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身体素质训练后的血乳酸测定莫宇光(广西桂林市体操学校)关键词乳酸;血液;身体素质1对象和方法在身体素质训练中,对10人次男女运动员进行测试,对象是体操学校技巧班8~12岁健康运动员。测试方法是在进行身体素质“俯卧撑”30次/30s×3组,“腹肌两头起...  相似文献   

2.
本病在运动员中非常多见,因而在文献中曾被称为“运动员之踝”(Athlete’s Ankle,Mor-ris,1943),或“足球运动员之踝”(footballer'sAnkle,McMurray,1950)。以后 D.H.ODonoghue(1957)又名之为踝关节撞击性骨疣(Impingement Exostosis)。本病多见于足球、体操、兰球、滑雪及举重运动员,以及舞蹈演员,有时严重的影响训练,成绩提高及演出。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体育训练和比赛中,运动损伤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水平和发挥。过去对运动损伤的研究都很少涉及到运动员本身的内在因素。为了进一步探明运动损伤的原因,为教练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更好地掌握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提供客观的依据,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共收集运动损伤38例,并用PSI节律理论,编制出计算机程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有两个以上生物节律处于非高潮期时,损伤的  相似文献   

4.
脊椎裂是一种较常见的脊椎畸形,胚胎时期脊椎骨化中心发育障碍或后天骶骨表面慢性损伤造成骶骨表面发育障碍均可使两侧椎弓不能相互连接,在椎板和棘突产生大小范围不等的裂隙形成脊椎裂,发病部位以L5S1多见,现对山西省体操专业队6a来参加训练的120名少年体操运动员脊椎裂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联合晶体操训练对调节性视疲劳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40例调节性视疲劳患者在屈光矫正基础上应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联合晶体操训练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 治疗后近距离工作不能持久、眼及眼眶周围胀痛等调节性视疲劳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节功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联合晶体操训练能明显缓解调节性视疲劳症状.  相似文献   

6.
由我校海医系舰艇卫生学教研室与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协作进行的《体操、技巧运动员控制体脂的营养与食品研究》,11月12日在我校海医系通过技术鉴定。 体操、技巧运动对运动员的体重控制要求很高。体重过重会妨碍运动员优美、惊险动作的完成,而体重控制不当,又容易导致运动员营养不良、体力下降,难以完成高难  相似文献   

7.
足的副舟骨是发生在舟状骨结部第二化骨中心的先天性变异。按 Geist(1925)的统计,正常人约14%有此变异。我所对71名体操运动员普查中13名有此变异。有此变异的运动员由于跑跳训练过多,或因扭伤,常常损伤副舟骨,引起症状经年不愈,影响训练及成绩提高。对运动员的治疗因要考虑运动特点,治疗后运动能力等问题,为此有必要进行研究,找出规律,为治疗及预防等提出根据。  相似文献   

8.
加强体操专项素质训练,是减少体操运动损伤的重要环节。以往的体操训练中,我们没有把提高体操专项素质的训练作为一项专门的训练内容去教学,结果运动损伤的比例及人数不仅多,而且重,损伤恢复过程长,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训练。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随着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成功实践,乳腺癌患者生存期延长,其慢性病特征如失眠等问题更加显著。乳腺癌与失眠及昼夜节律紊乱互为因果,逐渐成为中西医结合领域关注的热点。"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精髓,中医时间医学以"天人相应"和"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为核心,强调四时节气与昼夜阴阳变化的规律对人体生理及病理的影响,中医时间医学与现代医学中生物节律具有重要联系,生物节律的紊乱对乳腺癌发生、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现代医学生物节律的理论基础、生物节律紊乱在乳腺癌中的作用、生物节律基因对乳腺癌治疗及预后的影响、中医时间医学对生物节律紊乱致病的认识、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中医药基于生物节律紊乱在乳腺癌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利于中医药现代研究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探讨节奏在体操教学训练中的作用,以及利用节奏的变换提高体操教学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1.
神经病学专业在“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临-住”)中面临挑战,该并轨培养模式要求在3年时间内完成“四证”。本神经病学教研室对已招录的神经病学专业“临-住”研究生培训情况进行回顾,表明通过“一对一”教学指导法和导师负责制、PBL教学和特色的文献阅读会等培训方式,使研究生的临床专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临床科研均有效提升,在3年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效果,今后需根据学科特点探索出更适合“临-住”研究生的培训方式,培养出应用型和学术型并重的高层次临床医生。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various methods and the materials for the fabrication of active artificial facial muscles. The primary use for these will be the reanimation of paralysed or atrophied muscles in sufferers of non-recoverable unilateral facial paralysis.

Method

The prosthetic solution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sensing muscle motion of the contralateral healthy muscles and replicating that motion across a patient''s paralysed side of the face, via solid state and thin film actuator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facial prosthetic device focused on recreating a varying intensity smile, with emphasis on timing, displacement and the appearance of the wrinkles and folds that commonly appear around the nose and eyes during the expression.An animatronic face was constructed with actuations being made to a silicone representation musculature, using multiple shape-memory alloy cascades. Alongside the artificial muscle physical prototype, a facial expression recognition software system was constructed. This forms the basis of an automated calibration and reconfiguration system for the artificial muscles following implantation, so as to suit the implantee''s unique physiognomy.

Results

An animatronic model face with silicone musculature was designed and built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Shape Memory Alloy artificial muscles, their power control circuitry and software control systems. A dual facial motion sensing system was designed to allow real time control over model – a piezoresistive flex sensor to measure physical motion, and a computer vision system to evaluate real to artificial muscle performance.Analysis of various facial expressions in real subjects was made, which give useful data upon which to base the systems parameter limits.

Conclusion

The system performed well, and the various strength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materials and methods are reviewed and considered for the next research phase, when new polymer based artificial muscles are constructed and evaluated.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改革,创新型医学人才已成为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首要选择。分析当前社会对医学人才的具体要求和高等医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作者提出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以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作用,并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探讨怎样培养创新性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与记录脊髓背角与伤害性信息传入有关的神经元的电生理活动特征,为研究痛与痛调制提供电生理学指标。方法:用经皮电刺激诱发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放电,玻璃微电极作细胞外记录,观察与伤害性电刺激有关的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并输入示波器及计算机处理。结果:用兴奋 C 纤维阈上强度的经皮电刺激在脊髓背角诱导出两种型式的放电——两串放电及长串放电。两串放电包括早串放电与晚串放电。晚串放电中的长晚串放电常表现出"wind up"现象。结论:晚串放电活动与伤害性信息传入密切相关,其放电频率可作为痛调制研究中下行抑制作用的痛指标。  相似文献   

15.
进行了高速铁路南京越江方案中三塔斜拉桥的车桥耦合振动分析.分析采用有限元等数值计算方法,建立了车桥动力学方程.计算结果表明,三塔斜拉桥方案具有较好的动力性能,基本满足行车安全和乘客舒适性的要求.还指出,只要桥梁的自振频率远离列车的激励频率,按静力计算的桥梁横向和竖向刚度一般都能满足现有规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新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关系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问题,我们要正视当今医学生人文素质偏差的现实,从新的高度、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探索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助人类健康之完美的白衣天使,为祖国的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奋斗终身。  相似文献   

17.
促红细胞生成素放射免疫分析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促红细胞生成素 ( EPO)的放免分析方法 ,并探讨血清 EPO浓度测定的临床意义。 方法 :用rh EPO免疫动物制备了高质量的抗血清 ,建立了 EPO放免分析方法 ,并测定了正常人和贫血、肾衰患者血清 EPO值。 结果 :灵敏度为 0 .2 2 μg/L,批内 CV为 6.9%~ 8.4% ,批间 CV为 8.0 %~ 9.6% ,回收率为 93 .8%~110 .4%。正常血清 EPO值为 ( 1.5 9± 0 .69) μg/L,贫血患者为 ( 3 .64± 1.2 8) μg/L,肾衰患者为 ( 0 .85± 0 .2 5 ) μg/L,与正常人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0 1)。 结论 :EPO的放免分析方法是一种简单、灵敏、特异的分析方法 ,可满足临床的需要 ,测定血清 EPO浓度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慧平 《医学教育探索》2007,6(8):694-695,701
调整验证性实验,建立并开设以生物分子为对象的综合性生物化学实验,围绕相关实验内容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实验教学讨论,配合自制的多媒体教材,结合自行设计生化实验等方式,在多个生化实验教学环节上,来锻炼中医药高级人才科学素养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19.
Myocardial contraction maps using tissue Doppler acceleration imaging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Objective ToevaluatethetissueDoppleraccelerationimaging (TDAI)datawhichcanbeusedtodeterminetheintramuralsiteoforiginofmyocardialcontractioninresponsetoelectricalstimulation Methods Sixopen chestpigswithleftventricle (LV)pacingwereevaluatedwithTDAI Anepic…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费时低效"问题,从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目的是改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