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不同距离观看3D影像后调节幅度、集合近点(NPC)及近隐斜视和视力疲劳的症状分析。

方法:前瞻性研究,包括30例青年。每人每天三次分别在特定距离和不同距离观看3D影像,并连续三天进行观察,每一距离使用相同视频,相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屏幕大小。使用 K-multimedia player 3D播放器。观看3D影响后立即记录立体视觉、调节幅度、调节近点及近隐斜视和视力疲劳症状等相关变量。分别使用TNO测量视功能,RAF尺测量调节幅度和集合近点,棱镜杆测量近隐斜视,封闭式问卷调查视力疲劳症状的发生情况。用描述性统计和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定性数据采用卡方检测。

结果:在40 cm,3 m和6 m处调节幅度分别减少了0.66 D,1.12 D和1.44 D,集合近点显著降低了0.63 cm,0.93 cm和1.23 cm,近隐斜视分别增加了0.87,2.74和2.2棱镜度。结果发现,大多数受试者在每一距离处都出现眼周疼痛,头痛和刺激等反应。在家庭环境中,头痛、盗汗、疲劳、刺激和恶心等症状会显著增加,此外,通过使用笔记本电脑观看3D可能会引起头痛和盗汗等相关不适症状。

结论:观看3D前后、在三种不同距离处,调节幅度、集合近点及近隐斜视和视力疲劳的症状显著不同。在不同距离观看3D影像后,视力疲劳为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持续观看3D电视对视功能的影响,以及探索不同视功能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录入19位受试者,每位受试者观看90分钟的2 D电视或90分钟的3 D电视,两部电视观看间隔时间为一周,顺序随机.每次观看电视前及观看后15 min内都做相关视功能检查,检查包括以下四种视功能参数:调节功能(调节反应、调节微波动、调节灵敏度、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AC/A),融像性聚散功能(远距负融像性聚散功能、远距正融像性聚散功能、近距负融像性聚散功能、近距正融像性聚散功能),隐斜量(远距隐斜量、近距隐斜量),立体视.结果:无论是与观看前的基础值比较,还是与观看2D电视后的数据比较,观看3D电视后近距离调节反应增加,汇聚减少,远距隐斜量向外隐斜改变(P<0.05).结论:持续观看3D电视会对人们的视功能有一定影响,主要是打破了调节和聚散系统的平衡.厂家和公众应该引起重视,将调节功能、融像性聚散功能、隐斜量等参数作为评估3D电视安全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观察融像性聚散功能障碍者在观看3D影像后动眼参数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与视疲劳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选取37名青年受试者,按其融像性聚散能力分为2组:视功能正常(normalvisualfunction,NVF)组21人,融像性聚散功能障碍(fusionalvergencedysfunctionFVD)组16例。两组受试者观看40cm处3D影像前和观影1h后分别行动眼参数的测量,包括单眼调节幅度、梯度性调节性集合/调节(accommodationconvergence/accommodation,AC/A)值、观看距离所对应的近距隐斜量、融像幅度以及视疲劳的主观问卷。结果 两组人观看3D影像后均出现视疲劳,FVD组视疲劳问卷得分高于NVF组(P=0.012)。NVF组观影前后的单眼调节幅度分别为(12.49±1.37)D、(12.07 ±1.31)D;近距隐斜量分别为-3.02△ ±1.70△、-4.71△ ±1.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融像幅度分别为51.81△ ±6.93△、50.90△ ±7.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FVD组观影前后的单眼调节幅度分别为(12.33±1.70)D、(11.66±1.81)D;近距隐斜量分别为-3.13△ ±2.31△、-4.41△ ±2.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融像幅度分别为37.75△ ±6.72△、34.25△ ±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VF组与FVD组观影前后AC/A均未发生显著性变化(P=0.631,P=0.245)。观影前后单眼调节幅度改变量、近距隐斜量改变量、AC/A改变量在NVF组和FVD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所有受试者观影前后近距隐斜量改变量与视疲劳程度无相关性(rs=0.021,P=0.904)。而观影前后融像幅度的改变量在NVF组-1.00△(-2.50△ ~1.50△)和FVD组-3.50△(-5.00△ ~-2.25△)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观看3D影像会导致视疲劳及单眼调节幅度、近距隐斜量和融像幅度的变化;融像性聚散障碍者较视功能正常者观影后融像幅度下降更明显,视疲劳更严重。融像幅度可作为预测和评估观影像后视疲劳程度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6.
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