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领域的进展,目前发达国家肿瘤患者平均五年生存率高达67%。肿瘤和冠心病具有 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炎症和氧化应激是肿瘤和冠心病共有的发病机制。肿瘤放疗和化疗还能够引起血管内皮损 伤、冠状动脉痉挛并促进凝血,增加冠心病风险。因此合并肿瘤的冠心病患者越来越多见,需要心血管科与肿瘤科 合作诊治以及肿瘤心血管科的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并研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方法将该院2010年5月—2013年6月所医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其临床疾病分成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对照组患者为冠心病,对两组患者血糖、血压等指标进行相应检测后,比较临床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血糖、血压、胆固醇等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应注意这样几点:生活方式干预;抗血小板、控制血脂、血压等治疗;尽早筛选危险因素;加强血糖监测等,从而更好地提高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及其心理、饮食、环境等护理效果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方法选择来该院就诊的80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同时给予心理护理、生活护理等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心绞痛发生次数。结果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检测值为(9.18±1.54)mmol/L,餐后2h血糖检测值为(15.21±1.68)mmol/L,心绞痛发生8次;研究患者空腹血糖检测值为(6.19±1.08)mmol/L,餐后2h血糖检测值为(8.21±1.35)mmol/L,心绞痛发生2次,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心绞痛发生次数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研究组空腹血糖和心绞痛发生次数低于对照组,研究组餐后2h血糖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饮食、环境等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心绞痛发生次数,治疗护理效果较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0年8月—2012年9月在我院干部病房门诊就诊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将患者分为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组(试验组)及冠心病未合并抑郁症组(对照组),各5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合并症(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临床表现(包括心率增快、心绞痛发作1次/周、心律失常及ST-T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包括吸烟、久坐、饮酒)及规律服药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高血压、高脂血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心率增快、心绞痛发作1次/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吸烟率、久坐率及饮酒率均高于对照组,规律服药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糖尿病、肥胖发生率及ST-T改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发生率高、不良生活习惯多、临床表现严重、服药依从性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给予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将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实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后的各项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的血糖、血脂等指标水平在综合护理干预后对比对照组护理后得到有效的控制,两组护理后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综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帮助患者有效的控制血糖、血脂等指标水平,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对冠心病(CHD)发生、发展的影响及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834例糖尿病、105例糖尿病合并CHD和694例CHD患者进行三组间血糖、血脂、血压水平的比较,分析住院期间病死率和CHD临床特点。结果 糖尿病合并CHD的男女性别比值为0.75(一般患者为1.71),CHD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升高。与一般CHD患者相比较,糖尿病合并CHD患者血压、血清甘油三酯(TG)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明显升高,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明显降低;临床症状不典型,以无痛型较多(占85.7%),病死率是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的2.8倍。结论 糖尿病的存在使女性患冠心病的可能性明显增加;糖尿病合并CHD香冠心病症状不典型,但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痛合并高血脂症患者临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A组、B组及C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基础上。均使用不同剂量的辛伐他汀治疗,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各时间段体内血脂水平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体内血脂各项指标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经临床治疗两个月及四个月后,体内血脂中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其下降幅度越大.C组患者下降幅度更为明显,HDL—C含量则随治疗时间延长出现上升趋势,C组患者上升幅度更为明显(P〈0.05).三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三组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机体耐受性良好且无他汀类药物禁忌症情况下,可适当加大冠心病合并高血脂症患者治疗过程中他汀类药物使用量,从而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但若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保障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52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4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98例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冠状动脉造影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高血压、高血脂、心肌缺血等发病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单支病变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三支病变及弥漫性病变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双支病变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高血压、高血脂、心肌缺血的机率显著高于未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且冠脉病变多为病变较为严重的3支病变及弥漫性病变,故要加强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治疗,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与冠心病在临床上均为常见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糖尿病与冠心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渐升高。糖尿病与冠心病病程均较长,且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机制各不相同,但两种疾病相互之间存在多种联系。本文就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与论述,旨在为同行提供宝贵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冠心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发生率,并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对2004年11月-2005年2月入住我中心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进行多导睡眠呼吸监测,并对其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175例患者接受检查入选,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135例,其中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62.2%(84/135);非冠心病患者40例,其中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40%(16/40),P<0.005。冠心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冠心病不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两组之间嗜睡评分、腰臀比、夜间胸痛或憋醒、夜尿增多、晨起口干有明显差别,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夜尿增多、夜间胸痛或憋醒是冠心病患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病率高,应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睡眠呼吸监测,尤其夜间反复发作胸痛憋气、夜尿增多、肥胖的患者应进行睡眠呼吸监测,尽早进行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患儿的临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254例患儿的临床诊治与随访资料.结果 本组冠状动脉损害占KD患者总数的28%,其中冠状动脉扩张(CAD)216例,占KD的28.16%,冠状动脉瘤(CAA)38例,占4.2%.随访结果:随访冠状动脉扩张210例,其中有单侧(左或右冠状动脉)冠状动脉扩张99例(47.14%)随访3个月内恢复正常;21例(17.5%)6~12个月内恢复正常.双侧(左、右冠状动脉)冠状动脉扩张26例(11.26%)随访12~18个月恢复正常,59例(25.54%)随访18~36个月恢复正常,5例(近期)仍在随访中.随访冠状动脉瘤35例,冠状动脉瘤内径<6 mm 28例12~36个月恢复正常,冠状动脉内径>8 mm的巨大动脉瘤7例,2例随访12~24个月尚未恢复,3例随访24~36个月双侧均有回缩或单侧恢复后留有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扩张;2例分别随访6年、8年仍存单侧冠状动脉瘤,另侧冠状动脉扩张.结论 轻、中度冠状动脉扩张预后较好,冠状动脉瘤的恢复相对冠状动脉扩张时间长;巨大动脉瘤特别伴有心肌病变,以及多脏器损害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ho have prognostically significant lesions or symptoms despite optimum medical therapy require mechanical revascularization with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or both. In this review, we will evaluate the evidence‐based use of the two revascularization approaches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BG has been the predominant mode of revascularization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and is the preferred strategy for patients with multivessel disease, especially those with diabetes mellitus,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 or complex lesions. There have been significant technical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in PCI over recent years, and this is now the preferred revascularization modality in patients with single‐vessel or low‐risk multivessel diseas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can also be considered to treat complex multivessel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increased risk of adverse surgical outcomes including frail patients and those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mprovements in both CABG (including total arterial revascularization, off‐pump CABG and ‘no‐touch’ graft harvesting) and PCI (including newer‐generation stents, adjunctive pharmacotherapy and intracoronary imaging) mean that they will continue to challenge each other in the future. A ‘heart team’ approach is strongly recommended to select an evidence‐based, yet individualized, revascularization strategy for all patients with complex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Finally, optimal medical therapy is important for all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egardless of the mode of revascularization.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冠脉)左主干病变首选冠脉搭桥手术(CABG),尽可能选择不停跳CABG。急诊CABG风险较高,手术适应证①严重的左主干病变(>75%),尤其"无保护"左主干病变;②左主干病变>50%,并(或)有3支病变,出现严重的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③左主干病变伴有急性冠脉综合征。  相似文献   

14.
经尺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经尺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总结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51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穿刺失败后改经尺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资料。结果:47例患者经尺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获得成功,成功率92.2%,手术无冠脉开口损伤、穿刺口血肿和肌间血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尺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率高,无严重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血浆髓过氧化酶与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血浆髓过氧化酶(MPO)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临床关系。方法利用酶联免疫法测定78例CAD患者血浆MPO、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值,并与46例非CAD患者进行对比。结果CAD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患者血浆髓过氧化酶水平显著增高,且与CRP、WBC呈正相关;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MPO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MPO水平可以预测冠心病ACS的危险性,对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在青年与老年患者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青年冠心病患者与15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比较两组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青年组冠心病患者女性比例占6.25%(3/48),明显低于老年组的33.33%(52/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青年组体质量指数明显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03±2.73)kg/m2vs.(25.16±3.05)kg/m2,P0.01]。青年组大量吸烟的比例也远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00%(36/48)vs.36.54%(57/156),P0.01]。老年组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高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28%(80/156)vs.16.67%(8/48),P0.01;30.77%(48/156)vs.6.25%(3/48),P0.01]。青年组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浓度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低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5±1.80)mmol/Lvs.(1.08±0.23)mmol/L,P0.01]。青年组血浆尿酸浓度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9.10±67.02)mmol/lvs.(323.77±73.82)mmol/L,P0.01]。青年组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且左前降支病变发生率最高。结论男性、肥胖、大量吸烟为青年冠心病主要发病危险因素,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和高尿酸浓度也可能为青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青年冠状动脉病变轻,以单支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结合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onprotein,hs.CRP),探讨血清内皮脂肪酶(endotheliallipase,EL)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对入选对象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步进行心电图、外周血EL、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I参数检测和常规身体检查后设正常对照组(30例)和冠心病组(85例);再将冠心病组分为稳定型心绞痛亚组(3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亚组(46例);同时也将85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冠状动脉单支病变(34例)亚组与多支病变(51例)亚组。比较组间外周血EL、hs.CRP浓度差异,评价两者在冠心病患者中的相关性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血清EL、hs—CRP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L:(762.91±72.62)μg/Lvs(368.23+42.14)μg/L,P〈0.05:hs—CRP:(12.76±3.08)mg/Lvs(2.34±1.53)mg/L,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血清EL及hs.CRP浓度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6.44±36.85)μg/Lvs(478.26±24.53)μg/L,P〈0.05;(21.89±4.36)mg/Lvs(5.76±6.21)mg/L,P〈0.05]。冠心病组中,51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血清EL浓度明显高于34例单支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7.98±51.53)μg/Lvs(705.42±34.61)μg/L,P〈0.05]。所有患者血清EL浓度与hs.CRP浓度呈正相关(r=0.327,P=0.02)。结论EL在预测冠心病中有重要价值,它们在冠心病外周血中浓度的升高可以提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且在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方面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患者肾动脉狭窄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冠心病患者合并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连续 15 7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进行腹主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15 7例患者中 ,肾动脉狭窄发生率为 14 0 % ;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 81例冠心病患者中 ,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 2 5 9% ;冠状动脉造影完全正常的 62例患者中 ,无 1例有肾动脉狭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冠心病、糖尿病及血肌酐 >10 0 μmol/L是存在肾动脉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 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特别是血肌酐 >10 0 μmol/L的患者 ,冠状动脉造影时应常规进行腹主动脉造影检查 ,以尽早发现肾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冠心病多支冠状动脉(冠脉)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与冠脉旁路移植术进行比较.方法:入选2005-01-2008-01在我院行血管重建术的215例冠心病多支冠脉病变患者,其中114例行DES置入术(DES组),101例行冠脉旁路移植术 (CABG组).比较2组住院期和随访期不良心血管事件(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管重建术和脑血管意外)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的临床和冠脉病变特征相似, 与DES组比较,CABG组左主干病变(29.2%∶5.0%,P<0.01)、LVEF<50%发生率(39.7%∶19.2%,P<0.01) 和完全血管重建率(81.2%∶58.8%, P<0.01)较高.住院期2组总体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CABG组住院期病死率有增高趋势(6.9%∶1.8%,P>0.05).平均临床随访12~36(17±9)个月,2组总体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仍无明显差异(9.6% ∶13.4%,P>0.05) ,但DES组再次血管重建的发生率较CABG组有增高趋势(9.8%∶2.1%,P>0.05).结论:DES置入术应用在冠心病多支冠脉病变患者中安全可行,总体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CABG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