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颅咽管瘤的微侵袭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的微侵袭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并发症。方法46例颅咽管瘤患者,30例行显微手术切除,其中25例行全切除,5例行大部分切除后予r刀治疗;6例行单纯r刀治疗;10例行MRI立体定向囊内放射治疗。结果手术组25例全切除患者,术后21例恢复正常工作,2例需生活照顾,2例死于下丘脑损害;随访2年以上16例,CT或MRI检查未见肿瘤复发。r刀治疗组11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6~30个月,MRI检查显示4例肿瘤完全消失,5例缩小,2例无变化,无术后并发症。囊腔放疗组10例经手术排除囊液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3~30个月,MRI显示3例肿瘤完全消失,7例瘤腔明显缩小,无手术死亡率及严重并发症。结论显微手术全切除颅咽管瘤仍是目前理想的治疗方法,r刀治疗适用实质性和部分实质性,体积较小(<3~4cm)的肿瘤。对囊性体积较大的颅咽管瘤行立体定向囊腔内放疗是一种十分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立体定向同位素32P内放疗治疗颅咽管瘤。立体定向同位素32P内放疗治疗颅咽管瘤。方法对40例囊性颅咽管瘤行立体定向穿刺、囊性内放疗。结果 32例术后6~38个月随访,CT或MRI瘤腔消失率69%,显著缩小31%;30例视力、视野障碍改善。结论 CT导向立体定向技术为脑深部肿瘤的内放疗和化疗提供精确定位和简便安全给药有效途径,对周围组织结构的全身影响极为轻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开颅术后复发囊性颅咽管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13例复发囊性颅咽管瘤患者应用立体定向穿刺、Ommaya管置入反复抽吸囊液,配合32P内放疗治疗。术后长期随访观察疗效。结果在手术抽出囊液后,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迅速改善。全部患者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32.4个月。经影像学检查证实,术后囊腔消失、肿瘤无复发8例;肿瘤明显缩小、囊腔不足5ml者4例;1例多囊性肿瘤控制不理想,囊腔反复增大,多次门诊穿刺抽液,仅能控制症状。肿瘤总的有效控制率为92.3%。无手术相关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联合应用立体定向Ommaya管置入反复抽吸囊液,配合32P内放疗的方法,可以安全有效的治疗复发囊性颅咽管瘤。  相似文献   

4.
颅咽管瘤的临床治疗方法较多,公认以手术全切为主。除了手术切除之外,对于术后残余及复发的实性肿瘤可以补充放射治疗;对于初发或复发的难以手术切除的囊性肿瘤的治疗可以应用囊内治疗药物。目前开展较成熟的立体定向32P胶体囊内放疗被认为是一种效果肯定的临床治疗方法。本文主要从32 P胶体的性状、神经外科临床应用、剂量控制、药物分布、药物副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文献总结。  相似文献   

5.
立体定向Ommaya管置入肿瘤囊腔内放疗治疗颅咽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立体定向肿瘤囊腔32P内放疗治疗颅咽管瘤的效果.方法应用立体定向穿刺置P32方法治疗颅咽管瘤56例,男34例,女22例,年龄3~76岁,平均39岁.其中囊性颅咽管瘤43例,以囊性为主的混合性颅咽管瘤13例.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迅速改善,颅高压症状消失46/49;视力视野障碍消失19/36,改善15/36;性功能障碍改善14/21;身高增加7例;脑积水消失7/7;尿崩消失2/23,减轻11/23;闭经消失2/11.内分泌检查表现睾酮恢复正常1例,较术前提高11例;FSH较术前提高4例;LH较术前提高3例;皮质醇提高4例.CT扫描显示30例肿瘤消失.术后2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穿刺道出血,1例颅内感染.结论立体定向肿瘤囊腔32P内放疗治疗颅咽管瘤疗效确切,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内分泌的恢复均有作用,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囊性颅咽管瘤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40例病人全部采用立体定向穿刺囊内置管接皮下储液囊 ,注入32 P治疗。每隔 1个月治疗 1次 ,共治疗 2~ 3次 ,每次放射剂量为 2 5 .9~ 1 85MBq ,平均 91 76MBq。结果 手术成功率 1 0 0 %。平均随访 4年 ,近期有效率1 0 0 % ,远期有效率 92 .5 %。 3例肿瘤复发需手术治疗 ,其余均恢复工作或学习能力。结论 立体定向内放射治疗囊性颅咽管瘤疗效好 ,复发率较低 ,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观察囊性颅咽管瘤的最佳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75例囊性或囊性为主的颅咽管瘤采用CT立体定向瘤腔内注入放射性胶体磷酸铬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除6例失去随访、3例肿瘤实质增大复发外,其余66例经随访的CT或MRI显示瘤腔消失、症状持续改善,47例(71.2%)由治疗前不同程度视力减退恢复至正常,2例女性恢复月经,2例身长明显增高,无术后内分泌紊乱和手术死亡率。结论本方法与开颅切除肿瘤术相比较,具有侵袭性小、无明显并发症、住院时间短、疗效显著的优点,本方法应作为治疗囊性颅咽管瘤的首选方法,对实质为主的颅咽管瘤仍应采用开颅手术切除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立体定向术治疗囊性颅咽管瘤的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经验。方法应用Leksell-D/G型定向仪,本组170例患者中,24例仅行肿瘤囊腔穿刺冲洗术,15例单纯穿刺冲洗后注入8~16mg平阳霉素行囊腔内化疗,131例行肿瘤囊腔穿刺冲洗术及囊腔侧脑室分流术。结果169例患者术后症状缓解,术后随访135例中,42例复发,其中,28例为单纯穿刺冲洗及穿刺冲洗后注入平阳霉素,14例为定向分流术后,35例失随访。结论立体定向术治疗囊性颅咽管瘤可迅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对脑组织损伤小,术后并发症较少且较轻微,其中,定向分流术长期疗效优于单纯穿刺肿瘤囊腔冲洗及冲洗 平阳霉素内化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囊性颅咽管瘤胶体磷酸铬(Cr32PO4)囊腔内放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9例囊性颅咽管瘤行32P囊腔内放疗,根据个体化剂量设计分别置入1.5~5.0mCi不等32P并进行临床观察、随访.结果9例病人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随访6~30个月,8例视力、视野明显改善;1例右眼视力改善,左眼术前失明,术后无变化;5例囊腔缩小>50%,2例缩小<50%,2例囊腔复发再次穿刺抽液;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32P囊腔内放疗是治疗囊性颅咽管瘤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立体定向和间质放疗技术,治疗颅咽管瘤的方法和预后.方法对23例囊性颅咽管瘤采用CT引导立体定向技术,肿瘤囊腔内放置贮液囊导管,按3.7-7.4MBq/克肿瘤组织注入Cr32po4进行内放疗.结果16例获得逐渐改善,3例恶化,2例偏瘫恢复正常,所有内分泌功能障碍,均获得稳定或不同程度好转,复查CT或MT示1例瘤体增大,1例新的囊腔形成,1例导管在脑室内,其余囊腔均明显缩小,其中9例囊腔几乎消失.结论立体定向间质放疗对囊性颅咽管瘤可以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联合应用立体定向间质内放疗及γ-刀治疗复发性颅咽管瘤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寻求手术后残留或复发颅咽管瘤的新治疗方法;并评价立体定向囊内间质内放疗结合伽玛刀(γ-刀)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立体定向囊内核素置入间质内放疗结合γ-刀治疗82例手术后残留或复发的颅咽管瘤,其中男54例,女28例,年龄3~70岁.对实体肿瘤为主者,先行囊内穿刺核素内放疗,再行γ-刀照射治疗共21例;对囊性肿瘤为主者,则先行实体部分肿瘤γ-刀治疗,再行囊性部分的核素内放疗,共61例.结果 70例患者接受12~54个月(平均33.4个月)的随访,对实体肿瘤为主、囊性肿瘤为主以及总有效控制率分别为94.1%、 92.5%和92.9%.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γ-刀结合立体定向囊内放射疗法,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颅咽管瘤术后残留,复发以及不适宜手术治疗的囊实性混合性颅咽管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预后及安全性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行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92例,随访并观察术后疼痛缓解显效、复发时间及不良反应,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病程、靶点脑桥缘距离、手术史是影响三叉神经痛伽玛刀术后显效时间的独立风险因素(RR=0.505,95%CI 0.297~0.859,P=0.012;RR=0.556,95%CI 0.333~0.929,P=0.025;RR=5.127,95%CI 1.746~15.052,P=0.003)。手术史、病程与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复发时间相关(χ~2=5.628,p=0.018;χ~2=3.863,p=0.049)。COX生存分析显示手术史、病程不是影响三叉神经痛伽玛刀术后复发时间的独立风险因素(p=0.089;p=0.458)。靶点脑桥缘距离8mm组较≥8mm组的不良反应率高(χ~2=3.993,p=0.046)。结论病程3年、靶点脑桥缘距离较短、无手术史是影响患者术后显效时间的积极因素。靶点脑桥缘距离较短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相对增多。  相似文献   

13.
We report a case of gamma knife surgery (GKS)-induced chronic encapsulated expanding hematoma with ex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A 17-year-old young man underwent GKS after embolization for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VM) in the right frontal lobe and the AVM completely disappeared. He developed a generalized convulsion 15 years after GKS. MRI showed a small oedematous change at the AVM site. His epileptic seizure was controlled with anticonvulsant. His epilepsy recurred after three years, and MRI revealed an intracerebral hematoma with extensive surrounding edema at the same lesion. He underwent cerebral angiography and a recurrence of AVM was prevented. The hematoma was surgically removed, and intraoperative finding confirmed an old hematoma with a capsule and capillary hyperplasia, without developing cavernous angioma. The final diagnosis was a secondary chronic encapsulated expanding hematoma after GKS.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to show the early-stage imaging findings of this late effect after G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