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Jin Y  Xing H  Wang XB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2):2278-2280
目的探讨D-二聚体测定在血栓性疾病诊断及溶栓治疗疗效观察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定量检测170名健康体检者、156例急性脑梗死、38例深静脉血栓和1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治疗前急性脑梗死、深静脉血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阳性率分别为59.3%、100.0%、61.7%,均高于健康对照组(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溶栓治疗后各组治疗有效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短时间内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血栓性疾病多伴有血浆D-二聚体含量增高,其测定有助于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反映血栓性疾病溶栓疗效有一定意义,可作为观察溶栓药物用量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
曾玲  张旭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4):407-408
目的 :探讨血浆 D-二聚体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辅助诊断、病情观察、溶栓药物疗效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法 )检测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入院时和进行溶栓治疗一周后血浆 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 :6 8例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入院时没有经过溶栓治疗前血浆 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0 1) ,经过进行溶栓治疗 1周后其血浆 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的含量 (P<0 .0 0 1)。结论 :血浆 D-二聚体的含量测定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辅助诊断 ,并且可以用来观察病情以及溶栓药物的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辅助诊断、病情观察、溶栓药物疗效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入院时和进行溶栓治疗一周后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68例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入院时没有经过溶栓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经过进行溶栓治疗1周后其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的含量(P<0.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测定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辅助诊断,并且可以用来观察病情以及溶栓药物的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ELSA法定量检测未溶栓及溶栓前后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未溶栓患者短时间内D-二聚体含量无显著差异,溶栓再通患者D-二聚体在短时间内下降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D-二聚体检测可能反映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有一定意义,并指导临床用药,可作为观察尿激酶类药物用量足否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急性心机梗死辅助诊断、病情观察、溶栓治疗等药物疗效监测的应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入院时和进行溶栓治疗一周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68例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入院时没有经溶栓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过溶栓治疗一周后其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含量(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测定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辅助诊断,而且可以用于病情观察和溶栓治疗时药物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6.
D-二聚体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中勤  芦军 《河北医学》2005,11(7):581-583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SA法定量检测未溶栓及溶栓前后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心肌梗死未溶栓患者短时间内D-二聚体含量无显著差异。溶栓再通患者D-二聚体在短时间内下降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D-二聚体检测可能反映心肌梗死溶栓再通有一定意义,并指导临床用药,可作为观察尿激酶类药物用量足否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奥曲肽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血管内皮生长因素(VEGF)的影响及其二者相关性。方法:9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奥曲肽,对照组加用国产生长抑素,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血浆中D-二聚体及VEGF的水平变化,并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中D-二聚体、VEGF治疗前均显著升高,治疗后均下降,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D-二聚体、VEGF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二聚体、VEGF水平在治疗前、后均有相关性(P<0.01)。结论:D-二聚体、VEGF可作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效果的指标,可判定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缺血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探讨其在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检测36例急性缺血性结肠炎(观察组)患者入院第1、7、14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与3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病变范围的关系。结果入院第1天及治疗第7、14天,观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全结肠病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病变患者,降结肠及乙状结肠病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亦显著高于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病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健康者显著升高,故通过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病变范围广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病变范围小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检验对急性白血病的作用。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急性白血病患者103例,纳入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初治期及复发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复发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疾病初治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缓解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水平可以直接反映患者机体凝血功能及纤溶功能,可认为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内D-二聚体和铁蛋白含量对脑梗死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8~2010年脑梗死患者215例为治疗组,正常门诊体检者215例为对照组,行血清内D-二聚体和铁蛋白检测比较,尿激酶溶栓后再次检测存活的209例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后体内D-二聚体和铁蛋白含量。结果:治疗组中,有6例在研究过程中死亡,1例死于脑疝,3例死于肺部感染,2例死于脑梗死合并下壁心肌梗死。正常人与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含量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7.325,P〈0.01);正常人与脑梗死患者血清含铁蛋白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7.923,P〈0.01)。尿激酶溶栓后,治疗组所有存活病例的血清D-二聚体较溶栓前明显增加(t=8.301,P〈0.01);治疗后血清铁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减少(t=9.627,P〈0.01)。结论:血清内D-二聚体和铁蛋白含量是检测脑梗死患者病情的敏感值,其与脑梗死受损及恢复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探讨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05—2015-04间确诊为肺栓塞的3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其他呼吸道疾病、未发生肺栓塞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对比两组结果差异。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在肺栓塞患者血浆中的浓度显著高于非肺栓塞患者,且通过针对性的治疗,该物质的含量会发生明显降低。因此,D-二聚体测定用于肺栓塞诊断及判断患者的病情、疗效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8例AAD患者与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测所有入选患者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进行D-二聚体水平检测。结果 AAD组血浆D-二聚体明显升高,而AMI组D-二聚体水平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D组中Stanford A型和Stanford B型患者在D-二聚体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阴性有助排除AAD,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主动脉夹层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鉴别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计艳平  赵玲 《中外医疗》2010,29(33):77-7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急性心肌梗死进展中的作用及早期诊断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病例组,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的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均为急性心肌梗死独立危险因素。对其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动态监测,有助于早期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2年1月~2014年5月共30例确诊AAD患者(AAD组),以同期住院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为对照组(AMI组),检测所有患者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0.3mg/L为阳性)。结果 AAD组29例血浆D-二聚体升高,检测阳性率达97%,AMI组4例D-二聚体升高,检测阳性率达13.3%,AAD组D-二聚体检测水平明显高于A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D组中Stanford A型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Stanford B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 d内死亡的AAD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阴性有助于排除AAD的诊断,D-二聚体的水平与AAD夹层撕裂的程度和范围相关,并可能是AAD患者不良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医学》2017,(7):695-696
目的研究评估D-二聚体定量测定在AMI溶栓治疗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河源市和平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在2014-06—2016-06间收治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32例体检健康者为研究对象,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是否进行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36例)与非溶栓组(28例),32例体检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比较溶栓组与非溶栓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 h、6 h、12 h、24 h、48 h的D-二聚体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溶栓组和非溶栓组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溶栓组与非溶栓组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溶栓组经治疗后各时间段D-二聚体水平较之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治疗后2h、6h、12h 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治疗后24 h、48 h 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定量测定应用于AMI溶栓治疗监测可以反映溶栓治疗的疗效,作为指导治疗预后的关键性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急性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组27例为确诊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对照组30例为因其它原因引起的急性胸痛患者。检测两组的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内的DeBakeyⅠ、Ⅱ、Ⅲ型以及观察组平均值均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逐渐升高,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DeBakey分型呈正相关关系(r=0.779,P<0.05)。观察组内部的Ⅰ、Ⅱ、Ⅲ型进行两两比较,均为差异显著(P<0.05)。结论 D-二聚体对于AAD诊断是一个良好的排除性标志,对AAD患者的治疗、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话疗D-二聚体水平以评估疗效的观察及新鲜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方法 对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不同时期和20例对照者测定其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p〈0.01),脑血栓形成康复期轻度高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中,D-二聚体明显升高,推测新鲜血栓形成,从D-二聚体水平变化可评估脑血管新鲜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急性脑梗死治疗.尤其在溶栓治疗中.动态检测D-二聚体含量对急性脑梗死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急性白血病患者38
例(患者组)和健康体检者20 例(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对初治、缓解和复发3 个阶段患者D-二聚体水平进行动态监
测,将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3型(APL)与其他类型白血病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初治组(38 例)D-二聚体含量与对照组相比
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8, P< 0.01),缓解组(26 例)D-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 t=0.72, P> 0.05),复发组(8 例)D-二聚体的水平再次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15, P< 0.01)。患者初治时
D-二聚体的水平与缓解后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58, P< 0.01),复发时D-二聚体水平再次升高,与缓解时相
比差异明显( t=25.20, P< 0.01)。APL组初治时D-二聚体水平升高更明显,与其他类型急性白血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8.09, P< 0.01),缓解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2, P> 0.05)。结论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各种类型急性白血病
病情进展、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凝血及纤溶指标对判断急性脑梗死疾病的进展与预后的意义.方法:收集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检测血浆中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的含量,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疾病的进展及预后进行评估和分组,观察不同预后与不同进展各组患者血浆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的含量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纤溶酶原的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急性脑梗死疾病进展组相比,非进展组患者的Hcy、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含量较低,纤溶酶原含量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的Hcy、纤维蛋白原及纤溶酶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D-二聚体含量较预后不良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Hcy及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的含量可有效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预后和进展,D-二聚体含量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20.
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探讨其在急性胰腺炎病程演变中的作用,从而为急性胰腺炎的早期抗纤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结果:急性胰腺炎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对照组有所增高(P<0.05),急性重症胰腺炎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急性胰腺炎的病程演变密切相关,血浆D-二聚体含量可作为急性胰腺炎的辅助诊断、预后监测及疗效追踪的一项有用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