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秦勇  许文杰  杨慰  曹云虹 《河北中医》2016,(7):1060-1063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联合针刺对卒中后中重度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2例卒中后中重度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予早期药物对症治疗。对照组46例予康复训练,治疗组4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针刺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2 d,共治疗6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肢体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BI)指数评分。结果 2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2组治疗后肢体Fugl-Meyer评分、BI指数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肢体Fugl-Meyer评分、BI指数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结论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卒中后中重度偏瘫,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和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早期认知康复训练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常规康复指导,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配合早期认知康复训练干预,干预8周。比较2组患者简易智能状态评分量表(MMSE)、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SSS)、Bathel指数量表(BI)及诺丁汉健康调查问卷(NHP)。结果干预后2组患者MMSE、BI指数明显高于本组干预前,SSS明显低于本组干预前,且研究组MMSE、B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SSS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NHP各项疼痛、精力、情感、睡眠、社会、身体活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早期认知康复训练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针刺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接收的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58例,由随机双盲法分组,对照组29例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29例基于此采取针刺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对比2组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BI指数、Fugl-Meyer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BI指数、Fugl-Meyer评分、治疗有效率96.55%明显高于对照组79.31%(P<0.05)。结论针刺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平阴补阳针法对脑卒中后偏瘫BrunnstromⅣ~Ⅵ期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61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平阴补阳针法,对照组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并对2组患者采用简式Fugl -Meye运动功能(FMA)测评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在治疗前、治疗后7天、14天进行量化评定.结果:①治疗前2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2组FMA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①平阴补阳针法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Brunnstrom Ⅳ~Ⅵ期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②平阴补阳针法在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上优于“醒脑开窍”针刺法.  相似文献   

5.
宋丽静 《新中医》2019,51(7):219-221
目的:研究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控制基础疾病。对照组同时给予康复训练,训练8周。观察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治疗8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并评价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NIHSS评分、Barthel指数、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各指标较前改善(P 0.05),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患者,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通脉舒络汤联合电子生物反馈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针灸和康复治疗师做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通脉舒络汤联合电子生物反馈。结果按日常生活评定(ADL)的改良Barthel(BI)记数记分法和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FMA)进行评定。2组患者治疗后BI和FMA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进步(P0.0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采用针灸和康复训练,效果较好,但配合通脉舒络汤联合电子生物反馈疗法的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腹针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病患者运动功能及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腹针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用Fugl-Meyer(FMA)、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BD)及Barthel指数(B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间FMA、MMSE、NBD及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后2组FMA、MMSE、NBD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联合腹针治疗可明显提高脑血管病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认知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王居易经络诊察法联合Bobath康复训练与单纯Bobath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脑卒中后SHSⅠ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53例,脱落3例)。两组均予药物控制基础病及常规针刺治疗(穴取患侧外关、手三里、肩髃)。对照组予Bobath康复训练治疗,每次2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王居易经络诊察法于患侧手太阴与手阳明经经络异常处行经络调整手法,每次20 min。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及治疗后6周随访时记录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Barthel指数(BI)评分,并于治疗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前降低(P<0.05),FMA、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MA、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4%(42/51),高于对照组的62.0%(31/50,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头体针刺合用辅助西医内科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内科药物治疗,而针刺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头体针刺合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干预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测评法(FMA)、Barthel指数(BI)评分、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 QOL-BREF)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等。结果针刺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FMA、BI评分和WHO QOLBREF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同时针刺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体针刺合用辅助西医内科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可有效增强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并有助于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中药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医基础治疗及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同时接受益气活血中药口服治疗,疗程1个月。采用运动功能(FMA)及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表(QLI)评估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3%和75.0%(P<0.05);治疗后观察组QLI评分及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气活血中药联合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通里穴对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言语功能的影响,探讨通里穴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并试图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及言语康复训练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配合针刺通里穴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失语症评分、失语严重程度分级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失语严重程度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失语症总分、复述、说及读得分均有增高(P〈0.01);治疗组失语症评分说及读得分增高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刺激通里穴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通里穴是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有效的穴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配合高压氧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纳入5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Bobath疗法及电针等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作业疗法和高压氧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Fugl-Meyer(FMA)评定量表评定患者上肢综合运动功能,Barthel(BI)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FMA评分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两组BI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作业疗法结合高压氧治疗在改善颅脑损伤患者上肢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阿替普酶治疗老年患者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治疗老年患者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住院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阿替普酶0.9 mg/kg,总剂量的10%静脉推注,剩余剂量在随后60 min内持续静脉滴注,24 h后经头颅CT证实患者有无出血。对照组口服拜阿司匹林,300 mg/次,1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7 d。在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7、30、90 d进行欧洲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E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3、7、30、90 d的ESS平均值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d后两组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3、7、30、90 d后治疗组Barthel指数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治疗老年患者急性脑梗死能够显著改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用阴阳调整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脑卒中下肢痉挛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寻找脑卒中后改善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取阴阳调整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普通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前后评定两组下肢肌张力疗效、肌张力改善值及FIM运动功能。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评分疗效比较,试验组显效率、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P<0.05),试验组Ashworth评分改善值、FIM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阴阳调整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改善中风下肢痉挛疗效显著,优于单纯普通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将发病48 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64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针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针灸治疗,疗程均为14 d,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变化。结果:治疗14 d后,针灸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针灸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恢复有确切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针药并用治疗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入院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MSE评分、MES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MMSE评分、MES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是一种治疗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技术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68例患者随机分组,药物+常规康复治疗+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组(治疗组34例),单纯药物+常规康复治疗组(对照组34例)。入组前、治疗2周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应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分别为2.91分±1.21分与5.76分±4.17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arthel指数分别为82.35分±10.32分与67.21分±19.86分,较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升高(P〈0.05),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能有效促进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疗效。方法:3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治疗3周,治疗组另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进行康复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BI、FMA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合康复训练可改善脑梗死偏瘫上肢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高压氧、早期康复训练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20例,三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给予针刺联合高压氧治疗,B组给予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C组给予针刺联合高压氧、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三组临床疗效及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C组的总有效率高于A、B组(P〈0.05),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A、B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高压氧、早期康复训练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护理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0例住院患者按住院病志号简单随机分为两组,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对照组28例急性期制动、卧位,住院5~7d病情稳定后康复训练,1次/d。治疗组32例早期综合康复训练,脑梗死入院当天开始,脑出血48~72h病情稳定即可进行;康复训练:一对一形式,一名护士负责一名病人;被动运动、主动运动、活动能力练习、针灸(头针、体针)、推拿按摩、情志护理。连续治疗护理1周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ADL(Barthel指数)、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Barthel指数两组均有改善(P0.01,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FuglMeyer评分两组均有改善(P0.01,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护理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脑卒中,疗效满意,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