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严重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采用中药本草及其提取物治疗糖尿病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治疗机制还不是十分明确,本文从清除氧自由基、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降低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mRNA的表达、下调DN细胞网络因子表达、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蛋白激酶C的激活、改善血液微循环、调节血脂代谢、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调节自身免疫和减轻肾小球高滤过等方面简要阐述了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DN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伤一般较为严重,甚至需要透析治疗的方法来延续生命。长期高血糖会导致慢性代谢异常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胞内信号转导通路、转录因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的调节变化,导致肾脏结构畸形的发生,进而发展成DN。近年来,中药复方防治实验性糖尿病肾病的研究文献增多,显示出中药复方在防治DN方面所具有的一定优势。通过对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对DN主要发病机制的六大方面进行梳理,如调控异常糖代谢、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调节肾血管血流动力学、组织因子和细胞因子的活化、肾小球超微结构变化、改善肾功能等方面,以期为DN的临床治疗及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近年来针对实验性DN的中药复方研究围绕DN发病的核心机制,主要通过影响糖异常代谢、氧化应激作用和肾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方面展开,达到控制DN大鼠过高的血糖,抑制体内氧化应激状况,调整肾脏血管血液动力学的目的,最终改善DN的临床症状,如降低尿蛋白、尿素氮含量和肌酐等指标。通过对研究文献的整理分析,显示中药复方在防治实验性DN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而且处方的构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滋阴益气活血复方对糖尿病大鼠肾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随机把实验动物分成滋阴益气活血复方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并观察β2MG、Cr、NOS、ET、BS、尿量等指标。结果:滋阴益气活血复方能有效地降低β2MG的排泄量,降低血Cr(P<0.05);使早期糖尿病大鼠血NOS、EF增高的状态得到改善(P<0.05)。结论:以滋阴益气活血为法对于防治糖尿病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NOS、EF等以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从而改善肾小球的高滤过状态,达到防治糖尿病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肾病早期事件之一。肾小球内皮细胞是血液过滤中至关重要的元素,其受损与白蛋白尿的发生发展相关。高血糖状态下,细胞产生过多的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导致内皮细胞活性下降,凋亡增多,直接造成内皮功能障碍。NETs也可能通过放大炎症过程导致内皮损伤。五苓散经证明可以有效减少尿蛋白,保护内皮细胞,改善肾脏功能并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前期实验已证实五苓散能够减少炎症反应并降低NETs形成。五苓散可能通过抑制NETs形成,对肾小球内皮细胞产生保护作用,并抑制糖尿病肾病的发展,为中医药应用于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支持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5.
胡慧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8):1420-1421
复方苦荞麦合剂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方,临床疗效确切,为探讨其作用机理,笔者运用了生化学、组织学等实验方法,以模型组和消渴丸组作对照,系统观察了复方苦荞麦合剂对糖尿病肾病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复方苦荞麦能有效的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的症状.可通过降低血糖、调节脂代谢、改善血液高凝状态等达到调控肾脏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6.
胡慧  张正浩 《中医药学刊》2004,22(8):1420-1421
复方苦荞麦合剂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方,临床疗效确切,为探讨其作用机理,笔者运用了生化学、组织学等实验方法,以模型组和消渴丸组作对照,系统观察了复方苦荞麦合剂对糖尿病肾病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复方苦荞麦能有效的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的症状。可通过降低血糖、调节脂代谢、改善血液高凝状态等达到调控肾脏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严重的合并症之一,运用黄芪及其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研究表明,黄芪及其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病可调节血糖、调节血压、改善微循环、抗炎以及保护肾脏。本文查阅近年来关于黄芪及其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文献,对其作用作一概述,以期为日后研究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大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分子细胞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大黄对肾脏有保护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大黄素和大黄酸 ,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肾功能 ,减轻肾小球高滤过 ,抑制肾脏肥大 ,减少蛋白尿。其作用途径主要通过作用于相关细胞因子 ,改善糖尿病肾病的糖、脂代谢紊乱 ,影响肾内血流动力学 ,减轻肾脂质过氧化损伤 ,调节肾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凋亡等。最新的分子细胞机制研究主要围绕细胞因子展开 ,目前已发现大黄提取物可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 -α、白细胞介素-6等发挥其改善肾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糖微康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微康胶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疗效。方法:以单侧肾切除加腹腔注射STZ的方法,制备了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通过尿微量白蛋白、尿蛋白定量,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生化及血液流变学,病理组织形态学等观察,评价糖微康胶囊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结果:糖微康胶囊能降低尿系列微量蛋白,改善糖脂代谢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病理损害程度明显比模型组轻。结论:糖微康能调节糖尿病大鼠的糖脂代谢,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肾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延缓肾小球纤维化、硬化进程,防治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合并症之一,近年来采用黄芪及其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病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研究表明黄芪及其复方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可控制血糖、降低血压、改善间质纤维化、减少蛋白尿等。查阅近年来关于黄芪及其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文献,对其做一综述,为今后深入研究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2.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3.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7.
喘证的一般护理注意调整病室环境、体位与休息、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饮食护理、情志护理;根据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实施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保障治疗措施的实施,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8.
蛇床子素抗凝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的抗凝血作用。方法: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CT)、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观测蛇床子素的抗凝作用。结果:蛇床子素能显著处长CT、PT,缩短ELT。结论:蛇床子素具有明确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七情学说实验研究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近年来有关中医七情学说的实验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实验研究对七情学说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着重对今后开展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动物模型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