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在多人氧舱内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气管切开昏迷患者给予人工鼻吸氧,观察人工鼻吸氧方式对舱内氧浓度、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0-08/2005-08暨南大学第一、二临床医学院高压氧科收治的行高压氧治疗的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另选择440例行高压氧治疗的清醒患者,两类患者在年龄、原发病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本实验操作过程均为常规临床技术操作,遵循国家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都被告知实验目的并同意参加。①高压氧治疗方案:0.20MPa,30min×2 10min,1次/d,10d/疗程,间歇吸氧。②高压氧吸氧方式:按国标要求440例清醒患者采用常规面罩和呼吸回路连接吸氧。而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采用如下吸氧方式:人工鼻吸氧(20例):将人工鼻置于人工气道外接口和吸排氧回路的“Y”型管之间,连接时动作轻柔,检查人工鼻连接的密封。护理人员用手轻扶人工鼻,防止人工鼻重力压迫、刺激气管;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10例):将面罩罩于气管切开外套管处,局部一级持续供氧、舱内排氧。传统头盔吸氧(10例):一级持续供氧、氧舱内排氧。舱内吸氧休息阶段,摘除带有“Y”型管的吸氧回路,人工鼻保留在气管外套管上;其他吸氧方式完全移开吸氧回路,停止吸氧和一级供氧,直接呼吸舱内压缩空气。③分组:每舱吸氧总人数均为12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与常规面罩吸氧患者同舱治疗,分为4组: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人工鼻吸氧患者2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0例;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2例。④随机选取每组10个舱次的氧浓度记录和与之相应的压缩空气使用量,观察各组高压氧治疗过程氧舱内氧浓度、氧舱内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变化。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行卡方检验、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的LSD检验。结果:①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的变化: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1.98±0.26)%和(21.95±0.22)%,均小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4.82±0.31)%和(25.12±0.41)%,均大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监测图的变化: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氧舱内氧浓度虽随着吸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至吸氧结束时舱内氧浓度最高值分别为22.1%和21.9%,均低于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随吸氧时间的延长氧舱内氧浓度明显增高,至吸氧结束时分别达到23.8%和24.1%,均超过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③各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的比较: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均明显少于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P<0.01)。结论: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在多人舱内使用人工鼻吸氧,氧舱内氧浓度<国标规定界限23%,且高压氧治疗期间理论通风量和压缩空气的使用量少。不仅保证了高压氧治疗的安全,同时节省了高压氧的成本消耗。  相似文献   

2.
刘洁  吴跃春  林婧 《全科护理》2014,(26):2496-2496
高压氧治疗是指将病人处于高气压的密闭氧舱内,通过佩戴吸氧面罩呼吸高浓度氧气,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气管切开的病人在高压氧舱内接收治疗,不能按常规佩戴面罩吸氧,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吸氧方式。使用常规吸氧面罩吸氧时,病人呼吸道及肺在氧舱内受到高浓度氧的刺激可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痰多易呛咳,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影响病人缺氧状态的恢复。为满足治疗需要,采用Ⅰ级供氧(封闭式连续供氧)时,供氧压力大,易使氧气从面罩缝隙漏出致舱内氧浓度升高,为了能使气管切开插管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高压氧治疗,争取最佳治疗时间,确保舱内治疗的安全,笔者将自制高压氧吸氧用具应用于气管切开病人,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董艳  赵玉  唐剑霞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0):1968-1969
[目的]探讨空气加压舱内氧浓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高压氧科2011年1~8月进行高压氧治疗病人的有关资料,观察加压氧舱内治疗人数、吸氧方式对舱内氧浓度的影响,分析舱内漏氧的原因.[结果]舱内人数越多或一级连续供氧气管切开的患者越多,越易造成舱内氧浓度的升高.[结论]正规执行高压氧治疗操作规程,可控制舱内氧...  相似文献   

4.
龙颖  谢小梅  涂超群  钟敏珍  黄琴凤  易治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7):130-133,i0008
目的:在多人氧舱内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气管切开昏迷患者给予人工鼻吸氧,观察人工鼻吸氧方式对舱内氧浓度.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0-08/2005-08暨南大学第一、二临床医学院高压氧科收治的行高压氧治疗的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另选择440例行高压氧治疗的清醒患者,两类患者在年龄、原发病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本实验操作过程均为常规临床技术操作,遵循国家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都被告知实验目的并同意参加。①高压氧治疗方案:0.20MPa,30min&;#215;2+10min,1次/d,10d/疗程,间歇吸氧。②高压氧吸氧方式:按国标要求440例清醒患者采用常规面罩和呼吸回路连接吸氧。而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采用如下吸氧方式:人工鼻吸氧(20例):将人工鼻置于人工气道外接口和吸排氧回路的“Y”型管之间,连接时动作轻柔,检查人工鼻连接的密封。护理人员用手轻扶人工鼻,防止人工鼻重力压迫、刺激气管;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10例):将面罩罩于气管切开外套管处,局部一级持续供氧、舱内排氧。传统头盔吸氧(10例):一级持续供氧、氧舱内排氧。舱内吸氧休息阶段,摘除带有“Y”型管的吸氧回路,人工鼻保留在气管外套管上;其他吸氧方式完全移开吸氧回路。停止吸氧和一级供氧,直接呼吸舱内压缩空气。③分组:每舱吸氧总人数均为12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与常规面罩吸氧患者同舱治疗,分为4组: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人工鼻吸氧患者2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0例;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2例。④随机选取每组10个舱次的氧浓度记录和与之相应的压缩空气使用量,观察各组高压氧治疗过程氧舱内氧浓度、氧舱内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变化。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行卡方检验、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的LSD检验。 结果:①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的变化: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1.98&;#177;0.26)%和(21.95&;#177;0.22)%,均小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4.82&;#177;0.31)%和(25.12&;#177;0.41)%,均大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监测图的变化: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氧舱内氧浓度虽随着吸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至吸氧结束时舱内氧浓度最高值分别为22.1%和21.9%,均低于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随吸氧时间的延长氧舱内氧浓度明显增高,至吸氧结束时分别达到23.8%和24.1%,均超过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③各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的比较: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均明显少于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P〈0.01)。 结论: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在多人舱内使用人工鼻吸氧,氧舱内氧浓度〈国标规定界限23%,且高压氧治疗期间理论通风量和压缩空气的使用量少。不仅保证了高压氧治疗的安全,同时节省了高压氧的成本消耗。  相似文献   

5.
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不同吸氧方式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军娥  喻道元 《护理学报》2009,16(23):39-4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行高压氧治疗不同吸氧方式的效果。方法将300例气管切开行高压氧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头罩组和球囊连接管组各150例,头罩组稳压阶段采用自制头罩吸氧;球囊连接管组稳压阶段采用改进的球囊连接管吸氧。比较两组患者吸氧方式的完成情况、每次治疗时的吸痰次数及舱内氧浓度;并于高压氧治疗前、治疗第1、第2个疗程结束时,分别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评估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结果球囊连接管组吸氧方式完成率为59.3%(89/150),头罩组吸氧方式完成率为99.3%(149/150),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球囊连接管组每次治疗时的吸痰次数为(2.18&#177;0.56)次,头罩组为(1.02&#177;0.38)次,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吸氧方式舱内氧浓度均控制在23%以下;两组治疗第1、第2个疗程结束时球囊连接管组GCS评分均高于头罩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球囊连接管吸氧方式疗效较好,但依从性差;头罩吸氧方式依从性好,但缺点是头罩内氧浓度较低,以致疗效不如球囊连接管。对于气管切开患者行高压氧治疗,应首先创造条件采用球囊连接管吸氧,不能耐受者再使用头罩,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高压氧舱安全无阻力吸氧装置的临床实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定新吸氧装置吸氧阻力和舱内氧浓度值,探讨新吸氧装置的高压氧治疗临床实用性。【方法】分三组分别测量肺式供氧吸氧装置(A组)、连续供氧装置(B组)、新吸氧装置(C组)的吸氧阻力及舱内氧浓度值,并进行比较判定。【结果】B组舱内氧浓度值明显高于A、C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吸气阻力值明显高于B、C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吸氧装置既能减小吸氧阻力,又能将降低舱内的氧浓度,既有利于患者的高压氧治疗;又保证了高压氧治疗的安全性,这一新吸氧装置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多人氧舱内气管切开患者使用人工鼻吸氧治疗时,患者痰液的变化.方法 随机将239例气管切开患者分别使用L型连接管(L组,111例)和L型连接管加人工鼻连接(HEM组,128例)吸氧法在多人氧舱内进行高压氧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第1、10天的痰液性状、吸痰量、吸痰次数的变化,及封/拔管例数.结果 HEM组患者第1天治疗时吸痰次数、吸痰量明显较L组多,第1~10天痰液由黏稠黄色浓痰逐渐变为白色稀薄痰,排痰量明显减少(P<0.01).封/拔管者的比例在HEM组显著高于L组(P<0.01).结论 人工鼻对多人氧舱内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时,在助于痰液湿化,肺内积痰的排出.  相似文献   

8.
葛敏娟 《护理学报》2007,14(12):80-81
高压氧舱内的吸氧方法一般患者采用活瓣式面罩吸氧,重危患者采用开放式一级供氧,而气管切开患者的高压氧治疗方法,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标准。我院自2002年5月开始对气管切开患者的高压氧治疗方法进行探索改进,引入麻醉呼吸回路,治疗患者51例。结果治疗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治疗安全得到保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下健康志愿者的经皮氧分压、呼出气中氧浓度及心率、呼吸、血压的变化。方法选取9名健康志愿者行高压氧治疗,共19次。升压20 min受试者吸入舱内空气。压力升至0.1 MPa后,受试者戴面罩吸入纯氧,25 min后停止吸氧,减压出舱。加压前、开始稳压、吸氧过程中及出舱时,用密封储气袋收集受试者呼出的气体,同时记录受试者经皮氧分压、心率、呼吸频率和血压等的变化。出舱后迅速测定储气袋中氧浓度。结果常压下受试者呼出气中氧浓度、经皮氧分压分别为17.9%和66 mmH g,压力升至0.1 MPa时分别为19.1%和132 mmH g,吸氧后两者迅速增高,2 min时氧浓度达到91%左右,之后氧浓度上升缓慢,4 min时达到最大值94%。4 min时经皮氧分压达到817 mmH g,之后上升速度减慢,吸氧结束时达到922 mmH g。与加压前相比,吸氧结束时受试者心率减慢(P0.05),血压和呼吸频率无显著变化。结论高压氧治疗的初始阶段受试者经皮氧分压、呼出气中氧浓度迅速升高,4 min时氧浓度达到最大,经皮氧分压持续缓慢增高。高压氧可减慢心率,但对呼吸频率、血压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气管切开行高压氧治疗的气道连接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气管切开患者在空气加压舱中进行高压氧治疗时,采用双路供氧法吸氧,即一路经口鼻面罩一级给氧,另一路经气管套管接管一级给氧。本院高压氧舱室利用自制波纹管,解决了气管套管与呼吸三通阀的连接问题。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气切面罩型雾化器在气管切开患者吸氧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将我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气管切开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在气管切开术后采用传统吸氧方法即气管套管内用氧管给氧;观察组32例在气管切开术后使用气切面罩型雾化器连接中心供氧装置给氧,比较两组患者吸氧后24小时的经皮氧饱和度(Sp O2)数值、发生无效供氧的次数和痰痂例数。结果:观察组吸氧后24小时的Sp O2明显高于对照组[(97.53±0.83)%vs(95.13±0.74)%,P0.05],观察组发生无效供氧的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22次vs 245次,P0.01),观察组发生痰痂的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2次vs 13次,P0.01)。结论 :气切面罩型雾化器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氧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气管套管内氧管吸氧法,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分析高压氧治疗中舱内氧浓度过高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氧浓度过高的原因与氧气输送管道漏气、吸氧方式、面罩佩戴不密封、排氧阀未开及舱内急救供氧流量表未关等因素有关。严格执行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吸氧方式,加强宣教,加强巡视,严格监测氧浓度及加强护士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可预防舱内氧浓度过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述了气管切开术后,为解决吸氧管与气管套管不能有效衔接而采取各种不同的吸氧方法。方法头皮针管接吸氧鼻塞放入气管套管内吸氧;橡皮筋固定气管切开患者吸氧管及无菌纱布;改良小便杯制吸氧面罩;制作3孔鼻导管吸氧;铝质外瓶盖制作氧气固定架;人工鼻吸氧;透明饮料瓶制作面罩;橡皮塞连接高压氧舱吸氧管;头罩和自制球囊连接管;双孔鼻氧管。分析了气管套管内给氧中易忽视的问题:消毒规范、污染等。结果提出了如何把好各种自制吸氧装置的消毒关及对气管切开患者吸氧的规范性操作思考。结论提倡从源头上把关,对气管套管进行改进,以满足临床使用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测定高压氧治疗过程中受试者经皮氧分压和呼出气中氧气浓度,比较改良面罩和传统面罩的密闭性。方法选取10名健康志愿者行高压氧治疗,其中升降压时间分别为20 min、35 min,受试者吸入舱内空气。压力升至0.1 MPa后受试者佩戴传统面罩吸氧25 min,测定受试者经皮氧分压变化。用储气袋收集受试者呼出的气体,并用测氧仪测定受试者呼出气中氧浓度。一周后受试者佩戴改良面罩再次进行本实验。结果未吸氧时,受试者佩戴传统面罩和改良面罩时经皮氧分压、呼出气中氧浓度无显著差异。吸氧过程中,受试者佩戴改良面罩时经皮氧分压高于佩戴传统面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佩戴改良面罩时,受试者呼出气中氧浓度高于佩戴传统面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中改良面罩的密闭性优于传统面罩。  相似文献   

15.
早期高压氧治疗对心肺脑复苏十分有利,越早开展促醒率越高[1]。由于高压氧舱内是高气压且富氧的特殊环境,能在高压舱内使用的呼吸机不多[2,3]。我国99%的氧舱未配备舱内专用呼吸机。对于存在呼吸障碍需要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高压氧治疗一直不能得到及时应用。我科1996年12月-20  相似文献   

16.
高压氧疗法是将患者置身于高压氧舱内进行加压,吸氧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随着高压氧疗法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高压氧舱内静脉输液的护理越来越受到氧舱护士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脑手术气管切开患者的最佳吸氧方式。方法:将我院2011年5月~2012年10月64例颅脑手术气管切开患者,随机等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气管切开吸氧面罩+医用雾化器进行吸氧,对照组采用气管切开套管内导管进行吸氧。观察两组患者在吸氧效果、痰液黏稠度、气管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拔管时间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给氧前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给氧后15,30,60 min时患者的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给氧前、给氧后24 h的痰液粘稠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给氧后48 h的痰液粘稠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生气管切口及肺部感染的例数少于对照组;试验组的气管切开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气管切开吸氧面罩+医用雾化器的吸氧为颅脑手术气管切开患者的最佳吸氧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做好高压舱内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的必要性。方法20例气管切开患者进行高压氧辅助治疗。结果通过对高压氧舱内切开患者的精心护理,其中15例患者有意识逐步清醒的,在他人扶持下能行走,5例患者因出现并发症而终止高压氧治疗。结论做好高压氧舱内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可确保提高高压氧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高压氧(HBO)和常压下吸氧管供氧治疗的近期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患者60例,按随机分层设计分为高压氧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吸氧、降颅压、护脑、手术、抗生素及对症支持治疗。常规组在常压下经气管套管采用一次性吸氧管给氧治疗,高压氧组采用我科自创吸氧连接装置进行高压氧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体温、咳嗽咳痰、肺部呼吸音、白细胞总数及分类等恢复正常的时间,并进行比较。 结果高压氧组体温正常、咳嗽咳痰好转、肺部呼吸音清晰、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正常的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有排痰、化痰作用,利于肺部感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高压氧舱内呼吸机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压氧医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我国从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开始起步。近年来随着高压氧舱数量和高压氧专科工作人员数量的增长 ,高压氧所治疗的疾病已涉及临床各个学科。其中高压氧与机械通气的合二为一 ,既扩大了高压氧治疗的适应证 ,又充分发挥了机械通气的优势。目前 ,国内氧舱多为空气加压 ,戴面罩吸纯氧 ,所以 ,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的患者便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有文献报道〔1〕: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中 ,较早开始高压氧治疗的 ,促醒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压氧舱内呼吸机的应用使得既需要高压氧治疗 ,又需要机械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