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传统LASIK矫正近视术后6个月时波前像差的变化.方法:将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的近视患者69例(138眼)作为试验组,行传统LASIK的近视患者69例(138眼)作为对照组,按屈光度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3组,各23例(46眼).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的视力和波前像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试验组、对照组术后6个月时视力在1.5~2.0者分别为55眼(39.86%)、22眼(1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6个月,试验组高阶像差的RMS值(RMSh)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6个月,试验组低度近视Z6和Z12较对照组低,中度近视Z6、Z7和Z12较对照组低,高度近视Z6和Z12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后较传统LASIK有更好的裸眼视力.波前像筹引导的LASIK在矫正高阶像差尤其是三阶和四阶像差方面较传统LASIK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当散光主要来源于角膜前表面或眼内时,波前像差优化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对近视散光的治疗效果,评价眼内散光(ocular residual astigmatism,ORA)对波前像差优化 LASIK 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拟行 LASIK 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65例(65眼),根据术前眼内散光与全眼散光的比值将患眼分为2组,比值﹤1为低 ORA 组,比值≥1为高 ORA 组,所有患者均行波前像差优化的 LASIK 手术。术后6个月观察2组视力、屈光度、成功指数及全眼高阶像差的差异。结果术后6个月,低 ORA 组角膜平面的柱镜值为与高 OR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28)。低 ORA 组及高 ORA 组的成功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6)。低 ORA组术后慧差的增加值小于高 ORA 组( P =0.023),2组术后总高阶像差及球差的增加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当散光主要来源于眼内时,波前像差优化 LASIK 对散光的矫正效果较差;对高 ORA 患者,手术的设计可综合考虑角膜及全眼散光,或采用晶体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并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眼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就诊并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EK为治疗组,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为对照组,各25例50只眼,对术前、术后1、3、6个月进行视觉质量评价。结果 2组术后屈光度数及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的高阶像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EK和LASIK都会使眼高阶像差不同程度地增加,LASEK的增加幅度小于LASIK。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角膜波前像差引导下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CW-G LASI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术后裸眼视力的比较,术后敏感度的变化,评价手术的有效性。方法在该中心做近视眼手术的患者382例,分成两组。一组行CW-G LASIK作为试验组。另一组行LASIK手术作为对照组,随访6个月,比较3个月及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波前像差RMS值及对比敏感度。结果试验组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62.8%优于其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而对照组此比例为47.6%;对照组术后高阶像差RMS值平均增加100%,而试验组平均增加35%,术后6个月对照组对比敏感度接近术前水平,而试验组优于术前。结论CW-G LASIK术后视力、对比敏感度优于常规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波前像差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波前像差引导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在中低度近视眼患者术后不同时期的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中低度近视患者126例,随机分为2组,A组为62例接受波前相差引导Lasik手术的患者,B组为64例接受波前像差引导Epi-lasik手术治疗的患者,对2组患者术后2周、1、3、6个月复查裸眼视力、屈光状态、高阶相差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患者术后各时期高阶相差均高于术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高阶相差值逐渐减低,但各时期两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术后各时期高阶相差均高于术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周高阶相差值明显增高,术后1、3、6个月高阶相差值逐渐减低,各时期两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患者比较术后2周A组裸眼视力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不同时期屈光度(等效球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6个月不同时期高阶相差比较,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波前相差引导Epi-lasik较Lasik提高视力慢,但手术引入的高阶相差增幅低,术后能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巩膜加固术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对进行性近视角膜后表面形态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进行性近视41例(77眼)进行后巩膜加固术(加固组),按等效球镜分为3组:Ⅰ组(-8.00~-9.00D)23眼;Ⅱ组(-9.25~-10.25D)29眼;Ⅲ组(-10.50~-11.50D)25眼。用眼前节全景仪测量术前及术后1、3个月时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高度值。并在术后1年行LASIK,检测术前及术后1、3个月时的角膜后表面同样参数并进行分析。结果后巩膜加固术后1、3个月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LASIK术后1、3个月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较术前增加(P<0.05)。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对进行性近视患者的角膜后表面形态无明显影响,再行LASIK手术可改变进行性近视患者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后表面形态变化。方法将151例(288眼)近视患者按近视程度分为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采用眼前节全景仪分别于术前,术后1、3、6个月检测各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和角膜后表面高度,并进行动态对比分析。结果低、中度近视组术后各时间段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表面高度与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而在高度近视组,术后1、3个月角膜后表面屈光力比术前均有增加(P<0.05),术后6个月角膜后表面屈光力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术后各时间段角膜后表面高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结论 LASIK手术可改变高度近视患者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表面高度,眼前节全景仪对于高度近视LASIK术后疗效观察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飞秒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和机械刀辅助的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BK)术后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宣城市中心医院行角膜屈光手术病人112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S-LASIK的54例病人(54只眼)和行SBK术的58例病人(58只眼),其中每例病人随机数字表法选择1只眼。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利用眼前节全景仪(Pentacam HR)测量病人角膜前表面的高阶像差(主要包括总的高阶像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及球差),高阶像差的描述采用Zernike多项式表示。结果 FS-LASIK组和SBK组术前病人在年龄、等效球镜度数(SE)、角膜前表面各高阶像差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S-LASIK组术后3个月的角膜前表面总的高阶像差和球差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水平及垂直彗差较术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58和0.325)。SBK组术后3个月角膜前表面总的高阶像差、球差(P<0.001)及垂直彗差(P=0.001)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水平彗差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8)。FS-LASIK组和SBK组在术后3个月时的总的高阶像差、水平慧差及球差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87、0.373和0.063),然而两组之间的垂直彗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S-LASIK:(-0.03±0.48) μm,SBK:(-0.21±0.42) μm;P=0.030]。结论 FS-LASIK术组与SBK术组在角膜前表面的总高阶像差、水平慧差和球差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FS-LASIK术后3个月的角膜前表面垂直彗差显著低于SBK组,可能表明在对称性、偏中心、倾斜等方面,飞秒激光制瓣优于机械板层角膜刀制瓣。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2例44只眼高度远视患者行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Wavefront-guid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4.25~+9.00(+5.75±2.15)D,术后随访1年.结果 术后第1天,裸眼远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3行,随时间推移远视力逐渐上升.术后1年,裸眼远/近视力≥0.5/J2为22例44只眼100%,裸眼远/近视力≥0.8/J1为15例30只眼68.2%,裸眼远/近视力≥1.0/J1为10例20只眼45.5%.术后1年屈光度-0.5~+3.50(+1.05±0.756)D.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远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Orbscan-Ⅱ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后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1例(80只眼)屈光不正患者于LASIK术前和术后1、6个月用Orbscan-Ⅱ检测角膜后表面隆起度及相关因素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手术前与术后1、6个月Orbscan-Ⅱ测量的角膜后表面隆起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度近视组角膜后表面隆起度改变量均大于中低度组的改变量,结果有非常显著差异(P<0.05)。术后1、6个月Orbscan-Ⅱ角膜后表面隆起度改变量与角膜平面屈光等效球镜度改变量之间有相关关系(r=0.404,P<0.05;r=0.54,P<0.05);术后6个月角膜后表面隆起度改变量与激光切削量有相关性r=0.33P<0.05。结论Orbscan-Ⅱ角膜后表面隆起度检测对LASIK术后动态观察及处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眼的效果.方法 对101例(197眼)近视眼行LASIK手术,按屈光度分为三组,Ⅰ组:<-6.00 D(57眼);Ⅱ组:-6.25~-10.00 D(109眼);Ⅲ组:>-10.25~-15.00 D(31眼).检查术前和术后1年的视力(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厚度和角膜地形图.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1.0者在各组分布的比率分别是94.3%、80.3%、42.0%;残余屈光度≤±0.50 D分别是99.3%、85.7%、59.7%.屈光度在术后3个月稳定,术后并发症少.结论 LASIK是治疗近视艰较理想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矫正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日本尼德克EC—5000 CXII准分子激光系统对64例109只眼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进行LASIK手术治疗,随访12~24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屈光度,散光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24个月,裸眼视力大于等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05眼(96%),屈光度在-0.25D~+1.50D,散光残留在-1.50D以内。结论 LASIK矫正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效果好,稳定性高,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陈蓓莉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7):1150-115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对接受治疗的近视患者按近视的程度分为三组,A组(〈-6.00D)99例(188只眼).B组(-6.00~-10.00D)29例(41只眼).C组(〉-10.00D)13例(19只眼).采用德国Schwind Esiris第八代小光斑扫描式准分子激光进行LASIK治疗。随访3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屈光度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时A、B、C三组裸眼视力≥1.0的眼数分别为99.47%、82.93%、52.63%,合计93.15%;≥0.5者,分别为100%、97.56%、89.47%,合计98.79%.所有患者屈光度在术后1~3个月时基本稳定,最佳视力无下降两行者。LASIK手术在本组未发生穿孔、游离瓣、瘢痕、感染、中央岛、偏中央切削等并发症。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效果良好,矫治低中度近视的效果优于高度及超高度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可预测的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激光性角膜手术与眼内屈光手术矫治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收治的超高度近视患者行各类屈光手术患者74例共108眼,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之分为A、B、C 3组各36眼,其中A组患者行LASIK术进行治疗;B组患者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加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C组患者行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进行各项指标的统计对比。结果 3组患者在治疗之后视力均比术前有明显提高,A、B、C 3组患者的术后屈光度分别为(-2.10±2.38)D、(-1.75±1.33)D和(0.83±1.16)D。结论对于超高度近视患者而言,晶状体性屈光手术的效果要明显优于LASIK术,而且对于超高度近视患者而言应当根据患者的年龄、眼部情况等进行具体的手术计划制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治疗复性近视散光的疗效.方法 采用LASIK对68例(116眼)复性近视散光进行治疗.根据散光度大小分为两组:Ⅰ组(-2.25~-3.00 D)和Ⅱ组(-3.25~-6.00 D).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和屈光度.结果Ⅰ组术后平均散光度从术前(-2.51±0.68)D下降为(-0.51±0.25)D;Ⅱ组术后的平均散光度从术前(-3.85±0.40)D下降为(-0.52±0.22)D.术后12个月时两组残留散光度无明显差别.两组术后的平均裸眼视力均好于术前矫正视力.结论 LASIK治疗复性近视散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低、中、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 :应用波长 193nm的ArE准分子激光对 12 2例 (2 4 2眼 )屈光度在 - 1 0 0D~ - 18 0 0D的近视及近视散光行LASIK治疗。结果 :对 2 4 2眼随访 6~ 2 4月 ,94 %术后裸眼达到或超过术前最好矫正视力 ,90 3%的术后屈光度在± 1 0D之间 ,欠矫 19眼 ,欠矫率 7 8% ,术中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LASIK手术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优于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PRK) ,是一种更加准确有效和安全的屈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LASIK分区切削治疗高度近视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区切削方法对角膜厚度偏薄的高度近视治疗,并对手术后的效果进行了客观评价.方法:应用LASIK手术方法对26例(41只眼)进行了分区切削手术(分区切削组),对照组为保留度数组(107例,183只眼),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分区切削组术后第2天裸眼视力平均0.86,术后3个月时的裸眼视力平均0.81;术后第2天平均屈光度(球镜等值)为 3.25 DS,术后3个月时的平均屈光度(球镜等值)为-1.05 DS.与保留度数组相比较,术后裸眼视力有明显提高(P<0.01).术后残留的角膜基质层厚度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早期分区切削组有3例夜间偶尔出现眩光现象,其中2例3个月后消失.结论:对于角膜偏薄的高度近视患者,采用分区切削方法进行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术后可以完全消除近视度数并达到较好的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