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朱珏 《吉林医学》2012,33(30):6545-6546
目的:比较自体血管前臂动静脉内瘘术(AVF)端侧吻合术与端端吻合术的方法,评估术后的内瘘通畅率,吻合口直径及透析流量。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自体血管前臂AVF患者,其中端侧吻合术35例,端端吻合术35例。结果:端侧吻合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7.1%,高于端端吻合组的85.7%(P<0.05);3个月通畅率为94.2%,高于端端吻合组的77.1%(P<0.05);术后3个月吻合口口径及透析血流量均高于端端吻合组(P<0.05)。结论:自体血管前臂AVF采取端侧吻合术是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血液透析(HD)患者动静脉内瘘结构功能评估及并发症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接受HD治疗的8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均采用自体动静脉吻合内瘘(AVF)。先用二维超声观察AVF,然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定期测量AVF的血流动力和管径变化,记录AVF血流通畅状况和相关并发症。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显示:术后2周、4周、6周时桡动脉管径(RAD)、肱动脉血流量和头静脉管径(CVD)呈逐渐上升趋势,和术前比较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AVF血流情况和超声图像信息,明确诊断AVF血流通畅51例(63.75%);并发症方面:血栓形成13例(16.25%)、动静脉瘘狭窄11例(13.75%)和静脉瘤状扩张5例(6.2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动态定量观察HD患者AVF血管管径和血流情况,对临床评估AVF结构功能、并发症诊断及其防治均有显著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超声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log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e,AVF)的功能状况进行评估,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46例初次建立AVF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前及术后2、4、6周对建立内瘘的桡动脉、头静脉进行超声监测,随访初次使用情况。结果:(1)桡动脉的管径(radial artery diameter,RAD)、桡动脉血流量(radial artery vol-ume flow,RVF)、头静脉管径(cephalic vein diameter,CVD)在术前,术后2、4、6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头静脉血流量(cephalic vein volume flow,CVF)在术后2周、4周、6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VF、CVF在端侧与端端吻合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5、<0.01);时间与吻合方式对RAD、RVF、CVF存在交互作用(P分别<0.05、<0.01、<0.01)。术后6周AVF成熟率87%,38例初次透析泵控血流量达标。(2)4例发生并发症。结论:超声可用于血液透析患者AVF的功能评估;端侧吻合较端端吻合更容易引起AVF的高流量。  相似文献   

4.
血液透析要求血流量>150ml/min,才能保证透析效果.浅部静脉容易穿刺,但血流缓慢,血流量难以达到透析要求,深部静脉如股静脉可提供它充足血流量,但穿刺针不易固定,易造成血肿或出血,动脉血流量大,但部位较深,穿刺难度大,且不能反复使用,临床将桡动脉与头静脉作直接吻合,称之为动、静脉内瘘手术.吻合方式包括:端侧吻合法、端端吻合法、侧侧吻合法,这样内瘘流动动脉血静脉化,血流量充分,且易于穿刺.  相似文献   

5.
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监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血流量以及相关临床指标,探讨引起AVF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透析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6例,使用TransonicHD02血液透析监护仪(超声稀释技术)检测AVF血流量和心输出量。收集血压、血脂、血红蛋白、钙磷、透析充分性(KT/v)等临床指标以及抗凝治疗情况进行相关分析。随访6个月,以发生内瘘血栓为终点事件,分析发生内瘘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19.6%患者随访过程中发生AVF功能不良。患者分为AVF血栓组和非血栓组。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均匹配。分析2组的临床资料,发现其血压、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凝血时间、胆固醇、三酰甘油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VF流量在血栓组明显下降(P=0.001)。发生内瘘血栓患者的KT/v较非血栓患者减小(P=0.038)。按照内瘘流量500 mL/min作为阈值分为2组,发现当内瘘流量小于500 mL/min时,半年内内瘘的累计通畅率是65.2%,其发生血栓的风险是内瘘流量较大组的4.5倍。结论AVF透析患者内瘘血流量越低,AVF发生血栓的可能性越大。AVF的血流量减于500 mL/min是发生近期血栓的强预测因素。及时纠正狭窄有利于提高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透析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复瘘在ESRD血透患者前臂AVF狭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前臂自体AVF狭窄患者60例分为重复瘘组、重建瘘组与PTA组,各20例。对比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透析充分性指标。结果:三组患者术后桡动脉、头静脉血管内径明显高于术前,AVF(肱动脉)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KT/V)及尿素下降率(URR)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瘘术治疗患者前臂自体AVF狭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内径、血流量、透析充分性等指标。  相似文献   

7.
1病例报告 患者,女,57岁,2004年11月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于诊断后行左前臂自体标准动静脉内瘘术.内瘘成熟前以右锁骨下静脉插管作为血管通路进行透析治疗,内瘘成熟后以内瘘作为血管通路,开始时内瘘血流量>200 mL/min,能保证透析的正常进行,内瘘使用8个月后出现血流量不足<150 mL/min,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发现距离吻合口6.5 cm桡动脉处发生狭窄,狭窄程度为原管径的86%.2007年1月患者及家属同意经皮支架置人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术(CCABG)中右冠状动脉(RCA)狭窄程度与大隐静脉(SV)桥血流量的相关性。方法  将行CCABG治疗的89例患者按RCA狭窄程度 (<75%、75%~95%、>95%)分为3组,A组15例、B组53例、C组21例,常规用SV与RCA吻合,吻合完毕,得血流动力学稳定后用即时超声血流探测仪直接测量并记录SV桥血流波形、平均流量、搏动指数(PI)及平均动脉压,进行SV血流量的对比研究。结果  C组SV桥平均血流量(43.8±19.1)mL/min,显著高于A组(26.3±12.8) mL/min和B组(35.6±17.0)mL/min(P<0.01);B组SV桥平均血流量大于A组(P<0.01);C组PI值(1.72±0.81)小于其他两组(P<0.01),B组PI值小于A组[(2.9±0.98)vs(3.8±1.4),P<0.05];3组间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ABG中,RCA狭窄程度越高,SV桥血流量越大,PI值越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非透析情况下测量肱动脉血流量,探讨其与透析用头静脉-桡动脉人工内瘘功能的关系。方法:对60例内瘘患者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肱动脉血流量,与透析后检验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35例正常透析患者,血流量测量范围550-950mL·min-1,平均610mL·min-1,各项检验指标均正常;20例发生内瘘狭窄、血栓等并发症,血流量为300-500mL·min-1,检验指标出现异常;5例为人工内瘘成熟失败,无法满足透析需要,血流量﹤300mL·min-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测量肱动脉血流量,可评估透析的血流量,从而监测头静脉-桡动脉人工内瘘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 AVG)狭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PTA术后通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AVG发生狭窄采用PTA治疗前后内瘘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肱动脉血流量变化,评估治疗效果。术后每3个月定期复查通畅情况。结果:36例病人手术均成功,术前36例病人狭窄处内径(1.58±0.35)mm,透析血流量(144.13±19.12)mL/min,肱动脉血流量(352.30±42.01)mL/min; PTA术后狭窄处内径(3.71±0.62)mm,透析血流量(275.75±14.29)mL/min,肱动脉血流量(616.83±45.92)mL/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有效。术后随访3、6、9、12个月,初级和次级通畅率分别为80.6%、66.7%、47.2%、38.9%和88.9%、75.0%、69.4%、58.3%。各随访时间初级通畅率和次级通畅率差异均无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瘤壁部分切除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瘤样扩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本科的自体动静脉内瘘瘤样扩张患者共39例,其中男性27例(69.2%),女性12例(30.8%),年龄(40.6 ±13.3)岁,不包括假性动脉瘤和吻合口处瘤样扩张病例.采用超声多普勒评估血管(肱动脉血流量,桡动脉管径,吻合口管径,瘘静脉管径,瘤样扩张最大直径).采用瘤壁部分切除术治疗该组病例,观察手术前后瘤样扩张血管直径及肱动脉血流量变化,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随访术后并发症.结果 39例患者均为上肢动静脉内瘘,包括鼻咽窝内瘘12例(桡动脉-头静脉),腕部/前臂内瘘25例(桡动脉-头静脉),肘部内瘘2例(肱动脉一头静脉).其中只有1个瘤体的15例,2个瘤体的19例,3个瘤体的4例,4个瘤体的l例.内瘘建立的时间为(41.05±14.45)个月.瘤壁部分切除术成功率为100%,随访时间为(27.73 ±8.59)个月.瘤样扩张段的直径缩小为(10.39±1.83)mm,较术前[(43.79 ±4.74) mm]下降约7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8,P<0.01).术后肱动脉血流量为(770.59±130.10) mL/min,较术前肱动脉血流量[(1 647.39±250.33) mL/min]下降约53.22%(t=19.41,P<0.01).术后随访(27.73±8.59)个月,2例患者死亡,1例死于严重脑出血,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7例患者发现瘘静脉狭窄,在超声引导下行球囊扩张术后可继续使用.结论 瘤壁部分切除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瘤样扩张可保留内瘘的功能和穿刺的长度,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胡婷婷  刘莉华  马胜银  高军  宫峰 《安徽医学》2020,41(9):1009-1012
目的 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彩超引导下的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肾内科收治的动静脉内瘘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共7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DSA组43例,彩超组35例。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前、术后1天狭窄处内径、血液透析血流量、肱动脉血流量的变化,观察术后1、3、6、9个月时患者内瘘初级通畅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狭窄处内径、血液透析血流量、肱动脉血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天与术前狭窄处内径、血液透析血流量及肱动脉血流量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26、1.594、0.527,P>0.05)。两组术后第1、3、6、9个月的初级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和彩超引导下的PTA对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治疗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3.
易琴霞 《当代医学》2021,27(13):65-67
目的比较高位动静脉内瘘术与前臂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尿毒症患者40例,按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高位动静脉内瘘术,观察组采用前臂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心功能(心输出量、射血分数)、手术期间血流动力学[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中心静脉狭窄程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85.00%(17/20)与对照组90.00%(18/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00%(8/20)高于对照组20.00%(4/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开始后10、20 min,观察组HR、SBP、DBP水平均有好转,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心输出量、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心静脉造影率(5.00%)低于对照组(40.00%),观察组感染率(45.00%)高于对照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高位动静脉内瘘术比较,前臂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手术难度较高,术后感染风险较大,但其对中心静脉及心脏影响较小,穿刺难度小,无误穿肱动脉出血的风险,保留了自身血管资源,优于传统高位动静脉内瘘术。  相似文献   

14.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46例2型糖尿病患者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后以及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血管内径及血流量,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反应性充血时及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反应性充血时血流量变化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用于评价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臂尺侧动静脉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前臂尺侧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护理特点和具体护理措施。对尺侧动静脉内瘘的术前、术后、透析期间及非透析期间的应用和护理体会做出阐述。结果 12例前臂远端尺侧动静脉内瘘手术后均成熟,成熟时间4~6周;内瘘成熟后初始透析血流量和1年、2年透析血流量均可达250~300ml/min;2例出现血栓导致内瘘失功,其它病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前臂尺侧动静脉内瘘顺利实施手术后只要护理得当,血流量足够,可以保证有效的血液透析。加强患者健康宣教对延长尺侧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开放手术辅助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上肢动静脉内瘘Ⅰ型合并Ⅱ型狭窄的临床疗效。  方法  90例已建立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并出现Ⅰ型合并Ⅱ型狭窄接受血透治疗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超声引导下PTA,B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引导下PTA,C组:开放手术辅助PTA。比较3组手术成功率、手术前后血管内径、肱动脉血流量、AVF通畅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C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分别高于A、B组,并发症分别低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3组患者的血管内径、肱动脉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即刻和术后1周C组分别大于A、B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术后6、12月时的AVF通畅率及稳定性分别高于A、B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开放手术辅助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上肢动静脉内瘘Ⅰ型合并Ⅱ型狭窄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恢复内瘘功能,保证患者有效透析,且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作为部分病例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王玲  张永萍 《黑龙江医学》2012,36(4):297-298,313
目的探讨建立复杂动静脉内瘘的方法和体会。方法在肘上选择肱动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端侧吻合,贵要静脉-尺动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建立动静脉内瘘供透析使用。结果 28例内瘘术后通畅均良好,血流量可达300 mL/min。其中:17例仍在继续使用,2例因瘘闭改为深静脉置管,4例因肾移植而中断透析,3例因肺部感染死亡,2例死于脑出血。结论根据患者的血管条件,"精工细做"建立动静脉内瘘维持透析,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血液透析病人行鼻咽窝动静脉内瘘术前选择合适的血管提供参数依据。方法利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40例血液透析病人的桡动脉、尺动脉、头静脉管径、流速,进而算出血流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鼻咽窝动静脉内瘘术应选择动静脉管径均>2.0mm,动脉流速应>20.0cm/s,头静脉流速应>8.0cm/s,桡动脉流量应>84.0ml/m,尺动脉流量应>54.0ml/m,头静脉流量应>21.0ml/m的血管进行手术。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术前选择合适的血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