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氯吡格雷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体内需通过CYP450酶的转变而发挥其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有效降低动脉内及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由于细胞色素P450酶系中起关键作用的CYP2C19酶存在基因多态性,使部分患者产生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即氯吡格雷抵抗.血小板聚集率高,抗血小板作用减弱,增加了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本文通过对氯毗格雷低反应的患者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指导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2.
<正>血小板活化、聚集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栓形成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1]),故抗血小板治疗贯穿冠心病治疗始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标准用药方案。他汀类药物作为重要的调血脂药物,近年来在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应用逐渐广泛。研究表明,PCI术后服用阿托伐他汀能够改善血脂及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2])。但也有研究认为,他汀类药物和氯吡格雷代谢途径相同,可能会由于药物相互竞争而导致抗血小板疗效降低~([3])。本研究旨在评价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术后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的近远期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PCI术后抗血小板作用的优劣。方法查阅中国知网、Springer Link等数据库近5年来关于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PCI术后抗血小板应用的文献68篇,通过大量临床数据,通过血小板聚集率、各种炎症因子抑制水平、终点事件、安全性等指标,比较两者的抗血小板效果。结果替格瑞洛使血小板聚集率下降的程度优于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的抗炎效果优于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可降低缺血事件的发生但不增加出血风险;替格瑞洛可降低MACCE发生的风险。结论替格瑞洛在PCI术后抗血小板效果优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4.
氯吡格雷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应用广泛。长期随访发现,部分患者对氯吡格雷无反应或低反应,即存在药物抵抗现象。氯吡格雷低抗者的血小板聚集率高、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本文对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氯吡格雷抵抗的检测方法、原因及治疗对策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氯吡格雷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胜 《医学综述》2008,14(16):2505-2508
血小板在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氯吡格雷为新一代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是目前在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疾病预防治疗中广泛研究的抗血小板药物。现就氯吡格雷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吡格雷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即描述服用氯吡格雷而不能提供充分抗血小板作用的一种现象。氯吡格雷抵抗者血小板聚集率高,易发生心血管事件。本文对目前有关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可能发生的机制和解决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肖迎平  韩玮  魏玉杰 《医学综述》2013,19(11):2048-2051
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血小板对氯吡格雷的反应在个体间具有很大差异,氯吡格雷抵抗是指血小板对氯吡格雷低反应或无反应,同时,氯吡格雷抵抗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目前,对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方案,该文就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机制以及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治疗策略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也居高不下,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与负担。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血小板活化、聚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担任着尤为关键的角色。但近些年来有研究发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中有部分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无反应或低反应,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再次发作的风险大大增加,这种治疗效果的差异性被称为"氯吡格雷抵抗"。对于氯吡格雷抵抗的情况,调整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发生机制及检测手段,和目前可能代替氯吡格雷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氯吡格雷抵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吡格雷(clopidogrel,CPG)是一种新型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噻吩吡啶类衍生物,具有不可逆的血小板抑制作用。由于具有服用剂量小、不良反应少、作用效果快、抗血小板效果好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抗血栓治疗中。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有些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从而使联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标准治疗不能达到有效的抗血小板目的,导致许多临床严重事件的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现象目前已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下面就此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拮抗剂,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中,多数患者受益,但有少数患者并未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出现氯吡格雷抵抗(低或无反应性).通过简述氯吡格雷的作用与益处,以及临床心血管血栓事件,产生氯吡格雷抵抗的原因,探讨氯吡格雷抵抗的作用机制、治疗、处理措施,为研究氯吡格雷抵抗的预防、治疗及早期识别,减少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药能救人,也能杀人。同样的药对有的人安全有效,对有的人却无效,甚至会发生不良反应。药物反应的差别最终引起了医学史上的一场个体化医疗革命。研究表明,除了性别、年龄等因素外,遗传因素是引起药物反应差异的主要原因。基于现有化疗药物的肿瘤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在各个领域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通过仔细分析,发现这条路虽愿望良好,但过程曲折、代价昂贵、价值有限,而且是以瘤为本。那么肿瘤个体化医疗该如何实现呢?要实现肿瘤个体化医疗,药物研发不能再走以药为本和以瘤为本的路线,而是走以人为本的路线,即先应用药物基因组学从特定人群寻找药物设计靶标,再围绕靶标进行个体化药物研发,最后以特定人群为药物临床试验对象完成新药研发过程。  相似文献   

12.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被广泛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患者。质子泵抑制剂(PPI)被推荐降低抗血小板药物引起的胃肠道损害,但研究发现PPI影响氯吡格雷的临床药效。提示临床医师应合理选择使用与氯吡格雷相互作用的PPI,或应用不影响CYP2C19途径的H2受体拮抗剂,或在服用氯吡格雷4 h后再服用PPI,积极防控血栓事件的同时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3.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脑血管血栓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而抗血小板治疗则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是目前抗血小板治疗的标准组合,但两药合用导致的出血发生率增加、以及日益受到关注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使得现有抗血小板治疗难以满足临床需要。文中就现有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及一些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轻型缺血性卒中和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在发病早期有较高的卒中或其他血管事件复发风险。在过去几年,关于卒中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使人们对轻型缺血性卒中或高危TIA患者早期运用抗血小板治疗有了新的认识,2019年BMJ指南已推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方案用于治疗急性期高危TIA和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但双抗的使用指征仍存在争议,尚未在真实世界中更广泛的人群中获得验证。本文结合相关临床指南,分析了近几年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案,并借助真实世界证据,探讨目前推荐的双抗治疗在更广泛的患者群体中的依从性和获益情况。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在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在用药前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变化,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将120例冠心病患者分成3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联合用药组,分别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以及两者联合治疗。用药前后测定其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阿司匹林组与正常对照组及用药前比,花生四烯酸诱导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存在显著差异(P〈0.01);氯吡格雷组二磷酸腺苷诱导途径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两者联合用药组4种诱导途径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仅可抑制单一途径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而联合用药对4个途径均有抑制作用,用药过程中进行监测可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16.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8岁,因“PCI术后3年余,再发胸痛3d”于2013年10月入院.既往曾于2010年4月因劳累后胸骨后疼痛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行冠脉造影.造影提示前降支中段闭塞,遂对闭塞处行支架植入术.2013年1月30日再次因情绪激动后感持续性心前区疼痛,呈压榨样并向左肩部放射再次入我院行造影提示:前降支近端支架内发出第一对角支处完全闭塞,回旋支中段狭窄75%,右冠近中段局限性狭窄85%.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心脑血管病病人血栓弹力图(TEG)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因心脑血管疾病住院病人249例,根据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分为阿司匹林组(AA组,n=141)、氯吡格雷组(ADP组,n=20)、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组(双联组,n=88),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病人血小板抑制率,分析3组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差异。结果:双联组的AA途径和ADP受体途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88.47±19.69)%和(68.08±28.12)%,均高于AA组的(77.71±29.7)%和ADP组的(52.57±26.97)%(P<0.01和P<0.05)。双联组的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分别为6.82%和11.36%,均低于AA组的21.99%和ADP组的30%(P<0.01和P>0.05)。结论:采用TEG仪检测心脑血管病病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有利于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病人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强于氯吡格雷。接受标准剂量抗血小板治疗的心脑血管病病人存在抗血小板抵抗;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抗血小板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临床影响因素,以帮助临床医师快速识别出可能存在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3年全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依据血栓弹力图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强度(adenosine diphosphate-induced platelet-fibrin clot strength,MAADP),将入选患者分为药物抵抗组 (MAADP>47 mm) 与非药物抵抗组(MAADP≤47 mm)。利用临床基线数据,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出与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抵抗独立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2 511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其中有781例(31.10%)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治疗下的药物抵抗。通过单因素分析及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共筛选出肾功能异常(OR=3.08,95%CI:1.28~7.36)、女性(OR=2.86,95%CI:2.26~3.61)、合并糖尿病(OR=1.61,95%CI:1.33~1.95)、血小板增多(OR=1.55,95%CI:1.07~2.25)及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OR=1.25,95%CI:1.02~1.54)等5个与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有关的临床因素。结论 肾功能异常、女性、合并糖尿病、血小板增多、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是患者发生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影响因素,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需予以重点关注,从而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19.
由于氯吡格雷强有效的抗血栓形成作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动脉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周围动脉缺血性疾病等)的防治。虽然几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已证实了其疗效及安全性,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并不能使所有患者受益,部分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存在抵抗现象。迄今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发现基因多态性在其发生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药物基因组学是运用个体或群体的遗传信息来预测某种药物的安全性、毒性和有效性的科学。药物基因组学可缩小原始试验研究间的差异,减少文献发表偏倚对临床证据的影响,增加多个临床证据数据合并的可靠性,从而有助于形成更有力的临床证据。药物基因组学还可促进实现l临床证据应用的个体化原则。当今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两大前沿学科,药物基因组学和循证医学,将实现相互促进和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