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探究社交网络使用对错失恐惧的影响,并探讨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和疏离感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社交网络使用强度问卷、错失恐惧问卷、社会比较问卷以及一般疏离感问卷,对某大学抽样的39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58份。结果:社交网络使用与错失恐惧呈显著正相关(r=0.28,P0.01);社会比较和社交网络使用以及错失恐惧呈两两显著正相关(r=0.369,P0.01);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比较在社交网络使用之间起中介作用(R~2=0.23,F=35.99,P0.001);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表明,疏离感调节了社交网络使用经过社会比较影响错失恐惧的后半段路径(R~2=0.254,F=30.04,P0.001)。结论:社交网络使用对错失恐惧既存在直接影响,也存在通过社会比较对其的间接影响,而疏离感调节了这一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抑郁情绪和童年创伤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社会支持量表(SSRS),童年创伤问卷(CTQ-SF)3个量表对566名大学生集体实施测试。结果:大学生抑郁情绪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负相关(r=-0.273,P0.01),与童年创伤成显著正相关(r=0.273,P0.01);社会支持与童年创伤显著负相关(r=-0.260,P0.01);在社会支持在童年创伤和抑郁情绪之间中介效应的检验中,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均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4.46%,13.77%。结论:童年创伤对大学生抑郁情绪产生直接的影响,也会通过影响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对抑郁情绪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应对方式、疏离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干预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广州某5所高校的30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应对方式量表、大学生自我疏离感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他们的应对方式、疏离感和心理健康进行模型设定和验证。结果:1应对方式对自我疏离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2=0.245,F=15.92,P0.001);2自我疏离感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2=0.275,F=115.11,P0.001);3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2=0.137,F=20.12,P0.001);4自我疏离感在工具性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效应(χ~2/df=3.63,RMSEA=0.093,CFI0.900,IFI0.900);5自我疏离感在防御性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效应(χ~2/df=3.70,RMSEA=0.094,CFI0.900,IFI0.900)。结论:大学生自我疏离感是应对方式作用于心理健康的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孝道信念在粗暴养育与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粗暴养育量表、孝道信念量表和网络攻击行为量表对114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粗暴养育与网络攻击行为、权威性孝道均呈显著正相关(r=0.33,0.12;P0.01),与互惠性孝道呈显著负相关(r=-0.28,P0.01);权威性孝道与网络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11,P0.01),而互惠性孝道与网络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34,P0.01);孝道信念在粗暴养育与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效应量为8.9%。结论:粗暴养育既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网络攻击行为,也可以通过孝道信念来间接预测其网络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自我意识在大学生羞怯与网络交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大学生羞怯量表、自我意识量表和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对781名大学生进行考察。结果:1羞怯与自我意识、网络交往总分显著正相关(r=0.483,0.260;P0.01);自我意识与网络交往总分显著正相关(r=0.261,P0.01);2羞怯通过自我意识的完全中介效应(△χ~2=5.43,△df=1,△χ~2/△df=5.436.63)对大学生网络交往产生影响,羞怯对大学生网络交往没有直接效应。结论:自我意识在大学生羞怯与网络交往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受欺负、领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网络受欺负量表对81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在网络受欺负的经历上,男生显著多于女生(t=6.82,P<0.01),低年级生显著多于高年级生(t=3.82,P<0.01),理工类学生显著多于文史类学生(t=3.84,P<0.01);2女生的领悟社会支持要显著高于男生(t=2.99,P<0.01);3上网时间较少的学生的孤独感显著低于上网时间较长的学生(F=3.13,P<0.05);4网络受欺负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r=-0.17,P<0.01),和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r=0.20,P<0.01)。孤独感和领悟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r=-0.45,P<0.01);5领悟社会支持在大学生网络受欺负和孤独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量为0.07。结论:网络受欺负既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孤独感,又能通过领悟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孤独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讨心理弹性、人际关系困扰在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72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人际关系困扰显著正相关(r=0.50,0.30;P0.01);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弹性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14,P0.01);抑郁与人际关系困扰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4,P0.01),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r=-0.45,P0.01);人际关系困扰与心理弹性评分呈负相关(r=-0.35,P0.01)。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弹性和人际关系困扰在负性生活事件影响抑郁的过程中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9.56%。结论:负性生活事件分别通过心理弹性、人际关系困扰的中介作用,以及心理弹性和人际关系困扰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抑郁。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冲动性、疏离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机依赖评定量表(MPAI),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II),疏离感量表对湖北省某高校大一至大三学生进行班级集体施测,收回有效问卷2514份,用SPSS17.0及Amos2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相比手机依赖低分组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高分组的冲动性、疏离感的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显著更高(P0.001)。手机依赖与冲动性、疏离感的总分及各维度分均显著正相关(r=0.319~0.505,P0.01)。疏离感在冲动性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3.2%。结论:疏离感在大学生冲动性和手机依赖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抑郁、领悟社会支持和自尊水平现况,探索验证自尊在领悟社会支持和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自尊量表(SES)和贝克抑郁量表第二版(BDI-II),对北京两所高校35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和抑郁呈负相关(r=-0.389,P0.01),自尊与抑郁呈负相关(r=-0.556,P0.01),自尊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正相关(r=0.402,P0.01);(2)自尊在领悟社会支持和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Bootstrap输出的95%可信区间为(-0.1710,-0.0747)。结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水平通过影响自尊水平间接影响抑郁水平,提升大学生的领悟支持水平对于增强其自尊和心理健康水平都有一定益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与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特征及相关性。方法:运用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量表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量表对323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差异(t=2.510,P0.05)和非常显著的年级组差异(t=2.675,P0.01),网络认知素养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t=2.257,P0.05);②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t=2.590,P0.01)、年级组差异(t=-0.474,P0.01)和极其显著的专业差异(t=-3.503,P0.001);③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与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r=-0.197,P0.01)。结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与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抑郁之间的关系,探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在体育锻炼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抽取某高校255名女大学生,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利用层级回归与偏差矫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方法对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进行分析与检验。结果:(1)体育活动量与抑郁显著负相关(r=-0.160,P0.05);(2)在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所有因子中,只有主观支持、问题解决两因子与体育活动量(r=0.163,P0.05;r=-0.174,P0.01)和抑郁(r=-0.316,P0.01;r=0.283,P0.01)都相关显著;(3)多重中介模型分析和Bootstrap检验显示,主观支持与问题解决在体育锻炼与抑郁之间的并行多重中介作用的效应显著,其效应量占总效应量的51%,而体育锻炼对抑郁的直接作用不显著;在多重中介作用中,主观支持、问题解决的个别中介作用效应都显著,它们的中介效应量分别占总效应的27%、24%。结论:体育锻炼对于缓解女大学生抑郁具有积极作用;体育锻炼可通过主观支持与问题解决两条路径间接影响女大学生的抑郁水平,主观支持与问题解决在体育锻炼与女大学生抑郁间起并行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应对方式在网络交往和孤独感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应对方式问卷(CSQ)、UCLA孤独感量表(第3版)对西南地区63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网络交往水平会对孤独感产生影响(F=17.323,P0.001);2网络交往与问题解决(r=-0.132,P0.01)的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与自责(r=0.236,P0.01)、退避(r=0.206,P0.01)的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与合理化的中性应对方式成呈正相关(r=0.218,P0.01),和孤独感呈正相关(r=0.216,P0.01);3在网络交往对孤独感的预测中,积极应对方式在网络交往和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16.9%,积极应对方式在网络交往和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11.9%。结论: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孤独感有显著影响,其中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预测是部分通过应对方式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中国大学生群体为样本,探究人际关系敏感在神经质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以及性别对上述中介的调节作用,为进一步了解和预防大学生抑郁情绪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自编人口学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神经质分表、简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症状自评量表人际关系敏感分量表对2198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①神经质对抑郁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71,P0.01);②人际关系敏感在神经质和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Bootstrap检验表明中介效应显著,95%的置信区间为[0.38~0.46],中介效应为0.42,占总效应的59.15%;③神经质经由人际关系敏感影响抑郁的中介作用受到男女性别的调节,具体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高的女生(t=33.607,P0.01)比男生(t=29.851,P0.01)更容易出现更高的抑郁症状。结论:人际关系敏感是神经质影响抑郁的重要的中间环节,而上述中介作用受到男女性别的调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生涯建构理论探讨大学生毅力对职业使命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毅力量表、生涯适应力量表、职业使命感量表以及社会支持感量表对257名大学生进行两阶段问卷调查.结果:①毅力与职业使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r=0.27,P<0.01);与生涯适应力存在显著正相关(r = 0.36,P<0.01);②生涯适应力在毅力和职业使命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比例为40%,95%置信区间为(0.07,0.29);③社会支持感对毅力和生涯适应力的关系具有显著调节作用(p=0.05,P<0.05).结论:毅力可以直接影响或通过生涯适应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职业使命感,社会支持感调节了生涯适应力在毅力和职业使命感之间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考察初中流动儿童疏离感、社会支持以及问题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对271名北京初中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社会疏离感在社会支持与情绪症状(β=0.619,P<0.001)、品行问题(β=0.196,P<0.01)及多动(β=0.488,P<0.001)之间发挥完全中介效应,在社会支持与同伴交往问题(β=0.128,P>0.05)之间不发挥中介作用;人际疏离感在社会支持与情绪症状(β=0.573,P<0.001)、品行问题(β=0.247,P<0.01)、多动(β=0.400,P<0.001)之间发挥完全中介效应,在社会支持与同伴交往问题(β=0.212,P<0.01)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环境疏离感在社会支持与情绪症状(β=0,273,P<0.001)、多动(β=0.266,P<0.001)之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在社会支持与品行问题(β=0.045,P>0.05)、同伴交往问题(β=0.068,P>0.05)中间不发挥中介作用.结论 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环境疏离感在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之间发挥完全或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社会支持、自我和谐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社会评定量表(SSRS)、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网络成瘾诊断量表(IAD)对48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①社会支持、自我和谐与网络成瘾倾向三者显著相关(P<0.01);②社会支持对自我和谐(Beta=0.36,t=8.14,P<0.01)和网络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留守初中生学业适应的特点及学校疏离感在教师/父母期望知觉与学业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山东省某乡镇中学264名留守初中生(男生116人,女生148人),采用初中生教师期望知觉评定量表、父母期望问卷、中学生学校疏离感量表、初中生入学学习适应量表分别测量留守初中生的教师/父母期望知觉、学校疏离感和学业适应水平。采用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留守初中生中,女生的学业适应水平高于男生(F=12.70,8.35,7.41;P0.001);留守初中生学业适应、教师/父母期望知觉均与学校疏离感显著负相关(r=-0.72,-0.63,-0.35;P0.01),教师/父母期望知觉与学业适应显著正相关(r=0.54,0.32;P0.01)。教师/父母期望知觉正向预测学业适应(β=0.49,0.13;P0.05),学校疏离感在教师期望知觉和学业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比为0.73,95%CI为(0.07,0.12);在父母期望知觉和学业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比为0.62,95%CI为(0.01,0.04)。结论:学校疏离感在初中生教师期望知觉与学业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父母期望知觉与学业适应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自尊和抑郁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大学生自杀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尊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分量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自杀想法"条目对28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6.95%,有自杀意念组的生活事件各因素得分及总分、抑郁总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组,人际关系(t=-17.039,P0.001)、学习压力(t=-13.000,P0.001)、受惩罚(t=-11.000,P0.001)、丧失(t=-8.800,P0.001)、健康适应(t=-15.631,P0.001)、其他(t=-12.240,P0.001)、生活事件总分(t=-16.060,P0.001)、抑郁总分(t=-29.821,P0.001),有自杀意念组的自尊总分(t=-3.92,P0.001)显著低于无自杀意念组;生活事件、抑郁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179,0.638,P0.01),自尊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0.259,P0.01);生活事件通过自尊和抑郁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自杀意念(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54和0.255),生活事件通过自尊作用于抑郁,又通过抑郁间接影响自杀意念(中介效应值为0.112)。结论:减少负性生活事件,消除抑郁情绪,提高自尊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抑郁、冲动三者的关系,以及冲动在抑郁与网络成瘾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对河北承德某高校学生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394名大学生,利用陈淑慧网络成瘾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巴瑞特冲动性人格量表进行调查。使用Epidate 3.1、SPSS 26.0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结果: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占此次调查的33.7%。大一学生的抑郁得分明显低于大二、大三年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368)=9.88,P0.05]。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得分与抑郁量表得分、冲动量表得分两两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466,0.490,0.335,P0.001)。经过计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6.87%。结论:网络成瘾以及抑郁与冲动两两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冲动性在抑郁与网络成瘾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高校二年级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在生活事件、压力后成长、抑郁、人际关系、心理弹性方面的差异;探索学生干部压力后成长、抑郁、人际关系和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海南省两所本科院校大二174名非学生干部和741名学生干部为对象,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大学生压力后成长问卷(UPSGQ)、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ICDS)进行调查。结果:①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在生活事件量表得分上无显著差异(t=-0.40,P0.05),在压力后成长、抑郁量表得分差异显著(t=2.22,3.12;P0.05),在心理弹性和人际关系量表得分上差异显著(t=-3.94,-2.81;P0.05);②学生干部的压力后成长总分与心理弹性总分显著正相关(r=0.67,P0.01),与人际关系、抑郁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0.32,-0.38;P0.01);心理弹性总分与人际关系、抑郁总分均显著负相关(r=-0.36,-0.45;P0.01);人际关系总分与抑郁总分显著正相关(r=0.56,P0.01);③路径分析显示,压力后成长在心理弹性与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β=-0.062,P0.0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9.14%;而压力后成长在人际关系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论:高校二年级学生干部的心理状态好于非学生干部;高校学生干部的心理弹性有利于其压力后成长的发展,进而减少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