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朱丽  陶薇 《医学研究杂志》2015,44(11):176-178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分为无症状携带、急性HBV感染、慢性HBV感染、暴发性HBV感染和隐匿性HBV感染5种形式。隐匿性HBV感染是指血清HBsAg阴性,血清和(或)肝组织中HBV DNA阳性。许多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隐匿性HBV具有传染性,可以通过再激活、输血或器官移植等发展成典型的乙型肝炎,加重HBV的传播,并最终发展为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和肝癌,具有严重的危害性。隐匿性HBV感染的分子机制比较复杂,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本文对隐匿性HBV感染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变异与隐匿性感染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我国是HBV的高感染地区,约1.2亿人携带HBV,其中约1/4的人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和肝癌,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多数HBV感染无明显临床症状,血清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病毒血症是HBV感染的主要证据。血清HBsAg阴转及抗-HBs的出现一直被认为是HBV清除和临床痊愈的标志。但随着HBV—DNA检测技术灵敏度和特异度不断提高,在HBsAg阴性、但抗-HBs阳性者的血清中也可检测到HBVDNA。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在一些HBsAg阴转的急性自限性乙型肝炎或慢性HBV感染者、以及经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中,血清或肝脏组织中均可检测到低水平的HBVDNA。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是目前发现最小的DNA病毒,其基因组为双链不完全环行DNA,约3200个碱基对组成,有4个开放读框(ORF)即S,C,P,X,分别编码4个主要的病毒蛋白——多聚酶(P)、X蛋白、包膜(S)和核心蛋白(C)。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是核壳蛋白的分泌型可溶性蛋白,是前C和C区段的基因产物,在嗜肝DNA病毒间和感染的各例间高度保守。因前-C区的开始有分泌信号,可自感染的肝细胞分泌而成为功能性蛋白。HBcAg由同一基因的第2个启始密码子(ATG)转译,因无分泌信号,故主要是结构性蛋白。HBcAg与HBeAg有很长的共同序列,在T细…  相似文献   

4.
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阳  刘德东  迟宝荣 《吉林医学》2005,26(2):158-159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ALC)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发病特点。方法:对我院1994年至2003年收治的237例AL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37例ALC患者合并肝炎病毒感染79例(33.3%),其中乙肝病毒感染67例(28.3%),丙肝病毒(HBV)感染8例(3.4%),乙肝与丙肝病毒混合感染4例(1.7%),无肝炎病毒感染158例(66.7%);感染组的出血和肝性脑病发生率与非感染组相比差异显著(P<0.025);感染组血清AST、ALT明显升高的比率分别是38%和22.8%,非感染组分别是22.8%、8.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25);感染组肝癌的发生率为19.3%,而非感染组仅为1.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酒精与肝炎病毒在肝损伤过程中起协同作用,肝炎病毒感染增加了ALC肝癌发生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李晓华 《医学动物防制》2009,25(12):919-919
慢性携带者是由母婴传播造成的,因此采取有效的阻断宫内感染HBV是预防乙肝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欧强 《世界感染杂志》2005,5(4):353-355
我国是慢性乙肝的高发区。研究表明积极有效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是阻止疾病进展的关键。近几年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抗病毒疗效可能与感染的HBV基因型有关。本文综述了HBV基因型与抗病毒疗效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及机理进行了研究。24例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中,5例脐血AntiHBc-IgM阳性,1例引产儿肝组织HBV-DNA阳性(斑点杂交法)。宫内感染率为6/24(25.0%)6例母亲全无先兆流产及/或先兆早产病史。斑点杂交法检测24例HBsAg阳性母亲胎盘组织HBV-DNA,阳性23例。实验结果表明宫内感染发生率较高。胎盘组织可受HBV感染。母血漏入并非宫内感染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广东省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配偶感染HBV的危险性,为成人乙肝防控工作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选择广东省2006年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20~45岁HBsAg携带者及配偶作为病例组,按居住地、性别、年龄及婚龄等因素配比选择当年HBsAg阴性者及配偶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和乙肝血清学指标检测。利用PCR方法分析夫妻双方均HBsAg阳性的HBV基因型。结果病例组配偶HBsAg阳性率13.71%,对照组配偶HBsAg阳性率8.06%。结婚5年以上者HBsAg携带者配偶抗-HBc阳性率高于结婚5年以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P0.05),其中女性HBsAg携带者配偶抗-HBc阳性率更为显著(χ2=6.39,P0.05)。性生活不使用安全套的夫妻配偶HBsAg阳性率(15.56%)高于性生活使用安全套的配偶(8.82%)。16对HBsAg均阳性的夫妻中,8对PCR扩增HBV阳性,7对(87.50%)HBV基因型相同;其中5对HBV为B型,2对为C型,仅1对夫妻HBV基因型不同。结论 HBsAg携带者配偶感染HBV风险比普通人群增高;在今后的成人乙肝防控工作中,需要加强对HBsAg携带者配偶HBV感染的监测及乙肝疫苗的接种,同时需要加强宣教,提倡安全性行为。  相似文献   

9.
安寒  张杰 《四川医学》2006,27(10):1011-1012
早在1971年Combes首先描述了1例患者,该患者有持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血症,其后发生膜性肾病,并在肾组织切片中发现了HBsAg,Combes认为HBsAg可能通过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而导致肾炎的发病。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这二者关系的重视。目前乙肝病毒(HBV)感染已被认为与数种肾小球疾病有联系,包括膜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和IgA肾病(IgAN)。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约有3.5亿乙肝病毒感染者,中国处于乙肝感染高流行区,同时IgA肾病是世界上较常见的肾脏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一个主要原因。近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探讨HBV感染在IgA肾病发病中的作用,本文就最新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LHBs对判定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221例HBV感染者血清LHBs及HBV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对HBV DNA进行平行检测.结果 (1)在221例HBV感染者中,LHBs、HBeAg与HBV DNA的总符合率分别为74.66%、53.40%;(2)LHBs阳性率随HBV DNA拷贝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HBV DNA阳性率为77.38%,LHBs阳性率为8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4.92,P<0.05);(3)96份HBeAg阳性血清中,HBV DNA 与LHBs 的阳性率分别为85.40%、94.70%;在125份HBeAg阴性血清中,HBV DNA与LHBs 的阳性率分别为71.20%、76.80%,两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1,P>0.05;2=2.78,P>0.05).结论 血清LHBs能反映乙型肝炎患者体内HBV复制程度,其灵敏度高于HBeAg,是作为判定HBV复制情况的一个较好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CHB)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纳入 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3月15日在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住院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血清标本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的酶联免疫吸附法筛检并经电化学发光法确证,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孕妇人口学信息和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指标,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妊娠合并CHB与新生儿生长发育指标的关系。结果  在1 159例孕产妇中,单胎活产为1 028例,其中妊娠合并CHB组与非CHB组分别为72例和956例,两组在人口学特征方面相似可比,两组的体质指数、孕次、产次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两组间在胎龄、孕周、新生儿身长、出生体重、Apgar评分、性别及剖宫产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并未发现妊娠合并CHB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了解浙江省德清县农村一般人群隐匿性及实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情况及病毒株S基因的分子特征。方法 采用多级抽样方法进行横断面调查,在取得调查对象知情同意的基础上采集调查表信息并采血。采用Epidata 3.2软件录入调查表信息,双录入并核对;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所有样品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 ELISA检测及病毒载量real time PCR测定,并对HBsAg检测阳性或病毒载量测定阳性的标本进行后续HBV S基因PCR扩增和测序;采用MEGA 5.0软件对测得序列进行进化分析。结果 共调查对象1 720例,调查人群中HBsAg阳性者共162例,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者共4例,实际HBV感染率为9.65% (166/1 720),OBI感染率为2.57‰ (4/1 558)。显性和隐匿性病毒株病毒载量中位数及四分位数范围分别为866 (425,12 500)IU/mL和314 (216,677.5)IU/mL,前者显著高于后者。HBsAg阳性血清样本扩增得到71株显性病毒株S基因序列,HBsAg阴性血清样本扩增得到4株OBI病毒株S基因序列。OBI病毒株均为C基因型,adrq+血清型。显性HBV病毒株54株为B基因型,其中有2例标本为adw3血清型,其余52例均为adw2血清型;余17株为C基因型,adrq+血清型。OBI病毒株中C基因型的比例显著高于显性HBV病毒株中C基因型的比例。B基因型显性病毒株发生I104F、L109V、I110L、S113T、T126I、P127T、Q129R、M133L、F134L、P135A、T140A、K141I、T143M/S、V159A、Y161F、A166G和R169P突变,C基因型显性病毒株发生I126S、I126T及F158S突变。OBI病毒株发生Q129R、I126T、 M133T及F161Y突变。结论 浙江省德清县一般人群存在一定比例的OBI感染,OBI感染病毒载量较低,OBI病毒株存在氨基酸突变,C基因型为其可能的优势基因型,需重视OBI预防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不明原因肝炎患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峰 《四川医学》2010,31(1):95-97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肝炎患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及隐匿性感染的机制。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03例不明原因肝炎患者血清HBVDNA。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对检测出的隐匿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进行定量测定。结果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17.5%。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隐匿匿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未检出有3例,在0.05~0.1ng/ml有8例,0.1~0.5ng/ml有6例,3.5ng/ml有1例。隐匿性HBV感染者血清HBVDNA水平为10^3~10^6copies/ml。结论隐匿性HBV感染是不明原因肝炎的病因之一。隐匿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阴性的机制主要是HBV复制和基因表达的严重抑制,以及HBV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肝脏正常组织和癌组织中腺嘌呤转变为次黄嘌呤(adenine to inosine,A-to-I)RNA编辑活性的影响。方法 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收集28套成对正常组织和癌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分为HBV阴性正常组织(HBV-N)组、HBV阴性癌组织(HBV-T)组、HBV阳性正常组织(HBV+N)组和HBV阳性癌组织(HBV+T)组。用SPRINT软件进行位点鉴定后,从催化酶表达水平、位点编辑水平和位点所在基因的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富集通路层面进行分析。结果 在正常组织和癌组织中均发现HBV感染时腺苷酸脱氨酶1(adenosine deaminases acting on RNA 1,ADAR1)表达水平更高。癌组织中HBV阳性样本的A-to-I RNA编辑水平上升,正常组织中则无此现象。两类组织中HBV阳性样本编辑基因显著富集在细胞增殖、基因调控相关信号通路。结论 HBV感染上调ADAR1的表达,从而改变宿主编辑事件活性,这对HCC的发生发展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重叠感染输血传播病毒(TTV)的状况。方法 采用斑点杂交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TTV DNA。结果 在169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检出血清TTV DNA阳性者23例,阳性率13.61%。其中,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组阳性率13.46%,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和阳性率15.07%,HBsAg携带者组阳性率11.36%,三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  相似文献   

16.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法检测 2 5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 DNA(HBVDNA) ,同时用 EL ISA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 ,即 HBs Ag,抗 - HBs、抗 - HBc、HBe Ag、抗 -HBe。结果表明 HBVDNA的检出率与肝病临床类型无明显关系 ,而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存在状态有关。乙肝五项病毒标志物不同组合状态 ,血清 HBVDNA检出率不同 ,以 HBs Ag(+)、抗 - HBc(+)、HBe Ag(+)的组合形式检出率最高 (94 .34% ) ,乙肝病毒标志物中出现抗体及乙肝病毒标志物全阴者仍有 HBVDNA检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265例慢性HBV无症状感染者进行了临床—病理—病毒学研究,结果表明:肝内HBV DNA存在游离型、游离—整合型和整合型三种分子状态,或肝内HBV感染发展的三个时相。表达于血液的HBV感染过程为:处于传染时相的病毒携带,非传染时相的抗原携带,以及病毒清除后仅残留于肝内的基因组携带。游离型HBV DNA是病毒的复制状态,表达为HBeAg、HBcAg和血清HBV DNA;血清HBsAg水平与之呈平行关系,但难以划分传染与非传染时相的界限值;抗HBe亦不是否定血液传染时相的标志。表明病毒感染状态的大多数参数,在不同肝组织病变间无明显差别,可能由于慢性无症状感染者的低免疫应答性以及病变可能主要是对长期感染的组织反应积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孕妇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状态及其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为有针对性实施HBV母婴传播阻断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对2018年5月-2019年4月在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所有医院待产的H...  相似文献   

19.
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阻断宫内感染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HBsAg和(或)HBeAg阳性的孕妇分成3组,A组42例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治疗,B组40例给予乙肝疫苗治疗,C组38例,未给任何治疗.A组和B组均在孕20 wk时开始注射,用ELISA检测孕妇HBV血清标志物和新生儿的血清HBsAg.结果: 新生儿A组感染率为7%(3/42).B组感染率为30%(12/40).C组感染率为37%(14/38).A组HBV感染率明显低于B组与C组(P<0.01).结论: 携带乙肝病毒孕妇于孕晚期给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治疗可有效地降低婴儿HBV感染率,表明干预性治疗可有效阻断HBV宫内传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一种检测石蜡包埋的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的新方法,并探讨其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  提取3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的石蜡包埋肝组织中的DNA,采用质粒安全ATP依赖性DNA酶(plasmid-safe ATP-dependent DNase,PSAD)消化,去除非cccDNA后,加入引物及Bst DNA酶进行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将检测结果与临床实验室资料结合并进行分析,以判断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30例HBV感染患者中,有17例HBV cccDNA阳性,阳性检测率56.67%。其中肝癌5例、肝硬化4例、重型乙型肝炎5例、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3例。提示肝组织HBV cccDNA阳性可能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与血清HBV cccDNA阳性有一定的相关性,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标志物以及肝功能状况无明显相关。结论  LAMP法能检测到石蜡包埋肝组织中的HBV cccDNA,结合临床实验室资料,对判断抗病毒药物疗效及研究乙型肝炎致病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