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 了解心肌梗死(MI)患心室晚电位(VLP)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 对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AMI)作VLP及QTd检测,进行前瞻性分析。进行前瞻性分析。结果 28例VLP阳性与28例VLP阴性的QTd有显差异。结论 VLP与QTd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两对AMI的预后判断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非传统危险因素。方法:选取45例老年MHD患者及18例肾功能正常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MHD患者分心血管疾病组20例和非心血管疾病组25例。分别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钙(Ca)、磷(P)、甲状旁腺激素(PTH)、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C反应蛋白(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结果:与肾功能正常的心血管疾病组相比,MHD组血BUN、SCr、P、PTH、CRP及HCY明显升高(P0.05),而ALB、PA、TF和Ca显著降低(P0.05)。与MHD非心血管疾病组相比,MHD心血管疾病组血P、PTH、CRP及HCY明显升高(P0.05),而ALB、TF和Ca显著降低(P0.05)。结论:老年MHD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非传统危险因素可能包括钙磷代谢紊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炎症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相似文献
3.
4.
QT间期离散度与心室晚电位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7,(3)
对96例心室晚电位(VLP)检查者测量其同期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观察结果显示:VLP阳性组QTd显著高于VLP阴性组(P<0.05)。其中4例死亡者VLP均为阳性,而且QTd均>80ms。提示QTd与VLP呈正相关,且与心功能呈负相关。QTd与VLP结合可增加对心电不稳定预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CVD)发病率有关因素。方法统计33例CVD发病率,测定伴有CVD和不伴有CVD二组血清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透析前后血钙(Ca)、血磷(P)以及透析前血压(Bp)与CVD的关系。结果二组之间钙、磷及舒张压有差异。结论慢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舒张压升高、钙磷代谢紊乱与CVD发病率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患者心室晚电位和QT离散度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86例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第4周后进行同步描记12导联心电图心室晚电位检测后,随即行QT间期检测,测定QT离散度。比较两组心室晚电位阴性与心室晚电位阳性患者的QTd及心律失常、猝死的相互关系。结果 心室晚电位的阴性及QTd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无一例猝死,心室晚电位阴性而QTd异常的心肌梗死患者2例猝死,心室晚电位阳性而QTd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3例猝死,心室晚电位阳性且QTd异常的患者13例猝死。结论 心室晚电位与QTd联合检测对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7.
8.
心率变异性、心室晚电位、QT离散度对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为明确心率变异性 (HRV)、心室晚电位 (VLP)、QT离散度 (QTd) 3种测定方法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评价。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 (AMI) 30例、非胰岛依赖型糖尿病 (NIDDM ) 30例及健康人 (对照组 ) 30例分别测定HRV、VLP、QTd并行对比分析。结果 AMI组、NIDDM组的HRV明显小于对照组 (P <0 0 1) ,VLP阳性率明显增高 (分别是P <0 0 0 1,P <0 0 1) ,QTd显著大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3种方法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评定均有一定价值 ,前两项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更高、重复性较好 ,而后者重复性较差 ,3者结合将提高其评定的准确性及对疾病转归的预见性。 相似文献
9.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反应蛋白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C-反应蛋白(CRP)的稳定性以及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方法:选择在我院血液透析中心治疗的MHD患者41例,所有患者年龄18岁以上;均稳定透析3个月以上;无活动性风湿性疾病;无肿瘤证据或肿瘤术后无肿瘤复发证据;预计1年内不进行肾移植;可能影响血清CRP的药物(非类固醇类消炎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降脂药等)维持不变。记录所有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病史、性别、年龄、血压、身高、体重、使用的透析膜类型,同时透析前采血白蛋白、前白蛋白、尿素、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和CRP、透析后采血测定血浆尿素和下次透析前尿素,计算Kt/V和nPCR。1年后重复体重和CRP测定。采血时机在1个月内无临床显性感染。评价CRP的稳定性以及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关系。 结果:两次CRP测定呈显著相关性(pearson r=0.6661, P<0.01),且有上升趋势。CRP升高组患者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其心血管疾病比例(7/8)和死亡比例(4/8)明显高于CRP正常组(分别为3/33和4/33)。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力衰竭和脑出血。 结论:MHD患者持续存在不同强度的慢性炎症状态,其血清CRP有上升趋势,慢性炎症状态是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强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及其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治疗。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14例分为老龄组和非老龄组,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进行人体学测量、生化指标、改良主观营养评估及营养不良-炎症评估四方面测定。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际摄入蛋白质及能量低于中国推荐剂量,老龄组上臂围、上臂肌围、尿素氮、肌酐等显著低于非老龄组,而改良主观综合性评估、营养不良-炎症评估及超敏C-反应蛋白较非老龄组明显增高(P<0.05);老龄糖尿病患者营养不良比例较老龄患者、非老龄患者及糖尿病患者均明显升高(P<0.05);而透析充分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透析不充分者(P<0.05)。结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营养不良主要与透析不充分、蛋白质-能量摄入不足及微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原发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室晚电位以及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 (T2DM )合并冠心病 (CH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 (VA)和心室晚电位 (VLP)与QT间期离散度 (QTcd)的变化。 方法 对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 186例单纯CHD与 178例T2DM合并CHD患者的VA阳性率、VLP阳性率与QTcd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T2DM合并CHD组VA的阳性率、VLP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HD组 (P <0 0 1) ,QTcd明显增加 (P <0 0 1)。 结论 CHD患者VA的阳性率、VLP阳性率与QTcd增加不仅与CHD血管病变有关 ,且与DM所致心脏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抵抗素、高敏肌钙蛋白T(hs-c Tn T)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左心功能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MHD组患者60例,慢性肾衰竭非透析(non-HD)组患者45例,正常对照组40例。检测各组抵抗素、hs-c Tn T及C反应蛋白(CRP),彩色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功能参数,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HD组、non-HD组抵抗素、hs-c Tn T及C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MHD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左心房内径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以及E/A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non-HD组LVEDD、LVMI、左心房内径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LVEF(P0.05)、LVFS(P0.05)、E/A(P0.01)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MHD组抵抗素、hs-c Tn T、CRP、LVEDD及LVMI明显大于non-HD组(均P0.01)。MHD组抵抗素与hs-c Tn T、CRP呈正相关(均P0.05),抵抗素、hs-c Tn T均与LVEDD、LVMI呈正相关(均P0.05),与LVEF、LVFS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 MHD患者及non-HD患者抵抗素、hs-c Tn T、CRP明显升高。MHD患者hs-c Tn T与左心功能参数有关,抵抗素升高与MHD患者微炎症状态以及心血管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13.
张志宏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3,22(4)
脂代谢紊乱是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应用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对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常伴严重的脂代谢异常,心脑血管疾病亦是MHD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因此,他汀类药物能否降低MHD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相关死亡率已成为近来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他汀类药物应用于MHD患者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心率变异、心室晚电位、Q-T离散度对心肌梗塞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0例心肌梗塞(MI)患者短时心率变异(短时HRV)、心室晚电位(VLP)、和Q-T离散度(Q-Td)三项指标的测定,与30例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梗塞组短时RR标准差(SDRR)及立卧位心率差值均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01,P<0.005),VLP阳性率明显增高(P<0.025),Q-Td明显延长(P<0.001)。梗塞患者事件组与非事件组三项指标比较相差显著(P<0.001~0.005)。事件组分类后三项指标对“猝死”的价值最大。在对心脏事件发生的预测方面,敏感性最高的是短时SDRR,特异性最高是VLP,有效性最高的是Q-Td,相对危险性依次为VLP、Q-Td、短时SDRR,说明该三项指标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如果同时监测可见随着异常指标项目的增加其预测价值更可靠,临床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5.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目前存活的老年(≥60岁)MHD患者资料共111例。对其人口学资料、血压、实验室指标、透析相关参数、透析充分性进行分析。并根据其血红蛋白水平,按照高血红蛋白组(Hb≥110g/L)及低血红蛋白组(Hb〈110g/L)进行比较探讨。结果(1)111例老年MHD患者平均年龄为(69.4±6.8)岁,男性占64.0%(71/111),中位透析龄为3年,原发性肾小球。肾病占54.1%(60/111)、糖尿病肾病患者占13.5%(15/111)。(2)111例患者透前血压为(142.3±16.2/77.7±8.2)mmHg,达标率为39.6%(44/111);血红蛋白水平为(107.9±17.2)g/L;钙磷乘积为(4.1±1.7)mmol^2/L^2;iPTH水平为266.1±259.2pg/mL,达标率为27.9%(31/111);白蛋白为(34.5±4.9)g/L;spKt/v达标率为72.1%(80/111)。(3)低血红蛋白组与高血红蛋白组比较,其糖尿病。肾病患者比例较高、血肌酐水平较低、透析时血流量较慢,P值〈0.05;其他实验室指标如铁蛋白、钙磷、iPTH、白蛋白及血压水平、年龄、性别比等无统计学差异。(4)尽管高血红蛋白组患者血肌酐水平较高,但其干体重、超滤量、透析充分性等指标与低血红蛋白组无统计学差异,前白蛋白水平略高。结论(1)老年MHD患者以男性为主,原发性。肾小球肾病仍是主要原发病,但应重视糖尿病肾病患者增多带来的挑战。(2)老年MHD患者透析充分性相对较为满意,但对CKD并发症的控制有待加强。(3)提高老年MHD患者的营养水平、鼓励蛋白质摄入可能有助于贫血的纠正,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观察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6.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13)
目的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法,分析吉林省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269例MHD死亡患者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及透析相关参数等,与同期300例MHD生存患者(对照组)资料相比较。结果 (1)导致两组终末期肾脏病(ESRD)病因依次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囊肾、狼疮性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马兜铃酸肾病、梗阻性肾病、痛风性肾病、肾结核、其他6例,但MHD死亡组与存活组各项病因无统计学差异(P>0.05);(2)MHD患者死亡病因依次为心血管事件、脑意外事件、感染、消化道出血、尿毒性脑病、肿瘤、多脏器衰竭、自杀;(3)一般资料比较:死亡组≥60岁患者多于对照组,而45~59岁者少于对照组,体质量指数(BMI)低于对照组,透龄低于对照组(均P<0.05)。(4)生化指标及透析充分性比较:死亡组透析前收缩压(SBP)、透析前舒张压(DBP)、血磷(P)、鳞磷乘积(Ca×P)均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尿素清除指数(KT/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ESRD病因中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比例呈现增长趋势,而慢性肾小球肾炎比例呈下降趋势,MHD患者主要死于心脑血管事件、感染、消化道出血,年龄、血压、透析时间、营养状况、低透析充分性等均是威胁MHD患者生命的主要因素。早期充分透析、积极纠正贫血、营养不良、严格控制血压及防治并发症可降低血液透析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抑郁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治疗的老年MHD患者105例,采用医院自主设计的问卷分别调查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并评价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幸福度、生活活动能力及抑郁情况。分析老年MHD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 105例老年MHD患者中,47例(44.76%)存在抑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MHD患者抑郁与其疲劳乏力、纳差、自我形象、社会支持、幸福度及生活活动能力有关(均P0.05),而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情况、瘙痒情况、失眠情况及头痛情况无关(均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知,老年MHD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包括纳差、疲劳乏力、自我形象、幸福度、社会支持及生活活动能力(均P0.05)。结论老年MHD患者具有较高的抑郁发生率,临床上应针对上述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老年MHD患者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3)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后血压变化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33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6个月以上病情稳定的尿毒症患者,分为透析后高血压组(55例)、低血压组(30例)和正常血压组(48例)。三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血液透析频率每周3次,每次4 h。透析后分别检测三组患者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测量并计算QT间期离散度及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结果高血压组与低血压组相比,QT间期离散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正常组与非正常组相比,QT间期离散度及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显著下降(P<0.01)。结论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后高血压和低血压均能影响QT间期离散度,而高血压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9.
QT离散度测量的电生理基础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杨延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2,16(4):241-243
QT离散度 (QTd)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正是有争议 ,才使得研究不断深入 ,更加深了我们对心电现
象的进一步认识 ;影响QTd的因素可能很多 ,但不管怎样 ,仅QT间期延长或T波变化本身也具有临床意义。为此 ,
本刊邀请有关专家就QTd有关问题进行阐述 ,旨在介绍有关概念、研究进展、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