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临证时将胃院痛分为气滞、血瘀和虚证(包括气虚和血虚)三种类型,辨证施治,取得较理想的效果。互调气以和血本法主要用于气滞胃痛证,气滞胃痛的关键虽然在气,必然会导致血的功能紊乱。所以治疗气滞胃痛,常采取调气以和血的方法,通过调气(包括理气、行气)达到和血之目的。调气的方药多用香苏饮,药少量轻,不寒不热,不躁不腻。既能理气导滞,又能疏肝解郁。以此方为基础,适当加入通降之品,如积亮、大腹皮、佛手等,组成加味香苏饮,作为治疗气滞型胃痛的主方,本方有行气、和胃、通降、舒肝、止痛的作用。[例一)朱某某,男…  相似文献   

2.
治疗胃病必须调和气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胃脘痛的发展演变过程,我在临床实践中把它分成为气滞、血瘀和虚证(包括气虚和血虚)三种类型,本着郁结者解之,瘀积者行之,虚损者补之的原则,采取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补气以温中和和血以养阴的方法,分别制定了胀痛方、瘀痛方和虚痛方来调和胃中的气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调气以和血本法主要用于气滞型胃痛证的治疗。引起胃气阻滞的原因,临床上常见的,大致有两  相似文献   

3.
本文重点介绍著名中医学马骥先生长期的临证实践中,对脾胃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胃痛的治疗每有独到之处,他创制的和胃益脾汤,调气理脾汤中虚胃痛,中虚气滞胃痛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正> 行气药 1、行气药的含义是什么?其具体功效和适应证有哪些? 凡能疏通气机,调理气分,以治疗气滞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行气药。这里所指的气,主要是指脏腑组织的活动功能,如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脉之气。当某些脏腑的机能失调,因而引起气机不利,气的流行不畅,或发生阻滞,即为气滞。气滞的病变,大多与肝、脾(胃)、肺三脏有关,因肺主气,肝疏气,脾调气。若饮食不节,寒温失调,情志抑郁,忧思过度,则常可导致肝气失疏,脾(胃)气失调,肺气壅滞而出现各种气滞证。其它如痰湿、宿食、瘀血等,也可阻滞气机的通畅。行气药大多辛温芳香,性善走散,并分别具有疏肝气,调脾(胃)气,理肺气等作用。具体来说,这类  相似文献   

5.
吕雄教授基于气血、肝脾相互之间的关系,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气血肝脾”理论,认为气血相依,从气滞发展到血瘀的过程应重视“血郁”这一中间病理状态,气血病变的治疗当以调气为先,通过肝脾同治以达到利气行血之目的。基于“气血肝脾”理论,吕雄教授在甲状腺结节的诊疗过程中,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气血肝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良性病变多属气滞血郁。早期以气滞为主,称“气结”; 病情迁延则发展为血郁,称“血结”,治疗时均以理气为先,调血次之,临床上常用玄麦甘桔汤合四逆散加减,通过调和肝脾气血,改善甲状腺局部的气滞血郁状态,从而使甲状腺结节缩小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6.
慢性胃炎从肝辨治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鹏君  张世伟  卫艺琴 《陕西中医》2002,23(8):768-768,F003
慢性胃炎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表现 ,中医称之为“胃痛”或“胃脘痛”。多由忧思郁怒 ,肝木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 ,损伤脾胃 ,或禀赋不足 ,脾胃虚弱所致。慢性胃炎 (包括胃神经官能症 )之胃痛由于肝气郁结而横逆犯胃所致者 ,用疏肝和胃法治之多良效。笔者对 3 4例本病患者通过用逍遥散加味治疗观察 ,发现疏肝、活肝、柔肝为治疗本病之蹊径。现将体会做如下肤浅探讨。  疏肝以治胃 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主藏血 ,在五脏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其疏泄功能不仅可以调畅气机 ,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 ,而且还与胆汁分泌有关。胆汁亦…  相似文献   

7.
<正> 笔者临证结合胃腑生理、病理特性,长期实践观察,认为胃痛发病多以胃腑气滞,气血不通为主,应用调气通降法治疗胃痛,每能立见效果。为此,对其机理试探如下。  相似文献   

8.
胃病又称胃院病,为内科常见多发病。西医学中常见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胃粘膜脱垂、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等病。田玉美教授从医50余载,对此病认识独特,临证经验颇丰,现将回老辨治用药经验整理如下。1分辨气血,理气活血,虚实异治因老指出: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受邪患病,气血运行失常是其病理特征之一。论治胃痛,必辨气血。夫“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胃痛的气血病理主要有气机郁滞、血行瘀阻两大类型。具体施治,又当细细辨之。气滞胃痛属寒凝者,每见贪食冷凉食品,或外寒人侵直袭中焦。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9.
赵文章 《陕西中医》2003,24(11):1055-1056
胃痛又称胃脘痛 ,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 ;多由忧思郁怒 ,肝木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 ,损伤脾胃之气所致。胃痛初起 ,多属实症 ,久者虚实夹杂 ,寒热交错。进而气滞血淤 ,络脉损伤 ,出现呕血 ,便黑等症。根据中医脾胃学说的理论 ,临床中应充分重视胃的功能和特性 ,注意胃和其它脏腑的关系 ,在治疗上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胃”汇也 ,水谷汇聚之所 ,是谓四时之变病 ,死生之要会也。“胃”,是人体脏腑中的重要器官 ,《内经》称它是“仓廪之官”,前人特别强调胃气 ,所谓“人以胃气为本”,说明胃气在人体有其特殊的重要性。胃之所以能纳 ,是依靠胃气 …  相似文献   

10.
慢性胃脘痛证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建强 《江苏中医药》2007,39(12):26-27
慢性胃脘痛多见于上消化道炎症、溃疡等疾病患者,病因病理复杂,病程迁延难愈,治疗颇为棘手.笔者擅长以病机特点为切入点治疗本病症,临床疗效明显,现介绍如下. 1瘀阻胃络,不通则痛--治以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胃痛的主要病机是胃中气机郁滞,然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胃脘痛初起在气,而日久必影响血络通畅,终致血瘀胃络.因此慢性胃痛多见血瘀.  相似文献   

11.
气属阳,血属于阴。《难经·二十二难》日;“气主煦气,血主儒之。”简要地概括了气和血在功能上的差别。但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而血又是气的载体,并给以气充分的营养,气必须依附于血存在于体内。血虚时,气亦易衰,血脱者,气亦逸脱。由此可见,无论在生理或病理的情况下,气和血之间都存在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密切关系。清代名医唐宗海认为,血证是阴阳水火气血失调所致的一种病证。所以治疗自以调其气血、和其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制亢阳之焰张,救水阴之将润为基本法则,其中尤重调气。他认为,“血之所…  相似文献   

12.
通法治疗胃痛的机制与运用孙万岫李渊何(天津市东丽区中医院300300)胃痛虽有虚实寒热、气血之辨,但“不通”是其最基本的病机。因此通法在治疗胃痛中被广泛应用。笔者兹将通法治疗胃痛的机制与运用,阐述如次。1祛邪即通法足阳明胃为多气多血之乡。发病后每多实...  相似文献   

13.
总结刘志明应用调气和血攻毒法治疗结肠癌的经验。刘志明认为正气不足,阴阳失调,脾肾亏虚是结肠癌发生的根本原因,气滞、痰凝、血瘀、毒聚是结肠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气血失和毒聚是结肠癌的重要病理基础。临床上主张辨证应用调气和血攻毒法作为结肠癌治疗的基本治法。调气包括补已虚之气和疏郁滞不畅之气,要求补而不滞,疏其调达,亦常配伍补肾培元之品,以收脾肾同治、先后天同调之效;和血不仅要补不足之气血,还有注意清离经之血和瘀滞之血,慎用太过滋腻之品;攻毒一方面是攻痰凝、湿浊、瘀血、热邪诸邪积聚之毒,另一方面又指攻伐有形之“癌毒”。同时结合导致气血失和毒聚的不同病因或病理灵活辨证,配合多种治法以治病求本、随证施治,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张子俊副主任医师治疗胃痛经验拾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子俊老师行医40余年,精研医术,熟读仲景方药,在临证选方用药上造诣颇深,尤其对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经验。笔者有幸随师临诊,获益匪浅,现将其经验整理于后。胃脘痛是消化道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老师根据胃脘痛的证型演变过程,在临床实践中把它分成气滞、血瘀和虚证三大类型,本着郁者疏解,瘀积者消导,虚损者补之的原则,采取调气以和血、和血以调气、调气以温中的治则,每以六郁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使气通血和,疗效满意。1调气以和血本法在临证可统揽各型,但主要用于气滞型胃脘痛的治疗。引起胃气阻滞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  相似文献   

15.
吴生元教授对妇女月经不调同时具有头痛、胃脘痛及痛经者,名之曰“月经不调三联证”,认为气血不和,肝脾肾胃机能失调是其发生、发病的根本原因,临床辨证分为气血两虚型、血寒气滞型及寒凝血瘀型,采用温经散寒、调理气血的方法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吴炳辰 《吉林中医药》2010,30(5):376-378
脾虚络阻,阳气不达为胃癌的基本病机。脾虚是胃癌发病的根本,脾失健运,导致气血不足,脏腑功能低下,正气不足,则“经主气”“络主血”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形成气滞、痰凝、瘀血等病理产物阻塞胃络,阳气不达,气滞痰瘀“宿昔而成积”,致胃癌形成。治疗当以健脾通络为,大法,通络当依据气滞、痰阻、血瘀的不同,选用辛香通络、祛痰通络、祛瘀通络之品。  相似文献   

17.
胃痛之疾临床较为常见,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其病因病机不外外感内伤两方面。外感寒邪,邪犯于胃则胃寒而病;饮食不节,中州失畅则食滞胃痛;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则气滞胃痛;脾胃虚弱,则失养胃痛。但关键在于“不通”,或病邪阻滞,脾气郁滞,气滞而痛,或脾胃虚弱,胃络失养拘急而痛, 或气滞血淤而痛,故本病之治当以“通”为要。  相似文献   

18.
精神刺激,情志不遂,肝经血热、暴怒等,都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形成肝郁,导致气血失调。盖气为血之先导,血随气行,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故出现下述诸证,兹将以舒肝解郁为主的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一、调气法的主要功用 1.行滞止痛疼痛一证,原因颇多,气滞亦为其中之一。气机阻滞,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气滞疼痛的特点为胀痛,发作时轻时重,部位常不固定,且每在嗳气或矢气后减轻,常与精神因素有关,应以行气为主予以治疗。 2.消食助运胃主纳,脾主运,脾胃气滞,可导致纳运功能减低,“思则气结”。气结可导致脾运失职,运化功能不健。致病特点为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嗳气呃逆,苔厚脉弦等。应以行气健脾和胃法治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理气和胃止痛汤治疗肝胃气滞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肝胃气滞型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贾秋颖教授自拟的理气和胃止痛汤治疗。对照组采用中成药胃苏颗粒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主要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高于对照组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理气和胃止痛汤治疗肝胃气滞型胃痛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