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冬季主藏,阳气内伏,地气不能开露蒸发以润地表而见大地干裂。在侧阳气内伏,不得蒸腾气化,亦使外无阳水之濡润而燥家。治燥时,少佐辛味药物,并非取其直接生津以润,而是通过辛散通阳,以助气化之功,发挥滋养作用。  相似文献   

2.
根据新疆的气候、患儿体质,发病规律的不同,认为新疆手足口病与燥密切相关,故应从"燥"论治新疆手足口病,并探讨其理论和临床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辛以润之"的思想最早见于《内经》,认为辛味药可以开腠理、致津液、通气化而治疗燥证.临床将辛味药运用于外感病、口干症、糖尿病、脾胃病等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口干、口渴、皮肤干燥、便干尿少、筋脉拘急等相关干燥症状的治疗效果颇佳,拓展了"辛以润之"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提出干燥综合征外感燥邪、内伤精血、禀赋阴虚、情志异常的发病观,认为本病有干涩不通、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并根据叶桂《临证指南医案》“上燥治气,下燥治血”理论,将干燥综合征分为上燥与下燥辨治。临证治疗时顺应五脏刚柔特性,用药柔静凉润,忌刚动温燥,重视血肉有情之品。上燥以桑杏汤清气润燥,翘荷汤辛凉清上,沙参麦冬汤养阴生津;下燥以复脉汤充养五液,六味地黄丸滋肾填精,五仁丸润燥养血,为干燥综合征辨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1证的分子生物研究概况 分子生物学作为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其理论、技术、概念正迅速地向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渗入,它在推动现代医学向前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中医证实质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温病条辨》总结吴鞠通燥病辨治的治学思想,以期对燥病及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吴鞠通认为燥病以外感为主,以三焦为通道进行传变,主要侵犯气分和血分。其病性有温凉之分,凉燥易阻滞气机出现寒化,温燥易伤津耗液出现热化。在治疗上,三焦用药有别,上焦气分病者多用辛药,中焦寒热里坚者皆用苦下,下焦血分阴伤者咸寒填精等,同时又根据卫气营血部位不同,精准用药。总之,寒者治以苦温,热者治以甘寒。《温病条辨》中深刻揭示了燥病的传变、用药规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燥病诊治体系。  相似文献   

7.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历代注家,素有争议,大多奉为“伏邪”学说的理论渊源。如张志聪认为:“冬伤于寒,邪不即发,寒气伏藏,春时阳气外出,邪随气而化热,发为温病。”通观全文,联系诸篇有关论点,愚意此条经旨,非言伏邪,实乃指冬令不善藏摄,时令之邪(寒)易伤阳气,正气先虚;至春令则多患温病。现试陈管见,析疑如  相似文献   

8.
探讨下合穴内涵 ,为深入理解和临床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彭中斗 《河北中医》2003,25(11):815-815
《素问·经脉别论篇》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入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揆度以为常也。”即是说 ,饮食进入人体胃腑后 ,通过胃的腐熟 ,水谷精微转化成人体所需要的气、血、津液等 ,在全身的输布是通过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共同完成的 ,在其过程中各个脏腑气血、津液的消耗都得到了不断的补充 ,通过三焦完成水液代谢的全过程 ,并周而复始 ,不断循环 ,维持人体生命不息。由于临床内科消化系统疾病多 ,涉及脾、胃者更常见 ,故就此段经文抒己愚见。1 经文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科…  相似文献   

10.
陈金禄 《吉林中医药》2004,24(11):57-57
"卒持寸口,何病能中"语出《素问·微四失论》。原文:"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后经张景岳注释:"凡诊病之道,必察其致病之因,而后参合以脉,则阴阳虚实,显然自明,不问其始,是  相似文献   

11.
周铭心教授倡说西北燥证多年,并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及临床研究。在治疗上强调遵循"三因制宜"原则。尤其是其中因地制宜,尤为重要。创造性地提出正治,反治,旁治三法原则,具体遣方用药则有宣、散、通、达、温、清、升、降、柔、润等法。  相似文献   

12.
取象比类法贯穿中医学领域各个环节.在古典医籍中有关形态学方面的论述,前人以自然之象和社会之象进行比拟归类,合理清晰地揭示了人体脏腑功能,是中医藏象学说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3.
《内经》“秋伤于湿”应为“秋伤于燥”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汉辉 《中医药学刊》2001,19(5):465-465,508
  相似文献   

14.
历代对<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解释众多.笔者从如何"养"的角度出发,梳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系统理论,提出春夏要利于生长之气,秋冬要利于收藏之气.如何"利于",具体的方法很多,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5.
张新渝 《吉林中医药》2008,28(5):383-384
<灵枢·营卫生会>中的"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太阴指手太阴,内指营气;太阳指手太阳,外指卫气;全句意指营行脉中,始于手太阴复会于手太阴,卫行脉外,始于足太阳复会于足太阳,但与原意有所出入.<内经>论卫气运行虽有此说,但乃他篇所论,<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论只是偕行,即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皆始于手太阴,相随而行,昼夜五十度后复会于手太阴;太阴、太阳此处非经脉名词,阴、阳指营卫,太乃修饰词;内、外指脉内外.  相似文献   

16.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的内容.<藏象体用关系研究>[1]中曾提出了藏象是一对体用关系,本文是在<藏象体用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所做的关于"象"与"藏"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再辨"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针刺补泻的重要依据之一的“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之本义。方法:用知识考古学的原理,通过对“徐”“疾”所描述的对象以及该词所出现文章的结构分析,对该句含义进行了再次辨识。结论:“徐疾”在《内经》补泻刺法中所描述对象有三:一为脉象,二为留针时间,三为出针速度。“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中的“徐疾”应为脉象,而非针法,意为脉由徐变疾,标志着经脉由虚转实;脉由疾变徐,则是经脉由实转虚。  相似文献   

18.
从"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看疑难杂症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床中,每个医生都会遇到一些困扰:有的是病人自己也说不清的一种或多种痛苦的感受,病人常常以“难受”、“难过”指代;有的是证、症状表现复杂,难以明确诊断;有的是诊断明确却久治不愈,我们把这些病叫做“疑难病”或“怪病”。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些疑难怪病得到正确的诊断和理想的治疗呢?笔者提出,要遵循《内经》中的“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辨证原则,认真研究发病的病因,以因测症;认真研究发病的机理,从机求证;认真研究症和证,再从症求因,从证求机,经过反复推求,求得“其属”,使一些疑难怪病获得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燕少恒 《河南中医》2013,33(1):42-44
张子和辨治燥证在病因上注意气候和药邪致燥;在痛机辨识上注重脉象,并综合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分析病机;在治疗上注意人群差异,治疗淋证注重滋水开窍,治疗便秘注重润攻滋养,药疗与食疗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20.
景瑛 《吉林中医药》2005,25(3):16-17
《内经》“病机十九条”中部分条文对皮肤病的治疗与辨证颇具现实意义,其以五脏为纲,将病证进行归类分析的条文为皮肤病从脏腑辨证在理论上奠定了基础。依此确立清热凉血、清泻心火法治疗急性热性皮肤病,健脾除湿利水法治疗湿热而致皮肤病,温经散寒、养血通经、温补肾阳法治疗寒凝气滞而致皮肤病,临床均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