs =0.05,P=0.78;rs=0.04,P=0.75).无论辐辏融合还是分开融合,融合恢复易度与外斜视控制分数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 融合性辐辏运动破裂点的检测能较好地提示间歇性外斜视的严重程度,有可能作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   

15.
恶性青光眼十年临床回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79年12月至1989年12月10年间我院临床确诊的91例恶性青光眼病例进行了回顾性研究。重点对它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中新的临床发现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对恶性青光眼处理方面10年的进展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诊断及治疗原则,基于资料分析结果,对恶性青光眼的命名及分类提出了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normal-tension glaucoma, NTG)与高眼压性青光眼(high-tension glaucoma, HTG)视盘和视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损害的差异。 方法 选择具有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或RNFL缺损、相应的视野缺损的青光眼患者,NTG至少2次24 h眼压曲线和多次眼压测量均≤21 mm Hg(1 mm Hg =0.133 kPa),HTG的眼压至少2次测量≥25 mm Hg。患者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同时用扫描激光偏振仪(scanning laser polarimetry, SLP)、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和海德堡视网膜成像仪(Heidelberg retinal tomography, HRT)定量测定视盘形态和RNFL厚度。比较两组视盘总体和相同象限测量参数。 结果 30例 NTG和 19例 HTG (共49只眼)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9.6±8.6)岁(39~71岁)和(59.2±12.3)岁(36~75岁)。两组间视野缺损的平均偏差(mean deviation, MD)差异不显著(P>0.05)。HRT测量的视盘 C/D面积比,除鼻侧象限外,NTG者视盘总体和上、下、颞侧3个象限均显著大于HTG者(P<0.05 ),而盘缘面积小于HTG者(P<0.05);两组间其他视盘参数差异不显著。3种激光扫描技术所测定的总体和象限RNFL厚度,两组间差异不显著。 结论 NTG趋向大 C/D面积比和窄盘缘面积。RNFL缺损的形态分布须更精细和节段性分析。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09-112)  相似文献   

17.
细胞周期相关基因在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 表达与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相关基因与葡萄膜黑色素瘤病理分型及浸润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定量检测96例葡萄膜黑色素瘤 标本中cyclinD1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Bcl-2在所有葡萄膜黑色素瘤中均有较高表达,与病理学分型及巩膜外浸润无关;cyclinD1的表达依梭型 、混合型、上皮型逐渐增高,与肿瘤的浸润能力呈正相关。结论bcl-2的表达对于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的存活具有重要作用,cyclinD1可作为其恶性程度的评估指标。(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44-46)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高糖对体外培养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表达蛋白转录活化因子4(ATF4)的影响.方法 组织块悬浮法体外原代培养Sprague-Dawley(SD)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用链酶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法对Müller细胞进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鉴定.将培养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和A、B、C组,正常对照组使用5.5 mmol/L葡萄糖培养液,A、B、C组分别使用20.0、30.0、40.0 mmol/L葡萄糖培养液进行.培养4d后,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视网膜Müller细胞上ATF4蛋白的表达.结果 体外培养的细胞均为视网膜Müller细胞,95%以上细胞染色呈GFAP及GS阳性.A、B、C组视网膜95%的Müller细胞呈阳性.Western blot检测显示,4d后A、B、C组Müller细胞表达ATF4蛋白的量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0.293、0.754、0.484,P<0.05).结论 高糖能促使体外培养下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表达内质网应激蛋白ATF4增加,高糖培养下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可发生内质网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伏格特-小柳-原田(VKH)综合征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1个月后外周血中CD4+CD25+FOXP3+ T细胞的比例变化。方法 采集15例VKH综合征患者治疗前以及系统的糖皮质激素治疗1个月后的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采用细胞表面标志物CD4、CD25以及特征性的细胞核内转录因子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的抗体标记CD4+CD25+调节性T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FOXP3+ T细胞的比例,并与15例以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中的该亚群细胞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外周血中CD4+CD25+FOXP3+ T细胞占CD4+细胞的比例,治疗前患者组为(0.30±0.19)%,正常对照组为(1.41±0.5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65,P<0.01);治疗1个月后,患者组为(1.28±0.54)%,接近正常对照组。另有2例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外周血中CD4+CD25+ T细胞比例异常升高。结论 VKH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 T细胞的比例治疗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接近,表明VKH综合征的发病可能与患者外周血中天然性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