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为足内侧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基础。  方法 对8侧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足内侧区进行显微解剖,观测各穿支血管的位置、数目、外径、蒂长及吻合等情况。  结果 足内侧区皮肤的血供有:足底内侧动脉、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和母趾胫侧动脉。足底内侧动脉浅支穿母展肌在舟骨粗隆附近浅出,外径(1.08±0.20)mm;深支从母展肌和趾短屈肌的间隙内向足底内侧平均发出5.3支穿支,平均外径(0.63±0.25)mm,蒂长(0.93±0.31)cm;内侧深支的内侧支由舟骨粗隆前(1.92±0.61)cm处从母展肌上缘浅出至足内侧。母趾胫侧动脉从第一跖趾关节近侧(2.03±0.56)cm处穿出至足内侧。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内侧深支的内侧支与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吻合形成展肌上缘动脉弓,动脉弓的远端与母趾胫侧动脉相吻合。  结论 足内侧穿支皮瓣可设计以不同的穿支为蒂进行带蒂转移,修复前足、踝部及足跟周围软组织缺损,也可设计游离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走行及皮瓣动脉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4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固定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走行及在足底内侧皮肤和足内侧皮肤的供血。结果 足底内侧动脉深支长(8.7±0.2)cm,起始处血管外径(1.8±0.3)mm;沿途发出3~5条皮穿支分布到足内侧皮肤,外径(1.1±0.3)mm。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皮支分布到足内侧皮肤,外径(1.1±0.3)mm。结论 以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及不同分支为血管蒂可为足底内侧及足内侧皮瓣提供充足的血供。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以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内侧支为蒂足内侧皮瓣设计的改进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2侧成人下肢标本及 2只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新鲜足标本 ,解剖观测了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内侧支分支分布、吻合、外径及长度 ,皮瓣的静脉和神经分布。结果 :内侧支长 (2 .6± 0 .2 )cm ,外径 (1.0± 0 .1)mm ;伴行静脉 1条占 75 % ,外径 (1.3± 0 .3)mm ,伴行静脉 2条者占 2 5 % ,外径 (0 .9± 0 .2 )mm ;皮瓣供区有隐神经终支和足背内侧皮神经内侧支分布。结论 :①足内侧皮瓣可以是足底内侧动脉深皮内侧支或由跗内侧动脉供血 ;②静脉为动脉伴行静脉和大隐静脉深、浅两套 ;③皮瓣有隐神经终支和足背内侧皮神经内侧支 ;④游离足内侧皮瓣适用于手部创面修复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足内侧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其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10侧成人足踝标本经胫后动脉注入红色乳胶液,解剖观测足底内侧动脉穿支血管在足内侧区的分布、起源等.临床设计足内侧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19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 cm×2 cm~10 cm×6 cm.结果:足底内侧动脉向(足母)展肌和舟楔骨间隙内发出2支相对恒定的穿支血管,供养足内侧穿支皮瓣.19例皮瓣完全成活,皮瓣面积2 cm× 3 cm~11 cm×8 cm.随访3 ~ 26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愈合良好.结论:以足底内侧动脉穿支血管营养的足内侧穿支皮瓣血供可靠,质地优良,是修复足踝及手部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以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其皮支为蒂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部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侧成人下肢标本、6只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新鲜足标本及10侧下肢动脉铸型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足底内侧动脉浅支足底内侧皮支起始部位、走行、长度、外径、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足底内侧动脉浅支足底内侧皮支于舟骨粗隆后(1.5±0.4)cm下方发出,向前下斜行至足底内侧皮肤;该皮支长(2.8±0.2)cm,外径(0.8±0.2)mm。结论①足底内侧皮瓣可以是足底内侧动脉浅支足底内侧皮支或足底内侧动脉深支足底皮穿支为供血。②足底内侧皮瓣游离移植适用于手掌及手指腹侧创面修复的特殊需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足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底外侧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35侧成年尸体足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在手术显微镜下(×10)解剖观测母展肌上缘动脉弓与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吻合的位置、外径及长度。  结果   母展肌上缘动脉弓与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在内侧楔骨内侧有一较恒定的吻合,并把这一吻合支暂命名为足内缘动脉弓。形成足内缘动脉弓占82.8%(29侧),吻合处外径为(0.65±0.21)mm,长度为(2.63±0.71)mm;未发现吻合动脉弓占17.2%(6侧)。  结论 以足内缘动脉弓为蒂的足内侧岛状皮瓣可以修复足底外侧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7.
足底和足内侧区切取游离或带蒂皮瓣时供区部位隐蔽,皮瓣血管蒂位置表浅易于解剖,不损害主要血管,皮瓣质地与手部皮肤相似,可携带神经重建受区感觉功能。因此,该处是带蒂皮瓣转移修复前足及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重要供区,也是游离皮(肌)瓣修复手部创面的良好供区。目前可于该处切取的皮(肌)瓣包括:足底内侧皮瓣(medial plantar skin flap)[1],足内侧皮瓣(medialis pedis flap)[2],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edial plantar artery perforator flap,MPAP)[3],足底内侧肌间隔筋膜岛状皮瓣(plantar marginal septum cutaneous island flap)[4],足底内侧静脉皮瓣(medial plantar venous flap)[5]和母展肌瓣(abductor hallucis muscle flap)[6]等。  相似文献   

8.
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远端创面应用解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为远端蒂足背内侧皮伸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远端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1侧成人下肢标本f:解削观察足背内侧皮神经分支分布特点,6侧新鲜足标本观测皮神经血供分规律。结果:足背内侧皮神经及其分支恒定的血供来源,近端主要来自胫前动脉末端或足背动脉发m的皮支,外径0.8~1.0mm,内、外侧支远端来自南足底内侧动脉的皮支和第2跖背动脉末端的皮支,皮动脉外径在0.5—0.8mm。皮动脉分支营养神经及神经及浅静脉,在神经和静脉旁分支间形成链式吻合,与筋膜皮肤的血管互相吻合。结论:足背内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足背皮瓣可设计两种远端蒂修复足远端创面,(1)以第1跖趾关节内侧近端1.3~1.5cm为旋转轴点。(2)以距第2趾蹼游离缘1.5cm为旋转轴点。  相似文献   

9.
大鱼际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介绍大鱼际皮瓣的血管解剖学基础,以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2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手标本,观察大鱼际皮肤的血供来源、走行、分支及吻合情况。临床切取3种不同设计的大鱼际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共计14例。结果:大鱼际皮肤的血供来源主要有4个方面:(1)由掌浅支或其发出的拇指桡侧指动脉发出的皮支;(2)来源于拇主要动脉的拇指桡侧指动脉发出的皮穿支;(3)拇指桡侧指背动脉向大鱼际桡背侧发出的皮支;(4)大鱼际深部血管发出的肌皮穿支。上述这些血管在大鱼际交织成网状,营养整个大鱼际皮肤。临床应用以掌浅支(弓)发出的拇指桡侧指动脉为血管蒂的大鱼际皮瓣4例,拇指桡侧指动脉穿支蒂皮瓣7例,大鱼际桡背侧筋膜血管蒂皮瓣4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指动脉穿支皮瓣远端约4mm坏死,结痂后自行脱落。术后随访半年~2年,平均10个月,皮瓣血运、质地、弹性良好,外形美观。结论:三种皮瓣疗效可靠,是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临床上可依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来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穿支蒂足背外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上解剖观测:1足背外侧皮神经/足外侧缘静脉的走行与分布;2足底外侧动脉足背穿支与足背外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间吻合关系。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 1足背外侧皮神经外侧支为主干的延续,伴足外侧缘静脉恒定的沿足外侧缘径直前行,分布于足背外侧缘及第5趾外侧缘皮肤;2足背外侧皮神经/足外侧缘静脉营养血管为多节段、多源性,其中足底外侧动脉在第5跖骨与小趾外侧群肌之间浅出的足背穿支位置相对恒定,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足外侧缘静脉旁血管链的分支密切吻合。结论可形成以足底外侧动脉足背穿支蒂足背外侧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以(足母)趾背动脉为血供的趾背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对9例(18侧)红色乳胶灌注及1例(2侧)墨汁灌注的成人足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测(足母)趾背动脉走行及其营养皮瓣的血供范围.结果 (足母)趾背动脉起始于第1跖背动脉,血管外径(0.9±0.2)mm,沿途发出4~8条细小分支营养邻近皮肤.当(足母)趾腓侧趾底动脉从第1趾底动脉发出时,(足母)趾背动脉粗大;当(足母)趾腓侧趾底动脉从第1跖背动脉发出时,(足母)趾背动脉较细,但直径仍大于0.5 mm.结论 (足母)趾背动脉起始、走行恒定,外径较粗,有较多皮肤穿支和恒定血供范围,以(足母)趾背动脉为供血动脉,可设计(足母)趾腓侧趾背皮瓣或(足母)趾甲皮瓣.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吻合血管的足底内侧及足内侧双叶皮瓣修复手部缺损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16具灌注红色乳胶的固定成人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走行及在足底侧皮肤和足内侧皮肤的供血。结果:足底内侧动脉深支长8.5±0.3cm,起始处血管外径1.8±0.3mm,沿途发出3~5条皮支分布足底内侧皮肤,外径在0.6~1.2mm之间;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皮支分布到足内侧皮肤,外径1.1±0.3mm。结论:吻合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足底内侧及足内侧双叶皮瓣符合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多处皮肤缺损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穿支蒂足背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基础。 方法 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上解剖观测:①足背中间皮神经的走行与分布;②足底弓第3足背穿支及其与足背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间吻合关系。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 结果 ①足背中间皮神经主要为腓浅神经外侧支的延续,经十字韧带表面,径直前行至第4跖骨间隙近端附近分为第3、4跖背支,分布于部分足背和趾背皮肤;②足背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为多节段、多源性,与术式关系密切在第4跖骨间隙近端浅出的足底弓第3足背穿支位置相对恒定, 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足背中间皮神经干或旁营养血管链的分支密切吻合。 结论 可形成以足底弓第3足背穿支蒂足背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临床游离移植趾背动脉皮瓣修复手部创面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采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经红色乳胶灌注的足部标本10例,足部铸型标本20例,观察母趾趾背动脉的起始、走行规律、分布情况,血管口径,并对皮瓣支配神经及静脉回流进行解剖分析。 结果 母趾趾背动脉外径(0.8±0.2)mm。根据趾背动脉起始、口径、供血范围不同进行分型:Ⅰ型:从第1跖背动脉发出,占67%(20例)。Ⅱ型:第1跖背动脉同时发出母趾腓侧趾动脉和趾背动脉,占23%(7例)。Ⅲ型:母趾腓侧趾底动脉发出或缺如,占10%(3例)。 结论 母趾背动脉较粗,分支分布、血管神经分布恒定,设计游离的母趾趾背动脉皮瓣具有解剖学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肘后血管网对肘后组织瓣的供血作用,为临床设计新的组织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通过6例新鲜上肢标本和2例上肢血管铸型标本的解剖,观察肘后血管网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与肘后组织瓣的供血关系。结果:肘后血管网分为肘后内侧血管网和肘后外侧血管网,分别发出骨膜支和肌皮穿支到肘后相关组织瓣区,肘后内侧血管网吻合处外径在(1.8±0.3)mm;肘后外侧血管网吻合处外径在(0.9± 0.4)mm。肘后内、外侧血管网之间吻合处外径在0.3~0.9 mm。结论:根据肘后血管网吻合特点,可为临床设计出不带桡侧副动脉背侧支的外侧筋膜骨膜瓣、不带尺侧返动脉背侧支的内侧筋膜骨膜瓣和骨间返动脉骨膜支的鹰嘴骨膜皮瓣等组织瓣。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游离母趾甲皮瓣嵌合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0只新鲜成人尸体足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后进行解剖。系统观测母趾和第2趾动、静脉分布规律,测量血管长度及直径;模拟游离踇趾甲皮瓣嵌合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的术式设计。 结果 第1跖背动脉在第1趾蹼深层发出2分支:踇趾腓侧趾底固有动脉和第2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踇趾腓侧趾底动脉血管(分叉至进入皮瓣)长度(1.82±0.12)cm,直径(1.08±0.06)mm;第2趾胫侧趾底动脉血管(分叉至近侧趾间关节)长度(0.90±0.16)cm,直径(0.82±0.13)mm。静脉分深浅两层,第1、2趾背侧浅静脉汇流入足踝内侧的大隐静脉。模拟再造拇指相互环绕的血管蒂无卡压。 结论 母趾、第2趾动、静脉血管可保障母趾甲皮瓣、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血供,模拟再造拇指相互环绕的血管蒂无卡压;适合设计游离母趾甲皮瓣嵌合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  相似文献   

17.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3D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8具新鲜尸体,采用选择性颜料灌注、动脉造影及CT扫描与三维重建,重点观察腹壁下动脉肌皮穿支及其跨越正中线的有效吻合血管。然后,层次解剖观测腹前外侧壁外径≥0.5 mm 的穿支, 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利用Photoshop与Scion Image软件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其供血面积。结果 腹壁下动脉的出现率为100%,平均每侧发出(4.8±1.7)支肌皮穿支,直径(0.7±0.2) mm,单穿支供血面积为33cm2,单个穿支皮瓣大小为20cm×15cm。结论 腹壁下动脉起源、行程及其穿支较恒定。双侧肌皮穿支间有丰富的、跨越正中线的真性吻合,具备截取跨越中线的横向跨区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横向皮瓣面积可达20cm×42cm。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臂内侧中下段皮肤动脉的解剖学特点,为制作吻合臂内侧穿支动脉的微型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年上臂新鲜标本,以臂内侧中下段深筋膜为基点,观察臂内侧中下段皮肤的穿支血管数量及每一穿支的外径、供血范围及各穿支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果臂内侧中下段皮肤动脉通常出现3个较大的皮肤穿支,标本1的3支完全来自肱动脉直接穿支,标本2的3支完全来自尺侧下副动脉穿支,标本3的3支中来自肱动脉穿支1支与尺侧下副动脉皮支2支,其中肱动脉的直接穿支为主。结论臂内侧中下段皮肤穿支动脉变异较大,距肱骨内上髁约80 mm左、右、上、下10 mm可找到一根较粗皮肤穿支动脉。建议在切取吻合臂内侧穿支动脉的微型皮瓣时应注意须先在距肱骨内上髁约80 mm左右作一纵形切口,先切开一侧,找到其中一支较大皮肤穿支动脉,再以该穿支血管为中心设计皮瓣。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解剖观测内踝区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内踝区动脉有9个来源,构成3条纵向的血管网:(1)内踝前动脉和踝上支的前纵向血管网;(2)骨皮穿支的中纵向血管网;(3)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和踝管动脉穿支的后纵向血管网。形成3个层面的血管网:(1)骨膜血管网;(2)深筋膜血管网;(3)皮神经浅静脉血管网。内踝区骨膜、筋膜、大隐静脉、隐神经和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结论:内踝区血供来源为多源性,有明显的方向性,吻合十分丰富,可以设计3种包含浅深筋膜、皮神经、浅静脉及其营养血管的小腿内侧远端蒂皮瓣:(1)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最凸出点上3cm;(2)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3)以踝管区动脉穿支为蒂,旋转轴点在内踝最凸出点平面。  相似文献   

20.
小腿部主要穿支的形态学分析与皮瓣设计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探讨小腿部穿支的出现规律,为临床提供良好的皮瓣切取部位、简单易行的皮瓣切取方法。方法:(1)6具(12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取下整个下肢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测皮动脉的数量以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等。利用Photoshop与ScionImage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血管密度变化趋势及每个分支的供血面积等。(2)红色乳胶灌注的下肢标本26侧,解剖观测外径≥0.5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等。结果:每侧小腿部有外径≥0.5mm的穿支(30±13)支。其被覆组织内有4条明显的营养血管链沿皮神经及浅静脉分布。其中小腿内侧穿支的外径为(0.8±0.2)mm,供血面积为(32.6±13.3)cm2,总供皮面积可达293cm2。结论:小腿部单个穿支的供血面积较小,但由于血管链的存在而可以极方便的拓展小腿部皮瓣的裁取面积;小腿内侧及后部营养血管链紧邻,可互为解剖学供区与动力学供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