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面神经颅内段接触动脉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6侧动脉灌注红乳胶的脑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面神经与周围微血管之间的关系.结果①面神经周围的血管70.3%为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②34支面神经有血管接触,共有62个接触点,其中46.8%分布在面神经的内1/3段,14.5%分布在中1/3段,38.7%分布在外1/3段.结论行神经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时应兼顾面神经颅内段全程,不能仅行内1/3段减压. 相似文献
3.
听神经瘤手术涉及的面神经段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涉及的面神经段显微解剖.为听神经瘤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采用10%甲醛溶液充分同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5例,对面神经的脑干端、桥小脑角段、内耳道段及其毗邻结构进行测量和拍摄。结果面神经脑干端与周同解剖结构有恒定距离;桥小脑角段由面神经运动根、中间神经组成,与前庭蜗神经走行关系恒定;内耳道段面神经运动根在位听神经前上方.中间神经和面神经运动根在内耳道中部合成一干,面神经在内耳道底的横嵴上垂直嵴前走行:迷路段是面神经在颞骨内最短、最细的部分。结论研究听神经瘤涉及的面神经段显微解剖,有助于听神经瘤的切除,保护面神经。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模拟翼点入路和颞下入路,观察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两种手术入路显露范围的差异,为临床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0例(20侧)成人尸头标本,显微镜下模拟翼点入路、颞下入路,解剖观察基底动脉顶端区域重要神经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明确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两种手术入路所暴露的视野范围.结果 头偏对侧30°角,经间隙Ⅱ对鞍区后部、基底动脉分叉部显露最充分,经间隙Ⅲ沿颅底视角由0°转向60°,其内侧缘可见度增大,外侧缘渐被颞叶遮挡,45°时间隙Ⅲ可使用面积最大;颞下入路在小脑幕切开前,可暴露中颅窝底、后床突、鞍背、基底动脉分叉部和大脑后动脉的后穿支动脉;切开小脑幕缘后可增加向下的视野暴露,扩大了脑桥中部外侧面视野.结论 翼点入路通过间隙Ⅲ暴露基底动脉分叉部更占优势,利于高于后床突且瘤顶端指向前上方动脉瘤的处理.颞下入路与翼点入路相比可缩短手术距离,可从侧方直视下观察基底动脉分叉部及P1段后方穿支动脉,利于对动脉瘤顶部指向后和后下方动脉瘤的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侧脑室颞角显微手术解剖.方法 结合侧脑室颞角手术入路对13个成人尸头进行侧脑审颞角及脉络膜裂显微镜下解剖,获取图像资料.结果 打开侧脑室颞角后海马及侧副隆起为主要标志.颞角脑室壁与丘脑、尾状核、胼胝体及穹窿等神经结构相关,进一步打开颞角脉络膜裂可暴露环池和大脑脚池内的脉络膜前动脉及脉络膜后外侧动脉.结论 组成颢角的神经结构重要,暴露颢角时应注意保护神经功能区,打开脉络膜裂可治疗累及颢叶内侧及环池的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根据面神经的解剖特点探讨面中下部除皱术中面神经的保护。方法对16例行面中下部除皱患者,采用合适的分离平面及范围,且在术中对面神经进行主动保护。结果2例出现一过性面瘫后逐渐恢复,其余恢复顺利,随访6个月~2年效果满意。结论了解面神经各分支的分布及走行,同时在术中进行主动保护,这是除皱手术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经终板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经终板入路相关的显微解剖结构。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15例尸颅的终板、视上隐窝及相邻结构。结果 终板自前连合伸至视交叉中部,大部分区域厚度在0.25mm左右,平均曲长为(14.1×2.7)mm,最大宽度为5.0mm。视上隐窝位于视交叉后半中线区的上面,平均长度为(5.8×1.3)mm,前缘高度0~0.4mm,后缘高度0.6~2.4mm。相邻第三脑室的平均宽度为(2.21×1.1)mm。前交通动脉位于终板正上方者不足1/4。结论 经终板入路是打开终板后所获得的手术通路,大致呈梯形,后界是被后推的前交通动脉及两侧A1段;前界为视交叉后上缘;侧边为下丘脑组织及视束。中嵴或中央区高起是鉴别终板的重要标志,在视交叉前缘11mm后方沿中线上切开终板常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颅眶交界区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颅眶交界区域显微解剖。方法从不同的方向对26侧颅眶交界区进行显微镜下解剖研究,并留取图像资料。结果颅眶交界区的侧方暴露有利于眶-翼腭窝-颞下窝沟通肿瘤的切除,额底眶顶暴露适合于眶-蝶沟通肿瘤的切除,海绵窦和眼眶沟通肿瘤的暴露要兼顾额叶底面、中颅窝底前部和眶外侧壁暴露以颞侧上方入路为佳,内侧中线的暴露适合于鼻-眶沟通肿瘤的暴露。结论颅眶交界区与眼眶后部、海绵窦前部、蝶鞍区、鼻腔顶部筛窦、颞下窝和翼腭窝相关,不同特点肿瘤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向和手术入路暴露。 相似文献
9.
黄婉红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8):64
目的通过对50例腮腺后下极肿物的区域性切除术治疗,探讨切口的选择及面神经的解剖方式。方法对50例腮腺后下极肿物分别采用常规的S形切口、颌后切口,分别从下颌缘支或颈支进行解剖,进行常规的肿物及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结果颌后切口+面神经颈支的解剖组,较常规S形切口+面神经下颌缘支解剖组,其术后味觉出汗症、感染及面神经功能障碍、面部畸形明显降低。结论对腮腺后下极肿物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时,宜选择颌后切口及从面神经颈支逆行解剖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中间神经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中间神经的显微解剖形态与毗邻组织结构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10%福尔马林固定血管内灌注混有彩色乳胶的人尸头16具,结合听神经鞘瘤三种手术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不同部位的中间神经。结果 中间神经分为桥小脑角段,内听道段和面神经管段,桥小脑角段与毗邻的关系不恒定,内听动脉与中间神经位置相对恒定,乙状窦前经迷路入路和颞下经岩入路可以较好地显露中间神经,结论 了解中间神经的显微解剖形态,可以正确选择手术入路,避免神经损伤,保护中间神经同保护面神经运动支一样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Lilequist膜的显微解剖及其手术意义。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15例尸头的Lilequist膜。结果:Lilequist膜是前切迹空间的网膜结构,鞍背、动眼神经、下丘脑及基底动脉是其主要附着结构,分下丘膜、间脑膜和中脑膜三类叶,伸向内上方、后上方及后(下)方,其大小、性状及附着均有较大差异,同垂体柄和后交通动脉等有纤维联系。结论:该膜可维系鞍后诸结构的空间位置,下丘膜分隔后交通动脉池与视交叉池,间脑膜主要分隔视交叉池与脚间池,中脑膜主要分隔脚间池与桥前池,均是重要的手术标志和界面。经幕上达到基底动脉尖或上斜坡,需经过该膜,可较安全地切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终板池相关手术提供显微解剖资料。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逐步观测14个尸头的终板池。结果 终板池呈高顶帐篷状,上部呈窄隙状居于隔区之间,侧壁向外下倾斜,前界为中线上的软膜融合线,后壁及后下壁为终板,底为视交叉及视神经间上膜,前下方达蝶骨平台后缘,多在视神经间形成一个隐窝,高度及长度均约2cm。主要含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分支,纤维小梁一般不多。结论 多数终板池内纤维连系少,不难进入,但前交通动脉同视神经/交叉间需小心锐性分离。前交通动脉后方所见丝状物通常是至下丘脑的小穿支,多不是纤维小梁,不要轻易切断。Heubner回返动脉可居于A1段前方、外上方或后方,多不难分开。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海绵窦外侧壁结构的显微解剖观测,为海绵窦直接显微手术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48例成人海绵窦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直接解剖观察和分析。结果:海绵窦的外侧壁分为表层和深层,其表层为硬脑膜内层,深层由第Ⅲ、Ⅳ、Ⅴ和Ⅵ颅神经鞘与鞘间的网状膜构成。本文同时对Parkinson三角和表腔进行了测量和描述。结论:本文对外侧壁的显微结构和显微手术入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尸头标本模拟颞下入路观察基底动脉分叉部显露范围,为临床基底动脉(BA)顶端区域病变手术入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0具(20侧)成人尸头标本,显微镜下模拟颞下入路解剖观察基底动脉顶端区域主要神经血管结构之间的关系,明确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所暴露的视野范围。结果颞下入路颧弓(颧弓后根前1/3处的颅骨内板)至小脑幕游离缘的最短距离为39.24±1.27mm,发现滑车神经自后床突后外方15.72±3.81mm处穿入小脑幕游离缘,在幕中潜行6.82±1.81mm,在未切开小脑幕游离缘之前,可暴露中颅窝底,斜坡面可暴露后床突鞍背及基底动脉分叉部、大脑后动脉的后穿支动脉;切开部分小脑幕游离缘增加向下的暴露,可见基底动脉分叉部及其主要分支,并扩大了对脑桥中部外侧面的视野。结论颞下入路可从侧方直视下观察基底动脉分叉部及P1段后方穿支动脉,利于对于动脉瘤顶部指向后和后下方动脉瘤的处理。在后床突后外方17mm以后切开小脑幕,是避免滑车神经损伤较为安全的方法。打开小脑幕后,增加了BA向下的暴露并扩大了对脑桥中部外侧面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改良经颈静脉孔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研究一期切除颅内外沟通型颈静脉型(JF)肿瘤的手术入路。方法 成人头颈标本10具,镜下解剖经颈静脉孔入路,研究其扩大显露范围。结果 切除枕骨颈突,从后方显露JF,然后切除乳突及迷路下岩骨,轮廓化面神经垂直段,扩大JF外侧显露。游离椎动脉C2-C1段和水平段,切除C1横突,扩大颈部显露。鼓乳切迹,二腹肌后腹与面神经关系密切。结论 改良经颈静脉孔入路可从后,外,下三个方向充分显露JF。鼓乳切迹,二腹肌后腹可作为面神经的定位标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直接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48例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其中瘤颈夹闭术42例,瘤壁加固术6例。结果术后恢复良好36例,轻残8例,重残2例,死亡2例。结论为防止再次出血,颅内动脉瘤应积极手术。手术时机的把握以及术中操作是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经小脑延髓裂(CMF)入路相关的显微解剖结构和毗邻关系,在不切开下蚓部情况下,分离CMF获得最充分的术野.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血管乳胶灌注的5具成人湿性尸头标本,按不同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相关组织和血管的形态结构和毗邻关系,并做了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 CMF入路不需切开下蚓部,可完全纵向显露从闩部至导水管下口,侧向显露从闩部至外侧孔的第四脑室底及脑桥背外侧区域.比较小脑下蚓部入路,CMF入路纵向显露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向显露距离明显大于下蚓部入路(P<0.05).结论 CMF入路可充分显露CMF、第四脑室周围、脑桥区域,比较下蚓部入路,显露充分,神经组织损伤小,手术安全性提高. 相似文献
18.
听神经瘤涉及的面神经段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涉及的面神经段的显微解剖,为听神经瘤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利用福尔马林充分同定的15例成人尸头标本,对面神经的脑干端、桥小脑角段、内耳道段及其毗邻结构进行测量和拍照。结果面神经脑干端与周围解剖结构有恒定距离。桥小脑角段由面神经运动根、中间神经两个根组成,与前庭蜗神经走行关系恒定。内耳道段处面神经运动根在前庭蜗神经前上方,中间神经和面神经运动根在内耳道中部合成一干,近内耳道底处面神经在内耳道底的横嵴上.垂直嵴前走行。结论研究听神经瘤涉及的面神经段显微解剖,有助于听神经瘤的切除.保护面神经。 相似文献
19.
海绵窦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绵窦位于中颅窝底垂体的两侧。目前 ,大多数学者认为海绵窦不是静脉窦 ,而是静脉丛 ,且与颅外的静脉相通。海绵窦内颈内动脉与静脉丛为血管与血管的关系 ,并提出更名为‘鞍侧腔’为宜。在临床上常用的海绵窦外侧壁三角有Parkinson三角和Mullan三角 ,上壁三角有Hukuba和动眼神经三角。颈内动脉在海绵窦内呈‘S’形弯曲 ,分为五段 ,有三个分支。但小儿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无弯曲。在海绵窦内不仅有Ⅲ -Ⅵ对脑神经 ,还有交感神经丛穿过。海绵窦结构复杂 ,是现代颅底外科和解剖学受重视的部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手术时机和显微手术方法。方法 87例颅内动脉瘤均经翼点入路行显微手术夹闭,30例在出血后3d内手术,其余在2周内手术。结果 术后DSA造影复查70例,动脉瘤完全消失66例,瘤颈部分残留4例。出院时优74例,良6例,差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3例。Hunt0-Ⅲ级72例中优70例,良2例。Ⅳ-Ⅴ级15例中优4例,良4例,差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3例。结论 CT、MRI可为颅内动脉瘤诊断提供重要信息,确诊主要靠DSA检查,但DSA造影阴性,不能否定动脉瘤存在,应结合CTA三维重建作出正确诊断。翼点入路是前循环动脉瘤最佳入路,显微手术夹闭仍是颅内动脉瘤最成熟、可靠的治疗方法之一,主张早期或超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