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发现逐渐呈现衰老细胞的特征,但是,年龄是否影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衰老进程则报道罕见.目的:观察年龄对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增殖和衰老以及氧化应激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单因素设计,细胞学体外对比观察,于2007-07/12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完成.材料:骨髓来源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门诊28名健康自愿者,其中健康老年人14名,男10名,女4名;年龄60~73岁,平均65岁.健康年轻人14名,男9名,女5名;年龄18~28岁,平均25岁.方法:无菌条件下穿刺健康自愿者髂后上嵴,抽取骨髓2.0~3.0 mL,注入含肝素的无菌抗凝管中,加等体积的无菌PBS稀释,离心后以1×105/cm2骨髓来源的有核细胞接种于6孔板培养,于接种4 d后换液,去除未贴壁细胞,以后每3 d换液.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抗原,比较两组原代细胞集落形成数量、首次传代和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时间、早代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的衰老细胞计数及其上清液丙二醛水平.结果:两组体外培养的原代和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形态上无差异,早期呈集落样生长.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表型一致,CD44、CD105阳性表达,不表达CD34.老年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首次传代与次代传代时间显著长于年轻人,集落形成单位显著少于年轻人(P<0.05).第5代老年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开始出现较多宽大扁平的衰老细胞,经β-半乳糖苷酶染色胞浆呈蓝绿色.第5代年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多保持梭形细胞外观,β-半乳糖昔醮染色阴性.老年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中丙二醛水平随代数增加而逐渐升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比和上清液丙二醛水平显著高于同代年轻人(P<0.05).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和增殖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体外培养的早代龄老年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出现衰老征象,伴随氧化应激而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年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的影响以及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分析183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情况,对比不同年龄段骨髓单个核细胞数、原代间充质干细胞数量、细胞增殖速度、细胞形态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不同年龄段骨髓有核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没有明显差异,单个核细胞数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但没有统计学差异.不同年龄段收获原代间充质干细胞数量、细胞增殖速度有明显差异(P<0.01).年轻组、中年组收获原代MSC细胞明显多于年老组,增殖能力明显强于年老组.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增殖能力衰退,在干细胞临床治疗中,不适宜从老年患者中获取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并优化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体外分离培养方法,鉴定其生物学特性,为BMSCs应用奠定技术基础。方法将手术弃骨无菌条件下用无血清培养液(α-MEM培养基、100 u/m l青霉素,100 u/m l链霉素)冲出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hBMSCs,通过传代培养,扩增hBMSCs。倒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细胞计数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分析冻存细胞复苏后的生长特性,免疫荧光染色测定hBMSCs表面标志,成骨诱导试剂盒检测hBMSCs向成骨分化的潜能。结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hBMSCs呈梭形、多角形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大小均一,漩涡状生长。细胞生长曲线分析细胞贴壁2 d基本无增殖,处于潜伏期,对数增殖期为3~6 d,第7天后进入平台期,细胞出现接触抑制现象。冻存细胞复苏后细胞生长特性无明显改变。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第3代hBMSCs小鼠IgG、CD34、CD45表达阴性;CD29、CD90、CD166表达阳性,均为胞浆着色,细胞表型稳定。成骨诱导试剂诱导细胞10d后hBMSCs表现成骨细胞特性,且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的hBMSCs纯度高,增殖活性强,传代培养生长旺盛且生物学特性稳定;可为组织细胞工程和基因治疗提供理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rBMSCs)定向分化为肝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法体外培养rBMSCs,设实验组及对照组,应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诱导分化,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检测CK18、CK19及波形蛋白Vimentin;ELASA等方法检测甲胎蛋白,白蛋白及碱性磷酸酶。结果:rBMSCs经体外培养诱导后呈多角形、卵圆形改变,白蛋白,AFP,CK18、CK19表达阳性,碱性磷酸酶出现明显改变。结论:rBMSCs体外经HGF诱导下,具有向肝干细胞分化的能力,可成为肝组织工程主要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5.
背景: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可以修复组织器官损伤,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组织修复能力减弱,是否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减弱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年龄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15份骨髓标本来源于青岛市中心医院骨折或行髋关节置换患者,其中儿童、成年人、老年人各5例,年龄分别为7~12岁,20~55岁,60~90岁.抽取人骨髓组织,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核细胞并接种于培养瓶内,在第5天计数集落形成单位;当贴壁细胞融合后进行传代,第1代细胞分两种方式进行培养:192个细胞接种于2个96孔板观察单细胞克隆形成能力,12 500个细胞以5×103/cm2接种于培养瓶内并以此密度连续传代观察细胞增殖率.结果与结论:不同年龄人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和细胞增殖率无明显区别(P > 0.05),但单细胞克隆形成能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 < 0.01).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和增殖能力没有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其中能形成单细胞克隆未定向干细胞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相似文献   

6.
背景: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可以修复组织器官损伤,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组织修复能力减弱,是否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减弱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年龄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15份骨髓标本来源于青岛市中心医院骨折或行髋关节置换患者,其中儿童、成年人、老年人各5例,年龄分别为7~12岁,20~55岁,60~90岁。抽取人骨髓组织,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核细胞并接种于培养瓶内,在第5天计数集落形成单位;当贴壁细胞融合后进行传代,第1代细胞分两种方式进行培养:192个细胞接种于2个96孔板观察单细胞克隆形成能力,12500个细胞以5×103/cm2接种于培养瓶内并以此密度连续传代观察细胞增殖率。结果与结论:不同年龄人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和细胞增殖率无明显区别(P〉0.05),但单细胞克隆形成能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0.01)。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和增殖能力没有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其中能形成单细胞克隆未定向干细胞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相似文献   

7.
年龄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年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用贴壁法培养不同鼠龄的大鼠骨髓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MSCs表面抗原,通过测定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数及MTT法来检测骨髓MSCs的数量及增殖能力,并用ELISA法检测MSCs培养上清IL-6、干细胞因子(SCF)的水平。结果:随年龄的增加,大鼠骨髓MSCs的数量明显减少(P<0.05);2月龄组大鼠MSCs培养上清中IL-6、SCF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均P<0.05),且高龄大鼠骨髓MSCs的增殖能力明显降低。结论:年龄增加可导致大鼠骨髓MSCs数量减少,体外增殖能力减退。  相似文献   

8.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体外优化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进行纯化、扩增,同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获得足量细胞用于材料细胞的相容性研究.方法:抽取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相结合进行分离培养,观察其增殖和生长特性,绘制生长曲线,测定贴壁率.结果: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相结合得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度高,性状稳定,生长曲线相似,传代后第12小时贴壁率高达90%;Giemsa染色光镜观察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单核细胞,呈梭形或不规则长多边形.结论:建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最适条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强,可作为材料细胞相容性研究的受试细胞,并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9.
夏冰  王捷  郭立达  詹纯列  肖育华  杨传红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7):138-140,i0006
背景:骨髓间充质于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可分化成多种非造血细胞系及寻踪损伤组织并进行修复,BMSC潜在的临床应用已被广泛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有待进一步探讨。目的:观察体外培养条件下几种不同种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 设计:随机对照观察。 单位: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学实验科。 材料:实验于2004-06/2005—07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完成。选择30只体质量为(16.0&;#177;2.0)g,出生35~40d的昆明小鼠;30只体质量为(160&;#177;20)g,出生约40d的SD大鼠;8只体质量(2.0&;#177;0.2)kg,出生80-90d的新西兰白兔。所有动物为清洁级,购自南方医科大学动物中心;10名健康志愿者的骨髓,所有健康志愿者年龄25—32岁,男女各半。 方法:采用Caplan实验室建立的方法制备小鼠和大鼠BMSC,通过髂骨穿刺取得骨髓液分离免和人的BMSC。光镜和电镜观察各种属BMSC形态,MTT法测各种属BMSC定生长曲线,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和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种属BMSC表面分子Stro-1的表达,并通过试剂盒检测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免疫组化检测骨钙素表达以及Von Kossa法显示钙盐沉积等手段评价BMSC对成骨诱导液(10nmol/L地塞米松,10mmol/L磷酸甘油和50mg/L抗坏血酸)反应性。成脂分化程度以含Oil Red-O-染色油滴的细胞百分数评估。 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种属BMSC的生长形态和生长曲线。②各种属BMSC标志物Stro-1的表达。③对成骨诱导液的反应。 结果:①光镜下观察的各种属BMSC生长形态明显不同,在成熟或老化阶段,小鼠细胞变扁平,呈不规则多角形,破碎时成点状沉积在瓶底;大鼠、家兔和人的细胞老化后体积明显增大。呈多边形,胞浆中出现空泡,呈棉絮状漂起、自瓶壁脱落。各种属BMSC多层重叠生长方式相同。均无接触抑制并分别含有两群细胞(一群可从单细胞长成克隆,迅速扩增;另一群零星散在分布,不进行增殖)。电镜显示所有原代细胞均有微绒毛,根据超微结构可分为2个亚群:一群细胞富有细胞器,以常染色体为主;另一群细胞器少,且以异染色体为主。各种属BMSC生长曲线基本一致。②人原代贴壁细胞BMSC标志物Stro-1的阳性率为(91.4&;#177;8.3)%,小鼠为(83.5&;#177;6.2)%。③在成骨诱导液中,小鼠BMsc向脂肪细胞分化,家免细胞死亡,大鼠和人细胞可被成功诱导为成骨细胞。BMSC在培养中有自发分化现象。 结论:小鼠、大鼠、家兔和人BMSC可在体外被大量扩增,得到以低/未分化细胞为主的、不同分化程度细胞的混合物;不同种属BMsc在形态学和对同一诱导液的反应性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cells,骨髓MSCs)是骨髓内除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之外的另一类干细胞,是骨髓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内外均具有支持和调控造血的作用。因其比较容易贴壁和形成成纤维样的克隆,因此也称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 fibroblast,CFU-F)。又由于它们来自骨髓的支持结构,并作为滋养层支持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因此也有人称其为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  相似文献   

11.
背景组织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骨缺损完全再生修复带来了新的希望,种子细胞的快速扩增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目的观察人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培养时,细胞种植密度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诱导分化影响.设计重复测量设计.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细胞培养室和检测分析室.对象实验于2003-01/2004-03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的创伤、烧伤和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从5例男性健康志愿者髂骨骨髓中分离扩增的干细胞.方法将第2代间充质干细胞以8×103/cm2,3×103/cm2,8×102/cm2密度接种,分析其生长曲线,并扩增培养18 d,记录细胞扩增数量,再分析扩增后细胞的生长曲线和成骨诱导能力.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种植密度下细胞生长曲线.②碱性磷酸酶染色和骨钙素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结果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阴性表达碱性磷酸酶、CD34;在8×103/cm2种植密度下,细胞倍增时间40 h,18 d后细胞数量扩增(51±13)倍;在3×103/cm2种植密度下,细胞扩增(28±6)倍;在8×102/cm2种植密度下,细胞总数仅增加(5±3)倍.在低密度下获得的细胞增殖能力强于高密度组,两组细胞均具有成骨诱导能力. 结论种植密度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有明显影响,快速扩增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宜选择8×103/cm2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2.
背景:组织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骨缺损完全再生修复带来了新的希望,种子细胞的快速扩增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的:观察人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培养时,细胞种植密度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诱导分化影响。 设计:重复测量设计。 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细胞培养室和检测分析室。 对象:实验于2003-01/2004-03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的创伤、烧伤和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从5例男性健康志愿者髂骨骨髓中分离扩增的干细胞。 方法:将第2代间充质干细胞以8&;#215;10^3/cm^2,3&;#215;10^3/cm^2,8&;#215;10^2/cm^2密度接种。分析其生长曲线,并扩增培养18d,记录细胞扩增数量,再分析扩增后细胞的生长曲线和成骨诱导能力。 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种植密度下细胞生长曲线。②碱性磷酸酶染色和骨钙素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结果: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阴性表达碱性磷酸酶、CD34;在8&;#215;10^3/cm^2种植密度下,细胞倍增时间40h,18d后细胞数量扩增(51&;#177;13)倍;在3&;#215;10^3/cm^2种植密度下,细胞扩增(28&;#177;6)倍;在8&;#215;10^2/cm^2种植密度下,细胞总数仅增加(5&;#177;3)倍。在低密度下获得的细胞增殖能力强于高密度组,两组细胞均具有成骨诱导能力。 结论:种植密度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有明显影响,快速扩增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宜选择8&;#215;10^3/cm^2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3.
背景:生理条件下机体内多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并不明显,然而在一定刺激下可表现出旺盛的有丝分裂活动,具有很强的增殖倍增能力,且体外实验表明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目的:进一步验证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殖与多向分化潜能.方法:全骨髓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筛选法进行纯化,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特征,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免疫组化法对细胞表面干细胞标志CD44进行鉴定.取传至第4代细胞,分别用成骨、成软骨、成脂肪和成神经诱导剂予以培养,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油红O染色、NeuN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分化能力鉴定.结果与结论:分离培养的细胞呈长梭形或多边形,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群体倍增时间约为31 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后CD44呈阳性表达,CD34呈阴性.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2周后出现钙盐沉积,成软骨诱导培养2周后Ⅱ型胶原检测呈阳性,成脂肪诱导培养2周后在细胞的胞浆内充满大量红色脂肪滴,成神经诱导6 h后细胞出现突起,类似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纤维,NeuN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表明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殖能力旺盛,可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神经元样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4.
培养基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扩增与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α-MEM,DMEM-HG,DMEM-LG3种培养基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贴壁、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4/2005-12在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获取:从1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股骨中用全骨髓分离法分离得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将第4代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在α-MEM,DMEM-HG,DMEM-LG三种培养基中以1×107L-1的密度培养于24孔板中,观察细胞形态,测生长曲线和贴壁率。②为消除贴壁差异,在α-MEM培养基中待接种的细胞贴附后,分别更换DMEM-HG或α-MEM培养基进行培养;在DMEM-HG培养基中贴附的细胞以同样方法处理,比较其生长速率和细胞密度。③以100个细胞/孔的密度将细胞接种于3种培养基的6孔板中,测克隆形成率。④细胞以0.5×107L-1的密度接种于24孔板,分别在3种培养基中扩增至50%汇合后,改用成骨诱导培养液进行诱导培养,茜素红染色测其矿化能力。结果:①3种培养基中细胞在α-MEM中贴壁率最高,达(41.7±1.4)%,第1天即进入对数生长期,平均比生长速率最大,为0.57d-1,平均倍增时间最短,为2d,培养期最大扩增倍数为27.9倍,克隆形成率最多,达(30.9±2.6)%。②消除贴壁差异后,细胞在不同培养基中生长无明显差别,两条生长曲线基本重合。③3种培养基中扩增的细胞经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皆为阳性,其中DMEM-HG培养基中阳性最明显。结论:α-MEM培养基适合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和扩增,引起细胞在不同培养基中生长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贴壁率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复方接骨中药对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2/2005-02在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完成。①取体质量(250±10)g的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②复方接骨中药(厚朴10g,大黄10g,枳壳10g,桃仁10g,苏木10g,当归10g,红花5g,骨碎补15g,川断15g,熟地15g,自然铜10g,龟板10g,枸杞15g,杜仲15g)按体表面积折算为SD大鼠的等效剂量后,按中医传统方法煎制,灌喂量2.5mL/(只·d)。于晨8:00灌喂实验组大鼠。在同样的条件下用等量浓缩自来水灌喂对照组。两组均连续灌喂10d。末次灌喂前一天20:00大鼠禁食禁水,末次灌喂后2h,取股动脉血制备出含药血清及对照血清。③取3个月龄雄性SD大鼠1只,在无菌条件下取股骨、胫骨骨髓,实验组骨髓细胞采用体积分数为0.1含药血清 DMEM培养。对照组骨髓细胞采用体积分数为0.1非含药血清 DMEM培养,传代3次后用于实验。每日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形态变化,于培养第24,48,72,96,120小时用四唑盐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用吸光度表示),于培养1,2,3,4周末用碱性磷酸酶检测细胞分化情况。结果:6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细胞的生长曲线均呈“S”形,在72,96,120h时实验组细胞均比对照组细胞增殖迅速(吸光度值分别为0.213±0.021,0.192±0.032;0.341±0.031,0.274±0.021;0.401±0.016,0.325±0.014,P<0.05,P<0.01,P<0.01)。②两组细胞均是在第2周末时碱性磷酸酶活力达到高峰,第3周末开始下降。第2,3周末时实验组碱性磷酸酶活力显著大于对照组[(10.28±0.71),(7.41±0.53)nkat/L,P<0.01;(8.81±0.76),(6.37±0.41)nkat/L,P<0.05]。③镜下观察实验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量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对照组成骨细胞数量、密度明显低于实验组。结论:复方接骨中药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6.
背景: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已被证实有较强的增殖能力,且能向成骨细胞、成神经细胞、类肝样细胞等诱导分化,但对其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不多。目的:在体外诱导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细胞分化。方法:体外培养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并鉴定。取第3代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调整细胞悬液浓度为1.6×1010 L-1,在24孔板中央分别滴5,10,15μL细胞悬液,培养2 h(目的是形成微团);然后加入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或软骨诱导培养基培养14 d,阿利新蓝染色,进行大体观察及倒置显微镜观察。结果与结论:应用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培养的对照组,细胞增殖形成大量贴壁细胞,贴壁细胞具有典型的间充质细胞形态;应用软骨诱导培养基培养后,细胞只保持微团,不继续增殖形成贴壁细胞,微团基部无贴壁细胞,随着接种细胞数量的增加,微团直径增大。说明人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可作为组织工程、细胞治疗等应用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1.0 mT低频交变电磁场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力、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选用1.0 mT正弦波电磁场进行实验,电磁场频率分别设置为10 Hz,30 Hz,50 Hz和70 Hz。不同频率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每天均接受8 h暴磁处理,培养时间为2周。分别在不同时间点使用Live/Dead试剂盒检测不同频率电磁场对细胞活力的影响;使用DNA定量方法评价细胞增殖水平;使用Von Kossa染色方法检测细胞外基质矿化程度;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骨钙素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合成情况。 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50 Hz及70 Hz电磁场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力有明显影响;10 Hz电磁场可显著促进细胞增殖;暴磁2周后,发现50 Hz组骨钙素及骨形态发生蛋白合成水平明显高于其它暴磁组;并且50 Hz组中矿化结节数量及密度也较其它组明显增加。 结论 不同频率1.0 mT低频交变电磁场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力、增殖及成骨分化方面的影响各不相同,本研究结果为电磁场应用于骨组织再生医学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是再生医学研究的热点,中药干预间充质干细胞为再生医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目的:回顾与总结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过程中加入中药干预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索中医药与间充质干细胞研究的结合点和发展趋势.方法:以"中药"或"中草药"和"间充质干细胞"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以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或"herbal medicine"或"Botanical Drugs"和"mesenchymal stem cells" 为检索词检索Pubmed医学数据库.结果与结论: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35篇.结果显示许多中药及复方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与分化有促进作用,具有安全、易于在临床推广使用等特点.而且中药在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存活等方面具有重大潜力.  相似文献   

19.
Yixin-Shu capsules (YXS) are a Chinese Materia Medica standardized product used for heart disease and their effectiveness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rough both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However, the mechanism involved has remained unclear. The effect of YXS on the cardiac-like differenti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The intestinal absorption liquid of YXS was prepared using an in vitro intestinal absorption method and 62 compounds have been identified. A compound-target-function network constructed by a network pharmacology-based approach indicated that these compounds had an effect on cell differentiation. The effects of YXS on cardiac-like differenti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as verified by detecting cardiac-specific protein expression such as α-actinin, cardiac troponin-I and desmin through real time-PCR, western blotting and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A network pharmacology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facilitation of YXS on the cardiac-like differentiation may be through the TGF-β signaling pathway, Wnt signaling pathway and MAPK signaling pathway. The observed improvements on cardiac differentiation may be due to the novel molecular mechanism for YXS that could also benefit developments in cardiac tissue engineering.

A network pharmacology analysis indicated intestinal absorption liquid of Yixin-Shu capsules had an effect on cell differentiation, which was verified by its effect on cardiac-like differenti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was also predicted.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骨髓、外周血、脂肪及胚胎等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相比,脐带和胎盘组织来源的问充质干细胞具有来源广泛、易于获得、不引起供者不适以及不存在道德伦理争议等优势。目的:探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传代的方法及其分化潜能,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基础研究依据。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与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有关的文章,中文检索词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英文检索词为“Placenta-derivedmesenchymal stem cells,Inducton and differentiation in vitro”。共检索到文献98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33篇文献。结果与结论:目前国内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国外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在实验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且也在临床应用研究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来源广泛,取材方便,不引起供者不适以及不涉及伦理道德问题,与捐献骨髓或采集动员外周血相比,供者无痛苦,感染机会少,扩增能力强等,在临床治疗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