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管你接受与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对于不少网友而言,迪斯科舞厅和单身酒吧已经成了遥远的记忆。网恋,正在成为一个不得不正视的世界性话题。 相似文献
2.
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从大学生对"网恋"的支持程度、大学生对"网恋"的接受程度以及自己是否会"网恋"3个角度研究大学生对"网恋"的态度。结果表明:8.7%的学生反对"网恋",3.8%的学生赞成"网恋",30.4%的学生持中立态度;47.8%的学生表示不能接受"网恋",12.0%的学生能接受"网恋";55.4%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发生"网恋",8.7%认为自己会发生"网恋"。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恋"心理与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从实证角度揭示大学生“网恋”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方法: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12名网恋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结果:研究发现:①网恋随机性大,发展快;②网恋与性格内外向无太大相关;③网恋中先有心理依赖再有情感依恋;④外表是影响网恋的重要因素;⑤网上信任在于自己愿意;⑥网上亲密可能在现实中“倒退;”⑦网恋走向婚姻,困难重重。结论:尽管网恋被大学生视为一种恋爱新渠道,但主动寻找者少,且一旦涉及现实的相处、发展,甚至婚姻,网恋较传统恋爱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 相似文献
4.
一天下午,咨询室的门被推开了,一个哭得双眼红肿的女孩儿在其母亲的陪同下走了进来。女孩儿面容憔悴,母亲则是焦虑不安,一脸疲惫的样子。通常两代人一起来咨询,为了交流方便一些,往往分开来谈。我安排女孩儿先坐下,请母亲暂时回避。但出乎我的预料,女孩儿和母亲都说不用回避,女孩儿说她的心事已经全盘告诉了母亲,而母亲也表示孩子的事情对她从不隐瞒。就这样,我们开始了三个人之间的询问与诉说,女孩儿和母亲分别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和盘托出。女孩儿是大一新生,到校已两个月。据母亲讲他们家庭经济条件还算不错,女儿性格内向、聪明伶俐,从小就…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11.
我的同学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她主张引导孩子,不要盲目批评。引导孩子的时候指出问题,提供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孩子本身不多加指责,这样才能尊重孩子幼小的心灵,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几张卷子是"十年苦读"的一个缩影,当年您是怎样闯过"独木桥"的?凡是参加过高考的人,对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参加高考的经历都会记忆犹新。虽说近几年高考的日子避开了夏目的灼热,但是学生、家长的心情,并不因考期提前而清爽多少。自古考试令人忧的不仅仅是考题本身,更多的是考前的压力和氛围,还有考生自己的感觉,对考试分数意义的解释,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个人的评价,能否如愿以偿的惶惑和迷茫。高考分数是能否跨进大学的惟一指标,虽说我们不认可"一考定终身"的看法,但不能否认高考这一关在考生心中的分量。 相似文献
13.
大学毕业后,找个体面的工作,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理想。大学生当村官、街道办事员、办养殖场……已不再是人们谈论的话题,年轻的他们也干出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常龙林没出事之前,每天有小车接送,生活惬意而悠然,像芦苇枝头挺立的蜻蜒,随时可以起飞,随时可以降落。车在路上行驶,看到路边的柳树伸展出的都是微笑的枝条,他从来也没有想到过有一天会被限制自由。 相似文献
15.
有些东西是人无法自行选择的,比如出身、贫困、失势,为此,我们可能会遭到奚落、怠慢,忍受冷嘲热讽。
歧视让人感到愤怒、屈辱,体验到低人一等;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挺直腰杆,维护自尊,用实力来证明:你行,我也行。
把歧视化做一种激励的力量,为自己鼓劲,歧视在个人的成长中往往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18.
神经症不是一个特定的疾病单元,而是包括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后情况颇不一致的一大组精神疾病的统称。因为它的病态表现比较复杂,既有精神症状又有躯体症状,所以神经症病人在精神科、神经科,内科都很常见。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中有强者,也有弱者,强弱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上那种争强好胜、锋芒毕露的优势心态,就有可能于不经意中“跌入”自设的陷阱……生活需要学会示弱,示弱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20.
前段时间出门儿,在火车上遇见一对母女,小女孩儿大约10岁。她妈妈说孩子去过很多地方,也游览过很多名胜古迹,比如北京的长城、山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