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约2/3的TIA患者会再发TIA或卒中.对TIA发病后的卒中风险进行预测可判断患者的预后,以便尽早对高危患者进行干预.文章就TIA后卒中的诸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了综述,以期为TIA的预后评价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各种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对230例临床确诊为TIA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的资料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χ2检验及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30例TIA患者发病与高血压、心房纤颤(AF)、年龄(>45岁)、性别、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 高血压、AF、年龄、性别等因素是TIA发生的高危因素,对存在危险因素的TIA患者,要尽早干预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是脑梗死最重要的预警信号,也是预防脑梗死的关键时期.有效控制TIA的危险因素,可预防和控制其发作和进展.文章对TIA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短期内发生卒中的风险很高.对TIA的近期卒中风险做出预测,快速筛选高危患者,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可以减少卒中的发生.文章对目前TIA后近期卒中风险预测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定义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定义、病因、诊断和治疗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最新的观点认为,TIA是由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且无急性脑梗死证据.症状持续时间不再是关键,是否存在梗死才是区别TIA与缺血性卒中的关键,因此强调神经影像学在TIA诊断方面的重要性.TIA作为一种神经科急症,要求对其危险程度进行分层评价,并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6.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传统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112例TIA患者和62例对照者的血浆Hcy浓度,分析Hcy浓度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血浆Hcy浓度<10.0 μmol/L组相比,血浆Hcy浓度10.0~14.9 μmol/L组(OR=2.450,95% CI 1.091~5.502)和≥15.0 μmol/L组(OR=5.169,95% CI 2.096~12.746)的TIA风险显著增高.将TIA作为应变量,各种血管危险因素(包括Hcy浓度)作为自变量,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血浆Hcy浓度<10.0 μmol/L组相比,血浆Hcy浓度>10.0 μmol/L组TIA风险显著增高(OR=3.150,95% CI 1.380-7.192).结论:血浆Hcy浓度是TIA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预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被认为是脑梗死的危险预警信号.为了快速筛选出高危TIA患者,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从而预防卒中,文章就影响TI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目前较为常用的预后评价量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与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因素,以期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80例TIA者,其中18例TIA者进展为脑梗死、62例TIA者未进展为脑梗死;同时利用ABCD2评分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对比与观察,然后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 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血压、肢体状况、症状持续时间和有无糖尿病.结论 短期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因素诸多,而加强因素的调查与防控对控制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部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可能会进展为缺血性卒中,部分患者因合并心血管病而死亡.近年来的研究显示,ABCD2量表在TIA预后评估中有着重要价值.文章概述了ABCD2量表的来源和应用,重点阐述了该量表在TIA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危信号,预示着卒中风险显著增高,尤其是在7 d内.对TIA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和分层十分重要.根据TIA患者的卒中危险因素制定了多种简易预测量表,例如加利福尼亚量表、ABCD量表、ABCD2量表等.其中以ABCD评分最为常用,但随着其应用越来越普遍,该量表的缺陷也日益显现.近年来,为了提高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继推出了ABCD评分的衍生量表.文章就ABCD评分及其衍生的量表在TIA患者卒中风险预测应用中的发展演变、内容和预测价值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120例,依据是否发展为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32例和非脑梗死组88例,采用ABCD2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并分为低危组(0~3分,38例)、中危组(4~5分,71例)和高危组(6~7分,11例),观察患者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2.6%、32.4%和72.7%,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脑梗死组比较,脑梗死组年龄≥60岁、入院时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出现肢体无力、脑缺血症状持续时间≥10 min、有糖尿病史患者比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评分标准是临床预测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ABCD~3-I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脑卒中风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ABCD3-I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182例,分别采用ABCD2、ABCD3、ABCD3-I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其中ABCD3-I危险分层分为低危40例,中危74例,高危68例,并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ABCD2、ABCD3与ABCD3-I评分法预测TIA后7d内脑梗死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5、0.713、0.831。TIA患者7d内进展为脑梗死27例(14.8%)。ABCD3-I评分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0、6.8%、32.4%,中危和高危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患者,高危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危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D3-I评分与7d内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r=0.486,P<0.01)。除年龄因素外,ABCD3-I评分法中各个评分项目对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均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 ABCD3-I评分法能更有效地预测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可作为常规应用于临床,指导TIA危险分层评价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暂性全面遗忘(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患者脑血管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预后及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TGA患者61例为TGA组和TIA患者61例为TIA组,对比2组脑血管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TGA组随访6个月。结果与TIA组比较,TGA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TG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症状持续时间明显延长[300.0(150.0,480.0)min vs 20.0(5.0,60.0)min,P=0.000]。TGA组6个月内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TGA组复发患者9例(14.75%),复发患者与未复发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脑血管危险因素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GA组发作前有潜在诱发因素或事件15例(24.59%)。TGA组颈动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低于TIA组(9.84%vs 80.33%,P<0.01;32.79%vs 59.02%,P<0.05)。结论 TGA与脑血管危险因素不相关,其发病与病前应激因素及潜在诱发因素或事件相关。TGA是一个良性病程,预后较好,可能不是TIA的一种特殊亚型。  相似文献   

14.
颅内外血管狭窄增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的危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狭窄对首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96例首次发作TIA的患者行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根据是否有颅内外狭窄,将其分为颅内外血管狭窄组(狭窄组)142例和无颅内外血管狭窄组(正常组)54例,比较两组3个月内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TIA再发率和病死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估计生存率。结果狭窄组发生TIA 22例、脑梗死21例、死亡6例、合计发病49例,正常组发生TIA 4例、脑梗死2例、死亡0例、合计发病6例。在脑梗死和合计发病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TIA再发率、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颅内外血管狭窄是TIA后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A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ischemic stroke.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ischemic stroke in the elderly is atherosclerosis. Patients who have had a recent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are at high risk for subsequent stroke. Thus far only aspirin and ticlopidine have proven to b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stroke. At present, all elderly patients who have had an atherothromboembolic TIA or stroke should receive therapy as well as either aspirin or ticlopidine for control of atherosclerotic risk factors.  相似文献   

16.
应用ABCD2评分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7 d内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事件(AT).方法 应用ABCD2评分回顾性研究符合本研究人选标准的198例TIA临床资料,根据评分分为低危组(≤3分)和中-高危组(≥4分),分别统计TIA发病7 d内AT事件的发生率、种类及危险因素,并在两组间进行卡方检验.结果 既往病史依次为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和高脂血症,低危组TIA发病7 d内AT事件发生率为6.19%(6/97例),均为TIA复发;中.高危组为14.85%(15/101例),其中TIA复发2例、缺血性卒中10例、TIA复发+缺血性卒中1例、心绞痛1例、心肌梗死1例,两组均无周围性血管病以及血管病性死亡;中-高危组TIA后7 d内AT事件明显多于低危组(51.70%比27.27%,P<0.05).结论 ABCD2评分≥4分的TIA病人在发病后7 d内有更高的发生AT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目前研究认为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TIA后短期内发生再次TIA以及脑梗死的风险很高,如何准确地评估TIA后再次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的风险对指导临床处理有很大的意义,本文就近年来研究较多的ABCD2评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颈动脉狭窄、溶血磷脂酸、超敏C反应蛋白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