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64排CT及MRI血管成像在糖尿病足病外周动脉病变检查中的成像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临床怀疑外周动脉病变的糖尿病足病患者行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及CTA检查,检查范围自腹主动脉下段至足背动脉,对靶血管进行重建成像,分析其狭窄情况并分级.结果 30例患者MRA显示尚可,4例足部显示欠佳,进行二次扫描,1例患者为截肢术后,单侧显示欠佳.10例CTA图像显示好,MIP重建后很好的显示狭窄段的血管、斑块等.结论 CT及3D CE-MRA在糖尿病病外周动脉病变检查中具有重要意义,两者均能很好的显示靶血管.  相似文献   

2.
刘影  么刚  陈秀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4,(11):1435-1437
目的评价256排CT下肢静脉成像在下肢静脉曲张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6例临床表现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CT下肢静脉成像资料和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多普勒超声检查,2例患者行双下肢动脉成像检查,9例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完全闭塞3例,下肢静脉畸形一骨肥大综合征5例,血管腔外压迫性病变2例,其中1例为淋巴结,1例囊肿。结合超声多普勒诊断瓣膜功能不全所致下肢静脉曲张14例;先天性下肢动静脉瘘2例。结论256排CT下肢静脉成像不但显示了下肢静脉曲张的范围、程度,而且对于引起静脉曲张的病因诊断提供了客观的影像学依据。对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静脉成像(MSCTV)在诊断下肢静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临床疑有下肢静脉疾病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静脉成像及血管三维重建,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CT静脉成像技术及应用价值。结果 47例患者,4例MSCTV显示正常。21例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包括2例由布-加氏综合征引起的下肢血栓,另有3例引起肺栓塞。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并下肢浅静脉曲张。25例为下肢浅静脉曲张。4例为单纯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有16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并下肢浅静脉曲张和(或)下肢深静脉血栓。47例均行DSA检查,45例结果与MSCTV相符,以DSA为标准,诊断符合率95.74%。结论 16层螺旋CT静脉成像在诊断下肢静脉疾病时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16层螺旋CT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在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临床可疑的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下肢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所有患者于CTA检查前或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及曲面重建(CPR)。以DSA为金标准,评价CTA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CTA诊断下肢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4.3%(115/122),特异性为98.4%(548/557),准确率97.6%(663/679),阳性预测值为92.7%(115/124),阴性预测值为98.7%(548/555)。结论 16层螺旋CT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部分性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56排螺旋CT在颅底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脑膜瘤256排CT影像,将原始数据传至EBW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重组(MPR)后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重建。结果 11例脑膜瘤患者均获得满意图像,256排CT能清晰显示病灶、颅骨、血管三者的解剖关系,同时可显示脑膜瘤对邻近颅骨的骨质形态变化。结论 256排CT在颅脑脑膜瘤的诊断及术前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当甲状腺组织发生肿瘤或其他病变时,贮碘细胞被破坏,甲状腺组织中含碘量下降,CT平扫表现为局部或整个甲状腺低密度,增强扫描后病变显示更清楚。本文应用去卷积算法,探讨多层螺旋CT在正常甲状腺及甲状腺病变灌注成像中的应用;根据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灌注参数的对照分析,探讨甲状腺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根据灌注参数,分析其在良、恶性病变组织鉴别诊断中价值,为临床甲状腺病变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足部病变(简称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严重并发症之一。外周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足的重要发病原因,其损害程度对患者预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明确糖尿病患者双下肢动脉血管损害的部位、范围及其狭窄闭塞的程度对于制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16-MSCTA)在诊断下肢静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3例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行16-MSCTA,并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及曲面重建(CPR)和仿真内镜(VE)。所有患者于16-MDCTA检查前或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43例患者中,正常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10例,下肢DVT伴浅静脉曲张4例,下肢浅静脉曲张14例,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7例,单纯髂静脉受压3例,下肢动脉脉管炎2例。以DSA为诊断标准,准确率为97.67%。结论 16-MSCTA在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部分替代DSA。  相似文献   

9.
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血管性病变晚期出现血管严重狭窄甚至闭塞,动脉瘤等往往需要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最主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主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8例42岁以上腹主动脉瘤的患者进行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观察腹主动脉形态、大小、类型、病变的纵行范围、瘤壁、附壁血栓及瘤体与腹主动脉主支的关系等情况。结果 38例腹主动脉瘤患者利用SCTA立体直观地显示腹主动脉及其分支与周围血管的关系,MIP、MPR清楚显示瘤体附壁血栓及破裂后血肿。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创性的检查,操作简单、安全,在腹主动脉瘤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预防瘤体破裂、提高生存率及帮助临床判断病情和指导手术上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仿真内窥镜(CTVE)成像对动脉病变的显示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动脉病变(包括动脉瘤18例,肺动脉栓塞6例,动脉闭塞16例)进行CTVE成像,其中手术证实12例,22例进行了DSA检查,6例肺动脉栓塞经B超及溶拴治疗得到证实,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动脉病变均获得了满意的CTVE图像,良好的显示了动脉内腔、内膜、附壁血栓、钙化斑块、血管狭窄及动脉夹层及动脉瘤破裂口的形态大小与正常血管的解剖关系.CTVE成像对动脉病变的显示能力对照DSA、手术、及内科证实的病例具有一致性,40例动脉病变CTVE总的显示率为80%(32/40).[结论]CTVE成像能较好的显示血管腔内的情况,结合二、三维成像可明确诊断多种动脉疾病,对于选择治疗方法、指导临床手术、观察术后疗效及随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16排螺旋CT冠脉成像最佳重建时相窗探讨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讨论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重建相位窗的选择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100例临床拟诊冠心病的患者行MSCT冠脉成像.利用回顾性ECG门控技术,重建出20%~80%R-R间期轴位图像,分别进行三维VRT重建.比较图像质量并进行评分.结果 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CX)、右冠状动脉(RCA)在心动周期时相的60%~70%成像效果较好.左主干(LM)除40%R-R间期外,其余时相成像效果均较好.结论 当扫描时患者平均心率小于60次/min时,60%、70%R-R间期是最佳重建相位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结肠成像术(CT colonography,CTC)在结肠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6例疑诊结肠病变患者进行CT扫描、结肠镜检查,将CT数据传至工作站后处理,获取CTC图像,将所得CTC结果 与结肠镜及手术病理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6例患者结肠CTC图像满意71例,基本满意15例.对于肿瘤...  相似文献   

14.
①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的诊断价值.②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确诊的动脉栓塞的资料,所有病例均行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并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等方法不同角度显示肺动脉.③结果 28例肺动脉栓塞中,中央肺动脉合并肺叶及肺段动脉栓塞7例,肺叶及肺段动脉栓塞13例,肺段及亚段栓塞8例.④结论 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是一种先进的无创性成像方法,在肺动脉栓塞诊断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质量的各种因素及其消除方法,和其在评估下肢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09年4月进行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的患者180例,其中有80例在1周内进行了常规下肢动脉造影。将CT下肢动脉成像图像分为6个级别打分,通过得分情况分析出影响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的因素。以常规造影为标准,把动脉狭窄分为〈50%、50%~74%、75%~99%、闭塞4个级别,分析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的灵敏度、特异性。结果:影响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的因素有造影剂(速度/浓度/剂量)、延迟时间、扫描参数(旋转时间/螺距)、血管钙化、重建技术、患者年龄等,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在动脉狭窄〈50%、50%~74%、75%~99%、闭塞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46.5%、89.2%)、(60.6%、91.8%)、(76.5%、95.4%)、(87.1%、98.3%)。结论: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具有多种重建模式,是一种准确的、非侵袭性的成像技术,其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肺撕裂伤的影像学特征及损伤机制、演变规律。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肺撕裂伤患者32位患者48处病灶的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圆形/类圆形组病灶与不规则形组病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不是所有的病例,都必须经过气囊、气液囊、血肿3个阶段;32处病灶靠近胸膜下,16处位于非胸膜下,比较不同演变形式肺撕裂伤病灶的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组织实变加重可使病灶缩小或消失;所有病灶复查中均未继续增大。结论 肺撕裂伤的3个演变形式为气囊、气液囊、血肿,256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可以较好的观察肺撕裂伤的形态分布等特征,对于及时正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56层CT扫描在门静脉成像的最佳时间点及分布区间,寻找门静脉成像的最佳方法。方法:对30例患者采用256层CT行上腹部灌注扫描,于注射造影剂5 s后行连续动态扫描,曝光时间间隔为3 s,观察门静脉成像全过程,选择最佳时相分布区间。以此为参考,在该区间设定多个定时曝光时间点,再对57例患者进行上腹部灌注扫描,于注射造影剂后延迟25 s间隔扫描,间隔时间为5 s,曝光4次,时间点为25、30、35、40 s。从四组门脉期图像中选取最佳时相进行门脉系统CTV图像重组。测量门静脉、肝脏CT值,并计算CT差值,评估门静脉成像质量。并分析门静脉最佳时间点的分布与受试者心率、体重及身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注射对比剂后25~40s 多时相点定时扫描,对包括95%的患者行门静脉最佳时相成像,门脉最佳时间点的分布与患者心率分布呈相关性(P<0.05),与患者身高、体重分布无相关性(P>0.05)。结论:256层螺旋CT多时相点定时扫描,是门静脉成像的可靠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维CT牙体表面成像技术对埋伏牙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埋伏牙的患者作了牙体表面成像CT三维重建的检查,结合横断和冠状二维CT图像以及X线全景片,确定埋伏牙的位置和形态、手术的方向和开窗的位置.结果:79例埋伏多生牙确定了位置及其与邻近相互位置的关系,术中埋伏牙位置和形态与术前摄片显示的相一致.21例埋伏恒牙确定了位置、形态以及开窗位置.结论:牙体表面成像技术对诊断埋伏牙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上可作为埋伏牙外科处理和正畸治疗前的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分析在256层螺旋CT结直肠癌灌注成像中感兴趣区(ROI)位置、大小和方法的选择对灌注参数的影响,明确最佳ROI的选择方案。方法:对13例经内镜或手术病理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的CT灌注成像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分别在肿瘤外周、肿瘤中心选择30mm2、90mm2的ROI,另外选择勾画整个肿瘤轮廓,分别测量相应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值,比较不同选择方法对灌注参数测定的差异。结果:ROI大小为30mm2、90mm2在肿瘤外周的灌注参数BF、BV均大于中心的灌注参数BF、BV。而勾画肿瘤轮廓获得的灌注参数BF、BV为30.28ml/100g.min、19.65ml/100g,均位于30mm2和90mm2外周和中心之间(P〈0.05)。结论:不同ROI位置、大小和方法的选择对肿瘤的灌注参数有明显影响,肿瘤周边的灌注参数要高于肿瘤中心,而选择勾画肿瘤轮廓获得的灌注参数理论上最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64排CT检查及其后处理功能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64排CT对临床怀疑肋骨骨折的36例患者进行容积扫描,运用工作站后处理技术显示肋骨骨折的部位、数量,判断64排CT诊断肋骨骨折的优势.检查前32例患者均行X线检查.结果 36例中,X线检查发现48处,64排CT扫描共发现肋骨骨折75处.各种后处理图像中,容积再现技术(VR)在显示骨折的空间解剖结构上有优势,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及曲面重建技术(CPR)在显示细微肋骨骨折上效果较好.结论 64排CT检查及其后处理技术可准确诊断不同程度的肋骨骨折,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