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AEG)患者经腹近端胃切除后行管状胃吻合和传统胃吻合术后生活质量的差异。 方法 对112例 (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经我院确诊为AEG (Siewert Ⅱ/Ⅲ型)、并行根治性手术患者 (均行近端胃切除术),按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传统食管胃吻合组 (52例)和管状胃吻合组 (60例)。采用中文版EORTC QLQ-C30及EORTC QLQ-STO22联合评价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年生活质量。 结果 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前生活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管状胃吻合组患者反流症状、身体形象和恶心呕吐量表评分低于传统食管胃吻合组(P<0.05)。2组患者在整体健康状态、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疲倦、疼痛等方面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近端胃切除后采用管状胃吻合,可以使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管状胃成形对预防或缓解食管癌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的作用。方法:将93例确诊食管癌行胸段食管癌切除和胃食管吻合术患者根据术式分为传统手术组47例和管状胃手术组46例,术后观察胃食管返流症状情况和食管24小时PH监测情况。结果:传统手术组有16例(34.04%)出现不同程度的胸骨后烧灼感、嗳气和反酸等临床症状,而管状胃手术组有6例(13.04%),组间比较,P<0.05;管状胃手术组反流次数、反流百分率和最长反流时间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管状胃成形术能够明显预防或缓解食管癌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症状,在保证手术疗效和改善预后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管状胃在食管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接受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按不同术式分为2组,管状胃组40例行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全胃组40例采用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观察2组患者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吻合口瘘、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等临床指标。结果:2组均无手术死亡。管状胃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反流性食管炎、胸胃综合征和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分别为17.5%、32.5%12.5%和0,全胃组分别为40.0%、65.0%.32.5和2.5%。管状胃组的胸胃综合征、肺部并发症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均低于全胃组(P<0.05~P<0.01);2组吻合口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切除术后管状胃制作简单、安全,有效改善了胃食管反流,降低了胃排空不良的发生率,改善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治疗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腹腔镜手术的112例Ⅱ、Ⅲ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术患者45例(LAPG组),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患者67例(LATG组)。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肿瘤大小、肿瘤距上切缘距离、TNM分期、近期并发症及3年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TG组清扫的淋巴结数目(22.9±6.7)枚,较LAPG组(19.7±4.6)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PG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40.0%),远较LAPG组(3.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治疗SiewertⅡ、Ⅲ型AEG均是可行和安全的,考虑到术后并发症发生及生存质量,建议尽量选择LATG术式。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在亚洲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一直被公认是治疗GERD的首选内科药物。约有30%的患者属于PPI难治性GERD,胃底折叠术是治疗GERD的首选术式,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目前内镜下微创技术通过改善抗反流屏障成为治疗GERD的新思路。本文主要就内镜技术调节食管下段括约肌收缩功能,改善His角角度,修复胃食管阀瓣紧密性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主要包括射频消融技术,内镜下胃底折叠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胃食管反流及其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10月接受食管癌切除术的200例食管癌患者,按照消化道重建术式分为2组,其中118例接受管状胃食管吻合术为观察组,82例接受全胃代食管吻合术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随访,并对2组的并发症、肺功能、术后胃食管反流、生存质量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9%和11.0%(P>0.05);观察组在最大通气量(MV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和肺活量(VC)降低幅度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4 h酸反流次数、>5 min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和pH值<4的总时间等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且观察组在术后4和12周的反流性疾病问卷表(RDQ)评分及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4周生存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12周和24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周2组生存质量总满意度分别为77.9%和63.4%,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提高肺部功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食管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食管癌切除术后进行胃食管吻合是消化道重建的常用方式[1],然而在胃食管吻合术后常常伴随着胃食管反流的并发症,对于患者的正常饮食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胃食管反流出的物质长期刺激食管进而引发食管溃疡、吻合口狭窄、反流性食管炎等病变,还可能引起腹部的感染甚至死亡[2,3]。本研究在手术时沿胃小弯、大弯侧平行曲线到达胃底部,顺着该平行曲线切除胃小弯的部分组织和贲门制成管状胃,术后对患者食管进行24 h p H值监测进行随访,将实验结果与正常人参数进行比较,证实管状胃的形成能够有效地减轻胃食管反流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降低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发生率的最佳术式。方法60例食管癌患者分为3组进行消化道重建,A组(胸内吻合组)、B组(食管床吻合组)和C组(颈部吻合组),各20例;术后食管腔内连续24h进行pH值监测。结果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h pH值监测指标显示:24h总反流次数、大于5min的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pH值〈4的总时间和DeMeester总评分结果均为胸内吻合组〉食管床吻合组〉颈部吻合组(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普遍存在胃食管反流现象,食管次全切除经食管床颈部吻合为食管癌外科的合理重建方式,有利于减少术后反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管状胃与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食管癌病人46例,术后生存期均超过1年,根据消化系统重建方式分为管状胃组26例与全胃组20例.管状胃组给予管状胃食管吻合术治疗,全胃组给予全胃食管吻合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胃组肺部并发症和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均低于全胃组(P<0.05);2组病人术后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1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和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全胃组下降更显著(P<0.01);管状胃组病人术后6个月、1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后3周,且均明显高于术后同期全胃组评分(P<0.01).结论:管状胃代食管术相对于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可有效降低反流性食管炎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对病人术后肺功能影响小,术后短期生存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Ⅱ型食管胃连接处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根治性切除术后纵隔淋巴结复发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根治性切除(R0切除)的353例Ⅱ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纵隔淋巴结复发或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Ⅱ型AEG 患者R0切除后纵隔淋巴结复发或转移率为12.5%(44/353),单因素分析表明,脉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N分期、肿瘤近端到食管胃交界距离(≥2.5 cm)是Ⅱ型AEG术后纵隔淋巴结复发或转移的可能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分化程度(低分化)、肿瘤近端到食管胃交界距离(≥2.5 cm)是Ⅱ型AEG术后纵隔淋巴结复发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分化程度、肿瘤近端到食管胃交界距离(≥2.5 cm)是预测Ⅱ型AEG患者 R0切除术后纵隔淋巴结复发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管状胃代食管手术与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胸外科接受食管癌手术的10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管状胃组(A组,56例)和全胃组(B组,53例),另选取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C组,52例).比较管状胃组和全胃代食管组患者在术中吻合口位置、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胃肠减压量、术后胃肠减压时间、胸腔闭式引流管拔除时间、胸腔引流液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个月的肺功能等临床指标的差异.应用食管测压、24 h pH值检测以及食管胃镜等方法,进行胸胃功能检测.结果:管状胃组患者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全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胃组和全胃组术后胸胃功能较对照组下降,但管状胃组疗效较好,3组相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术式食管癌术后胸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管状胃代食管术后胸围功能较全胃代食管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管状胃成形术对减轻贲门癌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的作用。方法:对80例贲门癌患者按手术中采用管状胃或普通胸腔胃分为常规手术组和管状胃手术组各40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3个月胃食管反流症发生率,并行胃食管24 hpH监测,将反流超过5 min的次数、反流百分率、最长反流时间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常规手术组术后发生胃食管反流症19例(47.5%),管状胃手术组发生9例(22.5%)。管状胃手术组反流超过5 min的次数、反流百分率和最长反流时间均较常规手术组少或短(P0.01)。结论:管状胃成形术能有效降低贲门癌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陈勇  徐国良  潘锋 《浙江医学》2010,32(12):1770-1772
目的 探讨近端胃癌行近端胃大部切除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 对60例近端胃癌患者行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分切除后采用两种常用的消化道重建术式:食管与胃直接吻合31例(直接吻合组),食管与胃之间空肠间置吻合29例(间置吻合组).对两种重建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年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及营养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与直接吻合组比较,间置吻合组手术时间显著延长(P<0.01),但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间置吻合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较直接吻合组明显降低(P<0.01),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及营养状况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食管残胃间空肠间置吻合是近端胃大部分切除后较为合适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管状胃在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经腹近端胃切除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确诊为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72例患者分为两组,完成近端胃切除后,传统组(38例)行传统食管-残胃吻合,管状胃组(34例)则行食管-管状残胃吻合。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术后出现胃食管返流症状的患者有12例(31.6%),而管状胃组中仅有4例(11.8%)(P=0.043)。术后经胃镜检查发现患有返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在传统组中有9例(23.7%),管状胃组中有2例(5.9%)(P=0.036)。结论近端胃切除后食管-管状胃吻合,可以减少术后胃食管返流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行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对43例进展期AEG患者随机分为全胃切除术(TG组) 22例和近端胃切除术(PG组) 21例。对2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残胃癌综合征及术后1、2年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残胃癌综合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1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治疗进展期AEG, 术后生存时间长, 并发症发生率低, 生活质量提高, 可以作为治疗进展期AEG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泮托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和对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按需治疗对患者症状、生活质量的控制情况。方法泮托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20例,采用胃食管反流病问卷、健康调查简表、反流病生活质量简表和胃食管反流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量表对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8周分别进行评估。治愈患者进行按需治疗,6个月后对患者的满意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泮托拉唑联合莫沙必利能明显改善胃食反流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0.05);治愈患者按需治疗6个月后满意程度平均为(89.55±9.48)分。结论泮托拉唑联合莫沙必利对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并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按需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食管贲门癌术后胃食管反流及抗反流术式的临床应用茅乃权(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南宁530021)食管贲门癌切除后大部分病人用胃代食管而形成胸胃,由于胸胃解剖上的改变,失去了迷走神经的支配和正常附着,尤其是胃食管结合部抗反流机制的破坏,导致术后病...  相似文献   

18.
冯辉  骆东峰  汪强  孙震震 《安徽医学》2018,39(6):703-705
目的 比较全胃切除术(TG)和近端胃切除术(PG)治疗胃食管结合部腺癌(AEG)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3月安徽省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普外二科收治的45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TG组(23例)与PG组(22例),以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为近期指标,以术后反流、体质指数变化及术后1、3年生存率为远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及体质指数增加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手术方式相对于PG在治疗进展期AEG患者中,其术后生活质量提高显著,是治疗进展期AEG较安全、满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它的典型症状是烧心、反流和胸骨后疼痛。根据内镜下表现不同,分为非糜烂性、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典型的糜烂性食管炎(EE)是GERD诊断的特征性指标。中国乃至亚洲GERD发病率与西方国家相比虽较低,但有逐年上升趋势,且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进展,已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消化道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20.
管状胃对食管癌手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管状胃对食管癌手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影响。方法将4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成管状胃组(20例)和传统手术组(20例),另选20例健康体检正常成人为对照组。分别对食管癌患者在术后2周内进行食管腔内24hpH值监测,并同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术后24hpH监测提示:DeMeester总评分、24h酸反流次数、>5min酸返流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pH值<4.00的总时间、pH值<4.00占总时间的百分比各项结果传统手术组>管状胃组>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组患者术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性胃食管反流,而管状胃组反流较传统手术组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