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自体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树突细胞(DC)瘤苗对自体肝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从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DC,用相关细胞因子及自体肝癌细胞刺激活化,制备DC瘤苗;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观察刺激术前及术后自体的T淋巴细胞以及产生的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自身肿瘤细胞的抑制效果。结果肝癌DC瘤苗刺激术后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抑制肿瘤细胞作用显著强于术前,T淋巴细胞增殖指数术后(1.86±0.15)较术前(1.18±0.13)显著增高、CD8+T细胞增殖指数术后(1.55±0.35)较术前(0.95±0.12)增加显著,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癌DC瘤苗活化的术后自体CTL对自体肝癌细胞有较强杀伤作用,杀伤率由术前的(32.35±2.26)%增加到术后的(69.80±3.45)%。结论肝癌DC瘤苗活化的术后自体CTL对自体肝癌细胞杀伤作用比术前作用显著,DC瘤苗能有效地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有望在肝癌术后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自体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树突细胞(DC)瘤苗对自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从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DC,用相关细胞因子及自体肝癌细胞刺激活化,制备DC瘤苗;观察刺激术前及术后CTL对自身胶原合成的抑制效果。结果肝癌DC瘤苗活化的术后自体CTL对自体血清中胶原蛋白有较强抑制作用,抑制率由术前的(835±116)mg/ml减少到术后的(412±218)mg/ml。结论肝癌DC瘤苗活化的术后自体CTL对自体胶原蛋白抑制作用比术前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IK细胞疗法对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2012年收治的肝癌术后患者,在采用常规治疗措施的同时联合应用CIK细胞免疫方法进行临床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液中的T细胞亚群和NK细胞及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患者外周血液中CD3+、CD4+、NK细胞及Th1/Th2细胞因子水平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采用CIK细胞免疫治疗能有效提高肝癌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树突状细胞融合瘤苗的体内抗肝癌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小鼠脾树突状细胞(DC)与肝癌H22细胞融合瘤苗体内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方法:采用细胞因子诱导、CD11c磁珠标记、MACS分选等技术与传统的聚乙二醇(PEG)法相结合制备DC与H22细胞融合瘤苗,进行致瘤性和诱导CTL活性检测。体内抗肿瘤实验分免疫保护组和免疫治疗组两大组,观察融合瘤苗对肿瘤保护和治疗作用。结果:1、融合瘤苗接种于小鼠体内未见肿瘤形成,脾、肺和肝等器官未出现肿瘤病变。2、接种活融合疫苗的免疫小鼠针对H22细胞细胞的脾CTL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小鼠(P<0.01)。3、在免疫保护组,经融合瘤苗免疫的小鼠,肿瘤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1、DC与H22细胞的融合瘤苗无体内致瘤性,已失去其亲本H22细胞的恶性生长特征,完全可靠。2、融合细胞能明显激活小鼠脾特异性的CTL,提示已获得亲本DC提呈抗原的功能。3、融合瘤苗对H22细胞的攻击有明显的抵抗作用。4、融合瘤苗治疗荷瘤小鼠有一定的抑瘤效应,而以抵抗肿瘤攻击的免疫保护作用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肿瘤细胞裂解物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瘤苗体外诱导自体T淋巴细胞特异性抗肝癌免疫效应。 方法 从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D C,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白细胞介素-4(rhIL-4)刺激活化,经自体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 C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I F N)γ和白细胞介索-12(IL-12)的含量,液体闪烁计数仪测定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D C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效应,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D C诱导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对自体肝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结果 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DC瘤苗可上调DC表面CD1 a、CD40、CD86和人类白细胞抗原-DR分子表达水平,其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产生的IFN γ、IL-12的浓度明显高于未致敏的D C组(t值分别为2.30、2.14,P<0.05),肝癌细胞裂解物组(t值分别为14.01、15.40,P<0.01)和对照组(t值分别为14.85、16.87,P<0.01)。同时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瘤苗可明显诱导T淋巴细胞的增殖,其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率(81.72%±9.49%)显著高于对HepG2的杀伤率(49.37%±11.21%)和人鼻咽癌肿瘤细胞的杀伤率(17.14%±5.65%),P<0.01。 结论 肝癌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选肝癌MHCC97H细胞中的CD133+和CD133-细胞亚群,并初步探讨CD133+细胞亚群的干细胞特性。方法用磁珠分选技术分选MHCC97H细胞株中的CD133+和CD133-细胞亚群,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选前后CD133的表达,用MTT法检测其增殖能力,比较其体内成瘤能力,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其干细胞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分选前后MHCC97H细胞中CD133表达分别为(1.09±0.43)vs(86.65±6.49)%(P<0.01)。与CD133-亚群相比,CD133+亚群的体外增殖能力较强,成瘤能力高,高表达干细胞相关基因蛋白(P<0.05,P<0.01)。结论肝癌细胞株MHCC97H中的CD133+细胞亚群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特性;CD133是人肝癌MHCC97H细胞株的肿瘤干细胞的表型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或未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或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对结肠癌细胞株SW480的杀伤活性.提供DC联合CIK或LAK治疗结肠癌的实验依据.[方法]取人外周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BMNC),诱导生成DC、CIK、LAK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DC经SW480肿瘤抗原冲击后的表型变化;以CIK+DC细胞、CIK细胞、LAK+DC细胞及LAK细胞作为效应细胞,SW480为靶细胞,以15∶1、30∶1、45∶1为效靶比,LDH释放法测定细胞杀伤试验活性;ELISA检测杀伤试验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IL-12、IL-17的分泌水平.[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DC经SW480肿瘤抗原冲击后,其表面分子HLA-DR、CD40、CD80和CD86表达分别平均为90.23%、73.68%、85.96%、57.55%,与未经肿瘤抗原冲击DC比较,DC成熟的表面标志分子表达明显增加(P<0.01).相同效靶比下,CIK+DC细胞组对SW480的杀伤作用最强,明显高于其他细胞组(P<0.01);CIK+ DC细胞组在效靶比为45∶1时,杀伤活性最强(P<0.01);单独CIK细胞组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LAK+DC细胞组(P<0.01);LAK+ DC细胞组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单独LAK细胞组(P<0.01).效靶比为45∶1时,各杀伤试验细胞组上清液中IFN-γ、IL-2、IL-12、IL-17的分泌量,CIK+DC细胞组的IFN-γ、IL-12的分泌量显著高于其他细胞组(P<0.05);LAK+DC、单独LAK细胞组IL-2的分泌量明显高于CIK+DC、单独CIK细胞组(P<0.05);单独CIK细胞组IFN-γ的分泌量明显高于LAK+DC、单独LAK细胞组(P<0.05).[结论]CIK+DC细胞组对SW480的杀伤活性明显强于单独CIK、LAK+ DC组、单独LAK细胞组.其机制可能是,SW480抗原致敏的DC分泌IFN-γ、IL-12等刺激、诱导CIK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明显增强CIK细胞杀伤SW480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IK细胞对裸鼠人胃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给予多种细胞因子(rhIFN-γ、CD3mcAb、rhlL-2、rhlL-1), 诱导生成CIK细胞.培养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 接种至40只裸鼠右腋皮下, 10 d后随机分2组, 每组20只, 分别为CIK组和对照组. 连续5 d在接种肿瘤细胞部位处给予CIK细胞和生理盐水注射治疗, 观察CIK细胞对胃癌移植瘤模型的抗肿瘤疗效.结果: CIK组胃癌肿块质量和生存期与对照组相比,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1.21±0.34 g vs2.73±0.45 g, 65.8±6.2 d vs 44.3±4.8 d, 均P<0.01). 裸鼠体内实验表明, CIK细胞能够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 其抑瘤率可达47.6%,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 CIK细胞在裸鼠体内对人胃癌移植瘤有特异性抑瘤作用, 并可以延长裸鼠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DC)与同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 (CIK)细胞共培养后,共培养细胞(DC-CIK细胞)的表型、体外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活性的变化,并探讨CIK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提取3名健康献血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常规诱导出DC与CIK细胞后,将其共培养,动态观察CIK细胞和DC-CIK细胞增殖活性和表型变化;并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其体外细胞毒活性;(2)80只BALB/c裸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在前肢腋下接种A549肺腺癌细胞和BEL-7404肝癌细胞.10 d后分别选择荷A549和BEL-7404瘤大小相似的裸鼠各30只,全部一次性腹腔注射化疗药物后,每组再随机分成3组.①单独化疗组;②CIK治疗组;③DC-CIK治疗组,每组10只. 单独化疗组注射化疗药物后不再进行任何处理,另2组分别于化疗后的第2、4、6、8、10天腹腔注射CIK细胞和DC-CIK细胞进行免疫治疗.结果 (1)经DC作用后的CIK细胞CD +3CD +56双阳性细胞和CD +8细胞的数量明显升高;(2)DC-CIK细胞的增殖速度明显快于同源CIK细胞,DC-CI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远高于CIK细胞;(3)在肿瘤的治疗中,CIK细胞可提高化疗的效果.化疗后25 d,CIK治疗组和DC-CIK治疗组肿瘤受抑制的程度均明显大于单独化疗组,DC-CIK组大于CIK治疗组(P<0.05).结论 DC与CIK细胞共培养细胞是一种强于CIK细胞的免疫活性细胞,在肿瘤治疗中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的细胞免疫能否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及其机制.方法联合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白介素-4(IL-4)直接从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培养出DC,以源于人肝癌细胞系HepG2肿瘤细胞的肿瘤抗原粗提物刺激DC,DC激活同源的T淋巴细胞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建立裸鼠人肝癌细胞系HepG2移植瘤模型.以CTL治疗裸鼠HepG2移植瘤并观察治疗效果,检测移植瘤标本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DC诱导的CTL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而抑制移植瘤生长.结论经肿瘤抗原激发的DC有可能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CIK细胞免疫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是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刺激后获得的异质细胞,兼有T淋巴细胞的强大抗瘤活性和自然杀伤细胞(NK)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限制杀瘤特点,被认为是一类杀瘤活性强和抗瘤谱广的新型抗肿瘤效应细胞.目前,CIK细胞免疫治疗已成为继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之后的第四种治疗原发...  相似文献   

12.
《肝脏》2017,(11)
目的研究肝癌抗原致敏的DC-CIK细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其中贴壁细胞经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诱导产生树突状细胞,并负载肝癌细胞株全抗原,培养获得肝癌抗原负载DCs;悬浮细胞经IFN-r、IL-2、抗CD3单克隆抗体诱导产生CIK细胞;将肝癌抗原负载DCs与CIK细胞混合培养。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肝癌抗原致敏的DC-CIK细胞治疗后观察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经肝癌抗原特异性DC-CIK细胞治疗后,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CD3、CD4、CD8比例增加,AFP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指标AST、GGT、TBil、Alb较治疗前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部分患者病灶稳定、生存期1年;24例患者均未出现毒副反应。结论肝癌抗原特异性DC-CIK细胞治疗可以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控制肝癌复发或转移、改善生存期,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MAGE-3抗原肽致敏树突状细胞的体内抗膀胱癌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黑色素瘤-3基因(MAGE-3)抗原肽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体内对膀胱癌肿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Ficoll法从HLA-A2型个体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用GM-CSF和IL-4诱导扩增DC,再经MAGE-3抗原肽致敏,致敏DC细胞和同型T淋巴细胞共培养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经过尾静脉注入膀胱癌荷瘤小鼠,观察其对肿瘤体积及重量的影响.结果 MAGE-3抗原肽致敏的DC诱导产生的CTL可明显缩小瘤体、降低瘤重.结论 MAGE-3九肽致敏DC诱导CTL体内具有抑制膀胱癌细胞增长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为激活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慢性HBV感染者、健康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经HBsAg活化后的免疫功能的差异.方法:从慢性HBV感染者、健康人外周血中培养扩增DC和CIK,在DC成熟前加入纯的HBsAg刺激,并再与同一来源的CIK共同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CIK表型,用ELISA法检测DC、CIK共培养上清液中的IL-12浓度,用CCK-8比色法测定DC诱导CIK对HepG2.2.15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未经HBsAg致敏的健康人DC表面标志CDla、CD80及CD83明显高于慢性HBV感染者(P<0.05);经HBsAg致敏的健康人DC表面标志均高于慢性HBV感染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HBV感染者经HBsAg致敏的DC表面标志与未经HBsAg致敏无显著性差异.CIK细胞CD3、CD8、CD3、CD56的双阳性表达率,健康人HBsAg致敏者明显高于慢性HBV感染者及未经HBsAg致敏的健康人(P<0.01,P<0.05);慢性HBV感染组HBsAg致敏与未经HBsAg致敏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HBsAg致敏DC诱导CIK对HepG2.2.15细胞的杀伤率,健康人显著高于慢性HBV感染者(P<0.01).健康人HBsAg致敏DC、CIK共培养上清液中的IL-12浓度显著高于慢性HBV感染者(P<0.001);慢性HBV感染者HBsAg致敏与未经HBsAg致敏IL-12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健康人DC经HBsAg活化后对HepG2.2.15细胞的免疫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健康人高于慢性HBV感染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华支睾吸虫成虫抗原(Crude antigen,CA)、排泄/分泌产物(excretory-secretory products,ESPs)对T细胞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小鼠骨髓细胞诱导分化为未成熟骨髓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C,iDC);磁珠分选仪分选小鼠脾脏细胞的初始CD4+T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DC、CD4+T细胞的纯度;抗原刺激DC细胞,实验分为PBS阴性对照组,LPS阳性对照组,CA和ESPs刺激组;负载抗原后的DC细胞与分选的CD4+T细胞共培养72h;Real time-PCR检测T-bet、GATA3mRNA的相对表达量;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IL-4细胞因子的表达量。结果与PBS组相比,ESPs刺激组Tbet、GATA3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而CA刺激组T-bet、GATA3 mRNA表达水平差异不显著;与PBS组相比,ESPs刺激组细胞因子IFN-γ、IL-4的含量均升高(P0.05),CA刺激组仅IFN-γ的分泌增高(P0.05),IL-4无明显变化。结论 CA可能诱导宿主产生Th1型免疫应答,ESPs可能诱导宿主产生Th1型、Th2型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癌大鼠肝组织中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肝癌组(20只)、生理盐水对照组(20只)和正常对照组(20只),采用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制备肝癌模型,100 mg/kg,1次/w,连续注射8 w。对比三组大鼠的CD4~+CD25~+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和TGF-β1灰度值,分析CD4~+CD25~+Treg细胞和TGF-β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三组大鼠的CD4~+CD25~+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情况和TGF-β1灰度值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大鼠的CD4~+CD25~+Treg细胞占比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TGF-β1灰度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均P<0.05);生理盐水对照组的TGF-β1灰度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D4~+CD25~+Treg细胞占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大鼠CD4~+CD25~+Treg细胞和TGF-β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23,P=0.000)。结论肝癌大鼠肝组织中CD4~+CD25~+Treg细胞及TGF-β1均呈现高表达,两者呈正相关,能对免疫微环境产生抑制作用,进而为肿瘤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顺铂、CIK细胞以及顺铂联合CIK对裸鼠人胃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为临床上联合应用顺铂和CIK细胞治疗胃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给予多种细胞因子(rhIFN-g、CD3mcAb、rh1L-1、rhlL-2),诱导生成CIK细胞;培养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接种至80只裸鼠右腋皮下,10 d后取移植瘤直径基本一致的裸鼠随机分4组:NS对照组、顺铂组、CIK细胞组和顺铂+CIK细胞组,每组16只.连续5 d在接种肿瘤细胞部位处给予相应注射治疗,观察其对胃癌移植瘤模型的抗肿瘤疗效.结果:与NS对照组相比,顺铂组、CIK细胞组、顺铂+CIK细胞组裸鼠人胃癌移植瘤模型治疗后肿块质量均减轻,生存期均明显延长,尤以顺铂+CIK组效果显著(P<0.01).裸鼠体内实验表明,顺铂+CIK细胞联合应用能够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其抑瘤率可达57.8%,明显高于NS对照组(P<0.01).免疫功能检测显示红细胞C3b反应受体明显升高,红细胞免疫复合物受体明显降低(P<0.01).结论:顺铂联合CIK细胞对人胃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单独应用顺铂或CIK细胞.  相似文献   

18.
马琳  毛伟征  安岗  赵宝成  刘超  李辉 《山东医药》2009,49(19):31-33
目的探讨新城疫病毒(NDV)联合负载胃癌细胞抗原(Ag)的树突状细胞(DC)及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效果及机制。方法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培养DC及CIK,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SGC-7901,反复冻融法制备胃癌细胞Ag悬液冲击致敏DC,CIK与负载胃癌细胞Ag的DC共培养。建立胃癌裸鼠模型,将其随机分为四组各6只。PBS组瘤内注射PBS100μl/只;NDV组瘤内注射NDV0.25ml/只;Ag-DC-CIK组瘤内注射负载抗原的DC诱导的CIK细胞0.2ml/只;NDV+Ag-DC-CIK组先瘤内注射NDV0.25ml/只,1d后再注射负载抗原的DC诱导的CIK细胞0.2ml/只;各组均隔日注射1次,共3次。14d后测量肿瘤体积,计算抑瘤率。观察肿瘤坏死情况并评分。结果NDV+AS—DC-CIK组肿瘤平均体积小于NDV组和Ag—DC-CIK组,抑瘤率、肿瘤坏死面积评分高于NDV组和Ag-DC—CIK组;P均〈0.05。结论NDV和负载胃癌细胞Ag的DC-CIK能协同杀伤胃癌细胞,杀伤效果强于二者单用效果;其机制为NDV可增加胃癌细胞的抗原性,为CIK细胞提供更多靶点。  相似文献   

19.
IFNγ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在肝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IFNγ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对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以及后者对肝癌HepG2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构建携带人IFNγ基因的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Ad-IFNγ),用其感染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观察后者表型和吞噬功能的变化.再用反复冻融裂解法提取的肝癌HepG2细胞抗原致敏DC,将其与自身T淋巴细胞共同培养,观察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情况以及活化T细胞对HepG2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Ad-IFNγ转染后24 h.各组DC的吞噬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1,p=0.13).Ad-IFNγ转染的DC培养上清中有IFNγ的高表达,其表达量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1).Ad-IFNγ-DC促进T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强于Ad-LacZ-DC和NTDC(P<0.01).以HepG2细胞抗原致敏时,Ad-IFNγ-DC活化的T淋巴细胞对HepG2细胞的杀伤率在E:T=20:1和E:T=50:1时分别为43.64%±3.5l%和48.87%±4.83%.显著高于Ad.LaeZ-DC和NTDC组(p<0.001)结论:IFNγ的修饰能促进DC成熟,增强DC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诱导细胞免疫,增强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使T细胞能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由携带HPV-16 E6/E7基因的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疫苗免疫得到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在裸鼠体内对官颈癌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诱导培养C57B L/6小鼠骨髓的未成熟DC(imDC),将已经成功构建的携带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 E6/E7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imDC,Western印迹检测E7蛋白的表达;构建裸鼠官颈癌细胞移植瘤模型,应用DC疫苗诱导的CTL处理后,观察裸鼠肿瘤的体积变化;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经DC疫苗免疫的BALB/c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增殖;免疫组化法检测裸鼠脾脏组织CD4+T淋巴细胞的表达.结果 成功培养出DC并制备出DC疫苗;第28天各组裸鼠肿瘤体积pAd-E6E7-DC-CTL-CaSki组与对照组pAd-mock-DC-CTL-CaSki组、DC-CTL-CaSki组、CaSki组相比较,pAd-E6E7-DC-CTL-CaSki组裸鼠肿瘤体积最小(P<0.05);CCK8法检测经DC疫苗免疫的BALB/c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增殖,结果pAd-E6/E7-DC组淋巴细胞OD值明显高于pAd-mock-DC组、DC组和PBS组(P<0.01);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裸鼠脾脏组织CD4 T淋巴细胞的表达结果显示,pAd-E6E7-DC-CTL-CaSki组CD4表达量最高,pAd-mock-DC-CTL-CaSki组和DC-CTL-CaSki组CD4表达量次之,CaSki组CD4表达量最低.结论 带有HPV-16 E6/E7基因修饰的DC疫苗,能够促进小鼠体内T淋巴细胞的增殖,诱导CTL抑制裸鼠宫颈癌移植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