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1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消化道溃疡的影响,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4月108例慢性乙型肝炎并发消化道溃疡的患者及24例乙肝肝硬化并发消化道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消化道溃疡类型分为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组;所有患者均行碳14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分析Hp感染对不同患者消化道溃疡发生的影响。结果肝炎合并十二指肠溃疡组Hp阳性率为92.3%,高于肝硬化合并十二指肠溃疡Hp阳性率60.0%,肝炎合并胃溃疡组Hp阳性率46.3%,肝硬化合并胃溃疡组Hp阳性率44.4%(P<0.05);肝硬化合并十二指肠溃疡Hp阳性率高于肝炎合并胃溃疡及肝硬化合并胃溃疡患者(P<0.05);组间比较:HBV-DNA阳性患者中,肝炎合并十二指肠溃疡组Hp阳性率(66.2%)高于肝硬化合并十二指肠溃疡Hp阳性率53.3%,肝炎合并胃溃疡组Hp阳性率34.1%,肝硬化合并胃溃疡组Hp阳性率33.3%(P<0.05);肝硬化合并十二指肠溃疡Hp阳性率高于肝炎合并胃溃疡及肝硬化合并胃溃疡患者(P<0.05);组内比较:肝炎合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HBV-DNA阳性组Hp阳性率为58.1%,高于HBV-DNA阴性组30.4%(P<0.05);肝硬化合并十二指肠溃疡组患者中,HBV-DNA阳性组Hp阳性率为10.8%,高于HBV-DNA阴性组1.8%(P<0.05);不同肝硬化程度患者组间及组内比较Hp阳性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p感染明显增加慢性乙肝及乙肝肝硬化患者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风险,可能是慢性乙肝患者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旋杆菌 (helicobacter pulori,HP)在人群中有较高的感染率 ,且与慢性胃炎、胃癌等密切相关 ,是消化道疾病产生、迁延和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统计了近 2年来因消化系统症状来我院就诊的 14岁以下儿童共 15 0 0例 ,先将各年龄组的 HP感染情况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9年 8月~ 2 0 0 1年 8月间就诊的患有胃肠道疾病的 14岁以下儿童 ,主要症状为慢性腹痛、恶心呕吐、厌食等 ;对照组为该院儿保科健康查体的儿童 ,男、女各半。1.2 试剂 :由北京科芸生物工程应用技术研究所提供的 HP抗体检测试剂盒 ,按照说明书要求操… 相似文献
3.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24)
目的探究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糖代谢影响的研究,旨在为临床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392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C14呼气检查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共188例,未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试验组共204例,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血糖变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抑素变化以及高胰岛素血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空腹血糖为(6.24±0.11)mmol/L,服用葡萄糖溶液后2 h血糖为(8.09±0.74)mmol/L,对照组空腹血糖为(5.61±0.08)mmol/L,服用葡萄糖溶液后2 h血糖为(7.58±0.92)mmol/L,试验组空腹和服用葡萄糖溶液后2 h血糖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空腹和服用葡萄糖溶液后2 h胰岛素水平和胰高血糖素水平高于对照组,生长抑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高胰岛素血症发病率为30.39%,高于对照组的11.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水平增加、生长抑素水平下降,血糖明显升高,会增加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病率,临床上应该对患者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全世界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人数达20亿以上,其中约有3~3.5亿人成为慢性HBV感染者,我国作为HBV感染大国,HBsAg携带者约有1.2亿人,约占世界HBV感染者的1/3[1]。近年来,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患者幽门螺杆菌血清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者[2]。木研究采用病例对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更好地干预Hp感染相关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8—2019年在郑州市某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所有≥18岁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学历、居住地、职业等信息,并对患者在入院次日进行14C呼气试验检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Hp感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19年郑州市某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共2 763例,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并完成14C呼气试验检查者2 589例。其中男性1 441例,女性1 148例,年龄18~87岁,平均(56.08±16.80)岁。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以上消化道疾病为主,占68.91%,主要病种为慢性胃炎、肝硬化和消化性溃疡,分别占43.18%、15.33%、14.48%,检出Hp阳性694例,阳性率为26.81%。居住地为城市(OR=1.528)、年龄越大(OR=1.861)、职业为农林牧渔(OR=2.787)、生产运输(OR=3.766)、商业服务(OR=3.480)、机关事业人员(OR=1.998)、专业技术人员(OR=2.056)、病种为慢性胃炎(OR=2.678)、肝硬化(OR=2.617)、消化性溃疡(OR=4.600)、功能性胃肠病(OR=1.881)、结肠息肉(OR=2.787)、胃癌(OR=7.135)、结肠癌(OR=2.617)、肝癌(OR=1.992)的患者Hp阳性可能性较大。结论 消化内科住院患者Hp感染率较高,居住地、年龄、职业、病种不同的患者Hp感染率不同,可针对不同特征患者加强Hp的监测,尽早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6.
海南边防官兵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B型慢性胃炎的直接病因〔1〕,也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及胃淋巴瘤等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铁路职工人群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胶体法,检测血清幽门螺旋杆菌尿素酶抗体。结果 27 107名职工HP感染率为15.9%,其中男性22.0%,女性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40岁年龄组感染率较其他年龄组高。结论武汉铁路职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较低,男性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8.
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顾先仕,陈淑清综述慢性胃炎(CG)和消化性溃疡病(PU)[包括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的主要病因过去不太清楚,因此治愈率低,复发率高。1983年Marshall和Warren首次报道在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活组织标本中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精神疾病患者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方法 通过系统抽样,对2015年-2018年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收治人院的1 759例精神疾病患者进行血清抗Hp尿素酶抗体检测,并收集背景资料进行分析.同时纳入194例一般人群作为对照.结果 精神疾病患者抗Hp尿素酶抗体阳性720例,阳性率为40.93%;一般...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431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临床指标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431例患者分为4组,观察不同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组肝脏GS分期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各组患者GS分期与其他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不同ALT水平患者组间GS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ALT在20~40 U/L和40~80 U/L的患者中G2~4的比例分别为30.62%和35.47%,S2~4的比例则为49.24%和49.42%。不同G分级患者组间球蛋白(globulin,GLB)、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transpeptidase,GGT)、血小板(platelet,PLT)水平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不同S分期患者组间年龄、白蛋白(albumin,ALB)、AST、PLT、HBV DNA、APRI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HBV DNA水平和APRI指数是肝纤维化程度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即使ALT小于2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但部分患者仍有明显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进展,这些患者必须结合年龄、AST、GGT、APRI、HBeAg状态和HBV DNA水平进行评估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必要时须行肝脏穿刺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将86例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拉米夫定,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阿德福韦酯,治疗12个月后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及Child-Pugh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LT、AS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和HBV DNA转阴率高于对照组[86.05%(37/43)比65.12%(28/43),79.07%(34/43)比55.81%(24/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共发生7例次并发症,观察组共发生8例次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安全、有效,且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应用拉米夫定.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complic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treatment of lamivudine and adeforvir dipivoxil in decompeasated hepatitis B cirrhosis. Methods Eighty-six cases of decompensated hepatitis B cirrhosis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43 eases each by random digits tab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treatment and lamivudin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added with adefovir dipivoxil on the base of the treatmen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ect after 12 months' treatment was evaluated. Results After 12 months'treatment, the level of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total bilirubin (TBil), albumin ( ALB ) and Child-Pugh grade ha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than that before the treatment in two groups(P < 0.05 ), an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y improved more obvious (P <0.05). The frequence of seroconversion of HBeAg/HBeAb and HBV DN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6.05%(37/43) vs. 65.12%(28/43),79.07% (34/43) vs. 55.81%(24/43)],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 (P < 0.05 ). Seven cases of times complications happen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8 cases of times complications happen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ignificant (P > 0.05 ).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lamivudine and adefovir dipivoxil in the treatment of decompensated hepatitis B cirrhosis is superior to the only lamivudine.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慢性HBV感染者及其配偶HBV感染状况的调查和分析,评价婚后生活接触与慢性HBV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婚前即为慢性HBV感染者、且婚后血清HBV DNA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调查其配偶人群的家族史、献血史、输血史、吸毒史、健康体检史、婚检史、婚外性接触史及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史等,排除婚前已感染HBV或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在检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方面的实用价值.方法 选择10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及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检测.观察指标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血小板(PLT).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和Fibroscan结果,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肝硬度测定(LSM)与ALT、AST及TBIL呈正相关,与ALB、PLT呈负相关,与肝纤维化分期S呈正相关.采用LSM预测肝纤维化S4、S3、S2期的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9 (95% CI0.809 ~ 0.918),0.841(95% CI 0.810~0.901),0.806 (95% CI 0.747~0.866),相应的临界值分别为22.9,14.8,10.2 kPa.结论 Fibroscan与肝纤维化有良好的相关性,LSM> 10.2 kPa的患者可以考虑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骨桥蛋白(OPN)水平与肝功能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HBV感染血清学标志和HBV DNA的结果分为:A组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组为正常健康志愿者.用ELISA测血清OPN水平,常规方法测定血清ALT、AST、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移酶(GGT)浓度.结果 乙型肝炎患者OP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以HBeAg阳性组水平最高,OPN与ALT、AST、TBil呈正相关,与GGT无相关性.结论 OPN可能参与了病毒性肝炎肝脏的炎性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6.
徐晓明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33-35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对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肝硬化及肝功能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乙肝肝硬化患者167例(肝硬化组),根据Child-Pugh评分标准进行肝功能分级:A级48例(A级组),B级65例(B级组),C级54例(C级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乙肝肝硬化各肝功能分级组与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肝硬化组PLT、MPV、PDW分别为(88.53±21.36)×109/L、(9.47±2.02) fl、(12.41±1.16) fl,对照组分别为(172.64±37.42)×109/L、(11.47±2.16)fl、(10.49±0.83) fl,肝硬化组PLT、MPV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DW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级组、B级组、C级组PLT [(123.78 ±26.35)×109/L、(84.96±31.62)×109/L、(61.48±27.13)×109/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级组与对照组MPV、P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级组、C级组MPV、P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8±2.23)、(8.65±2.19)fl比(11.47 ±2.16) fl和(12.26± 1.35)、(14.13±1.54) fl比(10.49±0.83) fl](P< 0.05或<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LT、MPV与肝功能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365、0.473,P< 0.05).而PDW与肝功能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512,P< 0.05).结论 PLT、MPV、PDW可以作为评价乙肝肝硬化时肝功能分级指标,动态观察各参数变化规律,对乙肝肝硬化的病情评估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丹参酮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93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8例,对照组45例.两组均给予拉米夫定100 mg口服,1次/d,治疗时间为1年.观察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再给予丹参酮Ⅱ磺酸钠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应用时间为8周.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比较,观察组乏力、腹胀消失,脾肿大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减少,对照组乏力、腹胀改善,脾肿大与治疗前比较轻微减少,治疗前后两组改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纤维化指标明显下降,对照组肝纤维化指标下降不明显,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改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临床疗效评定的效果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4%,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8,P<0.05).结论 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应用丹参酮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使用拉米夫定可治疗HBV肝硬化,但长期使用易诱发病毒耐药.拉米夫定耐药,主要是由于HBV DNA链上酪氨酸-甲硫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YMDD)发生氨基酸置换,甲硫氨酸的rt204位点被异亮氨酸(rtM204I)或缬氨酸(rtM204V)替换.发生拉米夫定耐药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可以采用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或替诺福韦等方案进行治疗.此文对以上各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肝内表达与肝硬化的关系。方法对93例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活检样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CTGF肝内表达研究,结合HE染色和网状纤维染色,分析比较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的CTGF肝内表达及表达的细胞定位。结果肝硬化患者CTGF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1),肝纤维化程度越高,CTGF表达越强烈。CTGF的表达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炎性活动程度明显相关(P<0.05)。CTGF的表达主要集中于汇管区和纤维化区,肝星形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窦状隙内皮细胞染色常呈阳性。结论CTGF的表达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肝星形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窦状隙内皮细胞是肝内CTGF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LHBs)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医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3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的LHBs水平,并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随着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的增加,各组LHBs、HBV-DNA、ALT的表达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级LHBs、HBVNA、ALT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A、B级,但A、B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sAg(+)肝硬化患者LHBs的阳性率为92.3%、HBV-DNA的阳性率为100.0%,均明显高于HBsAg(一)肝硬化患者的65.2%、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HBs(+)组发生原发性肝癌的例数明显多于LHBs(一)组,但其他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腹腔感染、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检测血清中LHBs与HBV-DNA均反映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体内HBV复制情况,且可以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体内HBV的复制及病情严重分级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对临床治疗的有效性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