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可吸收性明胶海绵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巨块型肝癌中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可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在TACE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6例巨块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应用栓塞剂的不同分为单纯碘化油乳剂栓塞组和碘化油乳剂加可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组。将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甲胎蛋白(AFP)、转氨酶,术后CT表现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加用可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组较单纯碘化油栓塞组,患者AFP值下降明显(P<0.05),病灶内碘化油沉积效果更确实;而术后转氨酶变化与单纯碘化油栓塞无统计学差异,但可能会加重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加用可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TACE治疗巨块型肝癌,疗效确切,并且对肝功能损害无加重。该方法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周雪峰  潘骥群  陈进  王勇 《山东医药》2009,49(48):51-53
目的评价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和经皮肝瘤内冰醋酸注射(PAI)联合治疗巨块型肝癌的疗效。方法47例巨块型肝癌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TACE+PAI联合治疗,B组行单纯TACE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生存率、肿块大小变化、血甲胎蛋白变化及术后肝功能、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累计生存率、对肿块体积的影响、对AFP的影响方面均优于B组,两组均有不同程度肝功能损伤,但不影响治疗。结论TACE联合PAI治疗巨块型肝癌疗效优于单纯TACE治疗,且对肝功能损伤轻、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3.
《肝脏》2016,(11)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对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肿瘤残余或复发病灶显示效果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PHC患者60例,均应用TACE治疗,术后3个月至6个月,每个月时点均采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MRI进行检查,并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CT和MRI检测结果的评判标准,对PHC患者TACE后肿瘤残余或复发病灶显示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60例PHC患者中,有73个病灶。我院应用DSA后,显示51个病灶为肿瘤残余或复发;22个病灶无异常情况;而使用CT和MRI,分别显示36个和50个病灶有肿瘤残余或复发。MRI的准确性、敏感度均高于CT(χ~2=6.245,P=0.012;χ~2=6.468,P=0.011)且判断术后肿瘤包膜病灶能力较高(χ~2=13.567,P0.01)。结论 MRI能够较准确地检测PHC患者TACE后肿瘤残余或复发,更好评价肝脏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生物微球联合碘油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40例行选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时使用生物微球联合碘油栓塞化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和42例行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时使用碘油栓塞化疗的患者,每例行栓塞术4次以上,于首次术后1、3、6、12和24 m随访生存患者肝功能、甲胎蛋白、腹部增强CT等变化,比较治疗后病灶缩小程度,观察肿瘤部分缓解率及患者生存率。结果在首次术后3个月时,微球联合组肿瘤缓解率为(57.44%),明显高于TACE组[(45.23%),P0.05],6个月时微球联合组AFP为(296.7±96.3)ng/ml,明显低于TACE组[(346.9±118.3)ng/ml,P0.05],12个月时微球联合组肿瘤直径为(3.36±1.37)cm,明显低于TACE组[(4.98±1.87)cm,P0.05],24个月时微球联合组生存率为(15.0%),明显高于TACE组[(2.3%),P0.05]。结论生物微球联合碘油栓塞化疗治疗患者病灶缩小程度、AFP下降水平、肿瘤部分缓解率及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碘油栓塞化疗组,生物微球联合碘油栓塞化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确切,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栓塞化疗,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八宝丹胶囊治疗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不良反应并发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62例均经B超、CT、MRI、肝动脉造影和(或)AFP检查确诊为不能手术的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1例;治疗组入院后即服用八宝丹胶囊,对照组为入院后即服用水飞蓟宾胶囊。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TACE术后ALT、AST、γ-GT、TBil等指标均上升,与TACE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患者TACE术后以上各项指标未见明显上升,与TACE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治疗组TACE术后肝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TACE术后不良反应症状的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发热、腹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恶心、呕吐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八宝丹胶囊对肝癌患者TACE术后并发症,如肝功能损伤、术后发热、术后腹病等不良反应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PHC)患者B超检查指标与肝动脉栓塞术疗效及早期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4例PHC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Child-Pugh分级、术前AFP、肿瘤直径、病灶个数等基础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B超检查。根据入组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A组)和预后良好组(B组)。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B超检查指标与PHC肝动脉栓塞术疗效及早期复发的相关性。结果:B组患者肝动脉内径、肝动脉收缩期峰值、肿瘤直径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7±0.05)vs(0.40±0.04),(81.03±13.16)vs(73.03±10.16),(4.12±0.43)vs(3.98±0.39),均P<0.05]。肝动脉内径、肝动脉收缩期峰值和肿瘤直径等B超检查指标与PHC患者预后均呈现显著负相关(r=-0.571,-0.492,-0.411,均P<0.05)。B超对PHC患者早期复发的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分别为0.943、0.951、0.922。Kappa值为0.866,说明B超指标诊断早期复发与金标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B超检查指标可用于评估PHC患者肝动脉栓塞术的疗效,并可较好诊断PHC早期复发,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动脉灌注化学治疗栓塞(TACE)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方法 65例PHC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为32例和33例.单纯TACE治疗组(对照组)常规行肝动脉灌注化学治疗栓塞术;TACE联合细胞免疫治疗组(研究组)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左膈下动脉(LIPA)对肝癌的供血及其介入性栓塞在肝癌治疗中的价值.评价经导管做LIPA栓塞化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对22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LIPA参与肝癌供血者进行动脉栓塞化疗(TACE).结节型20例,巨块型2例.术前行CT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术中常规做腹腔动脉-肝动脉及膈下动脉造影,在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先用碘油-抗癌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然后注入明胶海绵碎粒或PVA颗粒.观察术后临床经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并与血管造影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病灶位于肝左叶18例(81.8%):7例位于S3,7例位于S2,4例位于S4.病灶位于肝右叶(S5)4例(18.2%).22例患者左膈下动脉TACE全部成功.9例进行LIPA化疗栓塞时发现肝动脉完全阻塞.2例术后发生左下肺叶盘状肺不张和少量胸腔积液.结论 LIPA参与肝癌供血多见于多次行TACE的病人并且肿块位于肝左叶.栓塞左膈下动脉的安全性很高,并发症少且多为自限性.  相似文献   

9.
《肝脏》2020,(9)
目的探讨锥形束CT(DynaCT)用于肝癌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的价值。方法 2016年11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患者153例,均行TACE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普通螺旋CT检测,术中行Dyna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比较普通螺旋CT、DSA、DynaCT检查对病灶的检出率,并比较DSA、DynaCT检查对病灶供血动脉的检出率,分析DSA、DynaCT检查评估TACE栓塞效果与实际栓塞效果的一致性。结果普通螺旋CT术前检出肿瘤病灶158个,DSA术中检出病灶264个,DynaCT术中检出病灶427个。普通螺旋CT平均检出病灶数目显著低于DSA、DynaCT(P0.001),DSA平均检出病灶数目显著低于DynaCT(P0.001)。DSA病灶供血动脉检出率为56.44%,显著低于DynaCT的87.12%(P0.001)。DynaCT对检出的427个病灶行栓塞效果评估,与实际栓塞效果一致的有408个(95.55%)病灶;DSA对检出的264个病灶行栓塞效果评估,与实际栓塞效果一致的有205个(77.65%)病灶。DSA检查评估TACE栓塞效果与实际栓塞效果的一致性显著低于DynaCT(P0.001)。结论 DynaCT在肝癌TACE手术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清肝化瘀口服液对原发性肝癌(PHC)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血液中自然杀伤细胞(NK)、CD3、CD4、CD8及甲胎蛋白(AFP)、患者临床综合指标及机体免疫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PHC患者60例,随机分为TACE+中药组和单纯TACE组;TACE+中药组于TACE术后第2天给予清肝化瘀口服液每次20ml,每日2次,持续4w,于4w末再次采集清晨空腹血10ml,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分别检测术前及术后4w静脉血中NK、CD3、CD4、CD8及AFP水平,观察患者病灶变化、肝外转移及卡氏功能状态(Karno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结果TACE+中药治疗组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均明显优于单纯TACE组,KIX5评分也显著高于单纯TACE组;TACE+中药组治疗后肝外转移率26.7%,显著低于单纯TACE组的肝外转移率43.3%。结论清肝化瘀口服液配合介入治疗肝癌有利于提高患者免疫力,改善生存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RFA)与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对肝癌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对65例肝癌患者,随机分成RFA治疗组30例及TACE治疗组35例,术后观察病人的主要临床症状、AFP及肝功能变化、B超和CT检查结果。结果 RFA治疗组,肿块直径5cm者的完全消融(complete ablation,CA)率为86.96%(20/23),5cm者为20.59%(7/34),其中10cm的均为不完全消融或部分消融;射频后大多数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副反应包括术中疼痛、恶心和术后出现发烧、转氨酶升高等。TACE治疗组:肿块的碘油沉积大部分低于50%,且复发率较高,常见副反应有发热、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结论 RFA、TACE在治疗肝癌上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应慎重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LE)后联合CT引导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的治疗效果并探讨相关介入技术.方法 14例肝癌患者共21个病灶,Child-Pugh分级A级或B级,分别TACE联合CT引导下(RFA)治疗,治疗术前术后均行CT、MRI等影像学检查,并定期随访21个月.结果 14例患者21个病灶的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甲胎蛋白(AFP)应答对进展期肝细胞癌(HCC)患者行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TACE)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符合巴塞罗那分期B期的165例进展期HCC患者,根据TACE术后AFP是否下降50%分为两组:AFP应答组(n=80)和AFP未应答组(n=85)。采用Kaplan-Meier计算总体生存时间,Log-rank检验评估不同组别患者的生存差异,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一般临床资料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FP应答组的1,3,5年总体生存率为68.9%,46.6%和40.8%,AFP未应答组为45.9%,20%和17.5%,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多因素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AFP400ng/ml(HR:2.12,P=0.001)、肿瘤直径5cm(HR:3.33,P0.001)、肿瘤数目3(HR:2.06,P=0.001)、以及Child-Pugh B级(HR:1.93,P=0.004)是影响TACE预后独立的危险因素,AFP应答(HR:0.45,P0.001)是TACE术后生存的保护因素。结论连续AFP测量是TACE术后监测治疗反应的有效方法,AFP应答可提高进展期HCC行TACE后的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增强CT扫描判定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效果。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诊治的PLC患者36例,所有患者接受TACE治疗,手术前后行增强CT检查。结果 经DSA检查发现在36例PLC患者中,肝内病灶供血来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者22例,来自腹腔动脉者14例;所有患者接受TACE治疗成功;在TACE治疗后经DSA检查发现有18例病灶残余,表现为病灶区域碘油呈片状或斑片状分布,肝动脉期存在局部强化区;以DSA检查作为“金标准”,发现增强CT扫描判定TACE术后病灶残余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9%、83.3%、84.2%和88.2%。结论 应用增强CT扫描判定PLC患者TACE术的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臂CT评估TACE治疗肝细胞癌疗效的价值.方法 40例肝细胞癌患者于2012年9月-2012年11月在我院接受TACE治疗时行C臂CT扫描.C臂CT扫描图像经过后处理,观察TACE治疗后病灶碘油沉积、残存肿瘤、供血动脉栓塞等情况,评估TACE治疗的疗效.结果 40例患者C臂CT扫描共发现62个肝癌病灶,57个病灶(91.9%)经TACE治疗后C臂CT扫描后处理图像均能够清晰显示碘油沉积、残存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情况,TACE治疗疗效评估全面、满意.3例患者屏气配合不佳,导致5个病灶图像质量差,疗效评价不满意.结论 C臂CT可以在TACE治疗肝细胞癌后即时评估疗效,其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很好地满足病灶碘油沉积、残存肿瘤、供血动脉栓塞等征象的评价,TACE疗效的评估准确、全面,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16.
李刚  曹志群  牛帅 《肝脏》2023,(7):781-784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不同时间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TACE)对血清肿瘤标志物和复发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9年10月亳州市中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6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在根治性切除术后进行TACE治疗,其中观察组术后4周进行TACE治疗,对照组术后8~12周进行TACE治疗,两组第1次TACE治疗后间隔4周后接受第2次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及随访3年肝内复发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癌胚抗原(CEA)分别为(26.63±5.19)ng/mL、(25.48±4.03)ng/mL,两组甲胎蛋白(AFP)分别为(84.39±8.61)μg/L、(85.52±9.36)μg/L,两组糖类抗原199(CA199)分别为(81.06±7.93)U/L、(80.54±6.68)U/L,两组CEA、AFP、CA199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CEA分别为(4.13±0.72)ng/mL、(6.18±0.95)ng/mL,两组AFP分别为(16.28±3.65)μg/L、(24.97±5.14...  相似文献   

17.
任翰淼 《山东医药》2011,51(46):77-78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将60例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行TACE治疗和传统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AFP、CEA水平和癌灶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血清AFP、CEA分别为(123±80)、(200±10)μg/L,均明显低于术前及对照组术后,CT癌灶最大径明显小于术前和对照组术后(P均〈0.05)。对照组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8例,观察组为1例(P〈0.05)。结论晚期肝癌患者宜采用TACE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疗效.方法 将86例肝癌术后的高危复发患者分为干预组(TACE治疗组)和对照组(未行TACE治疗组).术后高危复发的标准为:①单发病灶>5 cm;②病灶数≥2处;③术后病理检查有镜下癌栓.符合其中任意一条为术后高危复发患者.干预组术后1~2月行TACE治疗.结果 ...  相似文献   

19.
背景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是通过微导管选择性插入至肿瘤主要供血动脉后,栓塞动脉及注入化疗药物使肿瘤发生缺血坏死,从而发挥灭活肿瘤作用.有效的TACE治疗势必引起肿瘤微循环血流灌注状态改变,而超声造影能准确反映肿瘤组织的血流灌注过程,从而实现对TACE疗效的准确评估.目的探讨运用增强CT(contrast-enhanced CT, CECT)、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判定TACE后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残留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09/2019-03期间,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TA C E术治疗的7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25个病灶.所有患者TACE术后1 mo均行CEUS、CECT检查,以同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CEUS与CECT在评估TACE疗效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DSA发现病灶残留97个,无残留28个;CEUS判定病灶残留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6.00%、96.91%、92.86%;CECT判定病灶残留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88.00%、87.63%、89.29%; CEUS判定病灶残留的准确度、灵敏度均高于CE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能显示TACE术后HCC病灶组织的血流灌注状态,在判定病灶残留方面优于CECT,可为临床评估TACE术后疗效提供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患者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根据本研究相关标准,于2016年3月~2017年5月共纳入行TACE术治疗的HCC患者30例,均为中晚期患者。在TACE术前1~2d进行双源CT平扫,在术后3~5d和术后1个月再行双源CT三期增强扫描和全肝灌注扫描,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和生理盐水,获取动脉扫描,获取术前和术后1个月灌注伪彩图。对比术前碘油完全沉积区与术后栓塞区灌注参数肝动脉灌注指数(HPI)、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量(ALP)、开始时间(TTS)、血容量(BV);对比术前术后碘油沉积区灌注参数HPI、PVP、ALP、TTS;对比参与术前术后残余病灶灌注参数,及术后残余病灶与碘油沉积区灌注参数。结果:(1)术后栓塞区与术前碘油完全沉积区(原发病灶) HPI降低,PVP、TTS升高,ALP、BV降低。P均0. 05;(2)术后碘油沉积区与术前碘油沉积区相比,HPI、ALP降低,PVP、TTS升高,P均0. 05;(3)术后残余病灶区与术前对比,HPI升高,PVP降低,P均0. 05,ALP、TTS不变,P 0. 05。(4)与术后碘油沉积区对比,术后残余病灶HPI较高,PVP较低,ALP较高,TTS较低,P均0. 05。结论: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能评估患者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治疗效果,监测参与病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