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受虐待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与虐待经历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受虐待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P 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测试。结果受虐待组小学生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低于无虐待组:PHCSS总分[(53.56±13.12)分vs(63.11±8.68)分,P<0.01],女生在行为和合群两个因子的得分高于男生[行为(11.68±3.34)分vs(13.13±2.23)分,P<0.01;合群(8.05±2.16)分vs(9.14±1.82)分,P<0.01],9~10岁组在总分和智力与学校表现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于11~12岁组[总分(58.55±12.17)分vs(54.68±12.90)分,P<0.05;智力(11.56±3.54)分vs(10.38±3.47)分,P<0.05]。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呈负相关(r=-0.165~-0.524,P<0.05或P<0.01)。情感虐待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263~-0.402,P<0.01);忽视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身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6~-0.359,P<0.05或P<0.01);性虐待对躯体外貌与属性和合群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8~-0.170,P<0.05);本研究中未发现躯体虐待有任何预测作用。结论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均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受虐待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测试.结果 受虐待组小学生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低于无虐待组:PHCSS总分[(53.56±13.12)分vs(63.11±8.68)分,P<0.01],女生在行为和合群两个因子的得分高于男生[行为(11.68±3.34)分vs(13.13±2.23)分,P<0.01;合群(8.05±2.16)分vs(9.14±1.82)分,P<0.01],9~10岁组在总分和智力与学校表现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于11~12岁组[总分(58.55±12 .17)分vs(54.68±12.90)分,P<0.05;智力(11.56±3.54)分vs(10.38±3.47)分,P<0.05].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呈负相关(r=-0.165~-0.524,P<0.05或P<0.01).情感虐待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263~-0.402,P<0.01);忽视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身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6~-0.359,P<0.05或P<0.01);性虐待对躯体外貌与属性和合群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8~-0.170,P<0.05);本研究中未发现躯体虐待有任何预测作用.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均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心理虐待与忽视经历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以探寻适宜的父母养育行为。方法采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调查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随机抽取的心理虐待与忽视阳性组132名与阴性组312名儿童进行对照研究。结果2组心理虐待与忽视和儿童自我意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0.413〈r〈-0.0099),且阴性组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的得分均高于阳性组(-6.294〈Z〈-2.166),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父母责骂、恐吓、干涉、情感忽视、教育忽视、躯体/监督忽视等行为进行积极干预,有利于提高儿童自我意识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心理虐待与忽视经历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以探寻适宜的父母养育行为.方法 采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调查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随机抽取的心理虐待与忽视阳性组132名与阴性组312名儿童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2组心理虐待与忽视和儿童自我意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0.413<r<-0.0099),且阴性组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的得分均高于阳性组(-6.294<Z<-2.166),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父母责骂、恐吓、干涉、情感忽视、教育忽视、躯体/监督忽视等行为进行积极干预,有利于提高儿童自我意识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儿童虐待对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受虐待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试。结果受虐待组小学生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高于无虐待:CBCL总分[男生(45.02±43.46)分vs(14.41±14.37)分,t=4.79,P<0.01;女生(37.16±28.34)分vs(17.73±14.58)分,t=4.39,P<0.01],女生中11~12岁年龄组的社交退缩因子分高于9~10岁组[(3.80±2.91)分vs(2.47±2.94)分,t=2.19,P<0.05]。除性虐待外,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呈正相关(r=0.213~0.513,P<0.05或P<0.01)。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和忽视对男生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213~0.510,t=2.060~5.032,P<0.05或P<0.01);忽视和情感虐待对女生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99~0.332,t=2.012~3.441,P<0.05或P<0.01)。结论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受虐待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试.结果 受虐待组小学生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高于无虐待:CBCL总分[男生(45.02±43.46)分vs(14.41±14.37)分,t=4.79,P<0.01;女生(37.16±28.34)分vs(17.73±14.58)分,t=4.39,P<0.01],女生中11~12岁年龄组的社交退缩因子分高于9~10岁组[(3.80±2.91)分vs(2.47±2.94)分,t=2.19,P<0.05].除性虐待外,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呈正相关(r=0.213~0.513,P<0.05或P<0.01).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和忽视对男生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213~0.510,t=2.060~5.032,P<0.05或P<0.01);忽视和情感虐待对女生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99~0.332,t=2.012~3.441,P<0.05或P<0.01).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7.
8.
小学生冲动性人格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11):1021-1023
  相似文献   

9.
张勇辉  王维  唐岩  黄芹  王珊  李志鹏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952-2953,3058
目的:评价心理综合干预方法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从安宁市某小学二、四年级各抽取两个班共192名学生进行心理综合干预,采用心理健康测量评价工具,比较干预前后得分。结果:小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结果提示,在接受干预后半年,性格缺陷(t=2.06,P〈0.05)、社会适应障碍行为障碍(t=1.77,P〈0.05)有减分,行为障碍(t=2.99,P〈0.01)减分明显;一年后学习障碍(1=2.79,P〈0.01)、情绪障碍(t=2.56,P〈0.01)、性格缺陷(t=3.17,P〈0.01)、行为障碍(扭3.51,P〈0.01)减分明显(P〈0.01),社会适应障碍(t=1.89,P〈0.05)有减分;一年半后学习障碍(t=3.41,P〈0.01)、情绪障碍(t=3.25,P〈0.01)、性格缺陷(t=4.16,P〈0.01)和行为障碍(t=4.47,P〈0.01)减分明显,社会适应障碍(t=2.11,P〈0.05)有减分。结论:综合心理干预可明显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攻击性人格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受虐待小学生人格的善良维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高年级小学生人格的善良维度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分别评估他们的善良维度特质和受虐待情况.结果 ①女生的宽厚、利他、诚实和善良总分高于男生[(41.1±4.4)分,(37.6±6.6)分,(19.2±3.9)分,(17.1±4.6)分,(17.3±3.0)分,(15.3±3.5)分,(77.6±8.8)分,(69.9±12.6)分,F=9.379~15.709,P<0.01].②性虐待与善良维度无相关性,其它虐待形式与善良维度呈负相关r=-0.161~-0.369,P<0.05).③情感虐待对善良、宽厚和诚实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忽视对善良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女性对善良维度的所有因子具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结论 小学生人格的善良特质存在性别差异,善良特质的形成受受虐待经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病社区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社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对中重度高血压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5~2007年住院的150例中重度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钙拮抗剂和利尿剂治疗,并接受健康教育等非药物治疗以及定期随访,对照组按高血压病系统管理,定期随访坚持服药。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血脂、血尿酸、血糖等较治疗前有显著性下降(p<0.01),较对照组亦有显著性下降(p<0.01);治疗组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面推行高血压病社区综合防治,以及加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综合干预效果,为改善老年人认知状况提供依据。方法对老年痴呆流行病学研究中筛选出来的MCI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进行6个月的综合干预,对照组进行一般性的社区随访,并在基线、3个月和6个月时采用蒙特利尔评分量表(MoCA)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分析评定。结果经过6个月的干预,干预组和对照组MoCA评分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MCI患者的综合干预,改善了老年人的认知状况,延缓了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吸烟行为健康教育干预实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报告了自1991年以来在四川省什邡县所进行的小学生吸烟行为健康教育干预实验。结果显示,实验达到了预期目的。根据基线调查资料对对象儿童吸烟行为影响因素所作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所采取的干预策略是正确的,干预方法是有效的。从而证明了在一个成人吸烟占主流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健康教育劝阻儿童吸烟尽管是很困难的,但却是完全有成功把握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教育干预对小学生手卫生知识及洗手依从性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小学五年级12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施行教育干预措施,对干预前、干预后情况进行调查、评价。结果干预后学生手卫生知识明显改善,正确六步洗手法合格率和手卫生监测合格率均显著提高(P<0.01)。结论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开展手卫生行为教育早期干预,学生手细菌菌落监测明显降低(低于10 cfu/cm2),学生手污染明显改善;正确六步洗手法合格率91.1%,手卫生行为逐步规范。因此,我们认为教育干预对规范小学生手卫生行为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陈凌华 《西部医学》2012,24(4):786-788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便秘患者的效果。方法将160例慢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80例,对照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饮食,药物治疗。实验组除按对照组治疗外,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进行护理干预后,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便秘症状,提高疗效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受虐待小学生冲动性人格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BIS-11),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分别评估他们的冲动性人格和受虐待情况.结果 受虐待者的无计划冲动性、动机冲动性和冲动性总分均高于未受虐待者[冲动性总分(40.39±10.68)分vs(30.34±10.26)分,t =5.96,P <0.01],男生的动机冲动性明显高于女生[(28.98±14.42)分vs(24.46±11.52)分,t =2.28,P <0.05].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和虐待总分与无计划冲动性、动机冲动性和冲动性总分呈正相关(r =0.337~0.514,P <0.01),忽视与冲动性人格所有因子和总分呈正相关(r =0.187~0.419,P <0.05或P <0.01),性虐待仅与动机冲动性呈正相关(r =0.192,P <0.05).情感虐待对无计划冲动性、动机冲动性和冲动性总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85~0.395,t =1.975~5.589, P <0.05或P <0.01),忽视对无计划冲动性、注意冲动性和冲动性总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272~0.294,t =3.037~3.756,P <0.01),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对动机冲动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213,t =3.025,P <0.01;Beta值=0.157,t =2.441,P <0.05).结论 小学生的冲动性人格与受虐待经历有关,儿童虐待对冲动性人格的形成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