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肾集合管癌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41岁。无明显诱因间断性肉眼血尿1个月,不伴尿频、尿急、发热及腹痛等症。体检:双侧肾区无压痛及叩击痛,腹部未触及肿块。尿液生化检查:尿胆原3.3μmol/L,红细胞25个/μL,白细胞125个/μL。超声检查;腹膜后探及一6.5cm×4.0cm×6.5cm大小的低回声肿物,边缘欠规则、清楚,与右肾分界不清。胸部平片及其他实验室检查无异常。CT平扫:右肾中下部增大,前外侧肾轮廓隆起,局部见边界不清的稍低密度肿块,CT值28HU,无钙化。右肾窦下部受压,肾盂及输尿管未见扩张(图1)。增强扫描:右肾肿块轻度较均匀强化,CT值46HU,未见无强化的坏死/囊变区…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50岁。反复发热4个月,超声查体发现右肾占位2天入院。入院查体未发现阳性体征。血及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正常,心电图、胸部X线片正常。入院MRI检查示:右肾下极可见一不规则短T2异常信号灶,边界欠清(图1),FS-T1WI呈等、略低信号(图2)。注入Gd-DTPA动态扫描示病灶呈渐进性强化,皮髓质期肿瘤呈轻度不均匀强  相似文献   

3.
患者 女,52岁.因体检行超声检查发现右肾肿物半月余入院.体格检查:双肾区无异常隆起,无叩、压痛.超声检查示:右肾实性占位.尿常规示:尿蛋白+4,潜血+3.CT检查示双肾形态尚可,右肾中部见类圆形等密度影,截面大小约2.2cm×2.1cm,其内密度均匀,CT值约48HU,边缘不整,与周围肾组织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81HU,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静脉期及平衡期CT值分别为107HU、106HU,呈持续强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CT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搜集6例经病理证实的肾集合管癌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MSCT多期扫描(平扫、增强皮质期及实质期),其中4例另行排泄期增强扫描。结果 6例肾集合管癌均为单发,病灶最大径约3. 6~7. 3cm,平扫显示密度均匀4例,密度不均匀且囊变坏死2例,增强后皮质期病灶边缘呈花斑样轻度强化,病灶中央未见明显强化,实质期及排泄期呈渐进性且向中央填充式强化,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髓质; 2例囊实性病例中囊性成分张力较高呈圆形,局部突出。6例均同时累计肾皮质及髓质,其中3例累及肾盂。结论肾集合管癌有一定的CT特征性表现,增强扫描肿瘤实性成分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且呈向心性,容易侵犯肾盂,出现囊变时张力较高呈圆形,可提示肾集合管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肾脏集合管癌的CT和MRI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集合管癌的CT及MRI表现。结果病灶全部为单肾发病,左肾6例,右肾2例。肿块直径1.5~12cm,平均7.2cm。肿块实质性3例,其余5例均为囊实性,2例见钙化。CT平扫病灶等低密度混杂不均匀,MRI T1WI等低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CT和MRI增强表现为不均匀低或轻度延时强化,呈浸润性生长;易侵犯肾窦及肾周,其中1例包绕主动脉,左侧肾上腺受累2例,脾脏及后腹膜、肠系膜根部受累者各1例,后腹膜淋巴结肿大融合3例,肾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1例。结论肾脏集合管癌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因其恶性程度高,愈后较差,术前具有鉴别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肾集合管癌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肾集合管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肾集合管癌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其中5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7例中男4例,女3例.年龄44~76岁,中位年龄58岁.肿瘤位于左肾5例,右肾2例.肿瘤直径3.6~6.7cm,平均5.2cm.7例均是实性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5例肾脏轮廓改变.CT平扫为等密度,T1WI为等或稍高信号,T2 WI为低信号,密度或信号多不均匀,内可见片状坏死区,增强后呈轻度不均匀延迟强化.5例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其中1例有同侧肾上腺转移,1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3例有肾静脉癌栓形成.结论:肾集合管癌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在肾内出现以髓质为中心、边界不清、增强后轻度延迟强化肿块,早期即有淋巴结转移时应考虑此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总结并分析6例肾集合管癌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病理学特征。5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患者仅行CT平扫。结果6例中男3例,女3例,肿瘤位于左肾3例,右肾3例;肿瘤直径3~10 cm,平均5.8 cm;累及肾皮质和髓质者2例,同时累及肾皮质、髓质及肾盂者4例;平扫肿块呈实性成分者2例,囊实性混杂成分者4例;增强扫描肿块多呈轻中度强化;4例肾脏轮廓改变;4例肿瘤内可见钙化;肾门周围淋巴结转移者5例,肺转移1例,左侧胸壁转移者1例,腰骶椎椎体转移1例;术前诊断为肾癌者5例,肾淋巴瘤1例。结论肾集合管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起源于髓质、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并且呈浸润性生长的肿瘤应考虑到该病可能。  相似文献   

8.
肾集合管癌: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血液动力学特征与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集合管癌5例,术前行CT平扫及双期(皮髄交界期和实质期)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5例肿瘤形态不规则,境界欠清,肾脏轮廓基本正常。肿瘤直径4.0~13.5cm,平均7.3cm。2例肿瘤累及皮质-髓质,3例累及肾皮质-髓质-肾盂。3例肿瘤呈实质性,内可见小区域坏死;2例肿瘤呈囊实性,内可见很不规则液性低密度区。肿瘤实质部分平扫CT值17.1~36.8HU,平均27.4HU;动态增强扫描皮髓交界期其CT值为27.4~53.5HU,平均38.7HU;实质期CT值36.0~74.2HU,平均47.6HU。1例可见斑点状和针尖状钙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肺转移1例。结论:肾集合管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表现为肿瘤较小时位于肾髓质,较大时位于肾脏中央区,形态极不规则,境界不清,患肾轮廓基本正常;动态增强扫描示肿瘤呈中等程度渐进性延迟强化,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常见。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肾集合管癌(CDC)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的7例CDC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常规超声观察病灶部位、大小、性质、回声、均匀度、边界、形态、是否凸向肾包膜外、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有无探及血流信号等;超声造影观察病灶增强时间(快进、同进、慢进)、达峰时增强强度(高增强、等增强、低增强)、增强后均匀程度(均匀、不均匀)、增强后边界是否清楚、消退时间(快退、同退、慢退)、增强后有无假包膜等情况。结果 7例CDC共7个病灶,发生于右肾5例,左肾2例。常规超声:7例病灶均表现为内部回声不均匀,低回声肿块4例,等回声肿块3例;实性5例,囊实性2例;病灶边界不清楚5例;病灶形态不规则6例;病灶凸向肾包膜外4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病灶内可探及血流信号5例。6例行超声造影检查,6例病灶均表现为“同进快退”;达峰时病灶呈低增强4例,病灶呈等增强1例,病灶呈轻度高增强1例;病灶增强后内部回声不均匀5例;病灶增强后均与周围肾组织分界不清6例;增强后病灶未见假包膜回声4例,病灶可见不连续假包膜回声2例。结论 CDC的超声...  相似文献   

11.
肾集合管癌是少见的恶性肾肿瘤。我科于2006年6月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讨论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肾脏集合管癌发病率很低。对肾脏集合管癌的病理学特征和影像学表现进行了阐述,并与常见的肾细胞癌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3.
肾脏集合管癌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脏集合管癌发病率很低,对肾脏集合管癌的病理学特征和影像学表现进行了阐述,并与常见的肾细胞癌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4.
肾脏集合管癌的CT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提高对肾脏集合管癌CT表现的认识。方法 报告 3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脏集合管癌的螺旋CT所见 ,并作文献复习。结果 男 2例 ,女 1例 ,肿瘤位于右肾者 2例 ,左肾 1例。位于右肾的 1例 ,肿瘤累及肾皮质和髓质 ,并突出于肾轮廓之外 ,大小约 8 0cm× 8 0cm ,平扫CT值约37~ 4 5HU ,其内见高密度的斑点状钙化灶。增强动脉期 (皮质期 )及静脉期 (髓质期 )扫描示病变呈不均匀性强化 ,无包膜 ,CT值约 5 2~ 10 7HU ,CT诊断为右肾癌 ,但不排除肾结核。另外 2例肿瘤同时累及肾皮质、髓质及肾盂 ,其中位于左肾的 1例 ,肿瘤大小约 7 0cm× 7 5cm ,平扫病变区CT值约2 2HU ,增强动脉期 (皮质期 )扫描示肾皮、髓分界不清 ,病变区CT值约 70HU ,静脉期 (髓质期 )示肾静脉内癌栓形成 ,排泄期 (肾盂期 )扫描示左肾盂、肾盏未见显影 ,CT诊断为左肾癌 (集合管癌可能性大 )。另外 1例位于右肾 ,肿瘤大小约 8 0cm× 14 0cm ,平扫CT值约 32HU ,增强动脉期 (皮质期 )及静脉期 (髓质期 )扫描示肿瘤与正常的肾组织无明显分界 ,CT值约 4 5~ 72HU ,排泄期 (肾盂期 )扫描示左肾盂、肾盏未见显影 ,CT诊断为右肾癌 ,但不排除肾结核。 3例中 2例可见肾周脂肪囊及肾筋膜受侵犯 ,2例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1例有肋骨转移。结论 CT对肾脏集  相似文献   

15.
患儿,男,12岁。无痛性肉眼全程血尿间歇性发作半年。近2月血尿发作次数增多。1992年4月23日以“右肾肿块待查”入我院。病程中伴有低热,夜间盗汗。检查:双侧腰曲线对称,肾区未见隆起。右肾区扪及3cm×4cm包块,质硬、光滑,压痛,随呼吸上下运动。左肾区未扪及包块。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及包块。膀胱区未见隆起。B超示右肾上极有6.5cm×6.2cm×5.9cm实性占位病变。IVU示右肾无功能。临床诊断:右肾癌。1992年4月29日行右肾切除  相似文献   

16.
__病例资料_患者,男,23岁,因体检 B 超检查发现左肾盂占位入院。患者平时无腰部酸胀、疼痛,无肉眼血尿。专科检查:双肾未触及,双肾区无隆起,双肾区无叩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相似文献   

17.
18.
病例资料患者,女,74岁.主因左腰痛半年,恶性呕吐半月入院.病程中腰痛为间断性发作,无明显肉眼血尿,无发热,无波动性高血压,小便无异常发现.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无明显异常.腹部超声提示左肾混合性包块,左肾结石;静脉肾盂造影延迟7、15、30和60 min,左肾始终未显影.  相似文献   

19.
患者 女 ,5 0岁。因左膝关节疼痛、肿胀 ,活动障碍就诊。体检 :右中腹可触及一囊性肿物 ,余无阳性体征。影像学检查 :多普勒检查示右中腹一囊性肿物。CT平扫示右中下腹卵圆形低密度影 ,密度均一。有囊壁但仅部分显示清楚 ,肿物向内侧压迫部分肠管 (图 1)。增强后肿物无明显强化 (图 2 )。手术病理结果 :腹膜后纤维结缔组织性囊壁 ,考虑中肾管源性囊肿。讨论 中肾管是要退化的结构 ,在退化的残迹处可以发生中肾管囊肿 ,从肾周腹膜后至卵巢冠、子宫、阴道 (Gartner囊肿 )均可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中肾管和中肾小管在男性形成睾…  相似文献   

20.
双肾透明细胞癌胰腺转移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男.16岁,1993年6月因反复右肾绞痛.B超及CT检查示右肾实性占位。行右肾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肾周脂肪囊及输尿管周围未见增大淋巴结。术后病理诊断:右肾透明细胞癌。术后未行放、化疗,定期复查未见复发及转移。2003年4月复查CT时发现左肾占位(图1、2),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