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大学生英语口语焦虑现状,探讨应对方式与口语焦虑的关系模型,为英语口语焦虑的干预服务。方法使用自编英语口语焦虑问卷和肖计划修订的应对方式问卷调查了567名大学生,所有数据用SPSS12.0和AMOS4.01进行分析,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模型建构等方法。结果1大学生口语焦虑总分呈近似正态分布,偏度值为-0.503;2口语焦虑源问卷各因素得分与总分在性别、专业性质、年级、生源地等4个维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3应对方式影响口语焦虑的模型达到较好的拟合,χ2/df、RMSEA、TLI、CFI4个指标分别为4.006,0.078,0.988,0.992。结论大学生的英语口语焦虑水平与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有密切关系,应对方式可以预测口语焦虑。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对某独立学院的277名大学生的心理弹性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分别考察了不同性别、专业类别、年级、生源地、家庭结构、教养方式、是否独生子女在心理弹性及其坚韧、力量、乐观3个维度上的差异,并得出相应数据结果,在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加强新生适应教育,关注特殊学生群体,重视女大学生心理弹性培养。  相似文献   

3.
目的:文化多样性场景下的涵化是探讨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视角。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汉族中学生为例,探讨涵化态度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移民青少年文化心理适应国际比较研究量表对49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整合与对外来人口态度呈正相关,与受歧视感呈负相关;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与对外来人口态度呈负相关,与受歧视感呈正相关;外来人口态度和受歧视感对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的预测能力较强,同化、分离、边缘化4种涵化态度的显著预测变量的决定系数为0.01、-0.09、0.06、0.01(P0.05);涵化态度与文化多样性的结构方程模型建构表明,涵化态度对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的效应均显著(γ=0.46,SE=0.21,P0.01;γ=-0.72,SE=0.26,P0.01;γ=-0.61,SE=0.19,P0.01;γ=-0.59,SE=0.20,P0.01)。结论 :涵化心理的研究表明,进行多元文化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对文化的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应对类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方法:采用目的性取样的方法,考虑了地区、学校类型、民族、年级等因素,以云南省3249名本专科学生为被试,用应对方式量表和大学生适应性量表进行测量.采用K-均值聚类的方法,划分出高情绪中心应对者、高应对者、低应对者和高问题中心应对者四种应对类型,探讨大学生的应对类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高问题中心应对者的学习、人际、角色、职业、生活和身心症状表现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类应对者[如,学习适应得分(3.8±0.6)vs.(3.6±0.7),(3.3±0.7),(3.2±0.6);P<0.001].高情绪中心应对者的学习、人际、角色、职业和生活适应得分最低.分层回归显示,应对类型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各个方面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7~0.34).结论:高问题应对者的学校适应最好,高情绪中心应对者的学校适应最差.应对类型对学校适应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特岗教师离职倾向模式、分析不同离职倾向模式特岗教师人口学特点以及比较不同类型特岗教师在职业认同及维度上的差异。方法:使用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和离职倾向量表对1325名特岗教师进行调查。结果:①潜在剖面分析得到4个类型:无离职倾向组、轻度离职倾向组、中度离职倾向组、高度离职倾向组。②男性教师比女性教师离职比率更高、轻度离职倾向组中的未婚教师比已婚教师比率更高、中度离职倾向组中已婚教师比未婚教师比率更高、农村教师比乡镇教师离职比率更高。③相对于无离职倾向组,职业价值观、角色价值观和职业行为倾向负向预测轻度离职倾向组、中度离职倾向组、高度离职倾向组;职业归属感负向预测高度离职倾向组。结论:特岗教师可分为无离职倾向、轻度离职倾向、中度离职倾向、高度离职倾向潜在类别群体;离职倾向模式人群分布受性别、婚姻状态、学校位置等影响;职业认同及其子维度影响特岗教师离职倾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初中生受欺负的潜在类别及其与情绪适应的关系。方法:选取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含父母受教育水平、父母职业和家庭物质资源)低于全国均值一个标准差的八年级学生10191名,采用校园受欺负量表(CBSS)调查校园受欺负状况,采用儿童青少年幸福感量表(SWB)、儿童抑郁量表自评简版(CDI)、学校态度量表(SASS)调查情绪适应状况。结果:校园受欺负存在言语-身体-关系受欺负组(6.5%),言语-身体受欺负组(11.2%),言语-关系受欺负组(9.9%)和未发生组(72.4%)4个潜在类别。不同校园受欺负潜在类别学生的SWB、CDI、SAS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在"言语-身体受欺负"上发生率高(OR=0.48),留守儿童在"言语-身体-关系受欺负"上发生率高(OR=0.66),女生在"言语-关系受欺负"上发生率高(OR=1.24)。结论:校园受欺负有4个潜在类别。4个潜在类别对情绪适应的影响不同,不同潜在类别的发生率与性别、是否留守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新入职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潜在类别及其与职业适应的关系。方法:选取新入职幼儿教师1180名,使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职业适应问卷(OAQ)进行测评。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探究心理弹性的潜在类别,运用方差分析探讨心理弹性潜在类别与职业适应的关系。结果:新入职幼儿教师心理弹性得分与职业适应得分正相关(r=0.47,P<0.01)。新入职幼儿教师心理弹性可分为低水平组(4.7%)、中等偏低组(39.4%)、中等偏高组(41.1%)和高水平组(14.8%)4个潜在类别;不同潜在类别教师OAQ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理弹性高水平组的人际关系适应和客观环境适应维度得分均高于其余3组;高水平组和中等偏高组的各维度得分均高于中等偏低组和低水平组。结论:新入职幼儿教师的心理弹性存在4种潜在类别,心理弹性类别与职业适应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心理韧性的潜在类别及其与入学适应的关系。方法:在贵州、山东和内蒙古的4所高校中选取大一入学新生565名,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调查心理韧性状况,采用大学新生适应性问卷(FAI)调查入学适应状况。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探讨心理韧性的潜在类别。结果:大学新生的心理韧性可分为低韧性-支持(19.8%),中等韧性-低协助(33.1%)和高韧性(47.1%)3个潜在类别。不同心理韧性类型大学新生在FAI的学习适应、专业适应、人际适应、情绪适应维度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低韧性-支持组学习适应和专业适应维度得分均低于中等韧性-低协助组,高韧性组学习适应、专业适应、人际适应和情绪适应维度得分均高于其余两组。结论:大学新生的心理韧性具有明显分类特征,且与入学适应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分离-个体化、人格与自我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修订的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分离-个体化问卷(SITA)和"大五"人格问卷(NEO-FFI)对113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当大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外向性、开放性和谨慎性时,消极分离-个体化水平越低则预测越高水平的同一性获得;无论开放性高低,高水平的积极分离-个体化均预测更高的同一性延缓,且开放性越低,积极分离-个体化对同一性延缓状态的影响越强;当开放性和谨慎性水平较低时,高的积极分离-个体化预测更高水平的同一性早闭。结论:人格在分离-个体化与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关系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自尊和孤独感的现状,探讨自尊、孤独感与手机依赖间的关系。方法:利用手机依赖、自尊、孤独感量表对600名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结果:大学生手机依赖者达33.8%;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和生源地上差异显著(t=-2.62,P<0.05;t=3.41,P<0.01),自尊水平在生源地上差异显著(t=-2.23,P<0.05);孤独感在性别、生源地上差异显著( t=-2.32,2.02;P<0.05);大学生自尊与手机依赖显著负相关( r=-0.114,P<0.05),孤独感与手机依赖显著正相关(r=0.120,P<0.05);大学生自尊和孤独感能显著预测手机依赖(P<0.05),预测量为13%和14%。结论: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总体情况较差;自尊水平低、孤独感高的大学生可能会有更高的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幸福的来源与主观体验的一致性角度进一步探讨幸福的客观性。方法:对716名大学生和381名成人采用自我实现问卷、个人成长分量表、需要满足问卷和幸福情绪体验问卷进行调查。采用潜在剖面分析而不是预先设置值对被试进行分类。结果:大学生样本分为4个潜类别,分别命名为低幸福者、中等幸福者、高幸福者和最高幸福者;成人样本分为3个潜类别,分别命名为较低幸福者、中等幸福者和高幸福者。方差分析表明幸福的来源的水平越高者,其自我实现体验、需要满足体验越高、消极情绪水平越低。结论:幸福的来源与主观体验的水平总体一致,此结果与Keyes等的研究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成都市高校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社交焦虑的现状及其关系。方法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对成都市490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作为独生女的女大学生的男性化、双性化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女,而非独生女的未分化和女性化的比例明显高于独生女(χ2=8.664,P0.05);②女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在生源地、年级、专业、是否独生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差异不显著;③社交焦虑总分未分化的女生得分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女生;女性化的女生得分显著高于双性化的女生(F=12.242,P0.05)。结论 4种性别角色类型女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不同,其中未分化的女大学生拥有很高的社交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潜在类别及其与人口学变量的关系。方法:选取559名大学生(男208人,女351人,年龄17~28岁),采用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TIASU)进行测试,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特征进行潜剖面分析。采用R3STEP法的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与人口学变量的关系。结果:潜剖面分析结果支持3个潜类别的模型,分别定义为"高危型"(21.6%)、"中间型"(53.0%)和"低危型"(25.4%)。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相较于低危型而言,网龄每大一岁属于中间型的发生比要高出5.8%;相较于低危型而言,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每多一小时属于中间型和高危型的发生比分别要高出21.3%和23.6%。结论:大学生网络成瘾存在3种不同潜类别;网龄、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有助于预测大学生所属的类别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青少年批判性思维倾向异质性的特点以及相关因素。方法:使用学习动机策略问卷(MSLQ)中的批判性思维子量表对454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并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进行潜在亚型探索,采用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批判性思维倾向类型的影响因素。结果:青少年批判性思维倾向存在高批判性思维倾向组(42.3%)、低批判性思维倾向组(57.7%)2种类别。与低批判性思维倾向组相比,女性(OR=0.62)、非独生子女(OR=0.82)、非班干部(OR=0.72)的青少年具有低批判性思维倾向的可能性更高,而寄宿(OR=1.46)、父亲本科学历(OR=1.43)或母亲初中学历(OR=1.28)的青少年具有高批判性思维倾向的可能性更高。结论:青少年批判性思维倾向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性别、是否独生、就读方式、是否担任班干部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可能是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及其与心理分离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和心理分离量表对800名大学生实施测量。结果①大学生学校适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在环境适应(t=-3.578)与学习适应(t=-2.281)上女生明显好于男生;大一学生的环境总体认同水平显著高于大二学生(F=3.829,P<0.05),大三学生的职业选择适应水平显著高于大一学生(F=6.537,P<0.01);②大学生心理分离与学校适应相关显著。大学生学校适应与父母态度独立、情感独立有显著负相关;与父母的冲突独立有显著正相关;③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后,心理分离对学校适应有显著预测作用(ΔR2=9%)。结论心理分离是影响大学生学校适应的一个影响因素,但不是特别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不同类型启动下攻击行为的启动效应.方法:采用3×2两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以161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样例启动(商纣王)、类别启动(暴君)、无启动对男女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结果:①男性的攻击行为水平略高于女性;②样例启动会引起男性攻击行为的对比效应,即极端样例会使男性随后的攻击行为水平显著降低;而类别启动会引起女性攻击行为的对比效应,抑制女性随后的攻击行为.结论:不同启动类型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有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理资本对少数民族预科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心理资本量表、文化适应压力量表、感知文化距离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683名少数民族预科生进行研究。结果:(1)心理资本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文化适应压力对主观幸福感具有负向预测作用;(2)文化适应压力中介了心理资本与少数民族预科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3)感知文化距离调节了心理资本通过文化适应压力影响少数民族预科生主观幸福感的中介过程,在心理资本水平相似时,相较于感知文化距离较小的大学生,感知文化距离越大的大学生,会有更高的文化适应压力。结论:心理资本对少数民族预科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分类特点,比较不同分类大学生在专业心理求助行为上的差异。方法:选取12 850名大学生,采用心理健康素养问卷(MHLQ)、自编非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中专业心理求助行为自评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进行调查。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分类,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类别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差异。结果: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可分为低素养组(7.4%)、中等素养组(50.2%)和高素养组(42.4%)3类。非疫情中,心理健康素养与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无关联;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相比低素养组,中等素养更可能寻求专业心理求助(OR=1.32),中等素养组、高素养组更可能推荐他人求助(OR=1.77、2.45)。结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有类别特征。新冠肺炎疫情中,心理健康素养较高的大学生的专业求助或推荐求助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9.
高职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高职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状况。方法采用问卷法对490名高职大学生学校适应性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①高职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性不存在性别显著差异;②理科高职大学生相对文科高职大学生在学习适应性和环境总体认同上得分高;③高职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及其各维度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④农村高职大学生在生活自理适应性上显著强于城市、城镇高职大学生;⑤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性。结论高职大学生的学科、大学受教育时间、生源地以及父母文化程度等对其学校适应性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大学生身体锻炼与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某大学抽取在校本科生,使用身体锻炼等级量表(PARS-3)、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4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使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处理数据。结果: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年级、专业类别、是否独生子女和生源地等人口学因素上均无显著差异,但身体锻炼量存在性别和生源地上的差异:男性的身体锻炼量高于女性(t=3.92,P0.01),城市学生的身体锻炼量高于农村学生(t=2.89,P0.01);大锻炼量群体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都高于小锻炼量群体(t=7.83,8.15;P0.001);身体锻炼量与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三者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40,0.36,0.38;P0.01);自我效能感在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身体锻炼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也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