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观察基于运动想象的手部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5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手功能活动,观察组采用手部机器人辅助训练,共4周。于治疗前(t0)、治疗1周(t1)、治疗后即刻(t2)、治疗后2个月(t3)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t1时,观察组WMFT评分较t0改善(P 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Z=-0.901, P 0.05)。t2、t3时,两组FMA-UE评分、MBI评分和WMFT评分均较t0时改善(P 0.05),观察组FMA-UE评分和MBI评分优于对照组(Z-2.073, t 2.034, P 0.05)。结论基于运动想象的手部机器人辅助训练比常规手训练更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基础上行双侧上肢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48例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4)和观察组(n = 24)。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和镜像疗法,观察组行双侧上肢TEAS,对照组行假刺激,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UE、ARAT、WMFT和MBI评分均显著改善(|t| > 11.870, P < 0.001),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 > 2.678, P < 0.05)。结论 镜像疗法基础上行双侧上肢TEAS可进一步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6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3),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和镜像疗法,观察组增加tDCS,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UE、ARAT和MBI评分均显著改善(|t|> 10.455, Z=-2.793, P <0.001),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 4.152, Z=-2.045, P <0.05)。结论 联合应用tDCS可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及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恢复期手及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试验组每日接受40min常规作业治疗和20min智能运动反馈系统训练,对照组每日接受1h常规作业治疗,每周治疗6天,共治疗4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予以FMA上肢部分(FMA-UE)、WMFT和MBI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MA-UE、WMFT和MBI的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UE、WMFT和MBI的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FMA-UE和WMFT评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MBI评分及治疗前后MBI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及上肢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2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以针刺结合镜像疗法,对照组予以假针刺结合镜像疗法。观察2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Brotez手功能测试、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各项评分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FAM-UE评分、Brotez评分、MAS、MBI指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4周后FAM-UE评分、Brotez评分、MBI指数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M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镜像疗法能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缓解痉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亚急性期脑卒中并发认知障碍的偏瘫患者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2,脱落2例)和试验组(n=33,脱落3例)。两组均接受常规作业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认知训练,试验组接受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MoCA、MMSE、FMA-UE和MBI评分均显著改善(t>22.11,Z>4.79,P<0.001),试验组MoCA总分及部分维度分,MMSE总分及部分维度分,FMA-UE总分及手臂分,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t>2.06,Z>3.19,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有助于改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基于任务导向的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双侧上肢训练(BA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手灵活性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分为机器人组、BAT组及联合组,每组40例。3组患者均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干预(包括Bobath疗法、平衡能力训练、ADL能力训练等),BAT组、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分别辅以双侧上肢训练或基于任务导向的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组则辅以双侧上肢训练及康复机器人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及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评估3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同时采用盒子积木试验(BBT)评定患者手运动灵活度,并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患者ADL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FMA-UE、BBT、MBI及WMF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联合组FMA-UE、WMFT、BBT及MBI评分[分别为(48.7±5.4)分、(52.9±5.9)分、(20.44±4.82)分和(76.7±10.6)分]亦显著优于机器人组及BAT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任务导向的康复机器人训练或BAT训练均能有效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手的运动灵活性及ADL能力,且两者联用具有协同治疗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5年10月~2016年5月,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两组均接受针刺及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另外增加虚拟现实技术康复训练,每天20 min,每周5 d,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UE、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明显提高(t3.120,P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2.510,P0.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可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反复促进疗法(RFE)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2年1月至12月,北京博爱医院脑卒中恢复期偏瘫伴手功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试验组(n=40)。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增加功能性作业治疗,试验组增加RFE,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价。结果 试验组脱落1例。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显著提高(|t|> 12.698, P <0.001),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t|>2.302, P <0.05)。结论 RFE有助于促进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模态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0例。3组均予常规康复,B组增加镜像疗法,C组增加多模态镜像疗法,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患手最大握力和捏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3组FMA-UE评分、UEFT评分、患手最大握力和捏力、MBI评分均显著提高(|t|> 7.878, P <0.001),C组各项成绩均最优(F> 12.563, P <0.001)。结论 多模态镜像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手功能,提高患手肌力和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8月宁夏第五人民医院康复中心收治的9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康复机器人组(n=49)及常规康复组(n=49)。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康复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进行Fugl-Ma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两组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康复机器人组治疗后FMA-UE评分(47.49±7.84)分,常规康复组FMA-UE评分(33.29±9.53)分,康复机器人组治疗后MBI评分(52.49±9.45)分,常规康复组MBI评分(39.81±12.19)分,康复机器人组均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进一步实验分析发现,组间两两比较,康复机器人组肩关节前屈评分、肩关节外展评分、肩关节内旋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应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系统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每天进行2次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每天进行1次常规康复训练及1次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周治疗5d,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用Fugl-Meyer(上肢部分,FMA-UE)、改良日常生活能力(MBI)、肩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评价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肩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和MBI评估均有明显提高(P0.05),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组的FMA-UE和肩关节前屈、水平内收、水平外展主动关节活动度与对照组相比提高更加明显(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TOMT)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住院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镜像组(n=30)和联合组(n=30)。3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上肢功能训练,镜像组增加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联合组在镜像组的基础上增加非受累侧M1区1 Hz r TMS。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测量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t 2.983, P 0.05),联合组和镜像组优于对照组(P 0.05),联合组优于镜像组(P 0.05)。结论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患侧大脑皮质兴奋性和上肢运动功能;联合低频r TMS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韩雪  李欣  宋桂芹 《中国康复》2023,38(5):272-276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给与tDCS和上肢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与tDCS假刺激和上肢常规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上肢正中神经诱发电位N20潜伏期和波幅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并对2组患者的正中神经诱发电位N20测定结果变化和肢体功能变化的进行相关性分析,观察干预前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与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UE、WMFT、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N20波幅较治疗前则增加(P<0.05);2组N20潜伏期组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除治疗组WMFT差值与N20潜伏期差值呈正相关(r=0.305,P=0.037)外,其余均无相关性,2组患者偏瘫侧治疗前正中神经SEP N20测定结果与治疗4周后MBI、FMA-UE、WMFT各项量表评分均无相关性。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体感诱发电位N20的波幅,SEP N20潜伏期变化和肢体功能WMFT评分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观察趣味性智能居家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90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45)和训练组(N=例)。对照组进行12周常规居家康复,训练组进行12周趣味性智能居家康复训练。所有患者于训练前(t0)、训练4周后(t1)、12周训练结束后(t2)、训练结束后3月(t3)分别进行简式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三项评估。 结果:除t1时对照组的WMFT评分较训练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外,t1、t2、t3时,2组组内比较FMA-UE评分,WMFT评分和MBI评分较训练前均有明显差异(P<0.05);在t1、t2、t3时,2组之间3项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t3时,2组FMA-UE评分及对照组MBI评分较t2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训练组训练前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和FMA-UE、WMFT训练前后差值有显著相关性(P<0.05),MoCA得分越高,FMA-UE和WMFT差值变化越大。 结论:趣味性智能居家康复训练可在居家环境下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认知能力越好,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观察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61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1)。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运动观察疗法,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改良Ashworth量表和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t| 2.651, P 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t| 2.048,P 0.05)。结论运动观察疗法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郑婵娟  夏文广  段璨  李正良  张璇  王娟  张伟 《中国康复》2019,34(12):623-626
目的:探讨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a-tDC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对照组47例,观察组给予a-tDCS,对照组给予a-tDCS假刺激,2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均进行常规药物及常规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WMFT评定量表(WMFT)、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及Brunnstrom评定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定并统计治疗后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UE、WMFT及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P<0.01,0.05);2组患者上肢及手Brunnstrom分期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上肢及手Brunnstrom分期较对照组改善情况均更显著(P<0.01,0.05);观察组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电极片放置处皮肤瘙痒1例、睡眠障碍1例;对照组头晕1例。以上不良反应患者均能耐受,且无需处理短时间自行缓解。结论: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及手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训练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虚拟现实训练,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 Meyer 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 UE)和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评定上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 UE、WMFT、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虚拟现实训练结合作业疗法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体位限制下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上肢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3年3月至12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n=20)、机器人组(n=20)和体位限制组(n=20)。3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机器人组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体位限制组在体位限制下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三角肌后束和冈上肌收缩时的平均肌电值(AEMG)和均方根值(RMS),肌骨超声测量患侧肩峰-大结节(AGT)间距。结果 治疗后,3组FMA-UE评分、MBI评分、AEMG、RMS和AGT间距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 10.850, P <0.001),体位限制组各项指标最优(F> 42.031, P <0.001)。结论 体位限制下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上肢功能及脱位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肩周肌肉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4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22)和对照组(n=22),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作业训练40min/次,1次/天,6天/周;治疗组每天在20min传统作业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上肢机器人辅助训练20min/次,1次/天,6天/周。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香港手功能评估(FTHUE-HK)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MA-UE、FTHUE-HK评分和MBI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的提高和传统的作业治疗一样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