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以假字字形为实验材料,考察整体结构这一因素对听写困难儿童部件字形辨别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混合方差设计,选择听写困难组与正常组被试各30名,考察他们在整体促进、整体干扰与基线条件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差异。结果:在正确率的指标上,困难组被试的正确率显著低于正常组,条件主效应不显著,交互作用不显著。在反应时指标上,组别和条件的交互作用显著,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困难组的干扰效应大于正常组。结论:听写困难儿童的字形辨别水平正常,整体干扰对他们的字形辨别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部件字形加工难度对听写困难儿童字形-空间捆绑编码的影响。方法:采用变化检测范式,从苏州某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儿童中筛选年龄和智商匹配的听写困难儿童、对照组儿童各25名,实验材料以部件字形的相似程度作为部件加工难度的指标,对比听写困难组儿童和对照组儿童在字形-空间记忆任务上的成绩差异。结果:两组被试在成绩上组别主效应不显著,但在反应时数据上,组别和材料的交互作用显著,听写困难儿童在部件字形高相似条件下的反应时明显高于字形低相似条件,而对照组被试在两个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在字形-空间的捆绑编码时,听写困难儿童存在明显的字形难度效应,在字形加工难度较低时,听写困难儿童的捆绑加工水平较为正常,但是,一旦提高字形加工难度,听写困难儿童就表现出字形-空间捆绑缺陷。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汉字空间信息的改变对听写困难儿童字形记忆的影响。方法:选择听写困难组和正常组被试各30人,将实验材料分为变异空间汉字与正常空间汉字,第一个任务采用再认范式,与目标字部件相关的独体字作为探测刺激,对比两组被试的判断反应时与正确率。第二个任务在再认任务结束后一周进行,采用回忆范式,比较两组儿童的回忆正确率。结果:再认任务中,听写困难被试反应时大于正常组被试,变异空间反应时大于正常空间;回忆任务中,听写困难被试的正确率低于正常组被试,变异空间条件下的正确率低于正常空间,正常组被试在变异空间条件和正常空间条件的正确率没有差异。结论:听写困难儿童的空间辨别缺陷会对其汉字记忆水平造成影响,但这一影响仅反映在难度较高的字形回忆任务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汉语听写困难儿童在处理一般图形时视觉的整体和部分加工特点。方法:从三、四、五年级的儿童中,筛选出听写困难儿童22名,同时选择年龄、智力水平相当的对照组儿童24名。实验1采用形状变化探测任务,以由小图形构成的大图形为视觉材料(所有大、小图形均为三角形、圆形、方形或菱形四种形状),要求被试在大图形发生整体变化、部分变化两种条件下作出判断,记录正确率和反应时;实验2采用整体部分同时加工任务,以与实验1类似的视觉材料作为刺激(区别在于所有大图形由与之形状不同的一种小图形构成),要求被试判断大、小图形中是否包含圆形和三角形,记录被试在整体判断和部分判断两种条件下的正确率和反应时。结果:在实验1中,整体变化条件下,听写困难组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均落后于对照组儿童,部分变化条件下两组被试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实验2中,整体判断条件下,听写困难组的正确率和反应时显著低于对照组,部分判断条件下,两组被试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听写困难儿童在一般视觉材料的处理中表现出整体加工落后、部分加工良好的特点,这与听写困难儿童在汉字学习过程中倾向于一笔一划地书写、无法写出完整字形的表现相符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实验室诱发疼痛以及背景任务难度对个体执行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影响。方法:使用冷压痛任务模拟临床疼痛,对48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实验采用2(疼痛操作:疼痛,非疼痛)×2(任务难度:低难度,高难度)的混合设计。结果:对于前瞻任务的正确率,疼痛操作的主效应显著,即疼痛条件下,时间性前瞻记忆的成绩显著差于非疼痛条件(F=8.29,P0.01)。任务难度的主效应也显著,即低难度任务下,时间性前瞻记忆的成绩优于高难度任务条件(F=11.45,P0.001)。对于背景任务的正确率,疼痛操作的主效应显著(F=27.17,P0.001),任务难度的主效应显著(F=51.29,P0.01);对于背景任务的反应时,疼痛操作的主效应显著(F=8.09,P0.01),任务难度的主效应显著(F=11.39,P0.01)结论:疼痛和任务难度对时间性前瞻记忆的执行都存在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儿童期受虐对成人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对成人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方法:使用儿童虐待史问卷筛选出有童年期受虐经历的被试29名和无童年期受虐经历的被试30名,以情绪面孔(高兴、中性、愤怒)为实验材料进行点探测任务的行为学实验.结果:组别、面孔性质、一致性三因素在反应时指标上,各自的主效应及相互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0.05):组别和面孔性质在注意偏向各项指标上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均不显著(P>0.05).结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有儿童期受虐经历的成年人不存在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汉语听写障碍儿童在形音跨通道捆绑过程中的视觉和听觉跨通道优势。方法:以听写障碍儿童21名,正常发展儿童21名为被试。采用变化检测范式,以几何图形为视觉刺激材料,以单音节男声为听觉刺激材料,通过考察两组儿童在探测形音跨通道不一致、视觉单通道不一致、听觉单通道不一致三种条件下的正确率,探索听写障碍儿童与正常发展儿童在形音捆绑过程中的跨通道整合优势以及视觉或听觉单通道的优势效应。结果:听写障碍儿童在视听跨通道加工条件下显著地低于正常发展儿童,在视觉单通道条件下两者差异不显著,在听觉单通道条件下两者差异达到边缘显著。结论:听写障碍儿童的形音捆绑缺陷来自于跨通道本身的缺陷。正常听写儿童可能具有听觉单通道加工优势。听写障碍儿童在形音捆绑加工中有和正常听写儿童相同的视觉通道优势,但有可能在听觉通道中不占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听写障碍儿童是否存在视觉和听觉单通道的联结缺陷。方法:从小学三、四、五年级共412名儿童中,根据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版(ICD-10)关于听写障碍定义筛选出听写障碍儿童21名,同时选择年龄、智力水平以及阅读水平相当但不符合听写障碍定义标准的21名儿童作为对照。采用变化检测范式,在形-形联结实验和音-音联结实验中,分别以成对的几何图形和成对的单音节声音刺激为实验材料。通过比较探测刺激捆绑错误条件下的判断正确率,考察两组儿童的视觉和听觉单通道联结能力。结果:在形-形联结实验中,在探测刺激捆绑错误条件下,听写障碍组和对照组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0±0.15)vs.(0.66±0.17),P>0.05]。在探测刺激捆绑正确条件下,听写障碍组和对照组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7±0.21)vs.(0.60±0.20),P>0.05]。在音-音联结实验中,探测刺激捆绑错误条件下听写障碍组判断正确率低于对照组[(0.65±0.13)%vs.(0.76±0.12),P<0.01],探测刺激捆绑正确条件下听写障碍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0±0.16)vs.(0.64±0.17),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听写障碍儿童存在听觉单通道的捆绑联结缺陷,可能不存在视觉单通道的捆绑联结缺陷。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情绪损耗和认知损耗情况下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对抑制控制的影响。方法:招募大学生553人,使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筛选出手机成瘾组和非成瘾组各108、194人,选取其中99人参与实验1,考察情绪损耗对手机成瘾大学生抑制控制的影响。另选取其中101人参与实验2,考察认知损耗对手机成瘾大学生抑制控制的影响。使用GO/NOGO范式比较不同情绪损耗和认知损耗情况下不同手机成瘾大学生的正确率和反应时。结果:实验1中,情绪损耗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55)=6.16、178.91,P<0.05或P<0.001],高情绪损耗组抑制控制正确率、反应时均低于低情绪损耗组。实验2中,组别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57)=17.90、19.06,均P<0.001],手机成瘾组的抑制控制正确率低于非成瘾组,而抑制控制反应时高于非成瘾组;组别与认知损耗类型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1,57)=7.95,P<0.01],高认知损耗情况下手机成瘾组的抑制控制正确率更低。结论:大学生的情绪损耗和认知损耗可能会降低其抑制控制能力,且手机成瘾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认知损耗的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特质愤怒个体对负性情绪刺激注意偏向的潜在机制。方法:采用同中选异实验范式,以高、低特质愤怒大学生各24名为被试,对比分析高、低特质愤怒被试在中性干扰刺激中搜索情绪靶刺激(注意敏感)及在情绪干扰刺激中搜索中性靶刺激(注意锁定)反应时的差异。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注意敏感实验中,以11、19张中性面孔为干扰刺激时,皆存在靶刺激主效应及靶刺激与组别交互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高特质愤怒被试对愤怒面孔为靶刺激的反应时皆显著短于以快乐面孔为靶刺激的反应时。注意锁定实验中,以11、19张情绪面孔为干扰刺激时,皆存在干扰刺激主效应及干扰刺激与组别的交互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11张情绪面孔为干扰刺激时,高特质愤怒被试以愤怒面孔为干扰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以快乐面孔为干扰刺激的反应时,以19张情绪面孔为干扰刺激时,两组被试以愤怒面孔为干扰刺激的反应时皆显著长于以快乐面孔为干扰刺激的反应时。结论:高特质愤怒者对威胁性刺激的警觉——锁定是其对威胁性刺激产生注意偏向的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特质愤怒个体对负性情绪刺激注意偏向的潜在机制。方法:采用同中选异实验范式,以高、低特质愤怒大学生各24名为被试,对比分析高、低特质愤怒被试在中性干扰刺激中搜索情绪靶刺激(注意敏感)及在情绪干扰刺激中搜索中性靶刺激(注意锁定)反应时的差异。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注意敏感实验中,以11、19张中性面孔为干扰刺激时,皆存在靶刺激主效应及靶刺激与组别交互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高特质愤怒被试对愤怒面孔为靶刺激的反应时皆显著短于以快乐面孔为靶刺激的反应时。注意锁定实验中,以11、19张情绪面孔为干扰刺激时,皆存在干扰刺激主效应及干扰刺激与组别的交互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11张情绪面孔为干扰刺激时,高特质愤怒被试以愤怒面孔为干扰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以快乐面孔为干扰刺激的反应时,以19张情绪面孔为干扰刺激时,两组被试以愤怒面孔为干扰刺激的反应时皆显著长于以快乐面孔为干扰刺激的反应时。结论:高特质愤怒者对威胁性刺激的警觉——锁定是其对威胁性刺激产生注意偏向的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学生的记忆参照效应及亲密度的影响.方法:采用R/K范式,比较中学生在自我参照、朋友参照、母亲参照、语义参照条件下的记忆效果.结果:①R/K判断、参照条件的主效应显著,两者交互作用显著,朋友参照条件的R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母亲参照条件,而与自我参照条件无显著差异;②高他人亲密组的R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低他人亲密组.结论:亲密度对中学生记忆参照效应存在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的情绪效价和情绪强度如何交互影响风险决策.方法:随机选取191名大学生参加实验,参考强迫选择赌博范式,使用E-prime 2.0程序编制金钱赌博游戏任务;采用4(情绪效价:控制、中性、消极、积极)X3(情绪强度:低强度、中等强度、高等强度)的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记录被试风险决策的反应时和风险规避比率.结果:①在决策反应时上:第一,情绪效价主效应显著.决策反应时在积极情绪下显著低于消极情绪下的;第二,情绪强度主效应显著.决策反应时在低情绪强度下显著短于中高情绪强度下的;第三,情绪效价与情绪强度的交互作用显著(F=3.939,P<0.01).中等情绪强度下,积极组的反应时明显低于其它情绪组;高等情绪强度下,消极组的反应时明显高于其它情绪组.②在风险规避比率上:第一,情绪效价主效应显著.积极情绪的风险规避率显著低于控制组,而消极情绪下的风险规避率显著高于控制组;第二,情绪强度主效应显著.低情绪强度下的风险回避倾向显著强于其它.结论:①人们在做风险决策时,会受到情绪效价和强度的交互影响;②处于积极的偶然情绪状态下时,不管情绪强度如何,其风险决策都相对较快;但处于高强度的消极偶然情绪状态下时,其风险决策就会变慢;③在积极的偶然情绪状态下,人们做决策更倾向于寻求风险;但在消极的偶然情绪状态下,人们更倾向于回避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童年期虐待经历对大学生情绪记忆的影响。方法: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筛出情感虐待伴忽视组23例,躯体虐待伴忽视组21例,对照组24例。实验1用3×3的混合实验设计;实验2用3×5的混合实验设计。结果:以情绪记忆的正确率为指标,实验1的效价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01),负性图片高于正性图片和中性图片(均P<0.001),组别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高于两虐待组(均P<0.05),两虐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2的图片类型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01),负性低唤醒图片高于其他类型图片(均P<0.001),组别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高于两虐待组(均P<0.05),两虐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学生表现出对负性低唤醒图片的情绪记忆增强效应,童年期受虐待经历减弱了情绪记忆能力,不同受虐待亚型的情绪记忆表现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两种实验条件下不同权力者的人际敏感性差异.方法:实验一采用3(角色扮演启动权力:高权力组/低权力组/控制组)x2(性别:男/女)被试间实验设计对206名大学生进行人际敏感性测验.实验二对某企业91名高、低权力员工进行人际敏感性测验.结果:实验一:角色扮演的主效应显著,高权力组人际敏感性得分显著高于低权力组;性别的主效应、角色扮演和性别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实验二:权力的主效应显著,高权力组人际敏感性得分显著高于低权力组得分;权力和个人权力感的交互作用接近显著,简单主效应显示,高个人权力感的高权力者人际敏感性显著高于高个人权力感的低权力者.结论:在角色扮演任务和实际工作情境中高权力者比低权力者更具有人际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多重感觉通道训练法对听写落后儿童的教学效果,将其与传统识字教学法进行比较。方法:以24名听写落后儿童为被试,平均分为两组。接受不同的汉字学习教学,分别为多重感觉通道训练法和传统识字教学法,其中多重感觉通道训练在识字教学中采用了视听动触多种感官通道整合。收集两组儿童教学前后的认读正确率和错字比率,考察两种方法的教学效果差异。结果:两种教学方法在认读正确率的教学效果上差异不显著;在错字比率上教学效果差异显著,多重感觉通道训练组的听写落后儿童有着显著更低的错字比率。结论:多重感觉通道训练方法在对听写落后儿童的识字教学上更有优势,这一优势可能来源于视觉通道刺激的丰富或者触觉通道和动作编码在汉字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情绪图片的阈下启动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阈下呈现启动图片时是否存在情绪启动效应,分析阈下情绪启动中是否存在负性偏向。方法:采用阈下呈现启动图片的方式,要求大学生尽快对目标图片做出正负性的判断。采用重复测量ANOVA分析,比较大学生在不同的情绪启动条件下、对正负性图片的反应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的差异。结果:不同情绪启动条件、目标图片的性质对反应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均存显著主效应,启动条件和控制条件的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非启动条件,而平均反应时则显著短于非启动条件;受试对负性图片的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正性图片,对负性图片平均反应时则显著短于正性图片。结论:阈下呈现启动图片时可观测到明显的情绪启动效应;在阈下情绪启动中,存在“负性偏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工作记忆功能是否存在缺陷。方法:31名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和31名正常对照组受试完成了改良版N-back任务(0-back和2-back)。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在工作记忆指标(反应时、总正确率及连续反应正确率)上的差异。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工作记忆负荷主效应显著,2-back任务的总正确率显著低于0-back任务;边缘性人格障碍组的连续正确反应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但连续正确反应率与冲动得分相关不显著。结论: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工作记忆存在某些缺陷。  相似文献   

19.
育龄女性在月经周期三个时相中的情绪Stroop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正常育龄女性在月经周期不同时相的情绪注意偏向。方法:方便选取某高校育龄女性80名,运用情绪Stroop任务,采用被试内2因素重复测量设计,比较卵泡初期、排卵期和黄体中期对不同情绪效价双字词颜色辨别的正确率和反应时。结果:对情绪词颜色辨别正确率的时相主效应显著,女性在排卵期低于黄体中期(P<0.05)。词语类型和月经时相在情绪词颜色辨别的正确率和反应时上均存在交互作用。对负性词颜色判断的正确率,女性在排卵期低于卵泡初期和黄体中期(均P<0.05);负性词颜色判断的反应时,女性在黄体中期高于卵泡初期和排卵期,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达边缘显著水平(均P<0.08)。中性词和正性词在3个时相中的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在黄体中期较其他时相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情绪Stroop效应,在月经周期的3个时相中对负性情绪注意偏向变化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学习困难儿童在无干扰、早期干扰和晚期干扰条件下工作记忆及情景记忆的特点。方法:根据美国全国学习障碍联合会对学习困难的界定,选取8~12.5岁智力正常且语文或数学成绩居年级后25%的18名学习困难儿童作为实验组,选取语文或数学成绩高于年级后25%的18名儿童作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在无干扰、早期干扰(干扰刺激出现于200 ms)、晚期干扰(干扰刺激出现于900 ms)条件下,相继执行工作记忆与情景记忆任务,对正确率和反应时进行统计。结果:工作记忆任务中,学习困难组反应时长于对照组[(974.8±175.3)ms vs.(731.0±193.5)ms;P<0.05],且晚期干扰条件下反应时长于早期干扰和无干扰条件[(949.6±212.8)ms vs.(747.1±184.9)ms,(898.3±186.9)ms,P<0.05]。情景记忆任务中,学习困难组正确率低于对照组(29.8%vs.38.8%,P<0.05),且无干扰条件下正确率高于晚期干扰和早期干扰条件(32.5%vs.29.7 vs.27.2%,P<0.05),两组儿童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52.1±241.4)ms vs.(1491.7±337.7)ms,P>0.05]。结论:学习困难组工作记忆和情景记忆成绩均低于对照组。工作记忆反应时可能受晚期干扰影响,而情景记忆正确率可能受早期干扰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