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理路径在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在胸外科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给予专科常规护理;实验组按临床护理路径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和护理干预,麻醉清醒4h后给予肠内营养,循序渐进。观察两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结果实验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77.8±12.9h),排便时间(81.9±6.5h),肠鸣音恢复时间(70.5±5.8h);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20.5±20.2h),排便时间(98.7±8.5h),肠鸣音恢复时间(84.1±6.2h);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路径在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能够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结直肠肿瘤患者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与传统营养组,分别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传统营养支持方法,分析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胃肠道并发症较轻,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吻合口瘘。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较传统营养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早[(35.3±5.8)h比(58.6±9.7)h,P〈0.05],伤口愈合情况好。结论:结直肠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够促进肠功能恢复,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105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EN组)和对照组。EN组术中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常规静脉补液支持治疗外,早期予以肠内营养;对照组术后常规静脉补液支持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第3、7天测两组患者的体质量、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同时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出现并发症等。结果术前、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的体质量下降、白细胞总数、血浆总蛋白,白蛋白无明显差异,第7天差异明显;EN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肺部感染亦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治疗结合护理干预对食道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行食道癌切除术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禁食、补液、胃肠减压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及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部分营养指标、免疫学指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第8天血清前白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体重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术后第8天血清前白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体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EC切除术后早期营养治疗并结合护理干预在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的同时可促进其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前口服番泻叶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在我院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243例。随机分为三组:不服用番泻叶组,服用5%番泻叶组、服用10%番泻叶组。比较三组术后每分钟肠鸣音次数、首次肛门排气或排便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三组患者术后每分钟肠鸣音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服用番泻叶可一定程度缩短术后恢复排气排便时间,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浓度番泻叶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服用番泻叶可显著缩短住院时间,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浓度番泻叶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前口服番泻叶可以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经鼻肠管肠内营养(TPN)支持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我科2006年3月。2006年8月收治的12例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施行肠内营养支持,对营养液的输人、并发症的观察及相应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进行总结。结果 全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肠内营养治疗顺利,无护理并发症出现。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接受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8.
成磊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16):1524-1524
目的探讨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方法对45例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从鼻肠管内注入营养液。结果本组45例患者中根治性切除44例,姑息性切除1例。术后切口一期愈合率100%,无一例低蛋白血症和吻合口瘘的发生,获得了有效的营养支持。结论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营养治疗方法,经济、方便、营养素全面平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食管癌患者应激反应、营养状况及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EN组(42例,EN)和PN组(42例,PN)。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 d的应激指标、营养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后7 d,PN组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水平均高于术前及EN组(P<0.05);两组血清转铁蛋白(TRF)、白蛋白(ALB)水平均升高,且EN组高于PN组(P<0.05)。EN组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予以早期EN较PN更利于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改善营养状况并可促进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期间行腹部按摩的安全性和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胃肠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14年6月—2016年6月选择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的病人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术后6h开始给予腹部按摩,每次10min~15min,每天3次,连续5d,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拔除胃管时间、肠内营养达到全量时间较对照组均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发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胃潴留、便秘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期间予以腹部按摩安全可靠,简便易行,可促进病人胃肠功能恢复,降低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术后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胃肠癌根治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8例胃肠癌根治患者随机分为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组(IEDs组)和常规肠内营养组(EN组)各29例,IEDs组使用含谷氨酰胺、精氨酸、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EN组使用常规的制剂能全力.分别检测术前1d、术后1,9d2组患者的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自然杀伤(NK)细胞和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结果 2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恢复顺利.术前、术后1d2组各项免疫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d2组的各项免疫指标均降低,术后9d均回升.术后9 d IEDs组CD3+、CD4+、CD4+/CD8+、NK细胞、IgA、IgG与IgM较术后1d均显著增加.术后9 d IEDs组CD3+、CD4+、CD4+/CD8+、NK细胞、IgA、IgM较EN组分别增加了6.57%、27.97%、26.47%、36.05%、22.75%、2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肠癌根治患者术后给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在改善免疫功能方面优于常规的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2.
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意义.方法 选取62例70岁以上食管癌患者,随机分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对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8天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补体C3和C4进行测定.并观察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和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 术后第8天2组比较,tALB=2.535、tPA=2.880、t淋巴细胞数=2.720、tIgA=2.166、tIgM=2.065、tC3=4.103、tC4=2.478,P均<0.05,表明EN组在改善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力方面优于PN组.术后并发症比较,x2感染性并发症=4.24、x2心血管并发症=15.55,P均<0.05,表明EN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PN组.结论 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50例食管癌病人早期行肠内营养的临床方法。结果:术后发生导管脱出5例,其中3例胃镜下重置导管成功,2例改肠外营养;导管不通23例,经注入可乐等含碳酸饮料通管成功。34例出现轻度腹痛或腹泻,经暂停营养液输注或控制输注速度后得到缓解;6例出现严重腹痛、腹泻,给予暂停输注营养液并经肠内营养管注入止泻药(易蒙停)后症状得到控制。术后平均2~4 d恢复肠道功能,营养状况得到改善。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一种简单、安全且经济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早期营养液的输注对病人肠功能的恢复和营养的改善明显提高。加强护理,预防和减少鼻饲管管理中的并发症是保证肠内营养正常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电图对ICU肠内营养(EN)患者胃肠动力水平评价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2例入住ICU进行肠内营养的危重病人及28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胃肠电图、胃肠激素水平的检测,比较肠内营养前后的变化,并分析各参数与危重病评分(APACHEⅡ)、GCS评分、主要疾病诊断、机械通气、胃肠耐受情况的相互关系。结果观察组餐前和餐后胃肠电节律紊乱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餐前的正常慢波百分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胆囊收缩素(CCK)和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APACHEⅡ<20分组(B组)的VIP水平显著低于APACHEⅡ≥20分组(A组)(P<0.05),两组的幅值、主频、胃肠电节律紊乱、正常慢波百分比、餐前/餐后功率比、胃动素(MTL)、CCK、EN耐受性无显著差异。结论胃肠电图中的胃肠电节律紊乱升高及餐前的正常慢波百分比降低与胃肠激素CCK、VIP提示的胃肠功能障碍是一致的,可以应用胃肠电图评估ICU患者肠内营养,指导肠内营养的个体化实施。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应用渐进式功能锻炼的安全性和对术后恢复情况、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月,选择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行常规锻炼,观察组行渐进式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拔除胸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后第10天的营养指标较术后第1天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术后第10天的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液白蛋白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肺炎肺不张、胸腔积液、心律失常、乳糜胸、吻合口瘘的并发症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后进行功能锻炼安全可靠,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改善其营养状况,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胃肠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42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肠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将81例胃肠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39例,实验组术后24h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术后第3~11天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并发症、术后肠道通气时间、住院天数等。结果:实验组术后第7、12天前白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切1:2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肠道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肠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切实可行,肠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肠内营养液的温度对老年患者胃肠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胃肠术后行肠内营养的老年患者21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70例。分别将加温器夹持于入鼻温度为35℃、37℃和39℃的供应管路上进行持续加温,观察喂养第3~7天患者胃肠道的反应。结果肠内营养第3~6天,35℃组患者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最高,39℃组患者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最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7天,3组的腹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肠内营养液的温度对老年患者的胃肠道有影响,39℃的营养液能有效减少肠内营养胃肠道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咀嚼功能对老年患者营养和胃肠道症状的影响.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120例老年患者的口腔条件和咀嚼能力,分析咀嚼能力与营养状况和胃肠道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与义齿的状况有关,但与义齿的数量、咀嚼能力无显著关联,胃肠道不适与咀嚼功能、咀嚼问题的多少和食物选择有关.结论 咀嚼能力减弱的老年患者应避免摄人某些食物以免出现胃肠道不适,或因服药而使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加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