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身振动训练(WBV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个性化康复训练,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振动训练仪进行全身振动训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接受平衡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步行功能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BB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提升(均P<0.05),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WBVT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运动能力及步行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NF)和全身振动训练(WBVT)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2021年5月至7月,于北京体育大学招募FAI男大学生17例,随机分为PNF组(n=8)和WBVT组(n=9),分别接受PNF训练和WBVT,共6周。干预前后采用Y平衡测试仪、动态平衡仪、三维测力台和运动捕捉系统进行测试。结果 训练方法对Y平衡成绩、平均轨迹误差以及各落地后动力学参数的主效应均不显著(F <4.090, P> 0.05),训练方法和时间对落地后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的交互效应显著(F=6.232, P=0.030),PNF的效应量更大;时间和训练方法对左右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出现时间交互效应显著(F=10.674, P=0.008),WBVT组峰值出现时间更晚(P <0.05)。结论 PNF和WBVT对FAI患者的效果总体相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定量地评价全身振动训练(WBVT)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选择14例脑卒中患者进行WBVT (2组,5min/组,10min,中间间隔1min,频率30Hz,振幅5mm),于WBVT前及训练后即刻行三维步态分析,收集患者WBVT前后时空参数、关节运动角度以及动力学参数,比较患者WBVT前后各步态参数的差异,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患者的步态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WBVT后,脑卒中患者患侧时空参数及足蹬地时踝关节跖屈角度、膝关节屈曲角度、踝关节跖屈力矩占体重百分比及向前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占体重百分比(AGRF)均改善(P0.05);WBVT前后,患侧AGRF与步速、步长、摆动相百分比均呈正相关(P0.05)。WBVT前,患侧AGRF与足蹬地时髋关节屈曲角度呈正相关(P0.05),WBVT后,患侧AGRF与足蹬地时踝跖屈角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WBVT可以辅助改善脑卒中患者患足蹬地时即刻步态,长期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叠加效应的全身振动联合蹲起同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浦东院区)40例监护或者辅助具下,可以独立步行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全身振动训练组(WBVT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每天40min。WBVT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全身振动联合蹲起同步训练,20min/次/天。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在全身振动平台上无振动站立,20min/次/天。分别在入组时和干预4周后,采用穿戴式三维步态评估仪对患者步行能力进行评估,使用表面肌电图仪采集患者步行过程中的股直肌和股二头肌长头的肌电信号,并对干预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4周干预,两组的步速和步幅均比治疗前有提高(P<0.05),且WBVT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WBVT组膝关节摆动角度较治疗前有提高(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患侧单支撑相(SS),WBVT组双侧股直肌和股二头肌协同收缩率干预前后均有差异(P<0.05);在患侧摆动相(SW),两组双侧股直肌和股二头肌协同收缩率干预前后均有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身振动训练(WBVT)联合八段锦运动对老年肌少症患者姿势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51例老年肌少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八段锦组(n=17)和联合治疗组(n=16)。3组患者均接受健康教育,八段锦组在健康教育基础上增加八段锦运动,联合治疗组在健康教育基础上先进行WBVT,随后进行八段锦运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5次坐站计时测试(FTSST)、修订版跌倒效能量表(MFES)和Pro-Kin 254动静态平衡测试系统评估3组患者的姿势稳定性和跌倒恐惧程度。结果:治疗12周后,八段锦组和联合治疗组TUGT、FTSST、MFES和稳定及限值(LOS)均增加(均P<0.05);运动长度、运动椭圆面积、总偏移指数均减少(均P<0.05);联合治疗组TUGT、FTSST、运动长度、运动椭圆面积、总偏移指数均优于八段锦组和对照组水平(均P<0.05),MFES和LOS均高于八段锦组和对照组(均P<0.05);而八段锦组上述指标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WBVT联合八段锦运动能有效改善老年肌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全身振动训练(WBVT)对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的临床疗效.方法:系统检索Scoups、Springer link、Web of Science、ProQuest等中英文数据库,搜索关于全身振动训练治疗延迟性肌肉酸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根据Cochrane手册对纳入文献进行风险偏倚评价,并在数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索全身振动(WBV)对COPD患者动脉硬度的急性影响。方法:18例COPD患者按随机顺序进行3次随机交叉对照试验:非运动对照试验(CON)、静蹲(SS)试验和全身振动试验(WBVT),SS试验要求患者以屈膝45°半蹲位维持2min×4组,间歇2min作为运动试验方案,WBVT要求患者在全身振动设备上维持半蹲位的同时,加以26Hz的振动干预。分别于运动前(BL)、运动后即刻(AF)和运动后40min测定心-踝血管指数(CAVI)。结果:CON和SS试验CAVI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显著的变化。WBV试验CAVI值运动后即刻降低,随后恢复,至40min时较基线水平仍有显著性差异(BL、AF和40min分别为10.00±2.10、9.01±1.97、9.51±1.97)。运动试验后HR、RR、Borg评分均立即升高,差异出现在AF时间点,在40min时恢复至基线状态。两种运动试验后RBS和RDS没有显著改变。两种运动试验后均未使SPO2产生明显变化。CON试验中各项数值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WBV作为COPD患者的辅助运动训练形式,对改善COPD心血管系统状态的价值尚待探索。  相似文献   

8.
全身振动训练是通过机械振动,外部抵抗负荷引起神经反射,从而促进肌肉产生不自主收缩,用于改善肌肉功能,并通过对骨骼进行反复性压力刺激进而促进肌肉-骨骼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善,是一种全新的非药物、无创伤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康复训练方法。本文对全身振动训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进行简要综述,期望该技术能在临床的应用和推广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全身振动训练是通过机械振动和外在抗阻负荷诱发神经肌肉反射、同时给予骨骼重复性的应力刺激进而改善肌肉-骨骼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训练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非药物、无创的骨质疏松症干预方式。本文对全身振动训练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该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是引起老年人残疾最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失衡可能是骨关节炎形成的始动因素。KOA的发生与人体下肢力线的偏移密切相关,通过改善下肢肌肉失衡可以有效缓解症状,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本综述总结了肌肉失衡在KOA中的发病机制,讨论了肥胖、肌肉功能减退、肌肉张力过高及关节损伤等危险因素在KOA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汇总了近年来改善轻、中度KOA患者肌肉失衡的一些干预方法,如步态矫正训练、髋膝踝周肌群等速肌力训练、全身振动疗法、开链和闭链运动训练、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拉伸训练以及肌肉贴扎技术等,旨在为KOA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深层肌肉刺激结合手法肌肉放松治疗延迟性肌肉酸痛的临床疗效,探讨更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将48名受试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n=24)、手法肌肉放松组(n=24),两组患者诱发延迟性肌肉酸痛后,分别给予不同干预措施,联合治疗组进行深层肌肉刺激结合手法肌肉放松,而手法肌肉放松组给予单纯肌肉放松,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联合治疗组在运动后24 h的血液肌酸激酶浓度、乳酸浓度和肌红蛋白浓度下降幅度显著高于手法肌肉放松组(P0.05,P0.01,P0.01);联合治疗组在运动后24 h肌肉酸痛的改善显著优于常规手法治疗组(P0.01),踝关节活动范围和小腿周径恢复程度显著优于手法肌肉放松组(P0.05,P0.05)。结论:深层肌肉刺激仪结合手法肌肉放松对延迟性肌肉酸痛有优越的治疗效果,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运动疗法结合温控银质针治疗对小腿肌肉痉挛的疗效及特点,旨在为本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 将56例小腿肌肉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运动疗法结合温控银质针治疗,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结合物理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踝关节活动度数值、视觉模拟量表进行功能评定,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2周治疗,2组患者踝关节活动度有不同程度增加,且观察组治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运动疗法结合温控银质针可有效提高小腿肌肉痉挛的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改善症状等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踝关节被动运动仪在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尖足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5月期间接受治疗的112例偏瘫型脑瘫患儿尖足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其中观察组62例,采用踝关节被动运动仪配合常规的物理运动治疗,对照组60例,采取传统常规的运动治疗方法。研究2组的临床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前肌肉张力为11.38±1.26,足背屈角为84.38°±3.68°,治疗后肌肉张力为5.49±1.19,足背屈角为73.65°±2.63°;参照组治疗前肌肉张力为11.26±1.25,足背屈角为85.22°±2.36°,治疗后肌肉张力为8.21±1.52,足背屈角为79.69°±3.69°。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2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被动运动仪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尖足疗效显著,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凯格尔运动、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应用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300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研究组、对照1组与对照2组,每组100例。对照1组单用凯格尔运动治疗,对照2组单用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研究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同时予以凯格尔运动、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阴道哑铃及盆底训练。结果研究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最高(95.00%),对照1组最低(6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凯格尔运动联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效果显著,有利于保障患者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背景: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而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骨病,通常治疗的首要手段为药物治疗。而单纯药物治疗无法提高肌肉力量,改善平衡功能,进而预防跌倒的发生,因此已不能满足骨质疏松症的综合管理。运动作为一种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在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中公认应作为首选,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目的:结合最新的一些研究文献,探讨运动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以“骨质疏松症,骨密度,骨强度,治疗,运动,应力,太极,肌肉,骨组织构建”为中文检索词,以“osteoporosis,bonemineraldensity,bonestrength,treatment,exercise,stress,taichi,muscle,bonearchitecture”为英文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和Medline2001年1月至2013年2月有关不同运动类型对人骨强度的影响特别是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作用的临床报道及机制研究。排除重复性研究和不典型报道。结果与结论:治疗性运动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冲击性运动、振动运动等类型,可以安全的提高骨强度,提高肌肉力量,改善平衡功能,预防跌倒和骨折。对于脊柱畸形者适当选用矫形器可提高安全性、促进运动治疗。与药物治疗一样,运动治疗也遵循个体化原则,在良好的依从性和安全性条件下进行运动方案的选择,各种运动的效果均较小,包含高应变速率的运动似乎更有效,但均需要长期坚持运动以维持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选择在本院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46例分为对照组(n=23)和观察组(n=23)。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复局部肌肉振动,分别作用于患者的掌心、前臂桡侧腕伸肌腱、肱二头肌及肩胛周围肌肉;对照组接受相同时长的安慰刺激。每天1次,每周5 d,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运动力指数上肢部分(MI-UE)、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对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UE、MI-UE及FTHUE-HK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F2.577,P0.05),且观察组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2.153,P0.05)。结论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有助于提高偏瘫早期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周围神经肌肉磁刺激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脑卒中慢性期患者上肢手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回顾1例脑卒中病程3年以上、右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常规康复基础上,采用偏瘫侧前臂周围神经肌肉磁刺激和双侧大脑半球感觉运动皮质高频rTMS治疗,共4周。结果治疗后,患者右上肢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分提高,改良Ashworth量表分级降低。结论周围神经肌肉磁刺激联合rTMS可能对改善脑卒中慢性期患者偏瘫侧上肢和手运动功能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三维测量技术和计算软件开发的最新进展使人们有可能通过生物力学的方法从关节层面至肌肉骨骼层面对人体运动进行描述。在医学领域,三维步态分析技术在临床诊断、分析异常运动表现、评价康复治疗效果和优化康复治疗方案等方面被广泛地应用。本文主要介绍步态分析的基本方法、临床应用及步态分析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全国许多高校的调查统计表明,因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缓考的学生比例不断升高,心理疾病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的重要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很多,运动疗法是较为有效的一种,它因自然而易受患者接受,又因治疗时轻松愉快,已受到越来越多心理咨询和患者的共同关注。1运动疗法治疗心理疾病机制运动疗法是以运动为手段,通过特殊的身体练习,达到防病治病、促进功能恢复、增进健康的效果的治疗方法,称为运动疗法或医疗体育。人的大脑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神经兴奋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至大脑。肌肉活动积极,从肌肉向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运动应用于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后腕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期间66例患者分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33例给予运动训练治疗,研究组33例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运动训练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腕关节功能、手腕部肌力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3.94%)高于对照组(63.64%)(P<0.05);腕关节活动度及腕背伸最大机电幅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腕关节和掌区肌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运动训练可通过增加老年AIS后腕关节功能障碍患者手腕部肌力,改善腕关节功能,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及日常生活能力,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