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6)
目的:探讨社会排斥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以及情绪线索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一采用回忆范式操纵84名被试的被排斥或被接纳体验,并完成信任游戏测量其信任水平;实验二采用想象范式操纵86名被试的被排斥或被接纳体验,并完成信任游戏测量其信任水平。结果:实验一结果发现,排斥组的信任水平要显著低于接纳组;实验二结果发现,在中性情绪线索下,排斥组的信任水平显著低于接纳组;在积极情绪线索下,排斥组和接纳组在信任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社会排斥显著降低人际信任水平,而且情绪线索调节社会排斥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3)
目的:考察雅安地震后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策略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情绪调节策略量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雅安地震14个月后的302名中学生进行测量。结果:震后14个月的PTSD和认知重评策略对震后14个月的PTG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震后14个月的PTSD与表达抑制策略的交互项对震后14个月的PTG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震后14个月的表达抑制策略在PTSD对PTG的影响过程中发挥着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在低表达抑制水平的条件下,PTSD对PTG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高表达抑制水平下,PTSD对PTG发挥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6)
目的:探讨青少年社会支持与情绪调节策略使用频率及焦虑水平间的关系。方法:以453名12-19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用主观感知社会支持问卷,情绪调节量表和儿童焦虑相关障碍筛查表进行测量。结果:情绪调节策略在社会支持和青少年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①社会支持水平的提高促进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进而有助于降低个体的焦虑水平;②社会支持水平的提高会抑制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进而有助于降低个体的焦虑水平。结论: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在社会支持与焦虑之间发挥了不同的作用,这一发现有助于为临床研究及干预提供新的思路及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1)
目的:探讨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对文化疏离感与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情绪调节策略问卷、文化疏离感问卷与幸福感问卷对612名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文化疏离感、表达抑制与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认知重评与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2文化疏离感、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对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的效应均显著。3认知重评会缓冲文化疏离感对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的风险效应;表达抑制会增强文化疏离感对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的风险效应。结论: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对文化疏离感与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之间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情绪、情绪智力对风险决策的影响。方法采用情绪智力测评量表(MSCEIT)测量200名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将高于平均分一个标准差得分的被试组成情绪智力高分组,低于平均分一个标准差得分的被试组成情绪智力低分组,每组30人。而后用短影片引发不同情绪,最后测量他们在不同情绪下决策的风险倾向。结果①短影片有效诱发快乐情绪,引发后与愤怒组及对照组有显著差异(F=27.51,P<0.001);②短影片有效诱发愤怒情绪,引发后与快乐组及对照组有显著差异(F=53.00,P<0.001);③情绪对风险决策影响不显著(F=1.20,P>0.05);④情绪智力对风险决策的影响不显著(F=1.83,P>0.05)。结论短影片能有效诱发大学生的快乐和愤怒情绪,但对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及情绪对风险决策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不同情绪以及情绪调节策略对于被试认知灵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情绪调节问卷筛选出不同情绪调节策略的62名大学生作为被试。为启动对应情绪,随机分配每位被试观看积极、消极或者中性影片片段;之后要求58名情绪已启动的被试执行包括保持和转换两个阶段的数字分类任务。保持阶段要求被试对特定颜色的靶数字反应,同时忽略其他颜色的数字;转换阶段要求被试对其他颜色的靶数字反应,而原先的靶数字的颜色则作为分心数字的颜色。保持结束阶段与转换开始阶段的反应时之差为即为转换损失,作为表现认知灵活性的因变量。结果:不同情绪启动下被试的转换损失存在显著差异(F=3.474,P=0.038);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P=0.031)、中性情绪(P=0.023)均存在显著差异,但消极情绪条件与中性条件(P=0.882)的差异不显著。情绪调节策略在转换损失上的差异不显著(F=0.562,P=0.457),情绪调节策略和启动情绪类型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0.352,P=0.705)。结论:相比于消极和中性情绪,积极情绪能显著提高被试的认知灵活性;而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探索情绪调节策略对工作家庭关系的影响,及正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自陈式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已婚全职员工作为研究对象,最终获得有效数据239份.结果: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策略与工作家庭双向冲突负相关、与工作家庭双向促进正相关;表达抑制的情绪调节策略与工作家庭双向冲突正相关、与工作家庭双向促进负相关;负性情绪在认知重评与工作家庭双向冲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正性情绪在认知重评与工作家庭双向促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认知重评策略能够通过改善个体的情绪,促进工作家庭间的平衡,而表达抑制非但无法帮助个体处理好工作家庭关系,反而会破坏工作家庭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11)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在非适应完美主义和自杀风险关系间的调节作用,为大学生的自杀科学预防与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广东某高校全日制本科在校大学生1084名[平均年龄(19±1)岁],采用中文版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CFMPS)的非适应完美主义维度(包括担心错误、行动疑虑、父母期望3个因子)、情绪调节量表(ERS,包括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2个分量表)、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BQ-R)进行调查。结果:SBQ-R得分与非适应完美主义总分及3个因子分、表达抑制得分均呈正相关(r=0.14~0.28,均P0.01),与认知重评得分呈负相关(r=-0.19,P0.01)。非适应完美主义正向预测自杀风险(β=0.39,P0.001),认知重评、非适应完美主义和认知重评的交互项均负向预测自杀风险(β=-0.17,-0.14,均P0.001)。结论:本研究提示大学生非适应完美主义水平越高,自杀风险越大,认知重评在二者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笑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2):1804-180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情绪状态对不同人格大学生风险决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结合问卷法和实验法,研究不同人格的18~25岁在校大学生,在积极和消极两种情绪状态下风险决策的差异。采用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对大学生人格进行测量、分组。根据其中开放性维度得分的高低分出高分组和低分组,再随机各分成两组。各组实验参与者经过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的诱导后执行风险决策,并对自己决策过程中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价。结果通过相关分析得出,冒险得分和风险倾向性得分显著相关(r=0.861)。人格的主效应边缘显著(F=3.306,P=0.074,ηp2=0.056),情绪的主效应显著(F=5.587,P=0.022,ηp2=0.091),人格与情绪的交互作用显著(F=6.479,P=0.014,ηp2=0.104)。结论不同开放性人格大学生在风险决策中的冒险性差异存在边缘显著,在风险倾向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于风险决策的冒险性和风险倾向性影响显著,积极情绪状态下倾向于风险偏好,消极情绪状态下倾向于风险规避;情绪和人格对于风险决策的冒险得分和风险偏好得分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情绪与性别对医疗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方法:结合使用眼动追踪技术与情绪启动范式,采用3(组别:厌恶、平静、愉悦)×2(性别:男、女)×2(框架类型:正性、负性)的混合实验设计进行实验。结果:不同框架下个体的决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7,P0.01),不同性别的决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1,P0.05);情绪启动在决策选择、注视时间与注视次数上的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在注视时间与注视次数上的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框架类型与决策概率(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体决策时的认知加工过程与最终的决策选择,但这一认知过程受情绪与性别的影响并不明显;虽然情绪对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不明显,但性别会影响个体的决策行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了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社会支持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方法:以某市3所学校的309名初中生为被试,构建线性模型,分析社会支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结果:在社会支持中,家庭支持维度(t=-2.60,P0.05)和其他支持维度(t=-2.54,P0.05)的男生得分均显著低于女生;同时在认知情绪调节中自我责难维度(t=2.03,P0.05)和责难他人维度(t=3.52,P0.01)的男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在家庭支持维度(t=22.57,P0.01)、朋友支持维度(t=6.53,P0.05)与其他支持维度(t=-12.12,P0.01)上,不同年级获得的社会支持存在显著差异;在躯体攻击(t=-16.00,P0.01)、敌意(t=-12.05,P0.01)和愤怒情绪(t=-10.08,P0.01)维度上,不同年级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初中生的朋友支持和积极认知情绪调节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攻击性,消极认知情绪调节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攻击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3)
目的:本研究考察日常生活中压力对愤怒情绪的动态影响,并检验特质正念的调节作用。方法:95名在校大学生完成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并通过动态评估的方式,完成每天2次,持续14天的针对压力和愤怒情绪的密集型追踪测量。结果:多层线性模型结果表明,在个体内水平,个体某一时刻的压力可以显著预测个体下一时刻的愤怒情绪(b10=0.0246,SE=0.0089,P=0.007);个体的特质正念显著负向预测日常生活中压力对愤怒情绪的动态影响(b11=-0.0020,SE=0.0005,P0.001),说明特质正念存在调节作用。结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压力会动态影响到个体之后的愤怒情绪。对于高特质正念水平的人来说,他们感受到压力时所产生的愤怒情绪相较于低特质正念水平的人更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角度入手,探讨羞怯对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使用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786名11-20岁之间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羞怯量表、情绪调节策略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测量。结果: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在羞怯与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使用频率之间起中介作用;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在羞怯与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使用频率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羞怯与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使用频率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考察乐观特质是否会影响不同强度负性情境下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方法:运用情绪调节选择范式,实验一呈现高低两种强度负性图片,考察乐观、中性和悲观被试选择积极重评和注意转移策略几率的差异;实验二呈现同一低强度负性图片,对比三类被试选择积极重评和分离重评几率的差异。结果:高强度情境下乐观个体选择积极重评和注意转移的几率无显著差异,低强度下个体越乐观,选择积极重评策略的几率越高(实验一);悲观组选择分离重评显著多于积极重评,乐观与中性组对两者的选择无显著差异(实验二)。结论:面对不同强度的负性情境,乐观者均倾向于选择积极重评策略,且能灵活选择多种认知重评策略来调节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4)
目的:从个人(归属感需求)与情境(社会排斥的两种类型:社会拒绝与社会忽视)交互的视角,探讨个体遭遇社会排斥后的助人意愿,并解释以往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方法:研究一运用社会排斥的回忆范式,将被试分为控制组、被忽视组和被拒绝组,通过情境问卷测查其助人意愿;研究二进一步测查被试的归属感需求,并测查被试遭忽视与拒绝后的助人行为意愿。结果:研究一发现相较于被忽视和控制组被试,被拒绝的被试表现出更低的助人意愿。研究二验证了研究一的结果,并发现归属感需求在感知到的社会拒绝水平与助人意愿的关系中有显著调节作用。具体而言,相较于归属感需求较高的个体,归属感需求较低的个体感受到高社会拒绝时,助人意愿下降更为显著。结论:遭受社会拒绝比遭受社会忽视使人表现出更低的助人意愿,且归属感需求在社会拒绝与助人意愿的关系中有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先被排斥后被接纳与先被接纳后被排斥的复杂排斥经历如何影响个体对排斥源的亲社会决策,同时考察排斥源与受排斥者的社会距离对受排斥者亲社会决策的影响。方法:采用网络掷球范式操纵社会排斥,通过独裁者博弈任务和投资博弈游戏分别测量利他决策和信任决策。结果:实验1发现相比于先被接纳后被排斥,先被排斥后被接纳使个体做出更多的亲社会决策。实验2验证了实验1结果,并进一步发现无论是何种排斥经历,相比于社会距离较远排斥源,个体会对社会距离较近排斥源做出更多的亲社会决策。结论:排斥后的被接纳经历具有缓解排斥破坏性的作用,也验证了即使在复杂排斥情境中,亲密他人的重要性仍然高于陌生人。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
目的:探讨智力在高中生学业情绪与数学成绩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托尼非文字智力测验对1316名高中学生(女生46.7%)进行测查。结果:1高中生学业情绪存在显著的智力差异,智力水平越高,学业情绪更为积极;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积极学业情绪多于女生,消极学业情绪少于女生;2积极高唤醒、积极低唤醒和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均能显著预测数学成绩,且积极学业情绪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消极学业情绪具有负向预测作用;3智力在低唤醒学业情绪和数学成绩之间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智力水平越高,学业情绪对数学成绩的影响越大。结论:智力在低唤醒学业情绪对数学成绩的影响中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1)
本研究拟从情绪调节策略角度入手,探讨情绪调节效能感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以年龄15~18岁(M=16.42,SD=1.08)之间的757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考试焦虑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情绪调节策略量表,探讨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与考试焦虑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中学生考试焦虑与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和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认知重评策略使用频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中学生认知重评策略使用频率与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和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中学生表达抑制策略使用频率与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与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中学生认知重评策略在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情绪调节策略(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PIU)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和病理性网络使用量表对555名工读生进行测量。结果:1压力性生活事件、表达抑制与工读生PIU呈显著正相关,认知重评与工读生PIU呈显著负相关。2表达抑制会增强压力性生活事件对工读生PIU的风险效应;认知重评能够缓冲压力性生活事件对工读生PIU的风险效应。结论: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对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工读生PIU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策略与情绪耗竭的关系,检验心理资本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情绪劳动策略量表、职业倦怠量表中情绪耗竭分量表和本土心理资本量表对253名幼儿教师进行集体施测。结果:①情绪耗竭与自然行为、深层行为、事务型心理资本和人际型心理资本呈显著负相关,与表层行为呈显著正相关。②高人际型心理资本组中,幼儿教师的深层行为能显著预测情绪耗竭。③低人际型心理资本组中,幼儿教师的表层行为能显著预测情绪耗竭。结论: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策略与情绪耗竭关系密切;人际型心理资本在深层行为与情绪耗竭、表层行为与情绪耗竭关系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