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华法林对老年非瓣膜房颤抗凝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我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人群房颤患病率为0.77%,60~69岁人群房颤患病率为1.3%,而≥80岁为7.5%[1].血栓栓塞是房颤最常见的并发症,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而合理的抗凝治疗是降低血栓栓塞的有效方法.本文分析老年非瓣膜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华法林与波立维对非瓣膜性房颤(NVAF)并发脑卒中的预防效果。方法将62例病人按1:1比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波立维组,华法林组予以华法林每次1mg~4,g,每日1次,波立维组予波立维每次75mg,每日1次。同时监测两组的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将其控制在1.8~2.3,门诊随访19个月,观察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完成随访58例,失访4例,失访率6.45%。华法林组脑卒中的发生率为3.2%,明显低于波立维组的12.9%。结论华法林在预防NVAF并发脑卒中方面仍是首选药物,其效果优于波立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间收治的老年非瓣膜房颤患者54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比较两组终点事件及出血发生情况。结果华法林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胡大一等在全国18家医院进行的房颤脑卒中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我国房颤脑卒中的患病率为24.8%。马长生等对北京地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报告,非瓣膜病房颤患者非抗凝状态下缺血性脑卒中年发生率为5.3%。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分为瓣膜性和非瓣膜性房颤,但临床医生常将其混淆。根据目前的指南,瓣膜性房颤是指机械瓣置换术后或二尖瓣中-重度狭窄合并的房颤,其他的均称为非瓣膜性房颤。区别瓣膜性和非瓣膜性房颤是由于其血栓形成的机制和栓塞风险及抗凝策略不同,目前瓣膜性房颤只能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抗凝,而非瓣膜性房颤可选择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首选NOACs。现就瓣膜性和非瓣膜性房颤定义的演变和药物治疗的循证做一综述,旨在让临床医生对瓣膜性和非瓣膜性房颤的诊治有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类药物被应用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 由2017年1月-2019年12月,择选出我院收治的15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参照不相同的药物种类,把其分成华法林组、新型组,对华法林组共83例患者施予华法林,对新型组共73例患者施予新型口服抗凝类药物,观察比较其最终的结果 .结果 对于总依从性,新型组较华法林组更高(P<0.05);对于血栓与出血的总发生率,新型组较华法林组更低(P<0.05).结论 新型口服抗凝类药物被应用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能够得到更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剂量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进一步推广华法林抗凝治疗临床应用。方法前瞻性观察52例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剂量、药物剂量调整方法、应用注意事项以及INR监测、出血并发症。结果华法林起始剂量为2.5mg,维持剂量为1.25mg~3.25mg,平均2.3±0.5mg,INR达到1.6~2.5水平需时间为5~12天,平均8±2天,INR稳定于1.6~2.5水平需10~28天,平均17±4天。随访1.5±0.9年,有3例出血,无缺血脑卒中及其他部位的血栓栓塞。结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在合理有效INR强度(1.6~2.5)监测下,华法林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可在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简化抗凝指标检测法及低抗凝强度华法林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可行性。方法108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低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6~2.0]和标准抗凝强度组(INR2.1~3.0),服用华法林后第3天采血检测INR,以后每周至每月检测1次,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106例患者第3天检测INR≤3.0,2例INR>3.0;平均随访2.9年,低抗凝强度组栓塞年发生率0.62%,标准抗凝强度组未发生栓塞,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年发生率分别为1.23%和7.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简化抗凝检测方法是可行的,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可考虑应用低抗凝强度华法林治疗。  相似文献   

9.
老年非瓣膜房颤的口服抗凝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在老年人占有一定比例,房颤关联的脑中风是老年中突出的一个问题,非瓣膜房颤比其它原因导致的脑中风更严重、死亡率和致残率更高;大规模临床随机试验结果表明,抗凝治疗可明显降低房颤患者的缺血性脑中风发生率,使用华法林比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中风效果更好,尤其是降低心源性栓塞中风;高龄患者是高危人群,应加强抗凝治疗,但抗凝强度应该是:小剂量的、尽可能低的有效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ms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在1.7~2.5范围更合适。  相似文献   

10.
詹莹  周晗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6,9(11):1027-1029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规范化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影响规范化抗凝治疗的因素,进一步提高规范化抗凝治疗的治疗率。方法选取2013-01~2015-12收治的51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HADS2评分法筛选出符合要求使用华法林治疗的患者29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规范化抗凝治疗情况。结果 CHADS2评分≥2分符合要求使用华法林的291例患者中,规范化抗凝治疗只有61例(20.9%)。结论应加强对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的认识,提高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的控制率和治疗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效果。[方法]收集心内科接收的12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服用单一抗凝药物,分为华法林组(40例)、利伐沙班组(40例)和达比加群酯组(40例),接受药物治疗6个月,比较治疗期间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发生率和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血栓弹力图指标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栓塞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林组(P<0.05),而利伐沙班组与达比加群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患者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肝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谷丙转氨酶、血尿素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6个月后利伐沙班组与达比加群酯组血栓弹力图指标R值、K值、MA值均明显高于华法林组(P<0.05),但利伐沙班组与达比加群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相比华法林具有更优的抗凝效果,降低栓塞事件的发生,且对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无明显影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低强度抗凝合用洛伐他汀预防房颤患者脑卒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前瞻性研究低强度华法林抗凝合用洛伐他汀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预防作用。方法将自愿接受脑卒中预防的628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4例。对照组维持目标抗凝强度凝血活酶臣际标准化比率(INR)2.0~3.0;实验组维持目标抗凝强度INR1.5~1.9.并加用洛伐他汀20mg/d,随访7~56个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出血事件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降低.5a生存率明显提高。结论低强度华法林抗凝合用洛伐他汀能有效降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发生率,降低华法林抗凝引起出血的危险性,提高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梁浩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22,30(12):1058-1064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20年8月于本院接受诊疗的NVAF患者207例,根据外周血NLR水平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NLR与临床指标及左心房血栓发生的相关性,分析左心房血栓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预测价值。 [结果]与低NLR组相比,高NLR组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NLR、D-二聚体(D-D)、血清尿酸(SUA)、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左心房内径(LAD)、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峰值(Em)的比值(E/Em)均显著升高,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显著降低(P<0.05)。NLR与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D-D、SUA、BNP、CRP、LAD、E/Em均呈显著正相关,与LAEF呈显著负相关(P<0.000 1)。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NLR、D-D、SUA、BNP、CRP、LAD、E/Em与左心房血栓的发生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0),LAEF与左心房血栓的发生呈显著负相关(P=0.000)。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NLR、D-D以及LAD是左心房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NLR取最佳截断值1.85,预测NVAF左心房血栓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6(95%CI:0.746~0.865),灵敏度为74.82%(95%CI:0.668~0.818),特异度为67.65%(95%CI:0.552~0.785)。 [结论]NLR水平升高使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风险明显增加。作为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NLR对左心房血栓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我国非瓣膜病心房颤动(NVAF)或心房扑动(AFL)患者应用不同起始剂量华法林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首次达标和稳定的时间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等,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人应用国产华法林的最佳起始剂量。方法人选84例,随机分入起始剂量3.125mg组(第1组),起始5mg,2d后改为3.125mg组(第2组)和起始5mg治疗组(第3组)。于治疗第3、4、5、7、9天测定INR,根据INR调整华法林剂量,直到INR稳定于1.8~3.0,随访1个月。结果第3组比第1、2组提早达标并稳定,第1、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均无明显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INR增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中国NVAF或AFL患者,以5mg为初始剂量应用华法林能使INR安全、迅速、有效地达标并稳定。服药3次后即于第4天起测INR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关系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综合医疗科住院且符合要求的104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各52例。应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2组患者MCI的检出率、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房颤组患者的MMSE总分和MoCA总分均低于非房颤组[MMSE:(27.37±1.53) 和 (28.33±1.01) 分;MoCA:(24.71±1.54) 和(26.29±1.63)分];MCI检出率明显高于非房颤组(MMSE:38.5%和7.7%;MoCA:61.5%和3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MoCA量表评估7个分认知域,显示房颤组患者的定向能力、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语言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均低于非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MoCA量表阳性定义为MCI患者,选取对MMSE量表和MoCA量表评估MCI均有影响的5个因素作为自变量代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高的受教育年限是MCI的保护因素,而房颤、高龄、高血压是MCI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房颤是更强的危险因素(OR=3.163,95%CI 1.190~8.406;P<0.05)。结论 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MCI检出率显著增高,其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定向能力、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语言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房颤、年龄、高血压对MCI有影响,通过有效管理房颤等危险因素,可以对MCI的防治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空军总医院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NVAF)患者抗血栓药物治疗现状及未抗凝治疗的原因。方法调查老年NVAF患者109例,对其病因、血栓栓塞危险因素、抗血栓药物应用情况及未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原因进行分析。应用CHADS卒中风险评分表对NVAF患者进行血栓栓塞危险评估。结果91.6%患者接受了抗血栓治疗。符合抗凝治疗指征患者68例,仅38.2%接受了华法林治疗,57.4%进行了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剂量为(87±15)mg/d,4.4%未进行任何抗血栓治疗。而其中NVAF呈阵发性者仅5.0%应用了华法林抗凝治疗。未抗凝治疗者54例,其中存在抗凝禁忌证12例(15.0%);严重出血而停用1例(1.3%),不能凝血监测2例(2.5%);担心出血拒绝8例(10.0%);阵发性心房纤颤未抗凝治疗20例(25.0%);冠脉支架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而未抗凝治疗3例(3.75%);原因不明9例(11.3%)。结论老年NVAF患者抗血栓治疗中华法林应用率低,而且阵发性心房纤颤的华法林应用率更低,抗血小板治疗中阿司匹林剂量不足。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s

We sought to explore a novel left atrial appendage (LAA) strain parameter which could represent the cumulative adverse impact of 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 (AF) on the LAA fun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A strain parameter and thrombosis risk in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F.

Methods

We enrolled 268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F and 58 sinus rhythm subjects who underwent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in the study. LAA longitudinal strain amplitude (LAA LSA) was defined as the sum of the value of the maximum positive peak strain (LAA PLS) and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minimum negative peak strain (LAA NLS). Dense spontaneous echo contrast (SEC) was defined as grade 3 or 4 SEC.

Results

Compared to sinus rhythm group, the global LAA strain parameter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paroxysmal AF (n = 148), and the lowest of them were found in persistent AF (n = 120),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 global LAA strain parameters could evaluate LAA function in sinus rhythm, paroxysmal AF and persistent AF. Compared with patients in AF without SEC/thrombus (n = 113), the regional and global LAA strain parameters were significantly depressed in AF with SEC/thrombus (n = 155).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LAA global LSA (OR 0.768; 95% CI:0.569, 0.970; p = 0.027) w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er of the SEC/thrombus. Compared with patients in AF without dense SEC or thrombus (n = 210), the regional and global LAA strain parameters were significantly impaired in the patients with dense SEC/thrombus(n = 58). LAA global LSA (AUC 0.884) had the best predictable accuracy for dense SEC or thrombus, and outperformed LAA PLS, LAA NLS, CHA2DS2-VASc score and conventional LAA functional parameters that have been used in the evaluation blood flow stasis in LAA. LAA LSA showed excellent interobserver and intra-observer agreement beyond LAA PLS and LAA NLS.

Conclusion

The novel LAA strain parameters, which were feasible and reproducible parameters for evaluation LAA mechanic function, had good predictive accuracy for blood flow stasis in LAA beyond conventional LAA functional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心房颤动患者凝血因子的检测,观察不同临床因素对其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慢性非瓣膜性老年心房颤动患者79例,并设立窦性心律患者61例作为对照组,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I)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由专人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判断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按有无心房颤动进行分组,比较两组PT、APTT、FG、DDI水平。结果心房颤动组患者PT、APTT、FG、DD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内径、LVEF及HbAlc是DDI的预测因素;LVEF是FG的预测因素。结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明显处于血栓前状态,应加强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在持续性心房纤颤(房颤)的高龄患者中,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及华法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年龄≥75岁的持续性房颤患者217例,分为4组,华法林高抗凝组『2.0〈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3.0154例,华法林低抗凝组(1.6≤INR≤2.0)53例,阿司匹林组(325mg/d)47例,阿司匹林组(200mg/d)63例,观察各组中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高抗凝组与低抗凝组血栓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325m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矿=6.487,P=O.011;矿=7.929,P=O.005;r=6.354,P=O.012;r=7.771,P=O.005);华法林高抗凝组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低抗凝组和阿司匹林组(200m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8%'US.0m0,P〈0.05);华法林高抗凝组与阿司匹林组(325mg/d)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对于年龄≥75岁的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低抗凝强度华法林(1.6≤INR≤2.0)安全有效,其疗效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影响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在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过程中稳定性达标的因素,以期为改善华法林的抗凝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九江医院(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的337例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持续性房颤患者,计算分析华法林真实抗凝世界的稳定性达标率等参数,并分析包括年龄、性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