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方剂学》中茯苓白术配伍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茯苓白术配伍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茯苓、白术的用量、配伍不一,功效迥异。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茯苓、白术配伍的功效:健脾祛湿、益气生血、利水消肿、行气止痛、燥湿化痰;(2)茯苓、白术的用量规律:茯苓、白术用量的多少主要与湿邪的部位、病情的虚实、方中药味的多少及该药在方中的主次关系来决定;(3)茯苓、白术与其它药物的配伍:配伍人参,益气健脾祛,配伍当归、白芍健脾生血,配伍桂枝、附子、干姜温阳健脾、助阳祛湿利水,配伍半夏益气健脾,燥湿化痰,配伍枳实、陈皮补中健脾,行气祛湿。  相似文献   

2.
贾波  陈芳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7):1050-1051
目的 :研究白术茯苓汤及其配伍补气、行气、除湿药对脾虚大鼠血浆神经降压素 (NT)的影响 ,以探讨益气健脾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方法 :采用大黄苦寒泻下法复制大鼠脾虚动物模型 ,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RIA)测定白术茯苓汤及其各配伍组对脾虚大鼠血浆神经降压素 (NT)的含量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脾虚模型组大鼠NT含量显著升高 ,(P <0 .0 1)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 ,各治疗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其中以综合配伍组改善作用最为显著。结论 :综合配伍组对脾虚大鼠症状的改善作用优于白术茯苓汤及其各配伍组 ,说明益气健脾方剂配伍的理论与实践均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贾波  邓中甲  黄秀深  梁煜  李晓红  胡鹏 《中医杂志》2002,43(12):938-940
目的:研究白术茯苓汤及其配伍对脾虚大鼠血浆胃泌素(GAS)、胃动素(MIL)、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的影响,以探讨益气健脾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采用大黄苦寒泻下法复制大鼠脾虚模型,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白术茯苓汤及其与补气药、行气药及除湿药的不同配伍对脾虚大鼠GAS、MTL及VIP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脾虚模型大鼠GAS、MTL明显降低(P<0.01),VIP显著升高(P<0.01);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各治疗组对以上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综合配伍组改善作用最为显著。结论:综合配伍组对以上指标的改善作用优于白术茯苓汤组及各配伍组,说明益气健脾方配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克罗恩病的发生与"神经-免疫"网络密切相关。我们从细胞因子、"神经-免疫"相关递质及"TLR4--NF-κB"信号转导三方面考察了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干预脾气虚型克罗恩病的机制。结果表明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对上述三方面的调节具有差异性,B5和B6组较全面,尤以B6组最为显著。为探索组方配伍比例的基本规律,课题组对白术茯苓汤的配伍比例进行了回顾性文献研究。资料显示含有白术茯苓汤治疗"下利"的方剂共397首中,配伍比例涉及9类,其中白术、茯苓等比配伍的方剂共218首,占总体的54.9%。依据中医理论,结合文献研究,本文初步探讨了该方不同配比治疗脾气虚CD大鼠疗效的差异性,认为B6组之配比(白术茯苓15:12)接近等比配伍,体现了益气健脾以治本,燥湿渗湿以治标,标本同治,治本为主的治疗原则,故而疗效较著。  相似文献   

5.
人参(含党参)为补气要药.茯苓乃常用健脾药,两药常配对出现在许多方剂中。本文将这种配伍关系称人参茯苓“药对”(以下简称药对),现浅析如下。1补益脾胃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物组成。四君子汤是临床使用频度较高的补益剂,功能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方中人参大补元气,佐茯苓以渗湿健脾,四君合而益气健脾。就方剂组成则言,由四君子汤衍化的方剂有: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等。上述方剂的共同点是均含有四君子汤,对应的证候都有脾胃虚弱证。然而,各…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分析《医方考》中白术的应用规律。方法:白术性温,味甘苦,归脾及胃经,广泛用于补气方、理气方、补血方、利水消肿方、温化寒痰方、攻下方、温里方、清热燥湿方、化湿方等,本研究以《医方考》中所有含有白术的方剂作为数据来源,通过构建方剂信息数据库,利用频数分析确定含白术方剂的常用药物,分析其所属门类、药性、药味、归经及配伍关系,并网络化展示。结果:含白术方剂实收78首,其中汤剂53首,涉及中药137味,在虚损劳瘵门、痘门、妇人门应用较广,主要配伍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和理气药,配伍频次较高的药物有甘草、茯苓、人参、陈皮;中药的药性分布依次为温>平>寒>热>凉;中药的五味分布依次为甘>苦>辛>酸>咸>涩;中药的归经分布依次为脾>胃>肺>心>肾>肝>大肠>膀胱>胆>小肠>三焦>心包。结论:《医方考》中含白术方剂主要以四君子汤为基础组方,与疾病关联的核心药对有白术-茯苓、白术-人参、白术-甘草。白术与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和理气药配伍过程中,主要发挥其健脾益气、燥湿...  相似文献   

7.
张美荣 《陕西中医》2004,25(11):970-970
目的 :观察益气健脾 ,收敛止血类中药配伍治疗崩漏的疗效。方法 :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组成基本方 (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血余炭、乌贼骨等 )治疗本病 60例。结果 :总有效率为 90 %。提示 :健脾益气法是治疗本症之关键。  相似文献   

8.
孙雯 《光明中医》2012,27(1):166-167
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组成,功效益气健脾,能使脾胃之气健旺,运化复常,资生气血,故为补气的基本方。后世以补气健脾为主的许多方剂,多从本方发展而来。笔者临床加减运用此方治疗多种疾病,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9.
四君子汤抗缺氧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君子汤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治疗脾胃气虚的代表方剂.方中人参为君,甘温以大补元气;白术为臣,苦温以健脾燥湿;佐以茯苓,甘淡以渗湿健脾;使以炙甘草,甘温和中,全方配合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相似文献   

10.
茯苓易与他药配伍,治疗领域宽广,被历代医家推崇。《伤寒杂病论》中并没有茯苓单味药方剂,配伍后创制出诸多方剂;典型药对配伍为茯苓-桂枝、茯苓-白术以及茯苓-干姜。茯苓作用其一为安神定志,如酸枣仁汤;其二为淡渗水湿,如五苓散、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因其自身甘淡性平,所以可配伍到寒温不同属性方剂,发挥不同作用。经典配伍:茯苓+桂枝-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水饮上逆、茯苓+白术-甘姜苓术汤-湿邪困脾、茯苓+干姜-小半夏加茯苓汤-水邪内停。茯苓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用量有较大差异,单付药用量最大属苓桂甘枣汤、小半夏加茯苓汤、茯苓戎盐汤等,达半斤(125g);用量最少当属五苓散,只用十八铢(11.70g),平均用量在四两(45.9g)。汉代一两相当于当今15.625g,目下临床每付药茯苓用到45g也是有依据的。苓桂术甘汤为《伤寒论》运用茯苓名方,含"茯苓-桂枝""茯苓-白术"配伍,实脾土、燥脾湿,现代学者拓展用途,加味治疗内耳性眩晕、加活血益气药治疗充血性心衰、加宣肺解表药治疗小儿哮喘、与二至丸合方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加活血益气药治疗产后尿潴留等,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医内科疾病中,属正气不足脾胃气虚者多见,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组成,功效益气健脾,能使脾胃之气健旺,运化复常,资生气血,故为补气的基本方。后世以补气健脾为主的许多方剂,多从本方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十八反附子半夏同方配伍运用时药物的组成规律,分析其配伍特点。方法:通过收集历代附子半夏配伍方剂502首,运用关联规则的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附子半夏同方配伍方剂的核心药物为人参、甘草、肉桂、茯苓、白术等,核心药对为半夏-附子、半夏-人参、人参-附子、半夏-肉桂等,核心药组为半夏-人参-附子、半夏-附子-甘草、半夏-附子-肉桂、半夏-茯苓-附子等;与半夏附子配伍同用相关度高的药对有当归-熟地、当归-白芍、黄芪-当归等。结论:提示附子半夏同方配伍的方剂多以温阳化痰为主,多配伍益气扶正、理气健脾、养血活血等药物。  相似文献   

13.
健脾益气方对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健脾益气方由经典方剂四君子汤衍化而来,其组成为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30克,甘草4克,陈皮15克,黄芪30克。临床研究表明,健脾益气方可以明显缓解脾气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如乏力,畏寒,腹胀,便溏等。某些实验室检查指标亦有相应的改善,肠道吸收功能障碍患者木糖吸收率有所提高。胃肠功能主要受植物神经系统支配,而当副交感神经兴奋时  相似文献   

14.
<正>四逆软肝方是赵国荣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所创立的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方剂,主要由白术、茯苓、白芍、川贝母、桃仁、牡丹皮、煅牡蛎、西洋参、茵陈、田基黄等药物组成,能健脾益气、活血软坚,兼以清热祛湿,临床疗  相似文献   

15.
王盛义  赵红 《光明中医》2022,(17):3084-3088
目的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 2.3.5”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泄泻的组方规律,为临床治疗泄泻提供参考。方法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泄泻的处方,经数据标准化处理,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 2.3.5对统计的方剂进行中药频次、中药属性、中药配伍的统计,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药物关联规则分析,使用Cytoscape V 3.8.2进行绘制药物关联分析图。结果 通过筛选共有1046首方剂符合要求,涉及373味中药,其中出现频次≥100次的中药共20味,出现频次居前3位的为白术、茯苓、陈皮;药物属性(四气、五味、归经)主要以温、辛、脾胃经为主;中药配伍分析以白术-茯苓最为常见;聚类分析得到5组中药组合。结论 《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泄泻的方剂多以益气健脾、燥湿行水、涩肠止泻为治疗原则,兼以温里、行气,标本同治。  相似文献   

16.
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4味中药组成。其中茯苓、桂枝、白术为其核心药组,是构成治疗痰饮病的基本用药组合,本文将试从方剂配伍理论、中医文献论述、现代药理研究及其类方的临床运用等方面探讨茯苓、桂枝、白术在治疗痰饮病中的配伍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益气健脾药膳食疗方配方规律和烹饪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研究益气健脾类药膳食疗方的配伍规律和烹饪加工特点。方法:用Visual FoxPro6.0关系型数据库语言对《中国药膳大辞典》中记载的682条益气健脾类药膳食疗方的出处,配方中中药、食药及食物使用种数和重量情况,在配方中的比重,以及配方中使用中药、食药、食物种类及其出现频率。中药、食药与食物的配伍情况,药膳食疗方成形的类型及其出现频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所采用的益气健脾类药膳食疗方出自古今125部各类文献;本类药膳食疗方配方中中药与食药所占的比例要小于食物所占的比例;中药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生地、升麻、积壳、当归等在本类药膳食疗方中使用频率很高,食药山药、大枣、莲子、茯苓、橘皮、苡仁、芡实等使用率较高.食物粳米、白糖、鸡蛋、面粉、羊肉、鲫鱼、糯米、猪油等使用率较高;中药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等与食物白糖、粳米、鸡蛋等配伍使用较多,食药山药、莲子、大枣、橘皮、苡仁等与食物粳米、粳米粉、白糖等配伍使用较多。粳米药膳食疗方是本类药膳食疗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粥、汤的应用是本类药膳食疗方的一个重要特点。结论:本研究基本找出了益气健脾类药膳食疗方配伍规律及烹饪制作的特点,可为开发新的益气健脾药膳食疗方及研究益气健脾药膳食疗方标准化制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仲圣治水方剂16种,组方配伍严谨,灵活得法,巧妙得当,药物组成只一味或剂量之差则改变功效,所治病证迥然有别。以水饮内停为主治方剂均用茯苓、桂枝、炙甘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利水降冲;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温通心阳,化气行水;茯苓甘草汤,温中化饮,通阳利水。以水热互结为主治方剂均用茯苓、猪苓、泽泻,皆治小便不利、口渴、身热,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猪苓汤利水、清热养阴。以阳虚身痛为主治方剂均用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皆温经散寒,渗湿止痛,真武汤温阳散寒以祛水邪,适用于阳虚水泛诸证;附子汤温阳补虚以祛寒湿,适用于阳虚寒湿入侵所致身痛诸证。以痰饮停聚为主治方剂均用茯苓、白术健脾利湿和温阳化气之品,温阳利水,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脾阳虚不能制水,水停胸胁所致痰饮,病位在脾;五苓散主治太阳经腑同病,膀胱气化不利蓄水证,病位在膀胱;真武汤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阳虚水泛,病位在肾。还有温肺化饮、解表散寒的小青龙汤,治疗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利水通阳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病机不同,选方不同,功效各异,充分体现了《伤寒论》辨证施治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方剂大辞典》中食欲不振的用药规律,为当代中医辨治用药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统计《中医方剂大辞典》中食欲不振使用药物情况,并分别查出其方、药(药性、药味、功效及归经),运用软件Excel2010建立并输入方、药相关数据的原始数据库;并把相关药物的频次运用软件SPSS 22. 0做描述性的统计;对于药物间潜在关联规则使用软件Weka 3. 8进行挖掘及分析同时采用软件Cytoscape 3. 6. 1把所得出药物间的关联规则制作成网络视图。结果:《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食欲不振的高频药物有甘草、陈皮、茯苓、白术、人参等;其中以补虚药居多,依次为化湿药、理气药、温里药和消食药,药性多为温性及平性,药味多属辛味、甘味及苦味,归经多属脾胃经。依据高频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配伍规则如陈皮-甘草配伍最多,其次是茯苓-甘草、茯苓-白术、茯苓-陈皮、白术-甘草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层次聚类得到新方5首。结论:数据挖掘结果发现《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食欲不振多用健脾益气、消食和胃、理气消痞、温中燥湿等治法,可为当代医家在临床临证施治用药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杨洁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5):665-665
真武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5味药物组成,功能温阳利水,是治疗肾阳衰微水气内停的方剂.方中用大辛大热之附子温肾助阳化气为主药,茯苓、白术健脾渗湿利水为辅药,佐白芍以敛阴和阳,生姜味辛性温,即可协附子温.肾化气,又能助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和中降逆,共组成温肾健脾,温阳利水之剂.临床实践体会到:本方应用不仅限于内科,亦可广泛运用于各科.只要详细辨证,随证加减.可收异病同治,一方多用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