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盖骨肿瘤的分类和发病原固。方法:回顾有资料可查和病理证实的2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原发性颅盖骨肿瘤24例,其中,以良性肿瘤居多,恶性少见。结论: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切除,手术效果满意。个别恶性肿瘤术后,需 配合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2.
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形态特征和组织发生。方法 应用光镜、电镜观察骨MFH的组织学结构和细胞形态;应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1例骨MFH中非特异性酯酶(ANAE),酸性磷酸栈(ACP)的酶活性和αa-AT)、α1-抗胰摩蛋白酶(α1-ACT)、CD68、波形蛋白(Vimentin)、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素A(CgA)和突角素(SY)的表达水平。结果 骨  相似文献   

3.
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及病理免疫组化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恶性淋巴瘤原发于颅内较为少见,临床上常易误诊。笔者遇到6例,现就其临床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分析。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1985~1997年脑外科手术标本5例及外  相似文献   

4.
1.病例资料男性,52岁。因渐进性头痛、头晕、视物模糊3个月余,反应迟钝伴恶心,呕吐3周入院。体检:病人神情淡漠,智力下降,少语,双侧视乳头水肿明显。查体尚能配合,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腹部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5.
报告我院在1972~1990年间收治的10例原发性颅内恶性淋巴瘤,幕上8例,幕下2例。病程快,预后差,手术治疗后只短期存活。神经放射学检查常发现一个特征性的脑室周围病灶,活检术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颅内低压综合征 (PrimaryIntracranialHy potensionSyndrome ,PIH)好发于中年人 ,是以原因不明的体位性头痛为特征 ,治疗效果及预后好的少见疾病。我科自 1992年~ 2 0 0 0年 3月共收治 2 4例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情况男 9例 ,女 15例 ,年龄 2 1~ 4 6岁 ,平均 34 .8岁 ,突然起病 18例 ,缓慢发病 6例 ,病前有感冒史 4例 ,劳累、情绪紧张 5例 ,酒后发病 2例 ,其余病例诱因不明 ;病史中无颅脑外伤、手术、腰穿及臀部跌落史 ;病程 3~ 2 9d。1.2 临床资料2 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  相似文献   

7.
绒毛膜癌通常发生在子宫和卵巢,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容易转移到各种器官,但原发于生殖器以外的绒癌极罕见,本文报告一例原发性脑室内绒毛膜癌。  相似文献   

8.
<正> 原发性颅内低压综合征(PIH)相当少见,临床极易误诊误治,我院自1986年9月—1995年10月共收治PIH6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15—56岁,平均32.5岁,其中40岁以下4例。  相似文献   

9.
笔者对28例恶性骨肿瘤使用大剂量榄香烯做了介入治疗,全部病例均经动脉内灌注化疗,并对其中发生于骨盆区的6例肿瘤加做了动脉内栓塞化疗,5例肢体肿瘤采用阻断血流后再灌注化疗。手术及病理证实,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液化和囊变,笔者认为,在介入治疗中,动脉内栓塞较灌注更为重要,并提出了一种改进单纯化疗的方法和对栓塞材料的选择,最后对介入治疗的评价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4例血管瘤样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AMFH)进行了光镜和α1-AT、α1-ACT和覆因子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其中一例进行了电镜观察.光镜和电镜见AMFH由多种瘤细胞组成,并见到原始间叶细胞过渡为不同分化的各种瘤细胞.组织特征是脉管瘤伴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我们的观察结果提示AMFH可能起源于原始间叶细胞  相似文献   

11.
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黑色素瘤,比较少见。由于临床上缺乏典型的症状与体征,故术前作出正确诊断者较为困难,我院收治2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例1,女,8岁。主诉反复头昏、恶心、呕吐4月余。1976年6月7日转入我院。1976年2月起有头昏、恶心、呕吐,常于晨起即吐,但无头痛、走路不稳、抽搐及肢体运动障碍。经某院行GI检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颅内低压综合征是指因颅内压降低所引起的以本位性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报道较少,临床上易误诊为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头痛、前庭疾病、脑膜炎等疾病,而延误诊断、治疗。现将我科5年来诊治的原发性颅内低压综合征10例病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3例,女5例,年龄20~55岁,平均37岁。急性起病4例,亚急性起病6例,病程6~24天,平均16天。情绪波动、精神紧张2例,感冒症状2例,无明显诱因6例。均无脑外伤及腰椎穿刺史。1.2症状与体征10例以体位性头痛为首发症状,去枕平卧后头痛缓解,坐位时头痛加重。头痛性质:胀痛3例,…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颅内低压综合征(Spontaneous intraeranialhypotensio,SIH)临床少见,是一组病因不清,临床以起立时剧烈头痛,呕吐及颈强直为主要表现,侧卧位腰穿脊液(CSF)压力小于0.59kpa的综合征.  相似文献   

14.
患者 ,男性 ,42岁。因语无伦次 ,表达失常 3个月 ,经治疗未见好转 ,后经脑CT检查发现右侧脑室三角区占位性病变遂转入我院。查体 :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 ,肝脾未触及 ,深浅神经反射无异常。肌力测试 :左上肢轻瘫 (+) ,双下肢肌力下降。血常规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临床诊断 :①右侧脑室室管膜瘤 ,②右顶枕胶质瘤。行顶枕肿物大部切除。病理大体检查 :破碎组织 ,大者直径 1.0cm ,切面灰粉灰褐 ,质软。镜下观察 :瘤细胞极似淋巴样细胞 ,大小形态较一致 ,胞浆较少。胞核染色质呈小团块状 ,核膜厚。核分裂象多见 ,核直径约 10 μm左右。瘤细胞弥…  相似文献   

15.
徐垠  黄峰平 《浙江医学》2001,23(10):601-602
颅骨肿瘤临床上少见 ,仅占全身骨肿瘤的0.8 %~1.8 % [1],发生于颅底的更罕见。我们1990年4月至1999年6月收治颅底原发性骨肿瘤24例 ,现就其诊断和治疗情况作一分析。1.性别和年龄本组男14例 ,女10例 ;年龄10~74岁 ,平均32.3岁 ,其中15~40岁者19例 (79.2% )。2.肿瘤部位及病理肿瘤位于眼眶骨6例 (骨纤维结构不良4例、嗜酸性肉芽肿2例 ) ;蝶骨嵴6例 (骨化纤维瘤4例 ,软骨肉瘤2例 ) ;岩骨部5例 (上皮样囊肿3例 ,软骨瘤2例 ) ;鞍区4例 (骨巨细胞瘤2例 ,软骨肉瘤2例 ) ;斜坡3例 …  相似文献   

16.
李坤  王浩 《新疆医学》1999,29(1):19-20
自1930年Phemister采用植骨修复瘤体切除后大块骨缺损和1940年Moore用金属假体置换行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切除,特别是近20年来,在恶性骨肿瘤的治疗上由于手术前后的辅助化疗、放疗和外科技术的进步,使恶性骨肿瘤患者的存活率明显提高,并已由传统的截肢术向尽可能保存肢体和恢复肢体功能这方面的手术转变和发展。我院于1983~1993年10年期间对36例患者进行了骨盆、肢体潜在恶性骨肿瘤广泛切除,应用人工假体置换修复大块骨缺技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7例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进行临床和病理(苏木精-伊红和组织染色)观察。结果: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以中老年患者多见,全身骨骼均可侵犯,临床最常见症状是疼痛,X线,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显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组织学特、免疫组化标记同结外淋巴瘤。结论: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以B细胞性为多见,须与其他一些恶性小圆细胞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了用瘤段切除灭活再植法治疗具有恶性倾向的肢体骨肿瘤4例,收到一定效果。总结了本法在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和适应症,灭活方法的选择,灭活瘤骨的处理经验和教训。因关节变形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故应控制使用,但在其他方法不可用时仍不失为一种保留肢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我科自1979年以来应用吻合血管的骨瓣移植和带血管蒂的骨瓣移位修复骨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共71例,取得良好疗效。文中对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对各种吻合血管的骨瓣移植和带血管蒂骨瓣转位修复各部位骨缺损的具体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Beta-连环蛋白(Beta-catenin)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表达,探讨颅内动脉瘤发生、发展及破裂的相关因素。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脑动脉瘤标本中Beta-catenin的表达,同时将5例正常脑动脉组织作为对照。结果Beta-catenin在正常脑动脉壁表达阳性,平均分值3.0±0.0;未破裂动脉瘤中表达稍弱,平均分值2.1±0.3;破裂动脉瘤壁表达最低,平均分值1.0±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e-ta-catenin在颅内动脉瘤壁表达下降,在破裂动脉瘤壁仅有少量表达。Beta-catenin可能与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破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