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行为相关因素的性别差异。方法:依据ICD-10诊断标准入组有自杀行为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739例和无自杀行为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3713例,进行不同性别间各项目的比较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男、女性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行为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男、女性伴自杀行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吸烟史、饮酒史、重大精神创伤史、入院次数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伴自杀行为患者较无自杀行为者年龄更大、已婚者更多、独生子女较少、较多家族自杀史、家族精神异常史、既往自杀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伴自杀行为者较无自杀行为者年龄更大、较多饮酒史、重大精神创伤史、家族自杀史、既往自杀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患者的重大精神创伤、家族自杀史、既往自杀史与发生自杀行为相关(P<0.05)。男性患者的既往有自杀史与发生自杀行为相关(P<0.01)。结论:男、女性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杀行为危险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区别化对待其危险因素对预防自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睡眠障碍与昼夜节律紊乱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出现的临床表现。研究表明昼夜节律紊乱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关系密切。昼夜节律是控制睡眠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睡眠与情绪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因而提示睡眠问题与双相情感障碍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兹阐述双相情感障碍与睡眠障碍以及昼夜节律紊乱的联系,进一步介绍部分睡眠障碍对双相情感障碍预测作用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以抑郁症状首发的双相情感障碍-软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率,探究软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2002-01/12,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卫生医院心理科共收治首发抑郁症患者114例,转成双相情感障碍31例。对于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然情况分析及对治疗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软双相情感障占抑郁症病例27.2%。软双相情感障碍病例临床特征:男女性别比例相近,发病年龄偏低小于5岁,发病病程小于3个月,性格外向偏多。使用抗抑郁药治疗易诱发躁狂症状出现,病例转成躁狂前均使用抗抑郁药物,最短时间2周。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奥氮平/维思通/思瑞康等)有利于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使用情感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钠等)利于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并可预防疾病复发。结论正确认识软双相情感障碍病例的临床客观存在,在临床工作中,应避免单独使用抗抑郁药物增加症状转相危险,抗抑郁药物联合情感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钠等)有利于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  相似文献   

4.
软双相情感障碍3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以抑郁症状首发的双相情感障碍-软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率,探究软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2002-01/12,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卫生医院心理科共收冶首发抑郁症患者114例,转成双相情感障碍31例。对于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然情况分析及对治疗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软双相情感障占抑郁症病例27.2%。软双相情感障碍病例临床特征:男女性别比例相近,发病年龄偏低小于25岁,发病病程小于3个月,性格外向偏多。使用抗抑郁药治疗易诱发躁狂症状出现,病例转成躁狂前均使用抗抑郁药物,最短时间2周。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奥氮平/维思通/思瑞康等)有利于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使用情感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钠等)利于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并可预防疾病复发。结论 正确认识软双相情感障碍病例的临床客观存在,在临床工作中,应避免单独使用抗抑郁药物增加症状转相危险,抗抑郁药物联合情感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钠等)有利于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门诊双相情感障碍(BPD)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药物治疗方式。方法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对符合DSM-IV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的门诊患者进行研究。结果①入组患者共203例,其中双相I型163例(80.3%),双相Ⅱ型40例(19.7%)。②最主要的治疗药物为心境稳定剂(70.4%),其次为抗精神病药物(63%)。③Ⅰ型患者使用心境稳定剂者、抗精神病药物及苯二氮类药物者多于Ⅱ型患者;Ⅱ型患者使用抗抑郁药多于Ⅰ型患者。④联合2种及以上药物治疗者占72.4%。⑤80.5%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病情处于稳定状态。结论门诊双相情感障碍双相I型多于Ⅱ型,Ⅱ型更容易漏诊。目前临床门诊药物治疗方式与国内外指南推荐方案基本符合,联合用药多,多数患者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8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药物治疗状况。方法 选择1999/2004在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86例,回顾性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详细用药情况。结果 18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186例中双相躁狂障碍94例,双相抑郁障碍82例,快速循环型10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42例。②双相抑郁发作时,首选抗抑郁剂治疗占95%,同时合并情感稳定剂治疗者占20%;双相躁狂发作时,首选碳酸锂治疗占84%,首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占95%,首选碳酸锂加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占79%。结论 目前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用药及治疗方案需要规范,应以“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作为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情感宣泄结合音乐疗法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6月30日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精神科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情感宣泄及音乐疗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躁狂评分量表(BMRS)、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躁狂、抑郁状况,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服药依从性、冲动行为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社会功能缺陷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SAS、BMR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观察组服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冲动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SDSS评分较干预前降低(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情感宣泄结合音乐疗法可明显改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焦虑、躁狂及抑郁情绪,提高患者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减少冲动行为发生率,减轻社会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8.
总结1例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护理经验。具体措施为护理人员在药物及物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了包括心理护理、康复锻炼、人性化护理、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你,提高了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依从性,恢复了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最终顺利出院。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双相情感障碍男女患者间神经阻滞剂用量的差异。发现年轻男性患者用量显著高于年轻女性;老年女性患者用量高于年轻女性。并对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认知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定义、双相情感障碍认知功能损害特点;从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和社会节律治疗、家庭治疗、心理教育方面论述了非药物认知干预措施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障碍患者冲动行为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本院的120例双相障碍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治疗和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为期8周的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2、4、8周末分别用外显冲动行为量表修订版(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s, MOA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 CGI)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 TESS)进行评定,以了解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第1、2、4、8周末,研究组外显冲动行为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两组间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分以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减少双相障碍患者的冲动行为。  相似文献   

12.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 and bipolar disorder are chronic relapsing-remitting illnesses whose effects on mood, behavior, and thinking exact a heavy toll on pati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on their capacity for satisfying relationships and employment. In the inpatient setting, these affective illnesses and their treatments can complicate the diagnosis, course, therapy, and prognosis of numerous medical condition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discuss a general approach for general internists, family practitioners, and other primary care providers to follow in caring for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MDD or bipolar disorder.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 Bipolar disorder is a chronic and disabling mood disorder with a complex pathophysiological basis. A significant percentage of patients do not receive correct diagnosis which directly influences therapeutic response, rendering recovery troublesome. There is a long-standing need for proper non-clinically based tools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selection and follow-up of such patients.

Areas covered: In the past decade,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has shown a great interest in biomarker development. Here, we highlight the different potential biomarkers and we discuss their feasibility and their possible clinical relevance.

Expert commentary: To date, despite the major ongoing trials and consortia with promising future perspectives, no reliable biomarker of bipolar disorder has been fully defined.  相似文献   


14.
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进行分析,以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实质。方法:来源于1983—07—01/2003-06—01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和住院诊断为抑郁症,无严重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疾病,既往至少有一次躁狂发作的患者235例。359名对照组为患者的朋友、同事及领居,与研究对象无血缘关系。以双相抑郁症患者为先证者,采用自行编制的精神病家系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及一级亲属所有成员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发作特点及次数、自杀情况),由两名主治医师或以上的研究人员对每一家系进行调查。由两名研究人员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发作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双相抑郁标准对每一患者进行再诊断。对所有先证者及一级亲属中有自杀行为者进行面检(面检率〉95%);对无自杀行为的一级亲属则进行信函调查(54%)及面检(46%)。已死亡及不能进行面检者的资料由一两名一级亲属提供有关情况填写调查表。观察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用医学遗传数学方法中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完成家系调查的共209例,其中可纳入分析的共184例(男68例,女116例),对照组共359名(男134名,女225名)。经分离分析表明本组双相抑郁症自杀行为不符合单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符合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亦不符合性连锁遗传;双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50.15&;#177;9.7)%;一级亲属自杀行为预期发病率为1.38%,实际发病率为1.27%,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u=0.3056,P〉0.05)。结论:双相抑郁症自杀行为遗传方式符合多基因遗传。根据多基因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应注意对有自杀行为的双相抑郁症患者及其亲属加以监测,以防止自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进行分析,以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实质。方法:来源于1983-07-01/2003-06-01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和住院诊断为抑郁症,无严重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疾病,既往至少有一次躁狂发作的患者235例。359名对照组为患者的朋友、同事及领居,与研究对象无血缘关系。以双相抑郁症患者为先证者,采用自行编制的精神病家系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及一级亲属所有成员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发作特点及次数、自杀情况),由两名主治医师或以上的研究人员对每一家系进行调查。由两名研究人员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发作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双相抑郁标准对每一患者进行再诊断。对所有先证者及一级亲属中有自杀行为者进行面检(面检率>95%);对无自杀行为的一级亲属则进行信函调查(54%)及面检(46%)。已死亡及不能进行面检者的资料由一两名一级亲属提供有关情况填写调查表。观察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用医学遗传数学方法中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完成家系调查的共209例,其中可纳入分析的共184例(男68例,女116例),对照组共359名(男134名,女225名)。经分离分析表明本组双相抑郁症自杀行为不符合单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符合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亦不符合性连锁遗传;双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50.15±9.7)%;一级亲属自杀行为预期发病率为1.38%,实际发病率为1.27%,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u=0.3056,P>0.05)。结论:双相抑郁症自杀行为遗传方式符合多基因遗传。根据多基因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应注意对有自杀行为的双相抑郁症患者及其亲属加以监测,以防止自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伴自杀行为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方法.方法:分析35例急性期精神分裂症伴自杀行为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经过自杀干预护理措施治疗后的成效.将没有发生自杀行为倾向的154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精神分裂症急性期自杀发生率18.51%,常发生于女性、年龄较大、病程短和发病年龄较晚的患者;经过自杀干预护理措施治疗后自杀行为发生率明显降低,第2周时社会兴趣、迟缓、抑郁和精神症状因子明显改善,第8周时多项因子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发现急性期精神分裂症伴自杀行为患者的临床特征,实施正确的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述情障碍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100例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研究组)与10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多伦多述情量表中文版、Beck抑郁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 研究组多伦多述情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分及Beck抑郁自评量表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多伦多述情量表总分及情感辨别不能、情感描述不能因子分均与抑郁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其他不同维度与性别、受教育年限、工作学习应激等因素具有显著相关性.患者住院、与他人交流、抑郁总分依次进入情感辨别不能因子回归方程;抑郁总分、工作学习应激、性别依次进入情感描述不能因子回归方程;受教育年限、住院与他人交流依次进入外向性思维因子回归方程;抑郁总分、治疗信心依次进入总分的回归方程.结论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存在明显的述情障碍,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其中性别、受教育年限、抑郁严重程度等是影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述情障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双相障碍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负担的精神疾病。随着MRI技术的发展,可通过分析人脑结构或功能异常,探究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并为临床诊断寻找生物学标志物。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DTI、静息态功能MRI、结构MRI技术等应用于双相障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Bipolar disorder is a disease which causes major disability. The disease has both a manic and depressive component. Current standard of care consists of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for the treatment of mania, antidepressa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nd mood stabilizers for the maintenance of euthymia.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which cause the disease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have provided a set of genes which are linked to the disease. These genes show linkage to physiological and neuroanatomical alterations which are also seen in bipolar disord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