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与DIC     
一、DIC 的概念及其与血管的关系所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即是通过数种机制,使血管内凝血系统活化,在全身的细小血管内形成许多微血栓。由于这一系列的凝血过程,消耗了凝血因子,使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第Ⅴ因子、第Ⅷ因子等低下,同时,继发的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导致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第Ⅴ因子、第Ⅷ因子、第ⅩⅢ因子等凝血因子分解而引起凝固障碍,最后加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DIC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总是在某种原发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或伴随原发疾病的合并症而发生。因此,首先应想到若无原发疾病,DIC 就不会发生。DIC 可有如下病理变化:①正常凝血—纤溶系统的平衡失调。在全身或大范围的血液循环中形成微血栓;②凝血酶参与DIC 的形成,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又能作用于血栓;③全身性微血栓形成时,由于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的减少,以及FDP 的增多等,就能导致显著的出血倾向;④DIC 的末期症状是重要器官  相似文献   

3.
妊娠与DIC     
一、产科DIC 发病背景1.血液凝固性亢进从血栓弹性计可以看出,孕妇有r 和K 短缩,ma 增大,有特征性的血液凝固性亢进。2.凝血因子增加妊娠期除凝血因子Ⅷ外,几乎所有的凝血因子均增加。凝血因子增加的比例:抗凝血酶Ⅲ几乎没有增加,凝血系统处于优势状态。另外,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C)也增加。  相似文献   

4.
DIC 是一种综合征,是由于各种基础疾病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在某种诱因作用下,凝血系统激活形成多发性微血栓导。致脏器机能障碍。另外,由于形成血栓的过程,使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消耗,加之纤溶系统激活,产生大量具有抗血小板和抗凝血作用的纤维蛋白分解产物(FDP),进而并发出血。  相似文献   

5.
DIC的诊断     
DIC 是在某种原发疾病时,由于高凝状态血栓形成,结果使血小板、凝血和纤溶系统有关因子消耗,转为低凝状态而引起出血倾向,继而由子微血栓导致各个脏器循环障碍。由于有原发疾病所致的凝血异常和同时出现的凝血因子消耗所致的凝血障碍,其检查结果也不一样,所以DIC 的检查诊断困难很多。另外,即使在低凝状态,由于出现凝血活性物质,有时也易于形成血栓,  相似文献   

6.
肝病与凝血机能亢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前认为重症肝炎时凝血因子可产生不足及血小板减少,以致凝血机能降低。近来已知其凝血机能呈亢进状态。肝病时凝血机能亢进可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肝内DIC成为肝损害的促进因子。本文以急性肝功能不全为中心,就DIC及肝内DIC进行叙述。一、历史1964年Johansson首次报道肝素可控制肝硬化急剧恶化时的出血。1971年Tytgat等报道肝病时纤维蛋白原半衰期缩短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加,用肝素后可使二者正常。1970年Rake等发现重症肝炎的纤维蛋白原代谢亢进、血小板减少及  相似文献   

7.
在DIC 中所观察到的纤维蛋白溶解现象(纤溶),其中心是与凝血系统功能相对应的所谓继发纤溶。在DIC 中由于病理改变不同,也可能混有原发纤溶,但主要是清除全身性微血栓所引起的反应性纤溶。纤溶现象的生理作用在于清除血管内产生的血栓及其以后的血流恢复。这种血栓溶解的主要酶——纤维蛋白溶酶的生成和抑制,有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及各种蛋白酶抑制物错综复杂地参与。本文围绕DIC,以有关纤溶的各种因子反应为基础进行概括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有关心血管疾病与DIC 的问题,一是DIC 时在心血管系统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二是心血管疾病合并DIC 是在什么样疾病的基础上发生的。一、DIC 时心血管系统的变化DIC 主要是纤维蛋白原性血栓所致的微血栓多发性地形成于全身各脏器的微血管内。DIC 时在心脏方面的病变报道较少,但在尸检时发现纤维蛋白性微血栓的发生率,心脏为27%或36.7%,虽无肺、肾的发病率高,但也较多。心脏与肾、脑,垂体等情况  相似文献   

9.
DIC和感染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综合征(DIC)为感染性疾病的严重合并症之一,不仅常见于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也见于由假单胞菌所致的败血症及其合并的感染性休克。DIC时全身尤其末稍微循环的血管内的血液呈高凝状态,出现多发性血栓,引起各组织器官的机能障碍,同时由于消耗性凝血障碍,出现明显的凝血异常,并可出现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产生纤维蛋白裂解产物(FDP),以上均可损伤血管壁及其他组织,出现出血及其他临床症状。DIC为一种特殊的病理过程。本文对感染时DIC  相似文献   

10.
治疗总论     
一、消除DIC 的病因一般DIC 均有其病因,应尽力予以消除。临床中,造成DIC 的妇产科疾病易于消除;内科或外科领域内遇到的DIC,多数不能迅速消除其原发性疾病。二、对症治疗对症疗法主要是阻止或消除DIC 导致的血栓,纠正凝血异常和治疗因DIC 而产生的器官机能障碍。一般应用抗凝药物是为阻止DIC 的发生发展。此外,为了阻止DIC 导致的出血应考虑补充血小板或凝血因  相似文献   

11.
一、肾小球疾病与凝血系统、血小板系统的关系当肾炎时,免疫复合物(IC)沉积或形成于肾小球袢后,可分别活化因子Ⅻ和内源性凝血系统。此外,来自血管壁损伤部位的组织凝血活酶以及活化的巨噬细胞释出凝血活性因子(PCA)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当肾小球基底膜(GBM)发生严重病变时则断裂,纤维蛋白自肾小球袢渗入肾球囊腔内,并刺激巨噬细胞,有利于 IL—1、TNF 等介质释放。肾疾病时,血液凝血系统异常包括①纤维蛋白、Ⅷ因子沉积于肾小球血管壁;②肾皮质内可见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物在肾病变时发生变化;③血清、尿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加;④凝血因子(Ⅷ、Ⅸ、Ⅺ、Ⅻ因子)在临床或实验性肾病变时可发生变化;⑤实验动物亦证实肾炎时与血液凝血系统有关。IC 能活化血小板,使血小板凝聚,引起血小板释放介质,形成血栓。血小板及其相关物沉积于肾小球内会形成小血栓。体内外实验及肾炎患者血小板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于血栓凝固学的进展,已证明DIC存在于一切临床领域,并且有急慢性两种。一、DIC 的症状及病理生理产科领域DIC 的特点是急性者多,这与诱发DIC 的作用时间较短,且多数较易于排除原疾病有关。妊娠时血液凝固性质与非孕时不同,几乎全部凝血因子都显著增加并处于纤溶抑制状态,亦即全血呈高凝状态。这是为了适应产时出血,有助于迅速止血,对正常妊娠是必要的。但在妊娠合并症时,由于分娩时的各种操作,常损伤血管壁和组织,使已处于瘀血状态的下肢或盆腔静脉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当  相似文献   

13.
脑与DIC     
DIC 的临床改变大体可分为:引起DIC 原发病的症状、DIC 导致的血栓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症状以及DIC时消耗性凝血障碍导致出血倾向所引起的症状。从一开始认识DIC,出血倾向就很为人们所重视。在DIC 尚未引起人们注意的时候,器官症状被忽略,没想到它是一种濒死现象。现在,考虑到DIC 的存在,许多症状都可以进行解释了。当然,合并DIC 的病例,其症状是DIC 引起的,还是原发病引起的,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以区分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病理组织学和临床这两个方面去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一种特殊类型—主动脉瘤合并DIC 已为人们所了解。自1967年Fine 等首次记载主动脉广泛夹层动脉瘤合并DIC 以来,已经有几篇报告。一般认为,其发生机制不是全身泛发性的血管内凝血,而是在动脉瘤内局限性发生纤维蛋白形成、溶解和血小板凝聚所导致的消耗性凝血障碍。本病又称为局限性DIC(Local DIC),此DIC 同原发病因果关系非常清楚。在观察抗凝疗法效果上又是一个良好的模型,这些独到之处很有助于我们对DIC 病理生理的理解。以下报告作者最近经治的2个病例,并结合若干文献进行综述。病例1:70岁,男性,主诉紫斑。生来无出血倾向,但从1983年11月起无特别外伤也出现左膝关节内  相似文献   

15.
一、2 1世纪凝血研究的对象是血栓疾病血管疾病凝血研究的进步主要来自出血和止血的研究。特别是止血机制的研究 ,随着战时创伤以及为防止术中出血的需求 ,2 0世纪 50年代研究发展迅速。血友病等各种先天性出血性疾病的存在 ,是各种凝血因子确定的开端 ,现已明确了十多种凝血因子的构造、功能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所有已知的凝血因子均明确了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基因结构及一级结构 ,且多数明确了其立体结构。 2 0世纪 80年代末 ,进入了所谓先进国家的温饱时代 ,90年代则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随之疾病的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 ,因此日本血栓…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从有凝血和纤溶关连物质的质或量的异常的先天性疾病中所获得信息,并以此为中心来阐述凝血和纤溶对血栓形成的作用。一、血液凝固系统的激活及抑制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的酶反应,并且与纤溶系、激肽系、补体系等的激活也密切相关。随血管内膜的性状变化和血管的损伤,血液与血管内膜以外的物质(异物表面)相接触或组织液与血液混合后血凝系统被激活。如果对此反应系统若无抑制机构存在时,所有的纤维蛋白原都将转变为纤维蛋白,那样凝血反应将持续进行,直至循环血液全部凝固为止。幸  相似文献   

17.
血液病与DIC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指因某种原因造成血管内大量凝血酶形成引起的病理过程。松田氏将其原因分类如下。①(?)以恶性肿瘤或急性白血病等为原发疾病的DIC。恶性肿瘤细胞或白血病细胞可释放或暴露组织凝血活酶(thromboplastin)到血液中,并在因子Ⅶ的参与下,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以生成凝血酶。  相似文献   

18.
关于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凝血功能过去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对第ⅩⅢ凝血因子的研究却是空白。第ⅩⅢ因子对已形成的纤维蛋白起稳定作用。这种作用对创伤愈合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者对特发性  相似文献   

19.
高剪切应力引起血小板聚集及抗血小板药物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从不稳定心绞痛到心肌梗塞等一系列以冠状动脉病变为主的疾病,是急性动脉血栓症的代表性疾病。血液(血浆蛋白及血细胞成分)、血管、血流三要素是血栓形成的基本机制。在冠状动脉血流速极快的条件下,仅由凝血因子活化形成的纤维蛋白血栓很...  相似文献   

20.
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出血症在临床上常见于新生儿,在成人较少见。肾功衰竭患者常可见到皮下及消化道出血,过去多被认为是由于血小板机能及凝血因子活性异常所致。作者最近经治了14例肾功衰竭并发出血症患者,探讨了肾功衰竭的出血原因。其中慢性肾功衰竭8例,急性肾功衰竭6例(手术后4例,重症皮肌炎及脑出血后合并感染各1例),分别为口腔内、四肢皮下及消化道出血。其中4例经检查符合DIC,其余10例与DIC不同,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激酶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