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Lynch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的肠外肿瘤,与散发性子宫内膜癌不同,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病因及发病机制是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及PMS2)的突变或异常表达。患者发病年龄年轻,病理类型多样,包括子宫内膜样癌、透明细胞癌、浆液性癌、未分化癌或癌肉瘤等。由于该病再次发生肿瘤的风险较高,危害大,因此及时治疗Lynch综合征相关的子宫内膜癌是有效预防该类患者再次发生肿瘤的关键。就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和筛查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缺失的情况,研究其与临床标准诊断之间的关系,以及MMR蛋白表达缺失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1年12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31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免疫组化法分析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表达情况。结果:临床诊断或可疑的Lynch综合征22例(7.0%),存在MMR表达缺失者49例(15.7%)。临床诊断或可疑Lynch的患者中,存在MMR表达缺失者的比例明显升高(P=0.011),其中主要是MSH6表达缺失存在差异(P=0.004)。MSH2表达缺失和MSH6表达缺失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更低(P=0.002,P=0.045)、淋巴结转移的比例更高(P=0.025,P=0.020)、肿瘤分化差(P=0.030,P=0.010);MSH6表达缺失的患者,相对年龄更小(P=0.021)。结论:免疫组化检测MMR蛋白表达缺失在诊断或可疑Lynch综合征患者中的比例更高,可用于辅助进行Lynch综合征的筛查及诊断。MMR蛋白表达缺失与患者低龄、存在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不良等临床病理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3.
正Lynch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是一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癌症综合征,主要包括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以及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1]。LS的发病根源是由于细胞DNA的错配修复(MMR)系统中的MLH1、MSH2、MSH6和PMS2的基因突变,其阻碍了细胞DNA合成过程中的错配修复[2]。早期及时诊断可以对癌症的预测及下一步治疗产生影响。目前,已证实LS患者进行CRC监管可以获得很好的生存获益[3],而国际上LS相关CRC监管的临床指南,并不完全适合妇科肿瘤。在女性中,LS的首发肿瘤多为EC,而且由于子宫内膜癌的前驱症状较明显,临床多早期发现,早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绝大部分子宫内膜癌为散发型,只有2%为遗传型,遗传型子宫内膜癌也称为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LS-EC)。本例患者43岁,因子宫下段赘生物活检提示子宫内膜低分化腺癌,行子宫内膜癌根治性手术,因肿瘤位于子宫下段,且病理特征提示子宫内膜样腺癌,因存在多个高危因素故行Lynch综合征筛查。根据2019年Manchester国际共识,妇科肿瘤筛查Lynch综合征的流程明确,首先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丢失的蛋白,发现潜在的突变基因,最终通过高通量测序(NGS)技术确诊为MSH2基因13号外显子E701fs移码突变导致的LS-EC。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错配修复(MMR)蛋白在子宫内膜癌(E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MMR蛋白在Lynch综合征相关EC中筛查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行免疫组化法检测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表达的EC患者80例,分析MMR蛋白表达缺失病例的临床资料及肿瘤组织病理学特点,其中2例行全外显子测序明确基因突变位点。结果:80例EC患者中,MMR蛋白表达缺失者22例(27.5%),其中以MLH1和PMS2蛋白缺失表达为主。MMR蛋白表达缺失者年龄相对更小,以子宫下段居多(P0.05)。其中2例经全外显子基因测序验证了相应MMR基因的突变。结论:免疫组化检测MMR蛋白表达缺失可用于Lynch综合征相关EC的初筛。MMR蛋白表达缺失与患者低龄及病灶部位相关。对于经济条件允许的患者,可进一步行全外显子测序确定相关基因的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缺失情况,探讨错配修复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0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化法分析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MR蛋白(MSH2、MSH6、MLH1、PMS2)及ER、PR、Ki67表达情况。结果:101例子宫内膜癌中MMR、MSH2、MSH6、MLH1、PMS2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40.6%(41/101)、8.9%(9/101)、10.9%(11/101)、14.9%(15/101)、31.7%(32/101)。MLHl/PSM2及MSH2/MSH6联合缺失率分别为13.9%(14/101)及4.0%(4/101)。BMI<24kg/m~2与MSH2表达缺失相关(P<0.05),24kg/m~2≤BMI<28kg/m~2与PMS2表达缺失相关(P<0.05);内科合并症(高血压病、糖尿病等)与MLH1表达缺失相关(8.2%vs 24.3%,P<0.05)。肌层浸润深度≥1/2与MMR、MSH6、MLH1及PMS2表达缺失相关(P<0.01)。肿瘤直径≥2cm与MMR及PMS2表达缺失相关(P<0.01)。结论:MMR蛋白表达缺失与预后不良相关。肿瘤组织MMR蛋白尤其是MLH1/PMS2检测有助于识别预后不良患者,特别是Lynch综合评估后进行辅助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Lynch综合征是一种已被公认的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是引起遗传性结直肠癌最常见的病因,也是目前唯一已知的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病因,Lynch综合征相关肿瘤还包括卵巢癌、胃癌、尿路上皮癌和小肠癌等。虽然已明确Lynch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是错配修复缺陷和微卫星不稳定性,但是近年来其诊断和分子发病机制方面不断有新的进展,提示不同的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对应着不同的Lynch综合征相关肿瘤及不同的发病率,对患者的监测产生着新的影响,治疗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和改进,如利用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免疫效应治疗Lynch综合征相关肿瘤已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介绍Lynch综合征的遗传学特征、筛查诊断、其相关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重点阐述该综合征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MMR)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行全子宫切除术并经病理诊断的8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SH2、MSH6、MLH1、PMS2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指标的关系。结果 8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MMR蛋白总表达缺失率为14.8%(12/81),其中MLH1/PMS2配对表达缺失率最高(66.7%,8/12),MSH2/MSH6配对表达缺失次之(16.7%,2/12),MSH6或PMS2单独表达缺失最少(8.3%,1/12)。MMR表达缺失组与MMR表达正常组在脉管内癌栓、淋巴结转移、累及子宫下段、临床FIGO分期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患者年龄、肿瘤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有无复发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R蛋白表达异常可辅助用于初步筛选子宫内膜癌相关Lynch综合征患者,并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Lynch综合征是一种已被公认的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是引起遗传性结直肠癌最常见的病因,也是目前唯一已知的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病因,Lynch综合征相关肿瘤还包括卵巢癌、胃癌、尿路上皮癌和小肠癌等。虽然已明确Lynch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是错配修复缺陷和微卫星不稳定性,但是近年来其诊断和分子发病机制方面不断有新的进展,提示不同的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对应着不同的Lynch综合征相关肿瘤及不同的发病率,对患者的监测产生着新的影响,治疗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和改进,如利用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免疫效应治疗Lynch综合征相关肿瘤已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介绍Lynch综合征的遗传学特征、筛查诊断、其相关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重点阐述该综合征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Lynch综合征又称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突变引起。Lynch综合征根据有无肠外肿瘤分为Ⅰ型(无肠外肿瘤)和Ⅱ型(有肠外肿瘤),Ⅰ型仅表现为结直肠癌;Ⅱ型除结直肠癌外,还表现为多样性肠外肿瘤,常见有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在某些Lynch综合征Ⅱ型患者的家族中还有其他恶性肿瘤的发生,如输尿管和肾盂的移行细胞癌、胃癌、小肠癌、胰腺癌、甲状腺癌、脑肿瘤、皮肤癌等。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约5%的患者与遗传因素有关,其中Lynch综合征占大多数[1];在卵巢癌患者中,5%~10%的患者与遗传有关,其中BRCA1、BRCA2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HBOCS)和Lynch综合征Ⅱ型占大多数。目前,有关Lynch综合征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发病过程和分子学特征研究较多,而Lynch综合征相关性妇科肿瘤的研究较少。本文对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诊断、发病风险、临床病理特征、筛查及预防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癌相关的Lynch综合征是常见的遗传性癌症综合征,应在内膜癌患者中针对Lynch综合征进行普遍筛查。目前以病理免疫组化、微卫星不稳定等方案联合检测为最常见的筛查策略,以靶位点的基因测序为诊断金标准。对于内膜癌患者及其亲属提供有关Lynch综合征的遗传咨询和检测,结合针对性的筛查、随访和治疗,可显著降低相关癌症的风险。我国内膜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亟待结合本国国情制订出成本效益最优化的内膜癌相关Lynch综合征诊治方案,进一步提高我国内膜癌相关Lynch综合征的筛选方法和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2.
Lynch综合征(lynch syndrome)是一种DNA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所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Lynch综合征的女性患者,一生中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是40%~60%,而发生卵巢癌的风险是7%~12%。近年来发达国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微卫星不稳定性和基因检测等相结合的分子诊断方法 ,弥补了单一临床诊断标准存在漏诊的不足,大大地提高了Lynch综合征的诊断率,并已通过对患者随访和预防性手术减少了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生。我国对Lynch综合征相关妇科恶性肿瘤还未引起足够重视,目前仍沿用临床诊断,尚缺乏发病情况的流行病学统计。  相似文献   

13.
Lynch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由于DNA错配修复基因MMR的胚系突变导致家系成员具有肿瘤易感性,相关肿瘤包括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等。女性Lynch综合征患者终身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高达30%~60%。目前广泛接受的是以IHC或MSI检测为中心进行普查,结合基因检测得到确诊。排除MLHI甲基化后,IHC和基因检测常出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这部分患者为Lynch样综合征,主要来源于体细胞MMR突变。Lynch综合征患者除预防性手术外,还可通过阿司匹林、口服避孕药等药物进行预防。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MSI-H实体肿瘤中被批准使用,但其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效果仍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MLH1、MSH2和PMS2、MSH6两种抗体组合在子宫内膜癌(EC)MMR蛋白表达缺失的敏感性,优化检测EC中MMR蛋白表达缺失的抗体组合。方法:选取126例EC肿瘤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C中MLH1、MSH2、PMS2和MSH6蛋白的表达。结果:126例子宫内膜癌中MLH1和MSH2蛋白缺失的检出率为22.22%(28/126),PMS2和MSH6蛋白缺失的漏诊率为6.35%(8/126);PMS2和MSH6蛋白缺失的检出率为29.37%(37/126),MLH1和MSH2蛋白缺失的漏诊率为5.56%(7/126)。结论:应用MLH1、MSH2和PMS2、MSH6两种抗体组合均不能完全检测到MMR蛋白的表达缺失,仍需联合应用四种抗体检测EC中MMR蛋白的表达缺失,防止某一种MMR蛋白表达缺失病例的漏诊。  相似文献   

15.
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既往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由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MLH1、MSH2、MSH6和PMS2的胚系突变引起。LS患者有多种癌变倾向、发病低龄化及家族易感性,可同时或异时发生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卵巢癌、胃癌和乳腺癌等,女性患者中EC与之最为密切,目前我国对于LS相关EC(LS-EC)认识尚不足,并未形成完整的诊疗标准或指南。为提高对LS-EC的认识,综述LS-EC的分子机制、临床病理特征、筛查及诊断、临床治疗手段、预防等。  相似文献   

16.
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既往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由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MLH1、MSH2、MSH6和PMS2的胚系突变引起。LS患者有多种癌变倾向、发病低龄化及家族易感性,可同时或异时发生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卵巢癌、胃癌和乳腺癌等,女性患者中EC与之最为密切,目前我国对于LS相关EC(LS-EC)认识尚不足,并未形成完整的诊疗标准或指南。为提高对LS-EC的认识,综述LS-EC的分子机制、临床病理特征、筛查及诊断、临床治疗手段、预防等。  相似文献   

17.
<正>1背景Lynch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又称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n cancer,HNPC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性癌症易感综合征之一。1913年,美国病理学家Warthin通过收集大量的临床病理资料发现了第一个遗传性肿瘤家系“G家族”并绘制出遗传家系图谱,显示该家族成员易患胃肠道肿瘤和子宫肿瘤[1]。1966年,  相似文献   

18.
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又称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HNPCC),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结直肠癌遗传形式。林奇综合征患者常会患有多种肿瘤,其中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与其关系最为密切,可以视为林奇综合征的“前哨”肿瘤。在诊断患有林奇综合征的女性中,其患子宫内膜癌的终生风险(60%)会高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结合临床表现标准及肿瘤分子学评估可以对其进行高效的诊断。在林奇综合征的女性患者中,应每1~2年(而不是每年)进行子宫内膜活检,在生育结束后行预防性手术可以起到有效的筛查及预防作用。对林奇综合征及其相关的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不断有新的研究进展,主要对林奇综合征的诊断、相关的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正>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三大恶性肿瘤。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hereditary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syndromes, HBOCS)、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s, LS)、Cowden综合征和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s, PJS)与遗传性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相关。据统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基因胚系突变特点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67例CSCC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提取组织样本的基因组DNA、构建基因组文库和杂交捕获胚系突变基因的外显子序列进行有效PCR扩增和富集;采用二代测序(NGS)技术检测基因胚系突变情况并对其突变位点进行筛选、分类和分析。结果:57例发生胚系突变的CSCC患者组织样本共检出46种胚系突变基因及其相应的125个突变位点。46种胚系突变基因在CSCC患者中排名前10位的为FANCA、MSH2、BRCA2、BRCA1、BRIP1、TSC1、PTCH1、MSH6、CHEK2和CDKN2A,其中FANCA、BRCA2、MSH2、BRCA1及BRIP1等30种基因突变出现在2例及以上的患者中;这些突变分别发生在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其突变类型分别为3个移码缺失突变、112个非同义突变、4个同义突变、2个非移码缺失突变、1个终止突变和3个可变剪切位点突变。在125个突变位点中有24个(19.20%)位点发生致病性突变和101个(80.80%)位点发生非致病性突变。24个致病突变位点发生在19例CSCC患者对应的11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