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CAR)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和CAR组,每组12只,后2组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3组均于术后7、14天分别处死6只大鼠。观察颈动脉形态学变化,计算新生内膜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无新生内膜发生。与假手术组比较,损伤组大鼠术后7天,新生内膜形成并增厚,14天内膜增厚更明显(P0.01)。与损伤组比较,CAR组术后14天,新生内膜面积减少44%(P0.01),管腔面积增加82%(P0.01),内膜PCNA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 CAR可有效抑制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2.
水飞蓟宾对实验兔球囊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探讨水飞蓟宾对兔球囊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 (n =6 )、小剂量水飞蓟宾组 [n =8,2 0mg (kg·d) ]、大剂量水飞蓟宾组 [n =8,4 0mg (kg·d) ]。用球囊导管对实验兔行髂动脉损伤 ,用药组于术前 3d分别用小剂量及大剂量水飞蓟宾 ,术后 2 8d取病变血管染色并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以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血管内膜、中膜厚度和腔面积的变化 ,计算内膜增生细胞核抗原增殖指数。结果发现 ,小剂量水飞蓟宾对血管内膜和中膜厚度、腔面积、内膜增生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大剂量水飞蓟宾使腔面积扩大、内膜厚度减少、内膜增生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百分比减少 (P <0 .0 5 )。提示水飞蓟宾能抑制血管内膜增生 ,有可能用于防治再狭窄。 相似文献
3.
反义寡核苷酸抑制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β mRNA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应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β(PDGF β)cDNA的反义寡核苷酸作为药物 ,在体抑制兔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s)增生 ,为人血管再狭窄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兔髂动脉再狭窄模型 ,用自行设计合成的PDGF βcDNA的反义寡核苷酸片段作为药物 ,在体原位观察对VSMCs表达PDGF βmRNA、增殖细胞核抗原和内膜增生的影响。 结果 这种反义寡核苷酸药物显著抑制球囊损伤后 1周内膜VSMCs表达PDGF βmRNA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抑制率分别为 88 4 0 %和 93 4 4 %。 结论 设计的反义寡核苷酸药物可以通过下调VSMCs表达PDGF βmRNA抑制内膜增生 ,为转基因防治人血管再狭窄提供体内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心络对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通心络对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及其机制。 36只健康家兔随机分球囊损伤组 (n =12 )、球囊损伤 +通心络组 (n =12 )和假手术组 (n =12 ) ,分别于第 7天及 2 8天处死家兔。组织切片行Wergert弹力纤维染色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并行形态学观察及形态计量分析。结果发现 ,球囊损伤组与球囊损伤+通心络组及假手术组相比内膜面积、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之比显著增大 ,管腔面积显著减小 (P <0 .0 5 )。三组均有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 ,但球囊损伤组较球囊损伤 +通心络组及假手术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阳性百分率、增殖指数显著增高 (P <0 .0 5 )。结果提示 ,通心络可抑制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 ,这一作用的机制可能与通心络抑制动脉壁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经动脉外膜转染OPN-002-siRNA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和骨桥蛋白(OP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前期细胞实验筛选出最敏感的OPN-002-siRNA序列作为动物实验转染基因。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球囊损伤组、OPN-SCR-siRNA转染组和OPN-002-siRNA转染组。用免疫荧光、HE染色、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观察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情况和OPN、TGF-β1及PCNA的表达变化,以及OPN-002-siRNA对它们的影响。结果 (1)球囊损伤术后3天未见明显的新生内膜,7天内膜开始增厚,14天时内膜增厚显著。(2)OPN、TGF-β1 mRNA和蛋白水平于术后3、7、14天时持续升高,而PCNA mRNA和蛋白水平均于术后3天开始升高,7天达高峰,14天时下降。(3)与球囊损伤组、OPN-SCR-siRNA转染组比较,OPN-002-siRNA转染组在各个时间点新生内膜厚度明显减轻(P<0.001),OPN、TGF-β1、PCNA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01)。结论 OPN-002-siRNA可能通过特异性抑制OPN、TGF-β1、PCNA的表达,从而减轻血管损伤后的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黄连素对兔颈动脉球囊损伤后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对内膜增生与血管重塑的作用。方法日本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黄连素组和辛伐他汀组,除假手术组外各组均以球囊导管扩张损伤颈动脉内膜,并分别给予0.9%氯化钠溶液、黄连素注射液和辛伐他汀配制液各2.5mg.kg-1.d-1腹腔注射,假手术组仅普食喂养。术后15d检测血清NO、PDGF、TGF-β含量及血浆ET-1浓度,并取颈动脉切片作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术后15d黄连素组血清NO含量显著升高(P<0.01),而辛伐他汀组升高不明显;黄连素组与辛伐他汀组ET-1、PDGF和TGF-β1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均P<0.01)。结论黄连素可能通过升高兔颈动脉球囊损伤后NO浓度,降低ET-1及PDGF、TGF-β1水平,抑制内膜增生与血管重塑。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通过研究颈动脉球囊损伤的大鼠模型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性衰老现象变化特点,为防治血管再狭窄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只,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实验组为造模后使用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试剂,对照组为造模后未使用抑制内膜生长的试剂.每组再随机分为5个亚组,每组4只,分别测量损伤后2 d、1周、2周、4周、6周时的增值细胞核抗原(PCNA)值、衰老相关性β半乳糖 (SA-β-Gal)值.结果 各个观察点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CNA、SAβ-Gal的阳性单位(PU)值显著下降(P<0.05);两组在不同时相点的PCNA、SA-β-Gal的PU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损伤后早期以血管内膜增生为主,中后期以细胞增生性衰老为主.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性衰老的现象可能是对抗血管再狭窄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蛋氨酸饮食诱导的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组织原癌基因c-fos及c-jun mRNA表达及新生内膜增生的影响,探讨Hcy在血管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过度增生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血管组织c-fos及c-jun mRNA表达情况,并做半定量分析.采用光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定量方法观察高Hcy血症对大鼠颈动脉内皮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的影响.结果低蛋氨酸组和高蛋氨酸组c-fos及c-jun mRNA的表达[分别为(1.40±0.21)、(1.43±0.25)及(1.68±0.27)、(1.71±0.30)]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10±0.15)、(1.00±0.13),P<0.05和0.01)],高蛋氨酸组也明显高于低蛋氨酸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低蛋氨酸组、高蛋氨酸组的新生内膜增生明显,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表明血管损伤后14 d,低和高蛋氨酸组新生内膜增生面积和内∕中膜面积比率比对照组分别增加87%、98%和97%、109%(均为P<0.01), 管腔面积在低、高蛋氨酸组比对照组分别减少45%、55%(P<0.05).结论 (1)高Hcy血症能使球囊损伤后颈动脉新生内膜增生恶化,预示高Hcy血症可能是血管内皮球囊损伤后再狭窄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2)Hcy能上调血管内皮损伤后动脉组织原癌基因c-fos及c-jun mRNA的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这可能是其促使血管内皮损伤后新生内膜过度增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不同处理方式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以及再内皮化的影响,评价对损伤血管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即G-CSF预处理组,于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前7d开始皮下注射G-CSF,连续7d后,进行颈总动脉球囊导管损伤;G-CSF后处理组,于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即刻开始皮下注射G-CSF,连续7d;对照组:只进行颈总动脉球囊损伤。3组大鼠均于术后即刻,3,7,14,21及28d,取损伤血管段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细胞增殖的情况,并采用RT-PCR法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结果G-CSF预处理组内膜面积小于G-CSF后处理组及对照组,管腔直径多于对照组,内膜、中膜面积比值在3组中最低。G-CSF预处理组中eNOS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G-CSF后处理组中eNOS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G-CSF预处理组与G-CSF后处理组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G-CSF可促进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再内皮化的进程,抑制内膜增生过程,对球囊损伤具有修复作用,可预防血管成形术术后的再狭窄,G-CSF预处理组较G-CSF后处理组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内皮源性舒张因子(EDRF)的前体L-精氨酸(L-Arg)和抑制剂WN-硝基-L-精氨酸(LNNA)对内皮损伤动脉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胸主动脉内皮损伤术、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酸、(3H-TdR)参入试验和计算机图像计量法。结果:L-Arg(500mgkg-1/d静脉注射,共14天,n=7)可明显减少内皮损伤动脉3H-TdR参入量,降低血管新生内膜面积、新生内膜覆盖面长度、新生内膜面积/中膜面积比率、新生内膜覆盖面长度/内弹力层周长比率等指标,而LNNA(15mgkg-1/d皮内注射,共14天,n=7)的作用恰好相反。结论:内皮源性舒张因子可通过抑制内皮损伤动脉中平滑肌细胞增殖而减轻新生内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5,(11)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对球囊损伤后大鼠颈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黄芪甲苷(20mg·kg-1·d-1)、(40mg·kg-1·d-1)及(60mg·kg-1·d-1)组。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黄芪甲苷组大鼠术前3d开始给药,每天1次,假手术组、模型组同时给予1%羧甲基纤维素钠,共给药17d。术后第15dHE染色观察血管内膜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新生内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比色法检测大鼠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结果:黄芪甲苷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明显减少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面积、内膜/中膜比(P0.05),并使PCNA蛋白表达降低(P0.05);升高球囊损伤后大鼠血浆SOD含量(P0.05),降低血浆MDA水平(P0.05)。结论:黄芪甲苷能够抑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的内膜增生,其主要是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的移行、增殖,抗氧化应激反应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对大鼠颈总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及总PTEN、P-PTE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组A和组B,每组24只。两组分别建立大鼠左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其中组A和组B均取左颈总动脉(行球囊损伤侧)分别作为损伤组和治疗组,另取组A的右颈总动脉(未行球囊损伤侧)作为正常对照组。组B于损伤前3 d始连续每天给予瑞舒伐他汀5 mg/(kg·d)灌胃,组A予9 g/L氯化钠溶液灌胃。组A和组B大鼠分别于建模后7 d或14 d,取颈总动脉制做病理切片观察动脉内膜增生。用Western blot检测总PTEN和P-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 共40只大鼠完成本实验。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管损伤后7 d,新生内膜形成,损伤14 d内膜面积、内膜/中膜面积的比值增大,管腔面积明显减少(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损伤后14 d,治疗组的管腔面积较损伤组增加26%(P<0.05)。②损伤组总PTEN和P-PTEN的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PTEN/总PTEN的比值增大(P<0.05)。治疗组P-PTEN/总PTEN的比值较损伤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①瑞舒伐他汀可抑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②瑞舒伐他汀可降低P-PTEN/总PTEN的比值。③此二项作用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郭伟峰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1,28(4):212-215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的防治是PTCA的当务之急。新生内膜增生既是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球囊PTCA后再狭窄的原因之一。动物实验,显示支架置入后内膜的增生远较单纯球囊扩张显著,并可能与血管损伤和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苯妥英钠促进创伤修复的特殊药理学作用在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修复过程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颈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模型,术后大鼠分为苯妥英钠组和损伤组。术后28天处死大鼠,取双侧颈总动脉,石蜡包埋、切片后进行血管病理学染色分析。结果术后28天,苯妥英钠组内膜面积(0.154±0.018mm2比0.204±0.054mm2,P<0.01)、内膜/中膜面积比(1.70±0.08比2.26±0.46,P<0.01)、再狭窄率(59.5%±3.2%比75.9%±13.3%,P<0.01)均小于损伤组,管腔面积(0.106±0.024mm2比0.063±0.034mm2,P<0.01)大于损伤组;内膜细胞密度(72.18±20.08/cm2比84.85±10.77/cm2,P<0.05)、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9.89±7.63个/200倍视野比23.03±13.95个/200倍视野,P<0.0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数(30.91±20.05/200倍视野比61.81±16.57个/200倍视野,P<0.01)均小于损伤组;新生内膜中有少量胶原组织增生,但组间血管胶原面积和密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28天,苯妥英钠可以抑制损伤血管内膜增生过程中的细胞增生,促进细胞外基质合成,对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和管腔狭窄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PDGF-A、PDGF-B及相应受体于20多年前已经分离成功。随着PDGF-C和PDGF-D等新家族成员的不断发现,PDGF系统越来越复杂。与PDGF在细胞生长和生存中的重要作用相一致的是,PDGF受体的表达和活性受到正反馈及负反馈机制的严密调控。调控机制下调可能导致慢性炎症反应和肿瘤等严重疾病的发生。正确认识PDGF及其受体有助于疗效更佳的药物出现。 相似文献
17.
大鼠胸主动脉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及PDGF-BB、PCNA、P16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血管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情况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抑癌基因P16的表达变化过程。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24只,球囊剥脱大鼠胸主动脉内皮,并随机将大鼠分为术后2 d、7 d、14 d、28 d处死4个组,每组6只。摘除胸主动脉,通过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内膜增生情况、PDGF-BB、PCNA、P16表达的变化。结果内皮损伤后2 d无血管内膜增厚,7 d内膜开始增生,28 d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增殖减弱,但细胞外基质增加,内膜继续增生;PDGF-BB、PCNA的表达均于术后2 d开始升高,PCNA的表达在术后7 d达高峰,而PDGF-BB在术后14 d达到高峰,P16在术后各时间点的表达变化不显著。结论 PDGF-BB、PCNA和P16的表达变化规律为寻找有效控制再狭窄的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损伤血管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探讨益气活血方对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干预机制.方法 随机将108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及益气活血方大、中、小剂量组.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前给予高脂饲料喂养30 d,造成高脂血症;然后经右股动脉穿刺球囊扩张损伤大鼠左颈总动脉,造成颈总动脉管腔的狭窄.手术前1 d开始给药,每组动物于术后(5 d、14 d、28 d)处死,取损伤颈总动脉,常规固定、包埋、切片,分别做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PCNA的表达.结果 各组PCNA均表达阳性,模型组明显增多,用益气活血方干预后14 d和28d PCNA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活血方对球囊损伤后动脉血管内膜VSMCs增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细胞核增殖抗原的表达,抑制血管内膜VSMCs的细胞分裂周期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球囊损伤大耳白兔腹主动脉Cyr61的表达以及阿托伐他汀对Cyr61表达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抑制损伤动脉内膜增生的机制。方法 形态学观察球囊损伤后不同时点的大耳白兔腹主动脉标本内膜增生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印迹法检测Cyr61的表达。结果 球囊损伤后可见新生内膜在术后7天出现,术后14天明显增厚,术后28天继续增厚,形成的新生内膜厚度不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厚(P<0.01)。球囊损伤后7天、14天Cyr61的表达均明显增加,与假手术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阿托伐他汀组7天、14天Cyr61表达与球囊损伤组相比受到抑制,差异显著(P<0.01);28天时Cyr61的表达与假手术组和球囊损伤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球囊损伤的动脉内膜上Cyr61的表达明显,这种表达可以被阿托伐他汀抑制,提示Cyr61在内膜增生中发挥重要作用,阿托伐他汀抑制内膜增生可能是通过抑制Cyr61表达而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依维莫司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增生内膜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损伤组(对照组)、颈总动脉球囊损伤组(损伤组)和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口服依维莫司组(依维莫司组),每组12只.依维莫司组于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前1天,用依维莫司负荷剂量1.5 mg/kg灌胃,随后给予其剂量0.75 mg·kg-1·d-1灌胃直至第28天,对照组与损伤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各组均于术后第28天取颈总动脉损伤段,观测颈动脉形态学变化,以免疫组化法测定损伤血管内膜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eIF-4E)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血管内膜无增生,eIF-4E、PCNA表达极少;与对照组比较,损伤组新生内膜形成并增生明显,eIF-4E、PCNA表达显著增强;依维莫司组较损伤组新生内膜增生减轻,eIF-4E及PCNA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维莫司可抑制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新生内膜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eIF-4E及PC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